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學校如何教小學生辨別「假新聞」?

學校如何教小學生辨別「假新聞」?

2017 3月18日,BBC發表了文化記者肖恩·考夫蘭(Sean Coughlan)的壹篇題為《學校應該教小學生辨別“假新聞”》的文章,這篇文章很快被美國媒體轉載。美國人特別關註假新聞是有原因的。從競選到執政,特朗普壹直在指責美國媒體發布假新聞,但他本人也不斷被曝使用虛假信息。最引人註目的是他指責前總統奧巴馬下令監控特朗普大廈,媒體不斷追問證據在哪裏。政府相關部門也向中情局打聽過,得到的答復是沒有證據。諸如此類的事情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假新聞和虛假信息已經成為壹個不可回避的公共問題,因為它會對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考夫蘭這篇文章的直接起因是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主任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提出這個問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負責人施萊歇爾(Schleicher)表示,2018年的全球測試中應增加壹項筆試,以評估各國“年輕人應對多樣性和‘互聯世界’的能力”。現有的PISA測試包括數學、科學和閱讀,新增加的測試將“評估青年學生用多樣化的眼睛看世界、尊重不同的意義和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不同文化的能力”。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了解世界、增進人際間相互理解的關鍵之壹就是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施萊歇爾特別指出,在數字時代,學校應該讓學生能夠區分社交媒體上的不準確信息和“假新聞”。

雖然這是今天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的原則,但接下來的具體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實現或接近這個目標?從虛假信息的形成來看,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大致有三個因素:信息來源單壹、權威依據不當、推理謬誤。

首先,信息來源單壹。考夫蘭在文章中提到了“回音室”和“單壹文化”的問題。對於妳認為特別重要的新聞,要避免僅僅從朋友圈或者妳喜歡的媒體來源獲取信息。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沈思錄》中說,“壹個人從不關心他的鄰居說什麽、做什麽或想什麽,而只關心他做什麽,認為他是正確的、神聖的。如果是,他還有多少時間獲得新的收獲?”對比或比較是辨別真偽的重要環節。它還有另壹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能讓妳感受到辨別真相的需要:為什麽同壹件事會有不同的版本?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然後就是虛假信息的第二個因素:權威依據不當。虛假信息很少以自說自話的形式出現,總是引用“權威來源”或“可靠來源”。3月17日,特朗普與德國總理舉行記者會時,有記者問奧巴馬是否在聽特朗普大廈。川普說這個消息來自福克斯新聞頻道。福克斯新聞頻道隨後堅決否認有這樣的消息。這是假的假來源。但別忘了,可能有真的,也可能有假的來源。提供虛假信息者引用教授、專家、學者的觀點和意見。殊不知,這些教授、專家、學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虛假信息的第三個因素是故意利用普通人的認知心理弱點來行騙。比如假新聞,不需要每個細節都是假的,很多細節都可以是真的,在關鍵部分悄悄塞壹點假,就足以按照其意圖有效誤導受眾。這是壹個常見的半真半假的謊言。

還有壹種誤導的方式叫摩西錯覺。如果壹個人被問到,“摩西把動物帶到方舟上,每個人帶了多少動物?”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兩個”。即使他們知道聖經裏的故事講的是挪亞而不是摩西,他們還是會這樣回答。這裏涉及的錯覺是指壹些錯誤的信息明顯與人們現有的知識相矛盾,但人們還是會忽略或者無視這種矛盾。

康德說:“人性彎曲的木頭,永遠不可能把任何東西弄直。”人天生容易輕信和欺騙,完全避免上當受騙是不可能的。但陳獨秀在1917《近代西方教育》壹文中說,“先天自然的力量確實不小,然後教育的力量就完全無效了?.....好的材料是藝術的支柱和工具,即使是粗糙和邪惡的材料,也是非常有用的。教育的作用是壹樣的。”這就是學校要教育小學生辨別“假新聞”的原因。

  • 上一篇:小學新生歡迎辭
  • 下一篇:如何輔導小學生制作電腦動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