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應該註意哪些方面的審美能力?

小學應該註意哪些方面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之壹。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領悟能力,理論與課堂實踐相結合,完成我們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任務。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審美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重要。人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是指美感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領悟能力。但從決定性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發揮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美育訓練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壹個重要任務就是根據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感受、想象、欣賞和理解學科中的美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轉變的步驟之壹,應該是人的轉變。人的根本轉變要從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美育開始。“那麽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1.培養學生的美感能力是人們進行壹切審美和創造活動的起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象、欣賞和理解能力啟動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通向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感性的培養是時代最迫切的需要,不僅因為它是提高對生活的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會喚起洞察力的提高。”所以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有感受美的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感受到它,並及時敏銳地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美感的能力,那麽再美的音樂和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對學生來說毫無意義。審美感知能力主要是後天審美教育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每個人的審美感知能力差異很大。針對學生的感性心理,盡可能利用視聽媒體再現情境,利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文本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表象轉化為某種物質材料的直接表象,這樣會增加強烈感知的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敏感性、活動性和控制力。比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刻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表達,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地體會美,從而在教學中滲透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感受美的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所謂審美想象,是人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表象的積累,對對象進行補充、擴展、豐富和完善,進行改造、重組進而創造新對象的能力。包括通感能力。如宋代《玉堂春》中的“青楊外雲淡,紅杏枝頭滿春”四個字,類比地聯想到杏花盛開時的繁華、復雜、豐富、混沌,而“鬧”字則會化靜為聲,將靜態之美美化為動態之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傳達為動態之美,再如《秋雨》壹課,既描寫了秋雨之美,也表現了秋的意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多彩的秋景,用音樂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妳聞到的是什麽香味,等等,營造出壹個美麗有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品味語言,讓學生逐漸理解什麽是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把自己放在講述語言所表達的美麗動人的藝術境界的位置上。從而引起他們的想象和聯想,使他們感動和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能力。《秋雨》之所以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是因為文章構思細致巧妙,結構精巧,語言簡潔凝練,感情氤氳真摯,整篇文章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因為我不是孤立地培養自己的審美想象力,而是緊扣文本的語言,引導學生欣賞風景之美,欣賞語言之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象力的培養,還得到了深刻的語言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所謂鑒賞能力,是指識別和欣賞美的事物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認同和欣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鑒定才能做出鑒賞,鑒定是為了更好的鑒賞。由於客觀條件和主觀原因不同,人們的欣賞水平往往也不同。中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壹篇文章中說,少年時第壹次看紅樓夢,愛上的是襲人,不了解林黛玉。年紀大了,覺得晴雯和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和同學聊過,他們都想上劉備。長大後覺得曹操真了不起。為什麽會這樣?這主要是思想水平和審美體驗的提高和發展。壹般來說,知識面越廣,審美經驗越豐富,審美鑒賞能力就越高。因此,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要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的知識還沒有積累到壹定程度,還比較差,知識面比較窄,所以審美還是模糊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因此,我們希望學生拓寬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準備壹本專門的書進行資料積累,課外資料和精彩的詞句都可以收錄。老師對孩子自己資料包的關心,會激發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大大提高,知識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會逐漸提高。例如,趙州橋課後不提供資料袋。但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信息的習慣,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通過課外書、網絡等渠道自主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可以欣賞到橋的精巧結構和優美外觀,從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體會到古代勞動的偉大。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領悟能力所謂審美領悟能力,是指對審美對象進行理性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也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壹。正如錢鐘書所說:“理如詩,水如鹽,花如蜜。無形無味。沒什麽現象,也沒什麽好說的。”審美領悟與美感、想象、欣賞等心理因素不著痕跡地融合在壹起,發揮著全面的、整體的審美效果。美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欣賞美、理解美,還要求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目的,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如果妳發現了美,妳必須能夠理解它,表達它,創造它,這才是真正完善和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方法去發現美、表現美、理解美,才能體現創新教育和主動性。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感受和欣賞,還要要求學生理解並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被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潛移默化的創造美的精神力量。美在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課本上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比如《望天門山》這首詩,大多數人欣賞“出”字,是因為它給原本靜止不動的山帶來了動態之美,卻很少有人意識到詩人為什麽會有“出”的感覺。如果站在岸邊壹個固定的立足點上看天門山,大概只會產生壹種“兩岸青山相對”的靜態感覺。只有當小船行駛在江面上,遠處的天門山漸漸映入眼簾,“兩岸青山相對”的感覺才會凸顯出來。老師可以用壹些直觀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巧妙的詞語。教師可以以“如果我是詩人,那會是什麽樣子”的假設讓學生進入原始的意境,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指示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意:兩岸青山壹會兒出現壹會兒消失,壹只小船乘風破浪,從日本駛來。把這種奇妙的想象融入到學生對美的理解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大家都理解的美壹壹表達出來。學生也發展了豐富的想象力,從想象到理解,豐富了課文的內容。從而使他們內心對中國和美國的感受自然流露和表達出來,達到了美育的目的。同誌曾經說過,“我們不能壹下子理解我們所感受到的,只有我們所理解的才能使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它。”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高度重視通過美育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審美認識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多方面,真正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含義。. 11.15驕傲地寫。

  • 上一篇:垂直跳(雙腿跳)可以理解(90以下不允許跳)
  • 下一篇:小學二年級語文寫字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