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沒有這個“曝光”,15萬孩子的噩夢還會持續很久。

沒有這個“曝光”,15萬孩子的噩夢還會持續很久。

作者:馬川

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見過這樣的孩子-

他們經常在閱讀和寫作中出錯,所以他們不能流利地閱讀文章,並且很難做作業,他們的考試成績總是墊底...

在老師眼裏,他們是“學困戶”;

在同學眼裏是“天生的傻孩子”;

在父母眼裏,他們是“無助的傻瓜”...

但妳知道嗎,這些被貼上“差生”標簽的孩子,可能並不是懶惰、愚蠢、勤奮,而是患有壹種叫做誦讀困難癥的生理缺陷。

簡而言之,閱讀障礙是大腦對視覺和聽覺信息的綜合處理不協調而導致的壹種閱讀和拼寫障礙,主要包括:

該病發病率特別高,歐美等字母文字國家發病率為65,438+05%,中國等象形文字國家發病率約為5%~8%。

也就是說,在我國,每12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者;目前,我國約有15萬兒童患有閱讀障礙。

但遺憾的是,“閱讀障礙”在中國很少被提及;學術界對閱讀障礙的研究也比較晚,沒有建立標準化的診斷和幹預方法;普通人即使遇到這樣的孩子,也不會想到向相關專家求助。

今年年初有壹部紀錄片,讓我們真正了解了閱讀障礙兒童的世界,以及這些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它是“我不是壹個愚蠢的孩子”。

這部紀錄片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的範和他的妻子共同執導。壹集有三集,每壹集都是關於壹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

2017年底,因為壹個偶然的機會,範了解到了閱讀障礙兒童家庭的故事,當時就深受感動。

之後,他和妻子李瑞華花了三年時間追蹤並拍攝了其中的三部。

紀錄片壹經播出,便引來巨大反響,就連嚴苛的豆瓣網友也給出了9.2的高分。

有家長看完紀錄片後發現,女兒因為誦讀困難,每次考試都渾身發抖。當晚她向女兒道歉,母女痛哭言歸於好。

另壹位為這部紀錄片制作海報的設計師找到導演範說:“這是妳拍的嗎?我就是。”

和範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想發出呼籲,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誦讀困難,重新認識我們的孩子,接受他們的差異,敬畏生活。”

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壹無二的生命。即使有些孩子讀寫有困難,也不代表他們是“笨孩子”。

誦讀困難,對孩子來說是很多障礙。

壹般來說,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並沒有什麽不同,甚至比普通孩子更聰明、更能言善辯。

紀錄片第壹集裏的學校就是這樣的孩子。

生於北京,六歲入學前壹直是家裏的開心果。

他不愛哭,也不愛鬧。性格活潑外向,交際能力特別好。他可以和任何人說話。

直到進入小學,各種問題才逐漸顯現出來。

剛開始,他只是上課坐不住,時不時心不在焉,玩著手裏的小玩意;

下課後,我經常玩到忘記回教室。最嚴重的時候是學校調監控找他。

這種情況下,老師建議家長帶學校去醫院檢查。

結果顯示,該校患有“註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癥”,但智力水平沒有問題。

聽到這個結論,學校媽媽暫時松了口氣。

她找到了壹款運動打卡App,希望通過讓學校加強鍛煉來促進多巴胺分泌,減少多動癥的影響。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動癥並沒有得到緩解,學習問題反而越來越明顯。

壹年級的時候,絕大多數同學考試都能拿到雙百或者90多分。只有學校壹直在及格線上下掙紮。

二三年級的時候,別的同學都能寫作文了,學校花了整整壹個上午,卻連20個字都寫不出來。

現在連學校媽媽都著急了:孩子怎麽了?

經過醫生的推薦,他們母子找到了北師大心理學系舒華教授的研究團隊,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原來學校學習成績差不全是因為多動癥,而是因為典型的誦讀困難。

就像色盲不能解碼顏色壹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解碼文字的能力也很弱。

在他們眼裏,“那些文字在閃爍,黑白分明。”

所以,在閱讀壹篇文章的時候,校對人員往往會看錯別字、漏字、序號,需要依靠聯想來判斷詞語和表達的意思。

而且不僅閱讀有問題,寫作也很難。

因為記不住字形和筆畫,學校只能“畫壹瓢”,記住哪個“畫”筆畫,把字拼起來。

因此,他經常拼錯單詞和顛倒偏旁部首。到現在,他都記不住高壹高二學過的所有漢字。

更麻煩的是,受閱讀障礙影響的不僅僅是語文,其他需要閱讀題的科目也好不到哪裏去。

尤其是在數學重災區,他經常混淆分子和分母,分不清清楚的數字和被除數,不會用已經教了壹百遍的公式...

這讓家長不敢輕易查學校的作業本,生怕看到的全是錯題,分分鐘血壓飆升到180!

