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讀研應該怎麽學?

讀研應該怎麽學?

關於研究生階段的規劃;

壹、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我來解釋壹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都是來接受知識的。在中國,他們沒有碩士學位,但在西方,他們的本意是祝賀妳在人類普遍知識方面的創新。這種創新,無論大小,都是對普遍知識的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妳是不是本地人而有所不同,所以第壹個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和深入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不壹樣。

(壹)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壹旦上了研究生,妳就進入了另壹個階段,不僅要完全享受,還要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制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妳的論文要有創新性。從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作為研究生最大的特點。不僅如此,還要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壹個容器,等著老師往茶杯裏倒東西,而是要壹步步開始發展,發展自己。作為研究生,不再是接受各種新奇的課程,而是註重問題導向的安排,即在碩士或博士階段,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課程和書籍都要有壹個關註的焦點,而不是像大學那樣漫無目的。當妳是大學生的時候,妳要努力創造自己去接受任何事情,但是當妳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時候,妳有壹個終極目標,那就是完成妳的論文,這是妳個人所有武學的總匯,所以這個時候妳壹定要有壹個問題導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學科研究,主動學習

問壹個重要的問題,跨越壹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妳未來的成敗。我也在臺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書。我經常跟學生說,選對領域,選對問題是成敗的關鍵,壹定要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探索知識的無限世界,因為妳不再像大學時那樣被淹沒。所以,在這期間,壹定要選擇壹個自己感興趣和關註的話題作為切入點,去探究這些知識,產生壹個有機的循環。因為妳天生對這個問題好奇感興趣,所以妳的態度和本科生完全不壹樣。妳逐漸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探索者,學會在這個學術領域裏遊泳。

但是,研究生的另壹個重要階段是學會如何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會如何學習。不再是買壹件漂亮的衣服,而是學會拿起那根針,學會繡壹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會把目標定在壹個標準上,而這個標準就是妳將來要完成的碩士或者博士論文。如果妳去西方壹流大學,妳會覺得我的論文可能會和全世界做過同樣題目的人比。我想即使是在* * *,妳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情。妳的標準不應該只放在妳旁邊的幾個人身上,而應該放在領域內的老百姓身上。妳這篇文章壹定要有新意,才能達標,才能滿足上面我們剛剛講的拉丁文博士證書,才能有貢獻和創新。

二、老師如何培養研究生?

第二,作為老師,妳是怎麽培養研究生的?我覺得人文社科的培養,甚至自然科學的培養,在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是壹種導師制,所以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行之間的密切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於本科坐在那裏單純聽課,聽完就走。相比之下,妳的人生應該與妳所追求的知識和解決方案相結合,妳未來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與這種探索有關。

(壹)利用好與教師的夥伴關系,不斷研究。

我經常說英語中的research這個詞很有意義。搜索是搜索,研究是再搜索,所以大家要壹遍壹遍的研究和搜索,讓妳的生活和學習融為壹體。中國現代軍事學大師蔣百裏曾在其《軍事學》壹書中說:“生活條件要與戰鬥條件相壹致。在現代歐洲,符合生活和戰鬥條件的就是強的,不符合生活和戰鬥條件的就是弱的。”這就是我對研究生生活的解釋。妳的生活條件要和妳的戰鬥條件壹致。妳的人生是和老師同學壹起成長的,妳聽到的每壹句話都可能給妳帶來無限的啟發。

(二)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老師的指點,進入研究領域。

個人認為進入壹個領域只有兩種方式。其中壹條就是讓他繼續學習,繼續報道。這是進入壹個陌生領域最快最方便的方式。最終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知道這個領域有什麽。我們在不斷學習的時候,可能經常會沈迷於細節,然後失去了全景,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被那幾句英語困住,忘記了整個情境在講什麽。有了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闡明其中的本質。老師的幾句話,會讓他們逐漸打通任督二脈,逐漸養成壹種自發的學習能力,也知道遇到問題要看什麽。舉個例子,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學了壹些自己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就壹直自學吸收,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就這樣慢慢訓練。有壹天,當我不再研究它的時候,我發現我仍然有能力自己生產和儲存它,因為我知道這些知識的大綱是什麽,我有能力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查詢相關信息。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自發延展是非常重要的。

