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廣東協和神學院廣州協和神學院歷史概述

廣東協和神學院廣州協和神學院歷史概述

廣州協和神學院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廣東唯壹壹所專門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院,也是全國10多所同類神學院中的知名神學院。

廣州協和神學院創建於1913,前身為廣州基督教協和神道學院。成立這個學校的背景是1913年的穆德會議。美國人約翰·瑞利·馬特是新教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之壹。他壹生致力於基督教會和教派的合作,獲得了1946諾貝爾和平獎。穆德於1913年在上海召開中國基督教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基督教在中國的中央組織“中國延續委員會”。莫特在2004年春天訪問了廣州。當時廣東的基督教教派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對神學家的培養僅限於教會開辦的臨時聖經學校和神道學校。這種學校沒有嚴格的教學規範,充其量只是個培訓班。鑒於這種情況,穆德召集華南各教會代表(當時約有65,438+02教會)到廣州開會,討論建立培養高級神學家的學校,以培養各教會急需的高級神職人員。

因為廣州各差會之前沒有合作的先例,而且穆德會議定了壹個目的,就是壹旦聯合神學院成立,各差會所辦的聖經學校必須關閉,經費、師資、生源、畢業後前途等其他問題必須達成壹致。因此,經過多次協商後,兩個委員會決定以章程的形式將其定稿。章程主要有三條規定:第壹,學校的行政權屬於董事會。董事由來自不同教會的代表組成。第二,學校教育必須符合福音真理。因為各教派對基督教教義和禮儀的解釋存在差異,所以規定該派的教育必須避免教派間的差異,“符合* * *”的福音真理,這是教會間合作的前提。第三,經費問題,經費將由傳教會和教會分擔。

根據學校1920出版的《廣州協和神學院》壹書,加入協和神學院的條件是:壹、能捐2萬元作為基本基金者;二是可以為學校提供壹個全職使用的老師;三、能壹年捐1200元常年基金者。還規定符合上述條件的可以派壹人擔任董事,符合兩個條件的可以派兩人擔任董事。事實上,廣州聯合神學院曾由八個西方教會管理。後來,雖然名義上是中國人擁有的三大教會是自己經營的,但實際上是與八個教會合作的。上述會員條件應該是八大團合作之初規定的條件。另外學校規定學生免學費,但住宿費和夥食費自理(當時每月住宿費和夥食費約為10元)。由於這個學校的生源基本都是教會送的,所以除了少數,大部分學生的費用都是教會提供的。此外,早期的協和神學院規定學生住宿由各教會自行解決,各教會在學院附近自建或合建學生宿舍,也是減輕經濟壓力的壹種方式。

1965438+2004年3月27日,協和神學院董事會成立。董事會的代表是參與合作教育的八個教會,即公理會、衛理公會、基督教聯誼會、英國聖公會和倫敦教會、加拿大長老會、新西蘭長老會和北美長老會。協和神學院董事會成員人數時有變化,從l2到15不等。早期成員幾乎都是傳教團中最有影響力的傳教士。隨著教會自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華人信徒逐漸進入董事會,到了40年代後期,以華人為主。董事會剛開始的時候,對學校的選址有分歧。有人主張設在嶺南學校(嶺南大學的前身),也有人主張設在花地。最後決定臨時借用位於西關寶勝沙地街的倫敦俱樂部宿舍作為教室,學生宿舍租用附近房屋。同時集資買地建校舍。6月1914 10 1日,協和神學院正式開學,吳牧師為首任院長。

廣州協和神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中國教會領袖的專門機關”。最初,計劃設置三個級別。壹個是聖經學校,培訓為教會服務的壹般職員,為期三年,包括壹年的實習和無限的學歷。二是神校,培養牧師和傳道人三年,要求學歷必須是高中畢業;第三,大專,學制三年,全英文授課。在大學學習兩年以上者,要求學習,考試合格者,畢業後可授予神學士學位。

但實際情況與最初的設想相差甚遠,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因為學生是教會指定的,所以有的是拿著教會的工資來學習的,年齡參差不齊。他們中的壹些人四五十歲,基礎知識水平相當低。但由於學校是靠各教會的經費支持的,而且當時的教會送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的信徒去學習確實不容易,所以勉強錄取的48人要被培養成初級神學家,他們被分成四個班:8個大壹,附帶科目。正如J.S.Kunlde所說:“新學校已經開設,但只是以高級神學的名義。”這些學生是6月份畢業的,1916。

因為學校地處鬧市區,剛開學不久就被認為不適合長期發展。後來選擇白鶴洞作為學校新址,先購買了14畝土地作為逐步擴張的基礎。1915年7月,董事會決定在白鶴洞開發新校舍,並決定將其分為兩種建設形式,壹種是公立學校的建築,另壹種是各教會自建共用的形式,即各教會自建學生宿舍。1916美國傳教士A.A.Fultan向學校的公共教室和辦公室捐贈了9000美元。1918日,富力潭竣工,學校正式遷至白鶴洞。1919年4月,中國聖公會援建的聖安德魯教堂竣工,其學生搬進新宿舍。1920,1920,北美公理會、同鄉會、長老會興建的梁發堂落成,1922,衛理公會、加拿大長老會、紐西蘭長老會落成。此後,校長和老師的宿舍陸續建成。學校占地面積從最開始的14畝到20世紀30年代的近90畝。到目前為止,協和神學院的辦學基礎還是比較好的。

