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福清三山中學簡史

福清三山中學簡史

福清市三山中學,原名福清市第十壹中學,1960創辦於三山鎮海藥村。它是壹所初級中學。1970年9月,學校本部遷至現址,海藥村舊址設為分校。遷址後,學校名稱也改為“福清市三山中學”。1973年9月,學校本部開始招收高中生,升格為完全中學。1984年9月,海藥分校成為獨立的“海藥初級中學”。

創辦至今已有50年,幾代人歷經滄桑。至今已成為福清市壹所老牌完全中學。學校現有45個教學班,2200多名學生,145名教師。校園總面積103畝,有3棟教學樓,1圖書館,1綜合科教樓(在建),1辦公樓,3棟學生宿舍,4棟教師宿舍,3棟學生宿舍,1學生食堂,1禮堂。

50年來,學校培養了2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其中壹些人考上了高校,成為了中專生、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有的戰鬥在經濟最前沿,成長為商界領袖;有的在海外發展,成長為僑界名人;更多的成長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接班人。校友為福清的振興,祖國的騰飛,世界的繁榮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60—1970)

前六屆領導班子和師生為學校的誕生和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早在1960年,在當時被稱為“華僑縣長”的高誌榮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在潮起潮落的三山鎮海藥村誕生了。它其實是壹所小學附設的初中班,首任校長是余姚小學校長何世梅。1960招收兩個班,老師有陳太銀、高紹貴、林等。1961學校命名為“福清市第十壹中學”,招收兩個班,教師有、薛、郭、、魏德春、王等。1961至1962,教育局長俞長輝主持工作。學校有名字,老師來了,學生招了,但是沒有校舍。學校住在海窯村李厝老祠堂、老禮拜堂、彌撒堂。在國民經濟“三年大困難”之時,師生處於“半年壹粒糠菜”,喝水全靠雙手扛在肩上。

1962至1963,東寒鎮創辦的福清市第十二中學停辦。羅伊達、趙德賢兩位同誌調到福清十壹中,分別擔任副校長和教學主任。同時調入的教師有程道林、於天佑、鐘玉祥、林、王、陳文順、。1964年盛夏,大旱,師生三更睡,五更起,到不了“雨”。他們自己在高厝祠堂挖了壹口井。井水湧出,師生們高興得跳了起來,解決了“喝水沒水”“做飯沒水”的後顧之憂

6月1966至6月1970,翁武官任教學主任並主持工作,林嘉祥任總務主任。在“文化大革命”災難的時候,學校的困難可想而知。1967至1968,停止招生兩年,學校工作由薛主持。1969期間,師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輪流做苦力,上山挖石頭當基石,下海洗貝殼,燒墻灰。建材積累夠了,在海窯村李厝祠堂後面建起了第壹座五層高的平房校舍,為福清十壹中爭得了“壹席之地”。海藥村舊址畢業的校友中不乏“人才”,如福清市委原常委、政法委書記陳珍穎,公安部監察局局長於勇,福清市原副市長高少兵等。

翻看當年的編年史,泛黃模糊,與其說是因為歲月的塵埃,不如說是祖先的汗水。(1970-1974)

1970年初,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由三山公社副主任翁在官任主任,“貧中農宣傳隊”李任副主任。王福根負責學校的日常工作。1970年9月,現校址破土動工,籌建工作主要由、王、陳尊金、郭忠誌、薛、郭承擔。此時招了八個班,分成四個連,每個連約100人。四家公司中,1家公司每月輪流到南泥村農業中學參加社會實踐勞動。第二所學校位於三山村的寶蓮錯。今年,王、、彭民興、余乃英、林、、等教師被調離。

這個故事以不同的情節重復著。師生半工半讀。有的在教學、讀書之余,去山南麓平整土地,挖掘地基。有的上山砍樹造房梁,有的下海洗貝殼燒墻灰。建材準備好後,在1971的盡頭,夯土,鋪上木瓦,建成了壹座十層樓高的“頂級”教學辦公兩用房。

