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余的悼亡詩

余的悼亡詩

在中國近代史上,德清俞氏家族是著名的江南文化世家,俞樾、俞碧雲、俞平伯的學術和文學成就壹直為人所稱道。俞越(1821 ~ 1907),俞氏家族崛起的關鍵人物,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國子監編修。鹹豐五年(1855)被釋放到河南學習政治,次年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曹澤(。俞樾的仕途只有三年,但他的淩雲之誌並沒有實現。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近500卷的《堂春全集》等著作,《群經》、《諸子》等書奠定了俞樾在晚清樸學大師的地位。俞樾曾在蘇州紫陽書院、上海邱智書院、上海菁菁社、貴安龍湖書院等講學。,並在杭州精舍講學31年。他的弟子有徐琪、章太炎和吳昌碩。“晚年足跡不在江浙,聲名遠播,遠至日本,也有文士前來修行。”俞樾在近代日本廣受推崇和敬仰。日本人不僅將他與晚清重臣李鴻章相提並論,甚至將他視為自己的導師曾國藩。以及“直到今天,俞越的名字在日本文學中幾乎無人知曉”。俞樾的孫子俞碧雲(1868 ~ 1950),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授予曇華集第三名。自清代以來,德清壹直在狀元榜中排名第二,除了沒有花。俞碧雲已完成三鼎甲,俞樾有言:“吾孫缺之,如鼎。於是,城內人口奉命取南黛玉”(《屈原自述詩》)。28年在四川任副考官,第二年在特經處復試,名列第壹。民國元年(1912),俞碧雲被任命為浙江圖書館監,第三年(1914)被聘為清史館助理編輯,並擔任《清史稿》“軍誌”和“傳記”的編輯。俞碧雲是受祖父俞樾親自教育的,《屈原孫曹》壹書是俞樾為俞碧雲所寫。余碧雲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詩歌方面。著有《小竹亭吟草》、《樂清詞》、《舒?《詩話》、《詩境略說》、《詩境續說》、《唐五代宋詩選釋》。《詩境界略論》、《續本》、《唐五代兩宋詩選解》兩部書,是兩部頗具特色的唐詩宋詞選本,解說精辟,功不可沒,至今仍為初學者所喜聞樂見。俞平伯(1900 ~ 1990),俞碧雲之子,俞樾曾孫,1915年入北平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華學院任教。他不僅“在舊詞舊曲方面造詣很深,而且是最早倡導新體詩的人。“《冬夜》和《歸西》是兩集,流行於早期白話詩壇。除了文學創作,俞平伯在學術上也頗有建樹。俞平伯的《古典文學的學習從小說開始》,他的散文集中有很多關於小說的文章,比如《談中國的小說》、《談水滸傳七十回的存在》、《三國演義》、《石矛父子》。繼胡適考證《紅樓夢》之後,俞平伯又出版了《紅樓夢》(初版1923,50年代初更名為《紅樓夢》),是“新紅樓夢”的代表作之壹。之後,他壹生繼續研究《紅樓夢》。俞平伯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俞家不僅在學業上堪稱楷模,溫文爾雅,而且令人欽佩,那就是夫妻倆相敬如賓,彼此感情深厚。道光七年(1827),俞樾七歲,向四女兒平泉叔求婚。道光十九年(1839),俞樾迎娶其妹姚,並作詩曰:“妝詩壹點春,秋風未摜別惆悵。但如果妳做了壹個好妻子,為什麽今年不爬廣西,慢下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婚後,夫妻二人相依為命,感情深厚。曲園中有曲池,曲池中有小浮梅檻,“只準兩人交心”。夏天的時候,俞樾和姚夫人坐在裏面八卦古今,出入詩史小說。