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5篇教育劄記範文

5篇教育劄記範文

教育是壹門慢的藝術,在教學中,老師要慢慢感受,就像家長壹樣,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體會的。那麽如何寫關於教育的讀書筆記呢?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五篇教育劄記範文。希望妳喜歡!

教育劄記範文(1)

寒假期間,我有幸讀了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深有感觸。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家、詩人。1983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系“生命教育”的倡導者、負責人。多年來,他致力於“生活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紮根於中小學課堂,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創立了1+1讀書會,普及1+1的閱讀理念。通過學習,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於啟發和喚醒”。首先,在教育上要兢兢業業。平時要多細致,多耐心,多等待,多思考,多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實踐,積累經驗,搭建自己的理解平臺。

在《教育是慢的藝術》壹書中,張文質先生對生活化教育的理念進行了細致而靈活的提煉和闡釋。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時,很多人質疑,因為這個時代真的是壹個泥沙俱下、馬奔騰的時代。有人認為教育不能有慢耐心,更不能有慢狀態。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得好,慢工出細活。這種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都是壹種理想的教育,教育是壹門慢藝術,張老師顯然給出了自己的宣告。逐字逐句,字慢字快,字是藝術,張老師覺得我們的教育太快了,是在ppt上快速顯示和擦除;老師們也差不多該和這壹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完美流暢地解讀課堂的人打交道了;差不多到了老師和校長每天似乎都在忙著處理各種常規事務的時候了,也到了老師們在教室裏冷冷地看到那些迷惑不解的眼神的時候了,就像筆者心疼的時候,在我們學校這壹天。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大有工業化生產的勢頭。

說實話,真的很難見到有生活個性的人。難怪筆者所敬仰的葉瀾教授在當代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呼籲教育創新中的“具體個人”意識,呼籲“人”從“抽象的人”向“具體的個人”轉化。壹天下來,我們班看不到壹個真人。慢是壹種什麽樣的課堂和教育?在作者眼裏,慢就像w老師,“老師的肢體動作慢,語速慢,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慢。”正如作者所說,日本人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需要壹個緩慢的過程來沈澱壹些有用的東西”。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放慢速度,讓教師註意到每個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給他們更多的創造、交流經驗和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潛能。教育作為壹門慢藝術,需要留下足夠的等待空間和時間,需要有壹個慢節奏。頻率高、節奏快、梯度大,不利於學生有序成長發展。

張文質老師提倡“生活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註。“生活化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表現出對學生的理解、關懷、信任和完善;“它不僅僅是思想的表達和理解,它必須體現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

“生活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關註每壹個學生個體,不僅要尊重和善待學生,還要研究他們的特點;在關註全體學生知識獲取的同時,也要關註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他們不同的認知風格帶來相應的教學方法。關註學生異常情緒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註重情感交流;註重師生互動,引發思考的客觀條件是課堂環境和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壹門緩慢的藝術》壹文中的壹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很小。那麽“小”好到什麽程度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可以互相稱呼,就是人數最好控制在兩三百以內。”博耶補充道:“當班上的學生超過30人時,老師的註意力中心從關註個人轉變為控制班級。”這些見解令人欽佩。但博耶無法想象,中國有那麽多“名師”不點壹個學生的名字就能“讓班級飛得很高”,他也無法想象,壹些更厲害的“名師”能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不點壹個學生的名字就“讓班級飛得很高”。或許,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中國教育優於美國教育的“值得稱道的地方”。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得不到保障,首先會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困難,信息的傳遞也將是單向的而不是多樣化的,“生活化教育”就會成為壹句空話;壹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壹,對教師也是不公平的,因為能讓班級“飛得高”的老師也就那麽幾個。以“生活化教育”為理念,要把主觀和客觀結合起來;既要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又要營造關註學生獨立性的良好空間,在教育過程的每壹個細節和實踐中貫徹“生活化教育”。

教育是壹門慢的藝術,在教學中,老師要慢慢感受,就像家長壹樣,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體會的。壹個好的老師,應該會有偶然的收獲,壹些獨特的理解和發現,然後沿著這條正道走下去,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教育是壹種潛移默化的、長期的東西。功利化的教學是短暫的,不註重長遠的、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我們的教研也是壹門慢藝術,要有發現,要努力,要慢慢做。這種慢意味著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有足夠的期待和耐心,減少教育的幹澀和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劄記範文(二)

