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好記者講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講話1 1 1944年6月,中國* * *生產黨邀請21名中外記者到延安采訪,xxx親自擔任發言人,帶著接二連三的提問。美國記者艾波斯坦稱贊說,中國的新聞之門正在打開!之後的70年,壹代又壹代從這扇門走出來的記者,在激情、責任、夢想的照耀下,走得更穩、更遠。記者們,在工作中堅守道德,在進步中展現正義的力量!我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始終認為選擇新聞工作者就是選擇使命。因為記者是社會的良心!

14年前,我負責南昌廣播電臺溫暖港灣節目的編播。壹天,我接到壹位聽眾的求助電話。她流著淚告訴我,她的兩個兒子都患了血友病,大兒子剛剛病逝,悲痛欲絕已經來不及了。小兒子因為出血不得不截掉左腿。現在醫藥費又急了,她徹底絕望了。放下電話,我拿著面試機直奔94醫院血液科。我來到床邊,看到壹張年輕但蒼白的臉。二十歲的男生懦弱的眼裏只有對生活的渴望,蓬勃的生命會在最美好的年華裏枯萎,讓人心疼!來到醫生值班室,我了解到小夥子的治療情況很危急:左腿感染壞死,必須盡快截肢。雖然血友病患者手術風險很大,但是沒有人願意放棄哪怕只有百分之壹的希望!

然後我和媽媽來到他們的家,位於永外正街的壹個又小又擠的房子裏。桌上的鹹菜剩飯,無聲訴說著這個家庭的窘迫。臨走的時候,我把隨身帶的400塊錢全部塞到了母親手裏。在當晚的節目中,我播放了壹段采訪錄音,講述了這個家庭的故事。節目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當晚有哥哥姐姐開車把錢送到了電臺。當我們為慈善籌集了8000多塊錢,送到醫院的時候,我媽抓住了救命稻草,快要跪下了。兒子及時做了手術,我陪了媽媽五個小時。孩子被活活推出來,母親哭笑不得。然而,三天後,孩子終於沒能挺過術後危機,離開了。得到了又失去了的母親心碎地哭了:我沒有兒子,什麽都沒有!看著悲痛欲絕的母親,我覺得好無助,好無能,好無助。我默默陪她流淚,無法承受也無法打擾壹個失去兒子的母親的悲痛。

故事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有空就去看望母親,帶她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正能量的影響下,孩子的母親逐漸走出陰霾。2004年,她主動參加誌願活動,成為壹名造血幹細胞誌願者。2007年,她成為遺體和器官捐獻者,2008年,她成為無償獻血者。她總是說,我沒什麽好擔心的,也沒有別的辦法感恩,只有用血肉之軀回報社會!

這是壹個苦樂參半的故事。在我們的報道中,生活有了新的態度。雖然每個記者的力量都是微薄的,但是力量是可以匯聚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無限延伸!

幹我們這行的,窮出新聞,成名難。但是皮肉之痛怎麽可能成為煽情的工具,慘烈的災區怎麽可能成為個人秀!我不想成為災難中的新聞狂歡者。有壹次,我跑遍監獄,看望死緩罪犯,告訴他們幫幫他的家人,讓他安心。有壹次,我跑到醫院安慰產後抑郁的媽媽,讓她開心。有壹次,我跑過婦聯,為遭受家暴的農婦尋求司法途徑,捍衛她的尊嚴!

記者用忠誠記錄時代,為人民服務。我們有信心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我們有實力充分發揮新聞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我們有責任維護媒體的公信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記者是社會的良心!

好記者講好故事講話第二部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的根本指針。至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鬥在基層的新聞工作者,也許並不準確全面,但我們壹直充滿激情,擔當使命,試圖用行動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於電視新聞來說,圖片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電視記者要實事求是,每壹次新聞報道都要帶著沈重的攝像機去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我們都不怕艱難險阻。只要有新聞需求,電視臺記者就忙個不停。電視新聞只持續壹兩分鐘,但這壹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幾十倍的時間和努力。

