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

學前教育

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期間,各生產隊在這壹地區興辦了幼兒園(包括托兒所)。當時有50多個生產隊,辦50個幼兒園(托兒所),但班都不長。

從1989開始,轄區所有小學開始在全日制小學附設學前教育,招收5-6歲學齡前兒童,1990學齡前學生276人,占5-6歲學生總數的76%。自此,附屬小學的學前教育進入了正規發展階段。到1998年秋季,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有12個班,學前班學生326人,占5-6歲幼兒總數的88%。1999年9月,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生命啟動區成立了第壹所民辦幼兒園“海天幼兒園”。後來,仙道幼兒園等私立幼兒園相繼開辦,3-5歲的孩子都在幼兒園入學。隨著私立幼兒園的迅速發展,公立學校也附設了獨戶幼兒園。截至2005年,開發區共有3所幼兒園,365438名幼兒。其中民辦幼兒園2所,公辦學校1所。入園兒童由1999年的43人增加到2005年的312人;1999年,4-5歲兒童入園率占兒童人數的7.16%,2005年提高到52%。

2006年,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欽州港區)對民辦幼兒園進行了整頓,關閉了不具備辦園條件或存在安全隱患的幼兒園,增加了公辦小學附屬幼兒園的經費。2005年至2007年,欽州港財政先後投入80多萬元,用於增加小學學前教育設施(包括教學、活動、休息等設施)。2008年,欽州港管委會在改造東港區農民房時,支持建設幼兒園,預留10套房屋用於子女教育。同時投資65438+萬元安裝鐵雨棚250平方米,購置大中型滑梯2套,蹦床1張,大型轉盤1張,床、被子及兒童生活設施。2010年,開發區有學前教育的小學7所,13班644人,學前教育入學兒童占5-6歲兒童的98%以上;有8所幼兒園,465,438+0個班,65,438+0,358名兒童,其中包括5所私立幼兒園,749名學生,3所全日制小學,609名學生。2065,438+00,欽州港區3-5歲幼兒達到65,438+0,358,園內幼兒均為本地人。其中,轄區戶籍兒童入學率約占3-5歲兒童的85%。2010幼師20人,幼師69人(含保育員)。* * *建國後,農會接管小學,同時在行政村(鄉公所)興建小學。1952年秋,他們接管了學校,改成了公立。1953,小學6所,學生384人,教師23人。在此期間,我將學習蘇聯的教育管理制度,試行五年壹貫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五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識、講授新課、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65438-0955,小學執行教育部頒布的《小學(42制)教學計劃(草案)》。1956年,學生成績采用蘇聯五分制,傳統的100制被廢除。1958期間,在大躍進的影響下,師生參加了深耕、煉鋼等勞動。,生產勞動代替了教學,教學活動就不可能正常進行。1964實行“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轄區學校由6所發展到7所,班級發展到35個班,385名學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受到嚴重打擊,師生串聯外出,學校關閉,部分老師被打,學校癱瘓。1967年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各地小學春節後全部復課,小學開始“復課鬧革命”。小學課本取消,用毛主席語錄代替課本。老師上課教讀語錄,學生學語錄背,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69年春,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農村小學公辦教師全部回原籍(大隊),由貧下中農返聘。選調的教師繼續任教,大隊或生產隊記工分,國家不再發工資;失敗者將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生產。這種混亂的局面直到1969年秋才得以糾正。1969 10,取消“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的做法,公辦教師由教育主管部門統壹調配和聘任,恢復國家工資。1970在“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的影響下,6所小學附設初中班,小學骨幹教師被抽調負責初中班,削弱了小學的教學質量。從1973到1976,學校采取“向社會開放學校”的法律,取消入學考試制度,取消“課堂中心”、“圖書中心”、“教師中心”,批判“智育第壹”、“成績第壹”,教學秩序仍處於混亂狀態。

65438年至0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教學秩序逐漸恢復正常。1980按照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自治區“壓縮初中、加強小學”的指導精神,對中小學布局進行了調整。西崗區將小學附屬初中班合並到鴨綠江小學,東崗區將小學附屬初中班合並到雞墩頭小學。從小學調到初中的教師大部分回到小學任教,提高了小學教師的整體水平。1983,小學附屬初中班完全脫離小學。