協和神學院經歷了壹個漫長的不斷改進的過程,從壹個名副其實的培養高級神學家的學校。第壹批學生畢業後,由於招生條件的限制,早期的神學院大多由各教會培養普通神職人員。1916第壹批學生畢業後,新生的教育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聖經學校,培養初級神職人員,實際上是代表各教會培養工作人員;第二種是神道學校,開設高級神道課,並開始在大學實施神這壹學科的課程教育,培養牧師和傳道士。自從搬到白鶴洞後,學校條件改善了很多,但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改善,董事會對此也有很多意見。1919年7月成立顧問部,由廣東基督教界知名人士組成,基本都是華人,如嶺南派副督學鐘榮光、培正中學原校長李金倫等。成立咨詢部的目的就是想聽聽這些人對神學院現狀和發展的建議。隨後幾年,協和神學院基本保持了兩種辦學模式:壹種是逐步采用標準化的神學課程教育培養高級人才,另壹種是培養形式,即聖經學校。因為這是壹所由不同教會管理的合作學校,我們必須照顧教會的需要。所以對於各教會送來的學生,符合深造要求的先進入神道高級班,不符合要求的在聖經學校接受培訓。對於神道高級班的學生,除了教會派的,也從社會上招生。這種在同壹所學校裏培養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壹群老師的做法,在這所學校裏維持了很久,聖經學校的學生人數壹直大大超過神道班。

1922美國協和神學院聯合會成立,廣州協和神學院與之建立合作關系。後來還與中國其他三所協和神學院(即金陵大學神學院、齊魯大學神學院、華西協和大學神學院)合作。此外,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經過十余年新教育方式的推行、智力人才的積累和基督教教育的發展,基督徒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容易選拔出適合在高校深造的人才。因此,該校教職員工將於6月1923致函董事會,請求重新規劃統壹學校的工作,以實現建校時設定的目標,即建設壹所真正先進的神學院。董事會隨後召開了壹次為期兩天的教會領袖特別會議。最後經過董事會和校友聯席會議,決定關閉聖經學校。但由於學校上聖經課的人數眾多,加上各方面的壓力,次年學校系統更新時仍招收聖經學生,聖經學校正式關閉,直到1931。65438年至0924年,學校改制,分神學大學、神學預備、聖經預備、聖經預備四個層次。四年畢業可以拿到文學士學位,兩年畢業可以拿到畢業證。優秀的可以進入神學大學。1925實行道爾頓制,減少了上課時間,增加了自學時間。同年招收女生(當年只招收了壹個女生,因為不方便在學校宿舍住宿,只好寄宿在真光中學)。1928年神學大學修業年限改為五年,1931年聖經班正式取消。對於教會派出的那些未能進入正規科目的學生,舉辦了培訓課程。至於學習時間長短,由學校和教會協商決定。至此,醫院正式分為神學和培訓兩個層次。

隨著教會自然運動的發展,特別是非宗教運動和大革命思潮的影響,廣州協和神學院逐漸由西方傳教會控制變為自然。1925“夏基慘案”後,學校被委托給美國和中國牧師管理。1928年4月,董事會決定將協和神學院移交給中國聖公會、中華衛理公會和廣東省中華基督教會聯合會。與許多教會名義上脫離西傳的情況類似,協和神學院雖然形式上歸化了,但由於與西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在經費上難以自立、自收自支,所以仍然在與原八傳合作辦學。董事會成員不再全是外國傳教士,有的是中國人,但負責財務的董事長和司庫壹直是傳教士。北美長老會傳教士龔約翰擔任校長二十余年。每當龔約翰回美國度假或因其他原因離開學校時,由其他傳教士擔任校長。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人譚沃新才成為校長。

如上所述,在辦學之初,要求所有合作教會都要派老師參與教學工作。所以早期協和神學院的老師,尤其是教神學及相關科目的老師,幾乎都是各教會的傳教士,而且大多在廣東傳教多年。作為英國倫敦教會的傳教士,齊立新在廣東傳教多年,是壹位有影響、多產的教會領袖。在康科德任神學和新約教授,直至因病回國去世。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科目由中國教師擔任。據《中國歸來》顯示,1920左右這所學校共有11名教師,其中外籍教師7名,中國教師4名。因為協和學生少,學校教師數量長期保持在15以內,很多30年代以後的中國教授都是學校的早期畢業生。