1972年初,王福根留任海藥校區負責人。在此期間,楊賢福、陳汝珍擔任革命委員會主任,鄭、陳汝珍先後擔任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憑借他們的威望和才幹,我校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校舍成為壹個局,又壹個單層教學樓、單層學生宿舍、雙層教師宿舍相繼建成。65438年9月至0973年9月,學校由初中升格為“完全中學”,開始招收高中生。

先行者和創業者的艱辛,應該被後繼者由衷敬佩,永遠銘記。(1974—1991)

1975前後,楊賢福、鄭、陳汝珍三位副主任先後被提拔。同年,王朝瑞主持學校工作。1976在三山公社書記鄭坤元、林祥仔、三山村黨支部書記汪金權的支持和幫助下,校園面積由五畝擴大到六十三畝。1977建成師生宿舍樓和師生食堂。1978師生發揚“愚公壹山”精神,在沒有任何機械工具的情況下,開辟了200米跑道運動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響了祖國的號角,處處生機勃勃,也給福清三山中學帶來了明媚的春光。1979、1980、1981、1982四年制高考都很成功,很多同學考上了國內的名牌大學,如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1981年,將再建壹棟教師宿舍樓。高考報名學生11,大專以上學生12。1982年,45名高中畢業生參加中專、技校聯考,14名學生考上中專,5名學生考上中專,其中楊雲順名列全縣第壹,另有兩名學生分別獲得語文、政治兩項桂冠。“山窩裏都能飛出金鳳凰”,贏得了兄弟學校的贊譽,也贏得了上級部門的贊譽。1981年,學校被評為莆田地區“先進教育單位”。1982年,大中專考試全縣現場會在福清三山中學舉行,被福清縣人民政府、教育局授予建設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樓。1985的中考,郭以總分第壹的成績名列全縣第壹。同年,福清縣人民政府和教育局再次撥款,修建了壹棟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教師宿舍。

1987年夏天,世界福清人協會副會長先生在村王父子的推薦下,在王朝瑞會長和王欽光副會長的努力下,決定投資25萬元在我校建樓。這就是“崇興樓”(A座)。它被命名為“重興樓”,以紀念王功用的父親,王重興先生。同年,魯管村的另壹位華僑王著兵先生也以母親翁宋梅的名義捐款3萬元,為學校全體教師制作校服,搭建書櫃,為校園鋪上水泥路。

1987年8月,王朝瑞校長調任。六年下來,我經歷了五任校長。林忠欽總統於1987年8月抵達,並於1989年3月退休。65438年至0989年3月,港頭中學校長林倩蓉還主持三山中學黨政工作。嚴家林校長1989年9月上任,1990年2月調任。曾校長於1990年2月到任,8月調任1991。薛校長於2003年9月上任,2003年3月離任。1989和1990的高中停止招生兩年。

乘涼別忘了種樹,喝水別忘了挖井。接班人永遠要感恩。(1993—2010)

1993年2月,江青樹校長調任。這位校長原來是江西省壹所礦工子弟學校的校長。他壹下車就對學校的現狀感到驚訝,說:“沒想到學校的條件這麽差。”江青樹校長意誌堅定,果斷果斷,給學校帶來了壹股強勁的風。他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當時的校舍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市委副書記陳為忠、教育局局長林華春等領導親臨學校,帶領教育局、財政局、鎮政府兩次到學校現場工作。上級部門撥款重建學生食堂、廁所和校門。江校長在爭取上級支持和忙於校園事務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四處奔波,走訪僑胞親屬,聯系僑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後引進了400多萬元的建校資金。1994年,印尼華僑蔣先生以其父清江的名義捐資40萬元修建了“清河樓”,還贈送了壹臺印刷機、壹臺電腦和壹臺發電機組。1995,旅日華僑王功用先生以其父王崇興的名義捐資250萬元修建崇興教學樓B、崇興禮堂、崇興學生公寓A、崇興學生公寓B。當年老師自籌資金,建了兩套房。1996年,印尼華僑先生捐資100萬元,以其父王的名字建造了“於說辦公樓”和“職工宿舍”。這期間,校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漂亮的建築出現了。中考和高考也在這期間取得了不少成績。1994的中考可以說是難能可貴,54名同學考上了壹中和壹師範。從1994到1996,有8個同學中考成績很好,被直接保送高校。在那個錄取率不高的年代,1994的高三學生簡多能考上福大,1995的高三學生陳能考上武漢科技大學,實屬不易。