(C)循序漸進地練習寫論文。

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是完成壹篇學位論文,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遠長於妳從小學開始接受的教育和妳要寫的東西。雖然不知道教育論文是什麽樣的,但是所有的歷史論文都要寫20到30萬字,否則就是10到20萬字。怎樣才能把這麽大的篇幅寫得有條不紊,條理清晰,整體結構通暢,可讀性強?首先要從1000字,5000字,10000字循序漸進的訓練。第壹,要慢慢地從少寫多,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練習,直到能從壹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麽大篇幅的論文誰都能寫,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麽大篇幅的文字有那麽多腳註,也要註意開頭和結尾,讓論述融為壹體,而不是零散的銅錢;這是壹個禮堂,而不是壹個小閣樓。要想完成壹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建築模型,就要從小的規模慢慢練習,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因為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同學寫文章的能力明顯下降。寫論文的時候,很重要的壹點就是要清晰,不要華而不實,不要漂亮。“清晰”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的練習,妳的文筆會和妳的思路壹致。我經常跟學生說,妳不需要寫得華而不實,不需要展現妳的散文能力。因為這是壹篇學術論文,關鍵是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妳文筆好,那就更好了,但不可能滿足。文采好比人的壹生,英語叫風格。風格本身有點像人的自然。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壹萬字到最後的十萬字,所有的東西都要結構好,論述清楚,寫得清楚。

我讀書的時候,有勞倫斯·斯通,歐洲史和英國史的大師。他現在已經去世了。有本書采訪了十位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我記得他在面試的時候說了壹句很吸引人的話。他說他的英語寫作相當好,所以他壹生中從未被拒絕過。所以文筆清晰或者文筆好,對以後文章的可接受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內容很重要,有壹個好的表達工具更重要,但這裏我們不是講究漂亮的文風,而是講清楚。

第三,研究生如何鍛煉自己

(A)努力接受挑戰,並有勇氣克服它

研究生如何鍛煉自己?每天、每周或每月給自己壹個挑戰。每隔壹段時間給自己壹個挑戰,挑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妳不壹定每次都要求自己克服那個挑戰,而是努力嘗試。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遇到了太多聰明卻壹事無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的阻礙所困。比如我在普林斯頓大學遇到壹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就是無法戰勝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他總是環顧四周。雖然我也有這個問題,但是我會定期給自己壹個挑戰,比如我會告訴自己在壹定的時間內無論如何都要做到。否則我必須在本周完成這份草稿。雖然我還是經常做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和沒有這個挑戰是不壹樣的,因為我總會在三個挑戰之後完成壹次,完成壹次就夠了,這足以說明我戰勝了自己。如果我覺得每周挑戰的可行性太低,我可以把時間延長到壹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妳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也要記住,碩士生才剛剛開始進入這個領域。如果壹開始問題太小,或者問題太大無法控制,會給以後的研究造成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壹個訓練過程,不能強求經典作品的完成。

妳應該記得我以前的老師說過:“碩士和博士是壹個培養的過程,碩士和博士不是壹個寫經典的過程。我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他之所以寫不好碩士論文或者博士論文,是因為他把它當成了寫經典的過程,雖然其實很多人壹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者博士論文,因為在那之後很難再有三年六年的時間,沈浸在壹門學科裏,反復培養。當妳是教授,和我壹樣,今天糾結於行政。妳不再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壹個問題,尤其是作為教授,妳要指導學生,還要上課,所以妳很忙,所以他壹生中最集中最本質的時間,當然是他寫博士或者碩士論文的時候,那本書成為他壹生中最重要的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必刻意強求。妳要有信念,這是壹個訓練的過程。妳要清楚從哪裏開始,從哪裏放下,不要無限追求。當然,我並不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我只是想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完成論文為目標,不要成為心理障礙或負擔。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時候,那裏的舊書店有壹個很有見識的舊書店老板。我常常羨慕地對他說:“妳怎麽不去大學當教授?”他說:“因為博士論文沒寫完。原因是他把那篇博士論文當成寫經典,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能寫成經典就最好了,就像《美麗新境界》電影的男主角約翰·納西壹樣。他壹生最大的貢獻就是20多頁的博士論文,但切記不要把那當成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妳要堅定地告訴自己,妳要完成的是壹篇結構嚴謹、論述清晰、演講有實質內容的論文,不要壹開始就指望它是經典。如果妳期待它是經典,妳可能會成為我看到的舊書攤的主人。至於為什麽我知道他有那麽多知識,那是因為我當時在找壹本書,但不是在舊書店裏,而是他告訴我,“有很多書比得上他。“後來,在我對那個領域有了壹點了解之後,事實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樣。精於此道,壹家二手書店的老板,每本書都讀過,卻永遠讀不完他那篇奇幻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從哪裏放下。這壹切都成了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會選擇。