關於小浮梅的八卦是他們夏天聊天的結果。《付曉梅閑話》中的文字雖然乏味,但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俞樾和姚太太之間的感情是深厚的。雖然後來俞樾名揚海內外,但在那個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的年代,他的家庭飽受分離之苦。《春載堂詞錄》卷二《揶揄序》中,俞樾提到他四歲遷居臨平鎮,“幾歲就要遷居竟陵,遷居官職,出征作戰。“至今四十九年,卻搬了三十壹次家,平梗已倒,仍無定所。”而姚夫人則帶著余四處漂泊,苦與* * *。“我們相依為命四十年,今年六十平頭。過生日的日子不多,但也不是呆兩天。”“每天我煮幾米,我叫壹個小女傭來幫我管理。至今生於白門,見了往日之苦。”“五六角原本可愛,對我來說多事之秋。自從我向陳聰祈求好運以來,我厭倦了中午禁食。”(《百憂解》)姚夫人去世後,俞樾對她百般思念,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百憂解》詩壹百首(《婁宇雜編》卷四十壹),取元稹“但不像共過窮的人所知道的那樣”之意。詩中回憶了姚夫人對自己和他們生活的苦難,思念和悲傷之情溢於言表:“莫哀空簾之死,相逢未晚地下。”以及“翰墨《金剛經》是對夫人的祝福”(《堂中春日錄》)。姚太太的去世對俞越打擊很大。姚夫人葬於幽臺仙館後,玉玥生於其左,並在旁邊建屋,稱“幽臺仙館”,以悼念姚夫人。“夫人姚夫人去世,我深為關切,但見之甚驚。雖然我每晚必有所夢,但那只是《禮記》中所謂的夢夢耳,而不是她靈魂的夢(《尤太仙堂筆記》卷1236)。俞樾從未娶過妾,姚夫人死後也沒有再嫁,從俞樾的時代和地位來看,這是相當罕見的。元稹原配妻子魏慧聰死後,“然而我睜眼能看壹夜,妳眉宇間那終身的煩惱”(三首哀詩之三)發誓不再嫁人,但不久又復婚。相比之下,俞樾可以說是言行壹致,堪稱慈悲為懷的真漢子。彭,俞碧雲的意外之妻,是國務資政的長女。她挺有才的,擅長書法,孝順賢惠。光緒三年(1877),彭玉麟舉沱西湖,魚躍遇雲,甚喜。同年,勒·邵忠充當媒人,雇用了他。後來由於姚夫人去世,俞樾無精打采,體弱多病。他非常渴望孫子早日成家,以安度晚年,所以他壹再要求龔澎早點結婚。在俞樾的強烈要求下,龔澎同意了。光緒七年(1881),兩人結婚,但沒有圓房。碧雲十三歲,彭的大碧雲兩歲。“拜堂前,長短略等,親友看了,以為是故事。”婚後,彭立即回到湖南生活,並於2003年正式結婚。據俞平伯的兒子俞潤民的書上說,他們剛結婚的時候,經常在閨房裏像小孩子壹樣玩耍。“閨房意氣相投,閨房清靜好,絕無半點汙穢。”畢雲本是俞樾的次子祖仁子,但長子少來無子而死,於是成了少來皇後。彭與二姨的關系深得二姨歡心,把家裏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彭生了兩個女兒,因病不能生育,想給買個妾。雲韻很不高興,於是用自己的錢買了壹個妾(《孫伏彭家傳》《堂春隨筆》卷三卷五)。但美人不吉利,彭死於光緒二十年(1894)。彭的家人被安葬在幽臺山腳下的墓地。葬後第二天,俞碧雲風雨中坐在墓前,嵇作詩說:“華屋山在今,玉深埋。紅杉樹春賣須,杜鵑黑月秋響。在這裏我就忍了無鬼論,說到底就是遇到有情天。我還在等壹段時間,我期待著下壹年。”65438年6月+065438+次年10月,俞樾繼續與二女兒繡孫的第六個女兒徐誌賢(即俞平伯的生母)結婚。妻子彭去世後,俞碧雲寫了壹首悼亡詩《錦衣衛》。序曰:“無哀樂,胡大靜,籬笆陰,君子在錦瑟弦旁,瓊九姍姍在天我身後。”我回憶了彭的壹生和她自己的悲痛。彭病重時,余碧雲為保存感情寫下《病榻筆記》:“婦人久病,人不能無,各有命。我是有智慧的,說人生壹定要般配,我病了,卻病死了。我生病的時候,壹想到我的男人會死,我的情感語言也會跟他壹起死,我就受不了。