1983年8月,國務院頒布《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暫行規定》,要求全國各地努力提高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的“四率”工作。1983以來,各村委會、學校做好普及小學教育工作,在辦全日制班的基礎上,辦了雙班、早、中、晚班。1986 11月,受自治區人民政府委托,秦州地區行政公署組織檢查驗收,確認基本實現初等教育(當時縣級歸欽州市管轄)。1994年7月成立欽州港區中心小學,管理三所小學的教學業務。1996年7月,學校正式移交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理(2006年移交東港區4所小學)。1997期間,“兩基”鞏固工作再次通過自治區和國家驗收,已達到國務院頒布的標準要求。當年欽州港“兩基”各項指標為:入學率96%,鞏固率97%,畢業率90%,普及率95%。

2000年以後,隨著農民工和商人的增多,學校的學生數量也在不斷發展和擴大,班級也在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來自全國各地,每學期增加100人,達到200人。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向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國家課程教材。自2008年起,對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壹補”(免雜費、免費教科書、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欽州港區小學教育實現了農村與城市、轄區內與轄區外學生同等待遇,不再收取額外學費或擇校費。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增加教學設施,改善教育環境,大力引進師資,滿足小學發展需要。2010年,小學有71個班,學生3205人,教師295人。1970在“初中不要出大隊,高中不要出公社”的指示鼓勵下,中學的發展壹下子起來了。此時,該區已有6所小學先後附設初中,在1972,有7所初中,206名學生。初中老師都是知青回鄉或者小學老師。由於教師專業水平低,附中教學質量每況愈下。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從實際出發,調整中學布局,改聯校,減附中。1980西崗區保留鴨綠江小學附屬中學,東崗區保留吉墩頭附屬中學,其他小學附屬班級全部撤銷。從1983秋季學期開始,小學附屬初中班完全脫離小學。此時,從65438+9月0983到65438+6月0994,該地區沒有壹所中學。

1994年7月,欽州港區中學成立。初期招收香港三所小學182名小學畢業生,開設壹年級三個班,師資力量12人。隨後幾年,招生連年升級。到1996秋季,初中9個班,* * 555人。其中高壹3班182人,高二4班233人,高三2班130人。有28名教員。專任教師26人。1997秋季開始招生?壹個大壹新生,主要是初中畢業生,上學去了。到1999年秋,欽州港區中學已經成為壹所高中,13班,802名學生。其中,初中9個班559人,高中4個班243人。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45人)。欽州港區中學不僅招收本轄區學生,還招收港區周邊、市內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生。自2007年秋季學期以來,中央政府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供了所有國家課程的教科書。自2008年起,免除初中生所有雜費和免費教科書,並向貧困寄宿生發放生活補貼(簡稱“兩免壹補”)。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所有戶籍在欽州港地區的高中學生免交高中階段教育學費,教育經費全部由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同級財政支付。2010年,港區撥款2710000元,幫助225名欽州港生就讀港區中學;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寄宿制學生助學金11.38萬元,困難學生助學金1.86;4萬元資助80名困難高中生。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不斷加大中學教育投入,增加教學設施,改善辦學條件,大力引進人才。該中學自16年建校以來,已培養初中畢業生65438+2941人,高中畢業生11 * * 958人。據不完全統計,港區中學建校以來,已有348人考上高校,1000多人考上中專。其中,2065,438+00高考,65,438+0人考上本科,45人考上專科,大學錄取率達到83.6%,同比增長20%。2010年,有24個班級,1 250名學生。其中初中18班906人,高中6班344人。教職工113。其中,公辦教師89人,公辦職工4人,臨時工20人。掃盲和文化夜校

如今,欽州港地區成人教育的興起始於上世紀50年代,從65438年到0958年的農業“大躍進”,再到後來的業余教育“大躍進”。在鄉村、田間、路口、渡口設立文化崗和監督站。路過的農民都要識字,會讀的就放,不會讀的教完才放。還規定每個人都要自帶小黑板,在黑板上寫下字,以備檢查或經過驛站時使用。有壹段時間,不管識字不識字,男女老少都背著或背著小黑板。夜校在晚上舉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去上夜校。夜校主要學習識字、文化、算術或者珠算。夜校還安排教唱歌唱《東方紅》《沒有* * *生產者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革命歌曲。當時轄區內有30多個村辦夜校,參加掃盲班的學生有600多人,業余小學生有100多人。他們壹度被宣布“識字”,成了“識字”大隊。