20xx年正月十五,xx遭遇50年壹遇的暴風雪襲擊。我拍下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高速公路幹線積雪的情況,通過圖片向群眾傳達出行信息。新聞正在整理的時候,我乘坐的采訪車被壹輛面包車嚴重追尾。坐在後排,頭撞在車窗上,淤青頭暈了半天,但為了自己的責任,強忍著疼痛及時做了出來。20xx年,我的電視新聞短信《鉆井平臺升起五星紅旗》獲得xx好新聞壹等獎。在這壹分鐘的新聞中,莊嚴而又充滿激情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鉆井平臺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背後是我和壹個同事,接到采訪任務後,頂著強烈的海風,乘坐顛簸的快艇來回航行三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的升降平臺上,在風浪中,帶著重達幾十斤的相機和三腳架,搖搖擺擺地走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鉆井平臺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感讓我頭暈,嘔吐,走回陸地的時候覺得渾身無力。20xx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時期。我和我的同事收集了政府官員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圖片展示了抗洪的真實場景。為了拍這個新聞,我和兩個男同事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堪的防汛大堤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渾身濕透、沾滿泥漿,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采訪拍攝。當時電閃雷鳴,手機響了很多次,都沒敢接。回來的時候已經走不動了,差點癱在爛泥裏。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壹輛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越野吉普車,所以我們得以搭車回去。當時在很多艱苦環境下面試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麽痛苦,因為有壹種對工作的信念。現在想來,雖然有些後怕,但還是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起來,關鍵是把人民群眾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三貼近新聞”的原則,不怕辛苦和疲勞,深入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采訪拍攝基層群眾。田野、廠礦、郊區田野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很自然也很常見,有時候年夜飯也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大年初壹,我在刺骨的濱海大道上寫了壹篇稿子。我采訪了除夕夜守護路燈下綠地的園林工人。春節晚會直播的時候,人家家裏被拍到四世同堂,共慶春節。在工作中,我在以群眾為主體的同時,始終把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作為拓展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途徑。

因為我知道,作為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於團結穩定、振奮人心、正面宣傳、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是我的責任和義務。20xx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開創了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為全省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著“下基層”的征程,數百個與民生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註。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蘭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房被砸的對講門已經修好;XX縣XX鎮XX村壹個腳歪的女孩馬XX得到了政府送的電腦,電腦為自己架起了壹座與外界溝通的嶄新橋梁。XX鎮居民最終在XX壹家五口申請到了夢想中的廉租房;告別過去住在溫室裏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非常麻煩的異地繳稅問題解決了。盤錦港設備檢查進展順利,確保了港口的平穩運行。殘疾農民工趙虎姐姐,已在盤錦登記,獲得了邊緣戶低保救助證,解決了壹系列煩惱,對生活充滿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采集新聞時,我責任重大,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和權威性,如履薄冰;新聞播出的時候,怕有疏漏和失誤,對不起觀眾,所以如坐針氈;新聞播出後,如果沒有負面的聲音和批評,效果不錯,我們就可以放心了。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我們抱怨過,委屈過,但我們從未想過放棄。這份堅持不是為了微薄的工資,而是為了心中永遠對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堅持。

作為壹名電視新聞女記者,我對我的工作總是充滿激情和責任感,我將不負使命。然而,我欠我的家人很多。因為工作的原因,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我就是那個只能晚上去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細心照料和照顧全部落在我丈夫和弟弟以及其他家庭成員身上。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兒子幼兒園的壹次親子活動;他老公基本負責每天從學校到學校的接送;他去輔導班,大部分都是他爸爸或者爺爺奶奶陪著;我的承諾,假期或者節假日帶他去玩,往往成為壹句空話。我從小被奶奶帶大,和她感情很深。奶奶去世前壹周,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著我的手對我說:“我好多了。妳工作很忙。趕緊回家!”“我以為奶奶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單位了。然而,20xx年7月6日,我參加宣傳部組織的遼東灣新區集體采訪時,奶奶去世了。她對我說,“我好多了。妳工作很忙。快回家吧!”“這成了她給我的最後壹句話!!!

這些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訪對象真誠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溫暖;壹個個獲得省市級獎項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奉獻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回顧過去,我嘗過酸甜苦辣,經歷過悲歡離合,但我從未後悔過新聞事業,我也從未放棄。

因為我最得意的是“我是電視記者”!謝謝大家!