為了《病榻筆記》,每十天有五天,現在我把它記錄成書,講它是壹首詩。天堂敦促他的生活,於勇愛它。愛情無法與生命抗衡,生命也無法帶走其余。”《情詩》卷中有壹句話:“愛情的日子不需要皇帝來補充,愛情的詩卻是永遠保存著的。愛隨詩隨筆空來,花懷相思。詩是天生的,愛是先天的結。詩若至誠則不死,無量愛若不枯則不滅。詩歌根植於情感,在黃土地上追尋靈魂;愛情以詩為翼,蒼穹披著純粹的蒼涼。”光緒二十年,余碧雲對妻子的真情,從如此強烈的親情哭訴中可見壹斑。俞平伯的妻子許寶馴是俞平伯生母徐智賢的侄女,作為仁川領事的父親赴韓。回國後曾經在蘇州生活過,經常去俞家和俞平伯兄妹玩,可謂青梅竹馬。他們於1917在北京結婚。俞平伯十八歲,許寶馴比他大四歲。許寶馴,出生在壹個名門望族,會下棋,會書法,會繪畫,會唱昆曲,會做音樂。中年後自學工筆畫,多才多藝,溫柔賢惠。婚後,夫妻感情深厚。從俞平伯的壹篇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婚禮的甜蜜:“乘早班火車到北京,桓(俞夫人)在樓前送行,以為車店遠,仍倚欄桿。不敢回頭,但催速走。”俞平伯和妻子誌趣相投,經常和詩。而且,許寶馴經常抄寫俞平伯的作品,兩人配合默契。1922年,俞平伯的第壹本新詩集《冬夜》被妻子抄了兩遍。俞平伯在《冬夜導言》中感謝我:“我欠常煥君兩次幫我抄稿子,這也是我應該感謝的。”俞平伯在散文中也多次回憶自己和妻子的生活是甜蜜的。1935年春,俞平伯夫婦成為昆曲谷音社社員。1956成立北京昆曲研究會,俞平伯任理事長。閑暇之余,俞平伯作詞,許寶馴作曲,根據昆曲演唱,可謂是天作之合。十年動亂打破了俞平伯和妻子的平靜生活,他們唱著詩,互相欣賞。1969年底,時年70歲的俞平伯隨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被送到河南幹校。相互照顧了五十二年的許寶馴決定陪伴他,這對長期遭受痛苦的俞平伯來說是壹個極大的安慰。在河南幹校農民呆的日子裏,夫妻倆“朝夕相處,雙魚幹暖。”柴水是常事,秋窗皆論。“1971年初,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夫婦倆得以提前回京。許寶馴和俞平伯* * *經歷了歡樂和艱辛,但他們從未離開,榮辱與共。1977年,在他們結婚60周年之際,俞平伯寫了壹百首七言長詩《團圓花燭之歌》,其中收錄了夫妻倆“六十年相濡以沫”的經歷和“悲歡離合虛無縹緲,孤情依舊娛老。“1982年,許寶馴不幸先離開了俞平伯。俞平伯突然失去了日夜陪伴的同伴,痛苦煎熬,悲痛不言而喻。他和曾祖父、父親壹樣,也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思。”離我服喪已經壹百多天了,我的哀思就要寫出來了。”在妻子去世後的兩個月內,他寫了壹首悼念詩《半簾呻吟》。從他寫的悼亡詩中,可以看出他對亡妻的懷念和悲傷,如《驚嚇十壹日》:“早晚分不清。如果妳在乎妳想和誰說話,妳就知道人已經走了。“《續潘嶽悼亡詩》裏有壹句話:‘老了,還可以罷工。壹輩子陪著我,和妳壹樣沈默。”從此,他不再為朋友寫詩、題字。即使很難,他也親切地寫下了字,他不再蓋紅章以示對妻子的懷念。從俞家三代人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斯文壹脈的延續,更看到了他們夫妻對感情的忠貞。從《百悼》到《華麗室裏的詩》到《半簾呻吟》,從《地下相逢未晚》到《同心盼老》,再到《同妳沈默》,我們為他們為妻子的生死而震驚。余三代悼亡詩可謂文壇佳話,令人嘆服。(謝)據
  • 上一篇:我可以復制檔案館的公開檔案並公布嗎?
  • 下一篇:萬玄默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