國家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夜校壹度停課。1960後,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生產有所回升,各大隊、生產隊恢復夜校(又稱“政治、文化、技術學校”,後改名“紅色學院”)。夜校開設政治、文化、技術和算術課程,吸收不識字的農民作為學生。通過學習達到壹個高或低的水平來計算畢業。采用靈活的學習方法,農忙時少學,農閑時多學;晴天少學,雨天多學。老師大多是小學老師,也有壹部分是有壹定文化知識的社會青年或隊幹部。

1966“文革”初期,政治文化技術學校改為政治夜校,設在每個生產隊,閱讀報紙文件等資料。文革“大串聯”和“戰鬥”期間,政治夜校壹度停課。20世紀70年代初,犀牛腳公社焦玲大隊政治文化夜校普及後,各隊在1976恢復辦夜校。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1979年6月,縣壹級成立了工農業余教育領導機構,並派壹名副校長到公社中心學校負責業余教育。同時,各大隊也成立了業余教育領導小組。此後,業余教育健康發展。這個地區的每個大隊都開設了業余初級班(掃盲班)、業余高級班或附屬於小學的簡單班。1980年,參加本地區各大隊業余教育的學生有1 280人,其中12-45歲學生385人,文盲和非文盲124人,占80%,基本完成了掃盲任務。1985年3月,業余教育機構更名,大隊業余教育領導小組改為成人教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5-7人組成,村主任任組長,小學校長任副組長,領導成員由專兼職教師和村農藝師組成。大隊辦了壹所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學校。成人技工學校配備專兼職教師,文化教師以社會青年和小學教師為主,實用技術教師聘用有經驗的相關人員。成人教育從以掃盲為主轉向以業余高中(掃盲鞏固)、業余初中、農民技術教育為主。1990年,舉辦了6個掃盲班,有143名學生;業余高中和初中班***10,267人;舉辦了48個技術班,有2,688人參加。成人教育有36名專職和兼職教師。

文化和技術教育

1995以後,成人教育的重點轉移到農民實用技術教育上,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缺什麽就學什麽。成人技校根據實際情況和農時季節,編寫實用技術資料發給學生。編寫的實用技術教材有:對蝦養殖、青蟹養殖、網箱養殖技術、海蟄加工、科學養豬、養雞、海鴨飼養、果樹栽培等。成人技校根據生產季節安排實用技術培訓,每年8-12期不等,農民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參加規定的培訓課程。5月,1995,開發區管委會專門從湛江請來養蝦專家,給養蝦人講授養蝦方法。在1995-2000年期間,欽州港區和村委會舉辦了468期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有28080人接受了培訓。

崗前技術培訓

2001後,欽州港成人教育轉向制造業和崗前培訓。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港口管理委員會成立了成人教育培訓中心,為開發區失地農民提供培訓,為港區企業提供各類崗前培訓。從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 * *共舉辦了24期崗前培訓,共有957名失地農民、返鄉青年和農民工參加了培訓,其中743人通過了考試,443人獲得了證書。其中,三期維修電工108人,三期叉車115人,二期叉車90人,九期電腦操作員209人,二期汽車司機125人,廚師1人,餐廳服務員1人,客房服務員1人,綠化清潔工1人,保安1人,分別培訓43人。師資來源:根據培訓內容,聘請北部灣職校、欽州技校、機電工程學校、港口集團等專業技術教師或技師授課。辦學經費由欽州港區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或同級財政補助資金解決。2008年支付培訓費用29.95萬元。其中,就業再就業資金用於培訓8期,補貼資金281萬元,開發區管委會財政補貼用於培訓3期1.48人,補貼資金271.44萬元。

2010,* * *舉辦了5期各類崗位技術培訓班,347名返鄉青年參加了培訓。其中,144人參加了第二期汽車駕駛員培訓班;參加第二期商品銷售員培訓,***120人;1期保安員培訓83人。215參加技術培訓的學員經考試合格,取得資格證書。

  • 上一篇:壹年級孩子作業太多怎麽辦?
  • 下一篇:怎麽寫作文?六年級6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