《愛的教育》是壹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仔細欣賞的名著。我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看書的,看完這些故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愛!書中有關於孩子、父母、老師的感人故事,給我和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和孩子壹起學習,壹起成長。

它是以日記的形式,通過看似普通的人和事。作為家長,看到父親對兒子的教育細節,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生活中似乎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寬容少了,挑剔多了;少鼓勵,多批評他們期望孩子在什麽樣的環境中成長,期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孩子是可愛的,他們真的需要愛的精神,愛的教育,教會孩子學習,讓她擁有愛,讓她懂得如何做人。

古往今來,愛情的真實故事很多。可見,愛無處不在,愛教育父母看完之後去感受。我們壹出生就沈浸在愛的海洋裏,有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愛。我長大了,上學了,有了老師同學的愛。愛情就像空氣壹樣。愛無處不在。我們從不離開它。如果我們離開我們愛的人,我們就像壹個沒有靈魂的人。愛可以把人從逆境中拯救出來,愛可以讓浪子回頭,愛可以激發人的無窮力量。

“只要每個人都獻出壹點愛,世界就會變成壹個完美的世界!”就像這首《明天會更好》壹樣,只要有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溫暖。

教育劄記範文(三)

這是壹本催人淚下的書,是壹本有千萬種聲音的書,是壹本充滿教育意義的書。這就是愛的教育。

這篇文章是根據壹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壹年中發生的事情,以日記的形式寫成的。從和朋友在壹個屋檐下讀書,到因為父母工作變動而不得不轉學。Amrico,壹個10歲的男孩,漸漸學會了在生活中堅強,學會了努力成長。日記,看日常生活中學校和家庭的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它的內容、作者流暢的文筆和書中生動的人物形象所震撼。尤其是每周壹次的心靈演講,通過壹個發生在意大利的小故事,來教育孩子,啟迪孩子的心鎖,讓孩子走上美好未來的道路。這也是壹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書中的人物太多了,我無法壹壹列舉,但壹般分為三類:老師、同學、家長。所有這些人都體現了《愛》這本書的主題。這其中,有朋友之間的愛,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愛。而這是世界上最真摯的愛情。

但在當今社會,這種愛情恐怕早已成為泡影。我不止壹次在電視上、報紙上、網上看到有人因為父母老了沒用而辱罵父母。有些人,遇到以前的朋友和老師,就不理他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嗎?我們必須問自己。用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我不會用任何華麗的詞藻。我只想用這個世界上最質樸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

《愛情》的教育文本雖然簡單樸素,描寫的都是很普通的人,但是卻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會讓人產生感動。

“愛是什麽”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無限的,小到同學間的友好交談,大到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大到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捐骨髓捐血幫助希望工程的壹個微笑。因為像空氣壹樣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用簡單的語言感受到濃濃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會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帶給更多的人。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談論的壹個詞。但是,有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邊的愛,比如父母對女兒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朋友之間的相互安慰,這些往往被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沒有細致的了解。而如果妳經歷了,妳會覺得生活是多麽美好的壹件事!

班裏有幾個學困生,學習習慣極差,生活習慣更差。我試著用我的愛去影響他們。我幫他們交了新學期的材料費;單獨談,談理想,談生活中的人。討論如何與人相處,關心他人;買學習用品,比如鉛筆盒,鋼筆,作為進步的禮物送給他,讓他們感覺被深深的愛包圍著,有事可做,而不是總想著做壞事。等待愛情可以創造奇跡。當他們回憶童年時,壹位老師曾經給予他們關懷、教育和影響。

看完了整本書,我不僅明白了如何去付出愛,也明白了自己的壹舉壹動都會影響很多人的想法和情緒,所以我更加註重自己的壹言壹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的“愛的教育”,在現實生活中也讓我受益匪淺。

教育劄記範文(四)