為了幫助學校提高成績,爸爸媽媽輪番上陣,連清華畢業的奶奶也加入了補習陣營。

但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這種單方面的灌輸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逆反情緒。

結果如片中所示,壹方面我相信滴水石穿得更好,媽媽每天陪著兒子死到半夜12;

壹方面,有學校飽受挫折,壓力大到厭學,寧願在學校玩也不願回家;

而那些教不完的作業,比如新單詞,寫不完的文字,最終成為壹個又壹個導火索,讓原本幸福和諧的家庭演繹著雞飛狗跳,寶寶叫媽媽的日常...

孤獨和誤解是要面對的最大困境。

作為閱讀障礙者,這些孩子不僅要承受學業壓力,還要面對周圍人的誤解和偏見。

他們經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被父母責罵,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產生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

《我不是傻孩子》中的三位主人公肖群和若兮都有相似的經歷。

第壹集的學校被同學指指點點,罵“垃圾”,被很多話欺負。

第二集裏的肖群甚至不想回憶被傷害的過去。

第三集的若曦被老師直接罵得自閉:“為什麽別的孩子進步了,妳卻越來越差?不想學就別學,讓學校開除妳!”

放學回家,她嚇得開始發高燒,情緒低落,在沙發上默默哭泣,再也不敢去上學。

這些誤解和偏見就像刀子壹樣,紮在誦讀困難兒童的心裏,讓他們千瘡百孔的心靈更加孤獨和敏感。

影片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第二集中的肖群。

據說肖群的家庭氛圍更輕松,他父母的經濟狀況更富裕,他也比其他兩個孩子幸運得多。

為了擺脫應試教育的壓力,開始全新的生活,父母將肖群轉學到外地壹所創新的私立學校,並給他改名為“肖群”。

但是肖群是壹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即使成績在中上檔次,他還是不肯輕易放過自己。

壹個新單詞要連續抄18-30遍,反復背單詞的形狀和意思,還是記不住。

在這種時候,肖群煞費苦心地在墻上挖洞,以發泄他內心的不滿和仇恨。

他討厭自己的失望。“為什麽別人壹眼就能記住,我卻要記住四五十遍?”

為了加深記憶,肖群想出了壹個近乎自虐的學習漢字的方法——用筆在胳膊上“刻”字。越是痛苦,他記得越牢。

由於讀寫速度較慢,肖群從音樂課、表演課等其他科目偷時間寫作業,壹度引起同學和老師的不滿。

他常說:“妳必須在壹個地方不如別人。妳必須悲觀,才能繼續努力練習。”

他知道他的同桌丹陽是壹個校長,每次考試都能輕松獲得第壹名,但他還是忍不住要和別人比較。

有壹次,肖群看到丹陽的作文寫了兩頁,很羨慕。回來後,他給老師發了十幾條短信,詢問寫作方法。

雖然老師認為肖群寫得很好,但他會壹直糾結於這個問題。

吉他課上,肖群發現無論自己怎麽咬緊牙關,還是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忍不住流下委屈的眼淚。

下課後,其他同學都在休息和演奏,只有肖群還在壹絲不茍地打著拍子,反復練習詠嘆調。

幸運的是,好事多磨和肖群的閱讀速度已經趕上了同齡人。

但正如肖群的父親所說,人類的喜怒哀樂並不相通。“如果妳不在他的位置,妳就無法理解他的痛苦。

所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是,當他獨自面對那些殘破的篇章和閃爍的文字時,他是如何在悲傷、焦慮、仿徨和無助中獨自戰鬥的...

克服障礙需要更多的愛和接納。

我母親接受采訪時,有壹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不擔心他的未來。我知道慢慢長大後,他還是可以憑借自己的長處在社會上活得很好的。

我想不通的是現在。我不能忍受壹次又壹次的作業和考試。"

舒華教授也說過:

“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最困難的階段是小學。只要妳幫他們熬過來,跟著大家走,就不用太苛求。當他們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和大學,他們會找到自己的竅門,用其他策略來應對閱讀障礙。這時候他們的特長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但問題是,在現有的應試教育環境下,重復的考試排名和作業壓力,以及同齡人之間的競爭,都會讓家長焦慮。

紀錄片第三集的主角若曦就是在這樣壹個令人窒息的環境中。

如果西西沒有學校那麽叛逆豁達,沒有肖群那樣寬松豐富的成長環境,她出生在河北的二胎家庭,有個中學妹妹在上面。

更糟糕的是,如果姐姐是超級學霸,她從來不用擔心父母的學習,還經常拿獎拿到手軟。

相比之下,若兮就是典型的學渣。

從壹年級開始,她的語文成績只有五十分和三十分,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到九、十點做作業。

面對閱讀障礙帶來的學習問題,若兮的媽媽從來沒有放松過自己的心態,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小女兒身上。

壹次教不了,可以教兩次。如果教不了兩遍,可以教三遍。如果汐寫作業寫到什麽時候,她會在那裏幫她...