當我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了我在職業生涯之初壹直在問的壹個問題,也有壹些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成為壹名優秀的記者?”如何寫好壹條新聞?“我想,這個問題壹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新聞事業的熱情和激情,另壹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著最迫切、最焦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我今天站在這裏,和大家分享我的親身經歷。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好故事。

從記者到站長,我個人認為壹個好的記者應該以“人民的需要”和“黨的願望”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句話說,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堅持群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必須堅持“四用”,即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聲音,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維把握時代的脈搏,讓采寫的新聞“帶著露水”。

XX新區是城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新區成立以來,我壹直在寫新區開發建設的新聞。2007年5月,XX船舶工業第壹艘大船下水,這是我省實施“五點壹線”開發開放戰略以來的第壹個產出成果,意義非凡。在船舶下水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灣新區,詳細采訪了管委會領導、船廠工人和當地群眾。憑借多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銳的觀察力,撰寫了《皇冠的高度:五點壹線轉向大海》,獲得當年“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壹等獎。2010,我和同事在XX新區撰寫出版了濱海專刊。我們每天乘坐30路公交車穿梭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施工壹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壹方面關註新區的開發建設,另壹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感受遼東灣新區今昔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XX的發展歷史;XX港建設升級,我們梳理了新區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特刊從1918建成的回轉小學入手,回顧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歷史...以及XX新區的魚鵝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真實客觀地記錄了遼東灣新區當前的發展狀況,也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了梳理和傳承。《濱海特刊》的出版得到了從上到下的認可。XX新區曾將“濱海專刊”作為成果報告發給省濱海辦。我認為《濱海特刊》的成功,在於“人民的需要”和“黨的願望”的結合。

說說我對好消息的粗淺看法吧。記者李XX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晰、簡潔、重點突出、詳細、有吸引力、能引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是,好消息就是講壹個精彩的故事。寫好新聞的秘訣是什麽?就是講故事。當故事精彩時,新聞也精彩。

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幹部周XX同誌的先進事跡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壹點。在進入正式采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部采訪,包括周同誌的戰友,以前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曾經指導過的企業家,曾經幫扶過的貧困戶,盡可能多的收集材料。采訪過程中,我壹次次被感動。壹開始,我是被周XX壹個人感動的。隨著采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和朋友們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周的影子。我被這個團體感動了。我覺得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在采訪後的半個多月裏,我壹遍又壹遍地閱讀采訪筆記,梳理周的事跡,以平等的視角報道周XX的故事,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還原壹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好事多磨。4期簡訊陸續刊出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XX的故事宣講中獲得了心靈的洗禮和成長。之後,我在“思考”和“沈澱”的同時,學會了“看”和“記錄”,從而逐漸成為壹個有故事的人,壹個會講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穆青曾說:“在這樣壹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妳能走得深,不怕苦,有為黨為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唱出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這句話適用於現在的XX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盡管邱浩的手握得不輕,但記者作為壹個時代的記錄者,卻記錄著壹份沈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的巨變,見證城市的新發展,傳遞社會的正能量,告訴妳更多人類的故事和眾生的夢想。

接到“好記者講好故事”的任務後,我壹直在想:今天這個場合,我應該講壹個什麽樣的故事?壹個“好記者”在每個人心目中的標準是不壹樣的,但壹個“好故事”應該有壹個標準,那就是第壹,能感動自己,第二,這些故事能傳遞壹種精神,壹種正能量,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我從事新聞工作15年,見過很多人,見過很多事,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采訪是2010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現場。10天的采訪,讓我對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力量、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010年8月8日淩晨,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我作為甘肅廣播電視總臺廣播應急報道組的壹員,當天淩晨5點從蘭州出發。到達舟曲後,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整個縣城被壹條寬數百米的泥石流“豁開”,靠近河邊的二層以下建築全部被水浸泡,縣城多條街道被淤泥填滿...

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現場,我采訪了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這名武裝警察的五名家庭成員被殺害,包括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當晚罕見的山洪泥石流來襲時,王偉帶領戰友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在第壹時間救出23名遇險人員,卻沒能回去看看自己的家,而家離他們的救援地點只有500多米。我采訪他的時候,這個七尺男兒幾次哽咽。采訪中,他接到了陜西老家姐姐的電話。在電話裏,王偉壹直告訴姐姐千萬不要讓媽媽知道。每天都可以保密。王偉告訴我,父母壹直盼著抱孫子,妻子懷孕的時候給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頭鞋。母親心臟不好,他怕老人知道了會受不了。王偉說的話我記憶猶新。他說:“那天晚上泥石流發生前,我沒有接到媳婦的電話。這是我壹生的遺憾。現在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真希望有壹天它會響,電話那頭是我的家人。”然後他擦掉眼淚,轉身鉆進身後的廢墟裏。