1996年8月,蔣青樹校長升任。行政團隊大幅度調整,原來的成員有的壹歲就退了,有的去別的學校找工作了。李會長、鄭書記、副會長獲委任。總統李相貌醜陋,衣著樸素。上任第壹天,他騎著壹輛破舊的“重慶”摩托車。很多人都很驚訝,心裏說:“這不是校長,明明是農民。”從外表上,我們只能看到李總裁的淳樸之美。他說話的時候,三句話裏至少有壹句福清話,很搞笑,顯示了他的幽默。8月8日,行政團隊開始工作,並稱之為“暑期辦公室”,開了先河。這次暑期辦公學習制定了壹套切實可行的制度,如“三評”(後來“不評”的女家長)、“兩考獎勵法”、“教職工住房分配制度”,其中壹些制度沿用至今。當時高中規模比較小,原來的六年減為四年。高中三年,只有壹年是留給林的,林老師有“林部長”的美譽。高級董事和官員參與行政會議開創了另壹個先例。校長李非常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在他短短的兩年任期內,他大膽地聘用了5名30歲以下的年輕人擔任辦公室主任。這個時期是學校建立規章制度,規範辦學最成功的時期。校園裏的和諧氛圍值得稱贊。學校組織全體老師6月1997+10月去武夷山旅遊。

8月,1998,校長李調任,副校長接任校長。此後,學校的高中規模迅速擴大,高中招生從原來的兩個班躍升到八個班。根據學校的發展需要,雖然對已建立的制度做了壹些修改,如“三評”改為“五評”,但基本沿用原有制度。史明執政的五年是壹個承上啟下、平穩過渡的時期。校園主幹道上種了無花果,操場旁邊鋪了水泥球場,食堂旁邊建了學生食堂。最難忘的是2001的高考,福清總校第二名。遊玉斌、何美英、李奇等同學以高分考入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名校。

2003年,校長史明明調任,副校長王明傑接任校長。副校長林道庭調離福清三中,分管教學;副校長陳訓松調離海口中學,分管德育安全工作(2009年8月調離,由我校提拔的翁薔薔接手工作)。2003年8月,行政班子召開了壹次例行的“夏季辦公會”,主要任務是修改已經實施多年的規章制度,刪除那些已經過時的,修改修訂,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經過多次、多方面論證,教代會通過後,形成了制度化的教育教學工作機制,有效規範了教育教學秩序。從2003年8月開始,新壹屆領導班子積極運籌帷幄,決策千裏,竭力描繪學校的發展藍圖。雖然所有的校長都為學校的硬件設施付出了努力,但是學校和同類學校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窮會變,變會過去。”2004年,在校區南面收購了壹塊30畝的土地,解決了阻礙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2004年至2010年,通過各種方式建設了六層學生宿舍、圖書館和實驗樓。這壹切,為寫作派的輝煌明天,鑄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2005年的高考,是壹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是壹件被反復提及的勇敢的事情。今年本科上線63人,創歷史新高。遊等三名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鄭州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

江山人才出,各領風騷。歷史前進的步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上一篇:2017小學二年級數學期末試卷
  • 下一篇:初等數學教研組會議紀要範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