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西麗小學發展綜述

西麗小學發展綜述

碧波蕩漾的西麗湖滋養著壹片凈土,起伏的唐郎山環繞著民風淳樸的村落。有著80年歷史的西麗小學就坐落在這些村莊之間。從農村私塾起步,學校的發展經歷了民國、抗日戰爭、農村土改、文革、改革開放,學校的每壹個階段都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經濟的發展給教育註入了壹劑“強心劑”。作為壹所特區歷史悠久的學校,1980之後,這所從來只收新衛大隊孩子當學生的農村小學,第壹次有了外地學生。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校的發展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機遇。從鄉村學校起步,到區級學校、市級學校,再到省級學校,從鄉村學校到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學校,西麗小學與時代同步發展,速度驚人,成績喜人。早在商周時期,九香嶺地區就是古人活動密集的地區。據深圳市文物局考證,九香嶺海拔約60米,位於南投至西麗湖公路的東西兩側。1990期間發現青銅遺址,出土大量浮雕陶片和陶器,遺物豐富,可與大梅沙、疊石山青銅時代遺址相媲美,對研究深圳乃至廣東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九鄉嶺青銅時代丘遺址”已被列為南山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悠悠,物是人非。上世紀初,王、謝、廖、陳等幾戶人家先後從寶安縣龍華、石巖等地遷居至此。八九十年前,這裏沒有地名,到處都是荒山荊棘。這六七戶人家在這壹帶耕地,種植水果、魚類和水稻。秉承勤勞的天性,生活逐漸改善,人也逐漸富裕。長輩們雖然沒什麽知識素養,但始終不忘“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於是商量著辦私塾,請老師教孩子讀書寫字。這就是今天西麗小學的前身。

在劉英傑的倡議下,劉廣祖師和全家捐資支持祠堂重建,並順利完工。如今新圩村劉氏宗祠的規模,是鹹豐四年重建時的模樣。故宗祠擇地,定向,示諾,創新劉六百年傳承。根據劉英傑乃新圍第十六世祖師的代數,劉元光定居新圍不是在宋代,而是在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

1933,劉氏宗祠上沙河學校迎來了第壹批學生,也是西麗小學的第壹批校友。他們是彭於晏、劉瓊發、彭偉安、謝雲如、謝玉楠和廖。

1937,考慮地理環境因素——九鄉嶺地勢較高,不易被淹。學校搬到了七合堂,也就是九鄉嶺。最初,該村的居民主要由王福、、廖冠友、謝祥、謝成、陳等七個家庭組成,因此得名“齊和堂”。它曾被稱為“教場嶺”。因為九香嶺山多,吉祥,所以逐漸成為“九香嶺”。還有壹種說法是:該村村民謝祥曾擔任沙河學校主任。他提議將村名改為項,以示其辦學成就,於是將村名改為九鄉嶺,學校改名為七合堂小學。

1938年,寶安淪陷後,學校被日軍占領,老師們就帶領很多學生到塘朗山坑堅持上學,壹上就是兩三年。後來學校遷到當時的九鄉嶺碉樓,改名為國立中正學校。

1949寶安縣解放後,學校遷至新尾村,更名為上沙河小學。當時學校有三四個老師,有二三十個學生,都是關龍、九鄉嶺、新圍、劉仙洞四個村的孩子。只有兩門課:語文和數學。上沙河小學是當時當地唯壹的完全小學,從壹年級到六年級,而附近的諸光、塘朗、平山等村的小學只有兩三個年級。高年級後,那裏的學生去新圍小學讀書。小學畢業後直接去南投中學上初中。當時的老師有劉、、黃占祥、林、葉作舟、劉松齡。

上沙河小學的意義是什麽?據考證,它不同於古代的私塾。雖然是復式教育,但學校裏第壹次有了年級階梯,孩子知道了壹到六年級的概念。從1933到1986,學校名稱幾經變更,校址也從劉氏宗祠、碉樓、南天路幾經遷移。雖然名義上是上沙河鄉或西麗區的中心小學,但學校發展速度非常緩慢,可以概括為鄉村學校漫長的探索階段。

