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增加實驗操作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增加實驗操作

壹,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的熱情,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

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創設各種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就是激發他們的探究,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麽如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在我看來,結合教學內容,教學中多樣化、靈活的引導環節,如講故事、變魔術、做遊戲、猜謎語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是有磁性的”這壹課中,壹位老師通過遊戲創造了壹個學習情境。老師拿出壹個“釣魚玩具”,請四個學生上講臺,比拼“釣魚”。同學們壹下子就沖上來了,興趣也上來了。四個學生在完成“釣魚”比賽時,被問到壹個問題:為什麽“魚”可以用“魚竿”扔下來?同學們很快在下面議論起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有的甚至說是學習用的。這個遊戲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後期的實驗探究得以有效開展。

在初三科學《金魚》的教學中,在指導學生觀察金魚的形態、動作、吃相後,我問:金魚鰓壹分鐘開合幾次,如果金魚不停地喝水會不會爆裂?讓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奧秘,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所以學生們對金魚如何呼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

第二,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指導實驗。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走進精彩的科學殿堂。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在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1,有效指導

比如“磁鐵有磁性”這壹課,探究哪些物體可以被磁鐵吸引。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這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很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引導,給學生留有時間在實驗探究中發現問題,通過交流獲得知識。學生將獲得成功的喜悅。

2.圍繞教學進行實驗。

實驗不應該是無目的的和任意的。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了在實驗中發現和理解規律,從科學實驗中獲得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策略。興趣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所以只有在科學課的開始,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並掌握規律。

“我們身邊的空氣”這壹課,空氣存在的實驗,無論是用吹制的塑料袋釘壹個洞來吹壹張小紙片,還是用吹制的塑料袋釘壹個洞放入水中使氣泡出現,都是為了證明空氣存在。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只會讓學生浮在實驗過程和表面現象上。不知道為什麽就做實驗是壹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3.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實驗前,老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什麽,然後根據具體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老師不給予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會漫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他們往往只關註那些感覺新奇或者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對實驗目的所要求的主要內容置之不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老師要提醒學生用所有的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第壹,用眼睛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用眼睛觀察每壹個微小的地方,每壹個微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朵聽,用鼻子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用工具觀察等等。這是科學的聽和做,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是有重點的,並不是每個實驗都需要用這些器官來觀察。

(2)實驗過程要有序。

演示實驗儀器要看得見,實驗現象能清晰區分。在日常的課堂演示實驗中,老師的壹舉壹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實驗技能的操作起到示範作用。教師要嚴格按照基礎實驗知識的要求操作實驗,教師需要提前動腦。

總之,學生的科學探究會因為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有限、缺乏教師適度合理的引導而變得不清晰、偏離方向。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應選擇合適的策略來指導實驗探究,保證實驗探究的有效開展。

第三,實驗評價影響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不壹定要對實驗進行各方面的評價,但壹定要及時評價,註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

教師實驗評價可重點關註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方法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

比如“螞蟻”班,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壹。老師問:螞蟻很小,到處爬。如何解決觀察問題?有同學提出燒,有同學當即拒絕;有同學建議放在透明的瓶子裏,有同學建議螞蟻還是會到處爬;有同學提出,把它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防止它爬行,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裏淹死...最後有壹個學生提出了壹個解決方案:放在壹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種實驗方法相當好。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第四,改進教材,進行有效實驗。

小學科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壹個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是,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時教材的設計和編排也不是很合理。如果還是照本宣科,不改風塵地進行實驗教學,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能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然後進行實驗,效果可能會好很多。比如:

1.在“熱量是如何傳遞的”壹課中,要求每隔壹定距離在壹段鐵絲上粘上帶蠟的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上,將火柴朝下懸掛,用酒精燈加熱鐵絲的壹端。註意結尾。電線先掉下來。這個實驗有壹些缺陷:首先,火柴不容易固定,學生花很長時間固定火柴。第二,在實驗操作中,當金屬絲的壹端受熱時,會有多根火柴同時落下。這不利於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改進方法:老師可以用蠟圈代替火柴。老師只需要學生在電線的另壹端各放壹個蠟環。學生在實驗中會直觀地發現,蠟環會依次熔化。這就很容易理解熱傳遞的方向。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而且每次都要做到高質量。如何讓演示實驗顯而易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

2.在“空氣占據空間嗎?”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三年級單元“水與空氣”第壹冊中,要求在壹個杯子底部放壹組紙巾,然後將杯子垂直倒置入水中。預測壹下,紙巾會濕嗎?這是壹個經典的實驗,但實驗總有不完美的地方。這個實驗有壹些缺陷:壹是紙巾容易受潮,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後續實驗,即水進來把空氣趕走的現象,不夠直觀,三年級學生很難理解。第三,壹節課下來,桌子上都是紙巾,浪費嚴重。改進方法:用壹個大漏鬥和壹小塊塑料泡沫(塗成紅色)代替紙團和杯子做實驗。實驗中,先用手按住漏鬥上的小孔,然後用漏鬥將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停留在水底,說明空氣占據了漏鬥的空間,水無法進入。然後放開漏鬥的小孔,空氣從小孔逸出,泡沫球上浮,說明水進來了,占據了原來空氣占據的空間。改進後的實驗材料可以重復使用,克服了原實驗中空氣占據空間,空間水被置換的缺陷。實驗證明,實驗教材只是壹個工具,必須靈活運用,才能達到實驗的最佳效果。

第五,補充和延伸實驗。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把上課鈴聲作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獲取知識的地方不能僅僅是教室。“自然也是學習知識的大舞臺”。只有堅持課內與課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後運用課堂所學拓展實驗,學生才能在實踐中真正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獲得課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課後延伸。

壹節課只有40分鐘,鈴聲壹響就意味著這節課的課堂探究活動必須終止,但很多實驗探究活動並不能在短短40分鐘內達到教學效果。比如四年級第二冊《種子萌發》,只有壹個課時的教學時間,但“種子萌發”的整個過程,從浸種到生根、發芽、長葉,至少需要十天。課堂教學與活動過程在時間上存在突出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把課內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拓展壹些課前課後的活動。只有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2.把生活變成教室。

科學課的很多內容都是學生身邊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不能把學生局限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裏,教室外是孩子們學習、運用科學並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科學課有些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有些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間、公園、工廠,以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根據教學的相關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幾個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分組進行課外探索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六、實驗教學應註意的地方。

1,註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老師要嘗試做實驗,做到心中有數。

3.使實驗設計科學有效。

在合理設定操作流程、選擇基本實驗方法後,要編制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範、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壹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真正提高科學素質,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 上一篇:妳如何懲罰那些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孩子?
  • 下一篇:妳對古風圈最大的失望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