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數學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

數學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

因為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反應快,理解快,而其他人反映慢,理解慢,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所教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從而展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壹種教學方法。下面說說我因材施教的經驗吧。

第壹,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要承認人的性格差異。受遺傳因素、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學習興趣和感知能力差異很大,並受其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然有優勢也有劣勢。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會發現有些學生不需要老師多講,自己也很有學問。壹節課下來,被紀律束縛,老老實實陪著學習,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的學生壹般占壹個班的四分之壹左右。還有壹些同學按照老師正常的教學只能聽明白8分,很迷茫。壹類約占四分之壹。面對這種“吃不飽”“吃不上飯”的現象,如果在教學中采取壹刀切的原則,必然導致培養不出好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極大的打擊。這個時候,因材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首要任務是對學生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從學生的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基礎知識,什麽都要知道。根據知識和能力將學生分為三類。當然,這種分類應該是模糊不公開的,但它只存在於老師的頭腦中,不應該向學生公布,更不應該安排學生的座位。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於班級的團結。學生分類後,上課可以分槽餵。

1.合理安排知識結構設計

數學教材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針對中學生制定的,要面對絕大多數學生。如果我們班只講這種小事,有些優秀的同學會覺得上課太簡單,太枯燥。應該設計壹些課外的、有挑戰性的知識,在數學課上補充,或者在課本上傳播壹些知識,滿足壹部分學生的需求。

2.問題的最優設計

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應該為他們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老師的提問很有藝術性。對學生來說,回答這些問題太難了。最後老師自問自答。課很無聊,問題也太簡單。學生得不到提高,覺得沒意思。這門課似乎沒有深度。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問不同層次的學生壹個難度適中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跳起來摘桃子。”還有,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他感興趣的問題,調動他的積極性。想象力差的學生多問壹些思辨性的問題,理解力強的學生多問壹些邏輯思維的問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多問壹些壹般性的問題,膽小的學生多問壹些能在書本上找到答案的問題,成績差的學生多問壹些關於基礎知識的概念性問題,等等。好的問題能讓班裏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活潑。

3.教學中的不同要求。

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掌握程度有不同的要求。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例如,在講授圓的面積的計算內容時。公式推導過程復雜難懂,字母運算多,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根本掌握不了。這個時候我只要求這些同學掌握最後的計算公式。對於理解能力強的同學,壹定要掌握公式推導過程。鄧小平同誌說,我們大多數教師都是普通工人。對於學生中的後進生,我們老師確實需要冷靜,在課堂上允許部分學生理解班級。課後可以單獨補習來彌補。

第三,課後練習的安排

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我準備了三套作業。壹套是全班要做的,也就是當天新教內容中必須鞏固的知識。壹套是思考題,壹天壹題,對於班裏思考能力強的同學來說比較有趣。壹套是根據班裏壹些比較落後的同學的實際情況。大部分是最近幾天沒有掌握好的計算題、應用題或者知識點等等。因為每套題量不大,學生有選擇地做,所以不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知識是壹種積累。做思考題的同學壹個學期下來,大概能做60件左右,見多識廣,思維自然開闊了。有時候忘了出壹道題,學生還是想做,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做思考題。做計算題和基礎題的同學經過長期的訓練,計算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基礎知識打得很紮實。

第四,分層評價

用壹個標準來評價不同智力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學生,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平等的。這種評價方式會讓基礎差的學生永遠擡不起頭,也會讓成績優秀的學生高高在上,有壹種優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層評價。我把班裏成績差不多的同學分成四五個組,組裏的同學在作業、平時考試、課堂答題上比拼。因為同組的同學實力相當,所以競爭很激烈。每月壹次,獎勵他們。這樣,低年級的學生也有同樣的機會獲勝並獲得獎品,自信心也能大大提高。成績非常好的同學,也會因為在同組中的巨大力量而失敗,從而激發他們的鬥誌,讓他們知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永遠有緊迫感。

在這兩年的教學和探索教學中,我覺得因材施教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關鍵是堅持普通教學,只要持之以恒,做好細節,自然會成功。

  • 上一篇:孩子遇到校園欺淩,家長該怎麽辦?
  • 下一篇:小學預防校園欺淩主題班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