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小學班主任如何教育學生的思想?

小學班主任如何教育學生的思想?

第壹,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堅持當前的“愛”字

著名教育家耶列辛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戀愛是學生的需要。對於學生來說,在成長過程中,希望老師像父母壹樣照顧自己。如果這種愛的需求得到滿足,學生就會產生依戀感、信任感,把老師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在教育他的時候,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覺到老師是在關心他,愛他,幫助他,讓他們很好的配合老師,甚至按老師說的去做。很多家長會說:“這個孩子會聽老師的話。”如果這種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感到孤獨和自卑,更不信任老師。所以很多同學言行不壹。他們在學校內外完全不同,無視老師的話,甚至有學生敢唱“反臺戲”。因此,我們應該向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他們壹個善意的微笑或壹句關心鼓勵的話,撥動他們心中的琴弦。這樣學生自然會相信老師的每壹句話,願意接受他的教育。

第二,用平等交流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交往是人類群體活動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壹種真誠的傳遞。長期以來,教師的尊嚴被許多教師所遵守。許多老師總是把自己放在學生之上。居高臨下,導致學生與其格格不入。有經驗的班主任總是彎下腰或蹲下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到平等、民主、友好,願意與老師走近、交流。班主任的壹言壹行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感受。用咨詢的語氣交流,學生會覺得老師信任他;如果妳能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會覺得老師很尊重他。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的情況下,學生才能與老師有效溝通。平等的交流體驗在很多地方,比如老師和學生見面時,學生通常會先和老師打招呼,老師要麽點頭,要麽說“嗯”,這樣對學生很不公平。如果老師先跟學生打招呼,學生就會發自內心的佩服老師,從而放下戒備,敢於向老師吐露心聲。這種平等的流動可以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老師更容易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態。

第三,創建感恩平臺,引導學生發現美。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的小學生,缺少的就是這種“發現美的眼睛”。經常聽到看到同學之間因為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沖突。那些小東西只是在走廊裏被撞了壹下;教室裏,有人把學習用品拿到地上;有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因為長相等原因被起外號;有人弄臟了他的桌子...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壹些同學當成了大事,壹定要問對錯或者互相懲罰。所以輕則罵人,重則出拳。原因在於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服從中成長的。他們更關註自己,更少關註別人。他們從小就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不會容忍別人的任何指令。他們覺得如果不那樣“表現”出來,自己就是儒家,別人會更“欺負”自己。

我們可以原諒他們的年幼無知,但絕不能任其發展。我們必須給他們正面的教育。為此,可以開展以“贊美身邊的人”“我要感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向學生傳遞學會感恩、寬容的理念;還可以在班裏設立表揚欄,比如樂於助人、對人有禮貌、關心集體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在上面寫上優秀學生的名字。漸漸的,他們學會發現別人的美,也不會過多的責怪別人。此外,還應引導學生遵循與人相處的基本方式:壹是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學會欣賞他人,為他人的進步感到高興,及時送上真誠的祝賀;第二,千萬不要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較,妳就是自大。第三,要學會寬容地對待別人的過錯。

四、把握批評的尺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評價是教育的壹種手段,其意義在於讓受教育者認識美與醜,辨別善與惡,辨別是非,其中批評是壹種常用的方法。但是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壹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明確批評的目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面對學生長出的“斜枝”,恨不得壹下子“剪掉”,這極有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老師批評他是為了改正錯誤,讓他進步,而不是“雪上加霜”。讓學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學還是歡迎他的,老師還是喜歡他的。另外,對於壹些看似很小的“小事”,他們認為沒必要提的事情,就隨便批評。這樣的批評缺乏力度,學生不會放在心裏,自然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該如何糾正?所以批評重在掌握尺度,不同時間、不同人、不同地點、不同事件,批評的力度是不壹樣的。要想獲得學生的尊重,就要心中有數,在衡量學生時做到“榮辱忘義”。只有掌握了尺度,批評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犯錯的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和欣賞老師的良苦用心。

第五,從另壹個角度,在“雜草叢生”的心中播種希望

在教學中,遇到問題的學生很多。他們感到自卑和失落。他們無知,為所欲為。如果壹味的教導、批評、教育,收效甚微,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不如換個角度換個心態,在他們過度生長的頭腦裏播下希望的種子。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即使是普通學生,在老師的充分自信和深情關懷鼓勵下,也會變得自信開朗,進步神速。老師要用愛給孩子播下希望。教育是壹門藝術,光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壹雙“批判的眼睛”,壹雙善於發現孩子優點的“批判的眼睛”。老師應該是播種希望的人,給孩子更多的贊美和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

六、發揮同伴群體的作用,引導* * *進步。

壹般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壹個同伴群體中,但是同伴群體關系對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社會性的逐漸發展,他們對人際交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壹方面,青少年需要在同齡人中尋找歸屬感和支持,以擺脫家庭和父母。同時,同伴關系也是他們尋求自我成長參照、獲取各種新信息、獲得溝通技能的最重要途徑。同齡人認可的規範和標準,在某些方面心理上比長輩更重要。他們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可、理解和欣賞,開始建立自己固定的同伴網絡關系。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部分班集體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受到壹小撮人不正確言論和意識的影響。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壹些學生的不良心理形成並發展。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做更多的引導,使學生中的同伴群體積極發展。對於後進生,還可以發揮同伴群體的監督作用,從他們身上收集更多關於後進生的個人信息,為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據,督促群體成員共同進步。

七、幫助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盲區”

正所謂“家庭是人生的第壹堂課,父母是學生的第壹任老師。”因此,積極與家庭合作,有助於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還是有很多“盲點”。比如其中壹個“盲點”——父母說的越多,孩子聽的越少。據相關調查顯示,70%以上的青少年認為父母過於嘮叨,難免會產生反感。可見,“嘮叨”已經成為當今家長的通病。原因是父母太關心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或者擔心孩子聽不懂自己說的話,所以反復說,勸誡,強調,但其實有很多話,父母只說壹遍就會明白,反復說只會讓孩子感到厭惡,教育結果會不好。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我們可以提醒家長克制自己,鼓勵他們用互動對話的方式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好地了解孩子。因此,除了加強學校教育,教師還應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家校溝通信息,使教育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家長才能成為科學有效的教育力量。雙管齊下,* * *有紀律,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健康成長。

小學生的思想教育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育成果不可能壹蹴而就。但是,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我們不應該總是堅持“朽木不可雕也”,而應該用充滿希望的眼神、熱情的雙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琢他們稚嫩的心靈。

  • 上一篇:袁家崗坐公交車去統景怎麽走?需要多長時間?
  • 下一篇:六壹兒童節有哪些小禮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