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孩子打架,家長能制止嗎?

孩子打架,家長能制止嗎?

現實生活中,個別家庭在處理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矛盾時,大人會有極端的行為。

5438年6月+2020年10月,上海《新聞晨報-021視頻》報道了這樣壹則新聞:兩個小學生的父親,因為兩個孩子在學校的壹點小摩擦,在家長中“談了這件事”,打得頭破血流。

事情的起因是兩個三年級男生在學校做操時“踢屁股”“絆倒摔跤”,關系略顯尷尬,很快演變成父母之間的口角和打架。

沖突那天早上,兩個爸爸真的當場打起來了。其中壹人被U型鎖擊傷頭部,被送往醫院治療。警方和教育局介入,學校心理老師也及時和兩個男生談話,正確引導。

之後,事情也發生了逆轉。據班主任說,在家長發生沖突之前,兩個男生已經和好了。兩個爸爸打架的時候,他們的孩子手拉手在玩!

2065438+2008年9月,溫州瑞安市發生壹起惡性殺人案:林因女兒在學校與同學發生口角,持刀進入學校,將在廁所與女兒發生口角的男生殺死。

壹時間網上眾說紛紜。有網友表示:正是因為男孩弄瞎了林女兒的眼睛,林才去“尋仇”。真的是這樣嗎?隨後,瑞安檢察院發布相關微博:其實林的女兒並不失明,輕傷不影響上學。據知情人介紹,這次沖突只是孩子之間的矛盾,而在此之前,雙方家長已經就糾紛的處理進行了溝通並達成壹致。

其實愛孩子的渴望是每個父母的本能反應,但這種正面解決孩子之間矛盾的方式,看似松了壹口氣,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父母的過度參與實際上弊大於利。

有句話叫“小孩子打架不記仇”,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大人那麽認真吧。對他們來說,沒有輸與不輸的概念。所謂輸或不輸,都是父母的想法。於是孩子就這麽打了壹架,眼淚幹了,親密地在壹起玩。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就沒必要把孩子之間的問題看得太重。如果不允許有任何磕碰,只能犧牲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探索機會,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父母過度卷入孩子之間的沖突。

會造成什麽問題?

1

孩子越來越膽小了。

矛盾本身不可怕,父母的過激態度才可怕。

家長可能會註意到,很多時候,發生沖突後,有的孩子因為小傷沒覺得什麽,有的哭了壹會兒就繼續玩。孩子本身對磕磕碰碰都有壹定的承受力。

但是如果家長反應過度,情緒激動或者大聲責罵別人,就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壹件特別嚴重的事情。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不敢冒險,不敢探索,不敢和朋友玩遊戲。這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個性發展是非常有害的。

2

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如果有磕碰,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責怪老師,責罵同學,孩子會覺得自己的磕碰和受傷完全是別人的錯,與自己無關。這種處理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學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孩子們變得越來越不合群。

為了讓孩子絕對安全,家長往往會阻止孩子在同齡人中參與所謂的“危險”活動。但是,孩子之間的社會化是在跑和跳中進行的。如果限制這些活動,孩子只能離同齡人越來越遠,社交能力無法培養。當矛盾發生時,父母應該如何處理?

不鼓勵家長介入,把普通矛盾留給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坐視不管。父母應該記住,幫助孩子處理社會問題的壹般原則是,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安全基礎。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父母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判斷這是孩子之間的“正常沖突”還是欺淩。

孩子們的打鬧經常是遊戲的壹部分。他們偶爾會拉壹下同伴的小辮子,拍拍肩膀,但是因為控制不了這些動作的程度,有時候會造成壹些傷害。平時家長可以提醒孩子玩的時候不要過度,不要打對方脆弱的部位,比如眼睛。但是,如果孩子的玩耍沒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長也沒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鬥看得太重。

不要直接介入警告對方或者進行處罰。

大人不隨意幹涉孩子的事情。當孩子出現糾紛時,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也是訓練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父母可能會聽到孩子的壹面之詞,但並不太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他們直接介入,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更復雜。

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與朋友的矛盾,向父母尋求幫助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上一篇:六種小學語文教師網上教研期刊
  • 下一篇:烏魯木齊恒大世紀夢想城周邊環境如何?生活方便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