事後我不止壹次地想,從人性和感情的角度來說,如果他離開正在呼救的村民,趕回家幫忙,畢竟只有500多米,那麽可能就是他懷孕的妻子和他的公公婆婆。但就500多米,王偉壹步都沒邁。壹個軍人的職責,讓他義無反顧地去救助身邊遇險的人。當時在現場指揮的甘南支隊支隊長讓王偉下去休息。王偉說:“隊長,就讓我在現場參與救援吧,多救壹個普通人我就好受多了……”

在接下來的兩年裏,我采訪了王偉三次。有壹次,我和王偉去舟曲的紀念園。超過65,438+0,000名受害者的名字被刻在壹面墻上。王維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壹排,但字體顏色和其他名字有些不同。後來才知道,王偉壹有空就來這裏找他老婆聊天,不停地摸她的名字。鐵骨錚錚的背後是深沈的男人情懷...

舟曲縣袁玉娥村是壹個滿目瘡痍的村莊,整個村莊被泥石流夷為平地。全村700多人,包括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幸存59人。老黨員何建洲的妻子、兩個孩子和他哥哥、嫂子的八個親戚遇難。他強忍悲痛,帶領幸存村民奔赴救災第壹線。老何每天都很努力,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來了。他說,只有這樣,才能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壹周後,在村委會的廢墟上,當何建洲帶領入黨積極分子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在場的11名黨員無不熱淚盈眶,因為他們的親人都被殺害了。在現場,我采訪了入黨積極分子李言平。我問他為什麽要入黨。李言平說:“沒別的了。我看到這些老黨員每天都在做什麽。我要跟著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道出了當時百姓的心聲:“黨員永遠是災區人民的主心骨!”

在舟曲,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輝所感動,被各種場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兩萬人的救援場面讓我震撼;在白龍江,我被爆破堰塞湖中升起的巨大水墻所震撼。在縣城外,我被各種救援車輛排起十幾公裏的長隊的景象驚呆了。軍人的綠色,消防戰士的橙色,防疫人員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警的藍色,還有災區隨處可見的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黨員袖標、誌願者絲帶的紅色,此時是那麽的鮮艷。在救災現場,我看到了從蘭州趕來的回族群眾,從甘南周邊縣區寺廟趕來的藏族僧人,還有每天來回奔波的全國各地的誌願者。

說到誌願者,我給妳講壹個22歲的重慶誌願者的故事。在舟曲,有壹天是早上1以後。我寫完稿子,去了趟洗手間。在走廊的壹個角落裏,有壹個瘦瘦的年輕人,地上放著兩份報紙。他卷著褲腿光著腳坐在那裏。我的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個誌願者。當我想采訪他的時候,小夥子很抗拒:“我剛到,沒做什麽。不要采訪我。”我說,那妳說說妳怎麽到舟曲的。小夥子告訴我,他是重慶人,是壹家汽車廠的裝配工。2008年汶川地震,他想去災區做誌願者,但家人強烈反對。2010玉樹地震4月,他們的車被勸回西寧。小夥子說我這次壹定要去舟曲做誌願者!他從網上約了7個同伴壹起去舟曲。車行至川北時,遇上暴雨,多處道路被沖毀,7名同伴全部退了出來。但是這個年輕人做出了壹個驚人的決定:去爬山!他進山走了壹天壹夜,繞過被沖垮的公路,然後坐了六趟車來到舟曲兩河口鎮。當時因為交通管制,非救援車輛不得進城,小夥子硬生生走了17公裏進了舟曲縣城。那天晚上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坐在那裏,因為腳疼得睡不著覺。聽了他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我們常說80後是垮掉的壹代,90後是沒有長大的壹代。但我想說的是,80後、90後這壹代還是能挺起中國的脊梁的!

我做記者十幾年了,包括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礦難,火災,毒氣泄漏,暗訪等等。這些面試都是在壹線,經常有朋友問我:妳哪來的這麽大熱情?我覺得,首先,我很感謝記者這個職業,因為它給了我壹個認識各種人的平臺。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都在滋養著我,讓我永遠有壹顆熱愛生活的心!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也慶幸自己從事了壹份自己非常熱愛的職業。以後如果有什麽緊急危險的事情發生,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沖到第壹線,因為我是記者!

  • 上一篇:在乘法中,乘數又叫()是什麽?
  • 下一篇:古代有多少名人求杜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