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所有階段的兒童教育

所有階段的兒童教育

所有階段的兒童教育

在孩子教育的各個階段,智力的大門都需要通過鑰匙打開。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孩子性格的發展和父母有很大的關系。教育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分享壹下各個階段孩子的教育方法。

所有階段的兒童教育1

首先,學前教育

永遠不要忽視學前階段,雖然此時孩子還小,但恰恰是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最重要的階段。這裏不想多說。我只是想通過壹個小故事讓大家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奧秘。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相遇。人們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尊敬。有記者問其中壹位,“在妳的壹生中,妳從哪個大學和實驗室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

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得主平靜地回答:“那是在幼兒園的時候。”記者很驚訝,問:“為什麽在幼兒園?妳覺得妳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麽?”

諾貝爾獎得主笑著回答:“我在幼兒園學到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壹半給朋友;不要拿不是自己的東西;東西要擺放整齊;飯前洗手;午飯後休息壹下;為做錯的事道歉;學會多思考,仔細觀察自然。我想這就是我學到的全部。”所有在場的人都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他們壹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教的好習慣。

二、小學階段

孩子剛進入小學階段,對學習有壹種奇妙的想法。作為家長,他們應該註意到了,學校布置的作業,沒有家長的提醒,他們總是自己按時完成,每天上學的時候也總是很積極,因為學校在他們眼裏還是壹個新奇的地方,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喜歡了。是因為學校變了嗎?不是,是因為父母的要求變了。

小學階段本來是培養孩子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學會1、2、3的時候就開始想著報各種課外輔導班了。也有各種原因,有的是因為父母都上班,沒時間照顧孩子,就報了個班,這樣就有人照顧了;但更多的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和“別人家孩子有,我家孩子壹定有”的信念。父母的這種攀比心理,導致自己的孩子最後痛苦不堪。

其實適當選擇壹些課外輔導課程,擴大孩子的知識面,確實是有好處的,但是壹定要把握好壹個度,凡事“過猶不及”。妳有沒有想過,孩子面對無止境的課外輔導是多麽痛苦和無助?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我不認為這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結局。我覺得如果壹定要報小學輔導班的話,應該以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為主,因為壹個人小學階段的智力已經完成了他人生的80%。

三、初中階段

壹般來說,初中和高中屬於中學階段。我在這裏把他們分開,是因為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其實年齡和心理差別很大。初中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個階段既是他們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長身體的最佳年齡。

從小學到初中,很多學生都要有壹個很長的適應期。因為在小學,畢竟知識不是很難學,科目也比較少,老師對學生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因為在小學,面對的學生範圍比較小,所以孩子總覺得自己很優秀,這個時候心理也比較自信,但是進入初中之後就不壹樣了。

首先,學習的科目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比如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對於學生來說,好像壹下子增加了很多科目,感覺有點力不從心。

其次,老師對學生的管理不再是小時候那種“保姆式”的方法,而是逐漸開始鍛煉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個時候孩子剛從小學階段過來,還不適應,感覺老師好像不太關心自己。

再次,小學階段,老師給的作業是具體的,比如第壹題,第二題等等,中學階段沒有。老師經常會留壹些軟性的作業,比如“熟讀這篇課文”、“預習下壹課的生詞”,這些在壹些學生眼裏似乎都不是作業。其實這些軟性作業只是課前必要的準備階段。如果準備充分,上課感覺會很順利。如果準備不充分,上課就會有小絆腳石。久而久之,妳不懂的地方會越來越多,導致以後越來越不懂。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妳的成績當然會壹落千丈。

第四,學生自信心的變化。進入初中後,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距,小學可能不會有明顯差距。但是到了中學,由於各種原因,每個人對知識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不同,成績自然也就分了壹個層次。另外,此時他們正處於青春期,又要面對中考的壓力,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擊。

第四,高中階段

和初中相比,高中是壹個新的開始,也是壹個延伸。無論是在科目數量、難度還是學習要求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而此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遇到的青春期問題越來越多。但這個階段的學生顯然心理更成熟,做事更理性。所以,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壹定不能完全發揮自己以前的“中心化”的話,而應該平起平坐,與孩子平等交流,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基本獲得了自立和判斷是非的能力。也許這個時候,父母還有點不舒服。他們認為孩子還不成熟,或者說他們不肯放手。他們還是像小時候壹樣照看拉撒路,卻不知道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引起叛逆。高考對所有高中生來說都是壹場嚴峻的考驗。壹個負責任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承擔了太多的壓力,所以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減負而不是增加壓力。但我發現很多家長做不到這壹點,大多把焦慮轉化為更大的壓力,轉嫁給孩子。許多孩子無法承受沈重的壓力,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從上面可以看出,其實在面對孩子變化的同時,也要從方法、態度、期望等方面及時調整自己,也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實什麽都不如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心理健康更重要。成功的人首先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首先是心理健康的人。

所有階段的兒童教育。親自照顧孩子。

1歲之前,是孩子形成依戀關系的時期,對父母尤其是母親有特殊的需求。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子間的信任感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建立。所以,親自帶孩子是壹種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育兒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孩子的依戀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等情緒,也會埋下親子關系的地雷,可能在青春期引爆。

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或財富來評判自己對父母的感情。孩子愛,只是因為妳叫父母。他們想要的只是耐心和足夠的時間陪伴。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低。與其感嘆自己以後進不了孩子的心,不如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給他壹些陪伴。

二、對6歲前的孩子說“不”。

愛是寬容,不是縱容。當幼兒自殺的消息被曝光後,悲傷的父母會心存疑慮,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大的愛和包容。他(她)怎麽會選擇這麽極端的方式對我說“不”?作為家長,如果妳不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輸入,壹味的縱容,如果妳不對他(她)說“不”,他(她)會有無數個“不”來抵制妳不能給他的滿足感。

成長總是在痛苦中,這是作為人的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需要父母不斷修正。即使孩子哭著要土地,也要堅定地對他(她)說“不”。界限和尊重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學會。

不要為了壹時的安慰而等別人對孩子說“不”!

第三,父母的行為準則

人類行為的勇氣來源於壹顆堅定的心,12歲之前的各種教育都是為了讓孩子成長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12歲以後,言傳身教是二級教育,榜樣是給孩子潛意識打上烙印的高級教育。父母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會被復制粘貼,作為孩子行動的出發點和模板。孩子要想成長沒有偏差,父母就要以身作則。

  • 上一篇:蕪湖方特壹日遊攻略
  • 下一篇:滿天星板繪設計小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