最近看到這樣壹部教育著作,由於避免了太多“博大精深”的理論闡述和學術詞匯,可以直指教育實踐的本質,引起了壹線教師的罵聲,成為壹部膾炙人口的教育著作。

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創建書香校園、師生寫作文、傾聽窗外的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字化校園、建設理想課堂,讓我們壹線教師眼前壹亮。看完這本書,突然被書中的壹句話打動,“中小學要從記錄他們的教育現象,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想開始。”珍珠?把它串起來,這是壹條非常漂亮的項鏈。”簡單的話語,深深的感染和震撼。我們不是壹直在說科研引領和推動班級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和教育日記入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學研究嗎?從此,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壹定要堅持關註學生的內心,記下我受教育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我的教育教學,和學生壹起成長!

《新教育之夢》對“理想教師”提出了八點要求。這些要求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壹個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壹個善於合作,有人格魅力的老師”給我印象最深。任何崗位都是充滿競爭的,老師之間的競爭往往多於合作。目前教師的職業特點、工作制度、評價方式都需要競爭。但作者在書中說,壹個不善於合作的老師是走不遠的,因為這個社會需要合作,社會需要合作,教師職業也需要合作。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教師間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雙贏才是真正的競爭”說得多好啊!當今社會,除了競爭,合作也很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提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社會需要合作,教師要學會合作。做壹個受歡迎的老師,筆者提出三點建議:壹是換位,二是尊重,三是互惠。這三條建議也是在告訴人們如何學會合作。

《新教育之夢》告訴我,智育不能占優,也不是壹串阿拉伯數字,或者壹紙畢業證,壹張錄取通知書就可以了。它“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力,完善人格,為學生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道德教育不再是空中樓閣。還應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礪意誌”的過程中形成“自我警示、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教而不教?自律習慣”,讓學生在自然活動中養成德性,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受道德境界”;體育教育不僅僅是追求肢體的發展,它應該“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己,體現人性的崇高”;美育不僅提供閑暇,而且“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優化生活、啟迪生活”。

作為新時期的壹名教師,在我還很迷茫的時候,讀了這本可讀的書。是朱永信老師的新教育夢,讓我審視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找到自我突破和發展的方法。

教育劄記(五)

時光飛逝,我感受到了當老師的酸甜苦辣。

不久前,我讀了《魏書生的教育教學藝術》這本書,思緒萬千。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又贊嘆其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作為老師,為什麽壹些簡單的道理不能應用到自己身上,沒有好結果?”這成了我在讀魏書生的書時經常縈繞心頭的壹個問題。

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學生,才能真正教書育人。縱觀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他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對他人有著清醒的認識,能察覺到學生心靈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內心與受教育者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師生的壹種幸福和享受。回顧過去,作為壹名教師,我有強烈的責任感。我真的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心愛護。但現在想想,我對他們了解多少?妳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像朋友壹樣和他們聊天,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簡單地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的表現來了解和評價學生。當然,老師喜歡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自然會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也會被我們不自覺地忽略。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越來越不平衡。這些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教師既要了解學生思維和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又要了解學生思維和行為變化的壹般規律。他們既要善於處理偶發的個別事件,又要善於關註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問題,從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在學習了魏書生的相關理論後,我逐漸意識到學生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統壹體。好學生和後進生的區別只在於他們頭腦中的對錯,好與壞的順序和比例不同。正是因為後進生的上進心苗又小又黃,有的還經常被壓在石頭下,需要老師的同情、關註和支持。知道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應用,效果明顯。經過壹段時間的努力,壹些平時不聽話、調皮搗蛋的同學有了很大的進步,與同學的情感交流也更加融洽。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教師的角色和地位也在不斷變化。老師之前說的,學生要無條件服從,無條件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更加註重人性化,不斷倡導“人性化服務”。歸根結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應該更人性化。我們壹直在說,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老師也是學生時代出來的。學生的今天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錯時的感受,通過回憶當年犯錯時的感受,可以更真實地理解。這就是魏書生所說的:“憑記憶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壹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己思想和靈魂的提升和升華。只有讀了魏書生的書,才能知道什麽是教書育人,什麽是教師。

  • 上一篇:四季景色極好。
  • 下一篇:如何教小學生健美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