從建校到1949之前,學校既是啟蒙兒童的學校,也是宣傳革命真理的基地。該校教師追求進步,在艱苦的環境中抗擊日寇,與敵英勇搏鬥,湧現出許多感人的人物。其中壹個叫卓久,阮屋村(現大沖社區)人,1940左右沙河遊擊大隊隊長。卓九的嶽父王福是九鄉嶺的村民,家裏經濟條件不錯,曾贊助過學校,當時是學校的壹名董事。卓經常和學校裏的隊員開會,討論抗擊日本鬼子的問題。卓壹邊負責學校工作,壹邊以學校為基地指揮遊擊隊抗擊日本鬼子。他槍法出眾,膽大心細,帶領遊擊隊消滅過不少日本鬼子,所以在當地很有名氣。

此外,還有的董,此人曾學過救的縣令。王福,九香嶺人。因為家境殷實,又有學校的贊助,他曾經是學校董事。藍捷是廣東博羅人。我年輕的時候參加過東江縱隊遊擊隊。王福當學校主任時,有壹天,藍捷和壹個遊擊隊員來到九鄉嶺開會,不料被日本巡邏兵發現。雙方交火,槍聲很大。這名遊擊隊員不幸被捕。藍捷邊跑邊玩,碰巧躲在王福的院子裏。巧的是,中秋節快到了,王福的妻子正在家裏做蛋糕。看到藍捷躲了進來,她趕緊讓他躲到桶裏,並順手用竹簸箕蓋住了桶口。日本兵破門而入後,到處搜查。王福和的妻子趁機給日本兵端上熱蛋糕,打發他們走了。藍捷得救了,他非常感激王夫之家的好意,於是拜王夫之妻為義母。解放後,藍捷是保安縣的副縣長。他經常去王福家看望,非常關心學校的發展。

1966年,根據全國統壹部署,新圍小學也辦了壹個小學附屬初中班,四五年後取消了。新圩小學的學生初中兩年,畢業後不用去南投中學,直接就可以升入初中。

尤是在新圍小學工作時間最長的校長。從1957到1983,中國的歷史也是曲折的。在這26年間,尤連贏進進出出新圍小學。期間,學校校址多次搬遷,從新圍村劉氏宗祠到新圍村荔枝園,再到九鄉嶺碉樓,再到現在的西麗小學。

1958“大躍進”期間,新圍小學也是熱鬧非凡。當時周邊幾個村的學校,如白芒村、馬健村、大千村、牛城村、劉仙洞村、王靜坑村、王力村,集中辦學,孩子們都來新圍小學讀書。原來只有120個孩子。周圍村子的孩子都來到了新圍。這種教育模式在大躍進時期被稱為集中辦學。周邊學校的老師全部調過來,老師人數從7人增加到10多人。當時教室不夠,豬圈、廁所等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都被清理幹凈,變成了校舍。因為幾個村子比較偏僻,有些孩子要住校,學生放學後要自己生火做飯。最多是孩子用四五十個爐子壹起生火,周圍濃煙滾滾。這是當年的壹道風景。

6月1968+065438+10月“侯建壹”後,新圍小學的老師們被送回原籍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學校還得到了政府的主導,很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都被送回家了。師資短缺成了新圍大隊大隊長王炳新頭疼的問題。然而,支持學校的唯壹方法是聘請私人教師。在這壹背景下,、袁光強、謝等青年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

1986期間,深圳想扶持壹批特區重點小學,做長遠規劃。當時深圳教育局也下發了文件,西麗小學也在其中。就這樣,這所沿用了30多年“新圍小學”校名的學校正式更名為“西麗小學”。

  • 上一篇:廣西博白縣博眾中學
  • 下一篇:農村小學教育現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