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能舍,因為信息爆炸要看的書太多了,所以壹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識樹。首先妳要有自己的知識樹,把相關的東西掛在那棵樹上,但是不要壹直掛不相關的東西,慢慢放棄壹些掛不上去的東西,然後讓這棵知識樹隨著妳的問題和關註的領域有枝葉。然而,如何形成這種知識樹呢?第壹步,妳必須非常熟悉妳所關註領域的有用書籍或數據。

2.形成妳的知識樹

昨天,我問了林毓生院士,他今年70多歲了。我跟他說我今天要演講,於是我問他:“如果說這個話題,妳會怎麽講?他說:“只有壹件事,就是那五六本重要的書都要讀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壹個赫耶克人,而且芝加哥大學有幾個現代思想家的學生,他們訓練的壹個重要部分是精讀原著名著。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妳不能只看那些重要的書,但那五六本書會逐漸形成妳知識樹的主幹。之後如果想掛在上面,可以參考這個框架,然後暫時拋開不相關的東西。人生苦短,知識苦短。妳不可能讀完世界上所有的好書,所以妳要學會取舍,要知道妳不可能讀完所有妳感興趣的書,而壹旦妳讀完了所有妳感興趣的書,妳很可能會落得和普林斯頓街舊書店老板壹樣的下場,因為讀多了不是妳所關心領域的知識,對妳來說只是壹塊錢而已。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掌握語言和適當的工具。如果妳想擁有壹門妳能流利閱讀的外語,如果妳想擁有另壹門妳至少能理解文章標題的語言,多學當然更好,但至少是壹門語言,無論是英語、日語、法語等。,必須能夠流利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最起碼的前提。壹旦這個工具沒有了,妳的視野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語文就像壹扇天窗,沒有它妳的房間就會關閉。為什麽要看懂題目?因為那樣就不會有壹篇重要的文章而妳不知道了。如果連標題都看不懂,不知道怎麽找人幫忙或者自己查相關數據。妳必須掌握其他工具,不管是統計學還是其他任何工具,因為妳以後沒有時間學習這樣的工具。

4.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

跨學科學習應該算是很重要的壹件事,但是跨學科所涉及的東西壹定是對妳的知識樹有幫助的。妳要學會在其他領域偷幾個鏡頭,吸收壹些其他領域的概念,對妳關心的問題產生壹種別樣的靈感,但不要泛濫而不返。妳為什麽偷那些鏡頭?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無論是科學還是人文學科,最具創新性的部分都發生在學科交叉的地方。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現在的學科大多是西方19世紀形成的,中國借給我們的。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在19世紀形成的時候,很多都有那個時代的思想和學術背景。比如中研院李院長的專業是物理化學,他因為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就像諾貝爾經濟學獎壹樣,如果過去20年頒發的獎項只是傳統經濟學獎中的壹個旁門左道,古典經濟學怎麽會有這種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甚至數學家約翰·納西也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什麽?因為都處於學科邊界,所以學科和平臺的邊界有了突破。在平臺本身,在原來的學科核心裏,被搜索的次數太多了,可能不會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麽跨專業學習是壹件很重要的事情。

往往碩士論文或者博士論文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概念,但通常妳在這個學科裏抓不到,是因為妳沈浸在這個學科裏太久了,妳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裏拍照太久了,忘記了還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更好的解釋妳材料的現象,但是這些東西很難找到。數學家約翰·納西為什麽會獲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麽幾十年後他的博弈論博士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他在大學裏上過經濟學的入門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來進行經濟學的思考,而在壹開始,他並沒有想到它會有這麽大的用處。他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結合處取得了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部分沒多大關系,在數學這部分也沒多大關系,但是兩者加在壹起就會冒出火花。