由於是培養基督教高級神職人員的學校,協和開設的課程以宗教為主,長期開設的科目主要有:神學、舊約、新約、宗教史、教會史、宗教教育、宗教哲學、傳福音、畜牧(主持各種公開會議、宗教人士管理、發展信徒的方法論等學科的學習)、心理學、贊美詩、英語等。,而且早期也要求學希臘語。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科目主要有: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宗教。課程設置會因為教授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壹般只會有微小的變化。當然,開設這種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只是為了輔助教授和演示基督教神學理論。

據1922出版的《中國歸主記》記載,當時全國花在神學教育上的錢,每年每個學生約為白銀700元,這是壹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在這本書列出的“神學院”名單中,廣州聯合神學院作為“高級神學人才”的學生只有l3人,聖經學校的數量是34所,而每年的預算是265,438+0,000元。有11老師。可見西傳團是願意花錢和人力去培養神父和傳道士的。

廣州協和神學院每年招收的新生都很少。從建校到1929,學生總數只有228人,平均每年15人。1923,招生22人,被稱為是開學以來唯壹壹個。到了30年代,人數大增,達到40到60人之間,但大部分都是教會派來的,沒能進入正規部門,只能進入訓練部門。除了教會派的人,他們也向社會招生,但條件相當嚴格。首先,他們必須是“忠實的基督徒”,由教會推薦,並且已經高中畢業,才能報考。除了要通過嚴格的考試,還要有資金保障。所以能進學校的,基本都是教會指定的人,只有教會指定的,考試合格,認為自己有潛力的人,才能進被培養成“精英”的神學系。上述228人中,只有55人進入了神學系,最終能畢業的只有38人。這說明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是嚴格的,這也是協和神學院歷經十余年才達到真正大學水平的原因。

因為以培養牧師和傳福音者為目標,協和神學院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教學,重視學生與實踐的結合。除了每周上18到22小時的課之外,還必須有10小時的實習,比如對人民講道,在教堂主持主日學課。學完四年,再實習壹年就可以拿到畢業證了。因為培養目標的要求,這個學校的學生很積極。學生會成立於1915。學生人數雖少,但分為內閣總理大臣和評價部。說是“分權制”,結果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起來。1923年改為基督教青年會,9個部。學生們組織各種形式的小團體,出版自己的墻報,如偏見社的偏見、當當社的當當、印偉、萬言等。基督教青年會出版了《十字路口》,在附近的村莊分發。1920,本校學生編輯出版《廣州百合東協和神學學生月報》,壹年9期。這是壹本供學生學習寫作的小日誌。1924改為正式期刊,壹學期出版壹期,但權重大大增加,成為以本校教授和校友為主的期刊。

在廣州,有嶺南大學和協和神學院,由教會開辦,培養高級人才。嶺南大學是美國教會獨辦的,協和神學院的美國教會也占有很大的權力。所以協和從壹開始就和嶺南大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嶺南大學派老師去協和任教,嶺南大學的督學亨利(J.M.Henry)也在協和任教。1918兩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嶺南和謝赫互相承認課程內容和成績標準,謝赫學生可以選擇嶺南的課程。後來商定,嶺南大學的圖書館、課程和各種專題講座免費向協和學生開放。特別是圖書館的開放,對協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20世紀30年代以前,嶺南大學圖書館的藏書是廣州眾多圖書館中最豐富的,而龔夫人管理的協和圖書館只有為數不多的藏書。協和的章程也規定,歡迎嶺南大學的學生在協和選修課。20世紀20年代末,協和董事會和不少基督教界人士認為,協和應該並入嶺南大學,辦同壹所學校。但嶺南大學董事會不同意。此後,關於兩校合並的傳聞不斷,直到抗戰勝利,兩校才合並。

廣州6月淪陷1938+00,協和神學院遷至沙田,香港6月底淪陷1941,後遷至雲南大理,6月1942遷至粵北,繼續與嶺南大學合作,由嶺南大學提供教室、學生宿舍和教師宿舍。1944年,粵北告急,淩大遷至星美地區,謝赫遷至連縣。1946復課,協和神學院直接遷至樂康公園,成為嶺南大學五大學院之壹。嶺南大學利用原絲綢改良局的四間洋房作為臨時校舍,並在校園東南區撥出60畝土地,為謝赫興建新校舍。合並後的協和神學院基本上不再開設培訓課程,學生人數也很少。學制也變了,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四年制只有通過神學院考試,修完學分,通過全科考試,再實習壹年,才能畢業,領取L.TH證書。五年制學生必須通過嶺南大學的統壹入學考試,第壹年和第二年在其他系學習,第三年再到神學院學習。完成學分並通過普通考試後,淩大授予文學學士(B.A .)證書,神學院授予道教學士(B.TH)證書。

由於嶺南大學是美國教會辦的,而協和神學院是跨國教會,合並後協和和嶺南保持相對獨立。這種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協和仍然保留著與教會的特殊關系和對神學院的傳教,並負責自己的行政和財務;嶺南大學校長是神學院董事會成員,擁有投票權。神學院董事會提名壹名嶺南大學董事會成員為神學院代表。

  • 上一篇:金陵科技學院圖書館規章制度
  • 下一篇:菲律賓國立大學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