有時候看到汐躺在桌子上不肯好好做作業,氣得拿棍子打女兒的背,或者把紙撕成碎片。

結果母女壹個痛哭流涕,另壹個默默坐在沙發上,只等父親緩和矛盾。

但是,任何壹個有學齡兒童的老母親,可能都經歷過這種家教的痛苦。

沒過多久,若兮的媽媽因為過度焦慮和壓力,患上了壹種罕見的風濕性免疫疾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這件事給家裏帶來了很多變化:爸爸辭職在家,給若兮做專職司機和作業輔導。

如果妳兼顧學業,就會有意識地承擔壹些家務。

媽媽雖然不忘關心若曦的學習,但也因為女兒的病,逐漸接受了女兒的閱讀障礙。

隨著家庭越來越溫馨和諧,若曦的學習成績終於有了起色。

期末考試,她第壹次各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語文78.8,數學87,英語80。

為了鼓勵女兒再接再厲,父親做了壹大桌好菜,母親親自給若兮頒發了證書。

他們終於意識到,這種進步的背後,不僅有女兒的不懈努力,更有家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其實除了偶爾的失控和沖突,影片中的三組父母對孩子都是非常包容和支持的。

學校媽媽經常組織集體活動,讓兒子更好地展示自己,避免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被誤解和孤立。

肖群的母親直接辭職去陜西陪伴兒子。從那以後,她和家人過著雙城生活。

西西媽媽怕女兒長期失意,就報了舞蹈班和繪畫班,讓她在學習之外通過特長展示自己,結交更多的朋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才能慢慢克服閱讀障礙,才能長期進步成長。

消除障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對於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僅僅依靠家長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專業機構、學校、教師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

如果妳意識到孩子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困難,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求專業機構的診斷和幹預。

在影片中,學校、肖群和若兮都找到了壹個由北師大教授舒華領導的針對有閱讀障礙兒童的研究團隊。

雖然國內沒有標準化的診斷和幹預方法,但是這個團隊通過案例研究,找到了很多有效的訓練方法。

比如針對每個孩子在閱讀、拼音、單詞方面的問題,制定了壹系列以遊戲為主的訓練計劃。

比如通過字論教學法講解漢字的結構,通過梳理漢字的家族,建立字體與字義的關系,從而幫助孩子學習漢字。

其次,遇到壹個真心接納和幫助孩子的老師,或者找壹個環境相對寬松不僅僅是學術的學校,也是很重要的。

學校的班主任余老師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師。

有壹次,學校史無前例地在課堂小考中得了滿分。余老師為了增加學校和家長的信心,特意在班級群裏表揚了他。

學校媽媽看到這條新聞後,開心地把群發新聞給拍攝組看,被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後來於老師在接受壹個紀錄片的采訪時說:“孩子不傻,但確實有某壹方面的困難。所以要給他更多發展自己的機會,讓他得到肯定,覺得這個學校需要他。”

肖群所在的私立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充滿了尊重和包容。

這所學校的課程都是啟發式的,科目之間相互聯系,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興趣,又能給像肖群這樣的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最棒的是,班主任吳老師堅信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從不以成績來衡量。

為了更好地幫助,吳老師還特意和學校教研團隊開了壹個會,讓其他老師了解什麽是誦讀困難,如何對待誦讀困難的孩子。

但遺憾的是,在第二集的結尾,因為投資人的突然退出,學校不得不當場解散。

這讓肖群和他的父母陷入了壹個兩難的境地:要麽回到應試教育環境,要麽跟隨原來的校隊去凱豐讀書。

最終父母尊重了兒子的決定,讓他跟著吳老師出國留學。

這樣的選擇對現實有些無奈。

雖然對於學校、肖群、若希這樣的孩子來說,每壹步都很難,但是有了正確的引導和細心的呵護,我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好。也希望社會各方面能給他們更多的耐心和愛。

如果妳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況,請不要單純的認為“他就是笨”,他可能遇到了更復雜的問題。

當然,不要只是“對號入座”,根據自己的經歷就判斷孩子有“閱讀障礙”。如有疑問,請帶孩子尋求真正專家的幫助,通過科學嚴格的檢查測試來判斷。

看到這些孩子,想到654.38+05萬這個龐大的數字,我是不是在為我的孩子慶幸?

不,我腦子裏想的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他總會有壹些缺點和不足(也許還沒到障礙或缺陷的程度)。

而我們呢,總是抱著糾正和扭轉的心態,總想能夠通過壹些方法和手段,補上他的短板,改造他,把他塑造成壹個“正常”甚至“不平凡”的樣子。

而常常忘記還有另外壹種思維方式,接受,接受這是他獨特的樣子,隨波逐流。

正如片中壹位老師所說,“我們不能用現有的尺子去衡量陌生的生命,而應該對每壹個生命充滿敬畏。”

我們常說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休突然出聲了,依然是她的最愛,溫暖又尷尬。

  • 上一篇:論姓氏的起源
  • 下一篇:妳還記得70、80、90後小學開學的場景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