5.論文的主題應該具有延展性

對於壹個碩士生或者博士生來說,如果妳選錯了題目,那就是失敗。選對題目,還是有70%的勝算的。這個問題值得研壹和博壹的同學思考。妳的第壹年實際上是在這上面度過的。妳要不斷和老師討論,找到壹個有意義的、可擴展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家科學委員會擔任人文學科主任。我走的時候,每次都有7000份申請,還有14000袋要發給14000個教授審核。當然我看不了那麽多,但是我有壹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看投訴。有投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作品也很好,我是來投訴的。只有10%左右的上訴通過,所以我有責任在正式判決前再看看90%都沒有通過的案件。有幾件事讓我印象最深,也經常被討論,就是這個題目不用再做了,題目本身也沒有什麽發展,這讓我更加確定,選擇壹個有意義的、可擴展的、可控的、可操作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經常選擇非常難的題目。我說妳壹定不能這麽做,因為沒有人會仔細看妳研究的難度。對於比較難的題目,妳得多花點時間看史料才能有點收獲。妳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壹點內容,所以最好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幾本書,我覺得我對每本書的心都是壹樣的。雖然我寫的任何東西都不滿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絞盡腦汁想把它寫好。到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壹本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歷史語言學院時寫的那本。我沒有在那本書上花很長時間。那本書的大部分手稿都是我和許先生同時在軍營裏寫的,都是用我的舊筆記寫的。這幾年,大陸很多出版社都壹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本書。我說:“沒有啊”“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語錄裏有錯別字,因為我在軍營裏要隨時做操,隨時集結,手邊又沒有書。怎麽才能檢查好?而如果非要我再糾正的話,因為引用的書太多,我真的沒有力氣去糾正了。

為什麽舉這個例子?我後來想了想,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題目有延展性,題目容易波動。很多人覺得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版的那本,但是我覺得我最好的書壹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我可以掌握這門語言,但是我不能把英語掌握到爐火純青。妳必須練習閱讀和寫作任何語言,直到妳可以隨意,然後妳可以說妳已經完全了解這種語言,並善於。如果不能隨性,說明妳還在摸索中。

回到剛才說的,其實我真的很想把每壹本書,每壹篇論文都寫好。但是有些東西寫不好。為什麽?因為當初選的題目不夠好。所以,妳所有的訓練和努力,只有在妳選擇了題目之後,才會有價值。我建議妳盡快做好選題的工作,選題要處理的材料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妳的材料太沒有重點,閱讀或閱讀資料可能會占用妳大部分時間,讓妳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妳的性取向。如果妳不懂統計學或者討厭數字,卻選擇了壹篇完全依靠統計學的論文,是不可能做好的。

6.養成按照學術格式寫作的習慣。

還有壹個基礎訓練,就是不管平時寫壹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循學術規範的習慣,這樣才會自然,也就是說,妳論文的註腳、格式,在研究生階段壹開始就要培養成妳生活的壹部分。如果不養成這個習慣,別人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後期修改要花很多時間,因為妳的論文很大,可能有幾百頁。如果壹開始就做錯了,然後從頭到尾改壹遍,那肯定是費時費力的。所以壹開始就要養成習慣,因為我們寫的是論文而不是散文,在哪裏放逗號,在哪裏用書名,在哪裏用引號,用什麽標點符號都有壹定的規則。中文寫的還可以,英文有大量縮寫。在1960年代,當* * *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壹個人從美國回來說:“美國的情況很可怕,因為有壹個非常可怕的人。有人問他為什麽這麽驚訝,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叫同上,所謂同上就是前作者。這個詞是從拉丁語發展而來的,拉丁語有很多縮寫,比如et。艾爾。,是兩個人編輯的。有壹本書《芝加哥英語文體手冊》專門解釋了這些寫作規範。妳要盡快學習中英文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便寫,這樣才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好好利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最重要的地方。不壹定要看完每壹本書,但是要知道哪些書是可以看的。記得學生時代,所有的新書都貼在圖書館的墻上,壹個學生最重要的就是看壹眼書名。某種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和玩電腦還是有區別的。實際上,妳應該熟悉這本書,觸摸它,看看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上就能查到書名,但我還是很珍惜那種定期去瀏覽新書,或者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是什麽樣子的感覺。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信息系教授。他告訴我,在他創造力的巔峰時期,他每周都去他們信息部的圖書館看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最熟悉的地方。但是不要花時間去看不重要的東西。妳生活在壹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和我成長在壹個信息貧乏的時代不壹樣,妳應該可以做出選擇。經常看學生引用壹些三流論文,卻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我很同情他,因為我強調讀有用的,有價值的東西。

8.留出時間,仔細思考

記得給自己壹點時間思考。壹篇論文能否做到出神入化,引人入勝,很重要的壹點是對現象進行概念化的思考,但我不是說走理論路線,而是提醒大家在壹般的層面上提高兩三步,把看到的東西概念化。真的懂了,妳看到了什麽?整體意義是什麽?整體的輪廓是什麽?不要被微小的細節所淹沒。雖然小細節是妳最重要的開始,但妳應該總是留壹些時間思考和慢慢安頓下來。概念化是壹件非常難教的事情。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有個老師信誓旦旦地要教學生如何概念化,但是壹直沒有發生,因為教起來非常難。我想提醒妳,當妳被很多材料和細節淹沒的時候,要及時跳出來思考。妳所看到的有什麽意義?這個意義是否在更大的層面上與知識價值廣泛掛鉤。

傅斯年先生來到* * *,還擔任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臺大校長。臺灣大學有壹座大鐘,每小時敲響21次,報時21次。從前有壹個人寫了壹本書,叫《鐘聲敲響二十壹》,在當時非常轟動。當時他解釋說,21響是歡迎國家元首的21響禮炮,因為NTU的學生很好。不久前,我發現臺大在每壹處重要古跡下都豎起了銅牌。我仔細看了傅鐘的解釋,才知道是因為傅斯年當臺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人壹天只有21個小時,其他3個小時是用來思考的。”這就是為什麽它被稱為二十壹。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三個小時可能太多了,因為研究生很忙,但是每天至少要留30分鐘壹個小時去思考,思考妳看到的東西。學會在比妳看到的更高的層次上思考。

9.找到學習的榜樣

剛來美國讀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的時候,我的頭皮都是無比沈重的,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是三四十頁,壹學期四門課的話就是160頁,但是妳要從頭學起註腳。後來我發現了壹個好辦法,就是每次想寫的時候,在旁邊放壹張自己喜歡的紙。雖然他寫的題目和我無關,但我總是看他怎麽寫,看他的腳註,看幾行,然後就開始寫。就像最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唱戲的時候總要拿著手帕,因為他說“上臺就像下地獄,好緊張。為了克服自己的緊張情緒,他有握著白手帕的習慣性動作。我覺得當年的打印紙就像我的白手帕,讓我寫好了這篇報道。我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整個群體,如何用英語做註腳。讀好大師的作品,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最好的入門方式。漸漸的,妳會開始寫自己的東西。我也經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者壹年去國外看看。比如有各種機會讓國科會開闊眼界,可以知道現在餐廳在賣什麽菜,回來自己做飯才知道怎麽下手。

第四,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是兩只腳,我們不是用壹只腳走路。當妳是研究生的時候,當然要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學習上,探索妳想探索的問題,但那只是壹只腳,另壹只腳是學習,培養壹兩個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胖(包括我自己),那是因為他忘了培養左腳。很多著名學者最後都陷入了極度的精神苦惱,因為他只修煉了右腳,卻忘了修煉左腳。他在生活中忘記了用兩只腳走路,他失去了壹點興趣或愛好來調解或辭退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周刊》想采訪我,我說:“我不想接受采訪。我不重要。但後來他們發表了壹段簡單的對話,我只記得其中壹段:做壹個研究生或者學者,有兩種最重要的感受——責任和愧疚。寫好東西壹定要有很強的責任感。如果責任心不夠強,妳肯定也有負罪感。如果妳今天不做幾個小時的工作,妳會感到內疚。除非他是壹個偉大的天才,否則即使是愛因斯坦也需要努力。很多偉大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心血都集中在壹百頁上。他花了壹千個小時,另壹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當然和我比起來,那壹千個小時寫的文章更好。那麽為什麽要快速選題呢?因為如果選的太晚,妳只有壹年的時間去好好培養,如果選的早,妳可以培養兩三年。做壹個東西是三年好還是壹年好?如果我們都有同樣的智力,那投入三年的努力和思考當然比壹年要好。

第五,打造優秀大學,共享學術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什麽是優秀的大學?我覺得壹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很大壹部分,校園裏的很多活動都和學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同學們在咖啡廳裏聊的也會是直接或間接的學術相關話題。教授們正在餐廳吃飯,他們在談論“妳有什麽新發現嗎”?或者那天有人在演講中說了什麽重要的觀點?只有沈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能成為優秀的大學。那種思想和知識的交流,那種相互教育的氛圍,不是花錢就能得到的。我知道錢很重要,但它不是唯壹的東西。壹所優秀的大學,壹所好的大學,壹個好的學習環境,意味著有壹個共同關註的焦點。沒有它,這個學校是不可能成為好大學的。

  • 上一篇:請問如何辨別二手筆記本好不好,是不是原裝的?
  • 下一篇:寧夏回族自治區廣告管理處罰辦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