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南普陀寺位於哪個城市?

南普陀寺位於哪個城市?

廈門市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部的五龍峰腳下,毗鄰廈門大學,面對碧澄海港。寺廟占地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末,名為泗州寺。宋誌平年間改名為趙普寺。明初,寺廟荒廢,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重建。因供奉觀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似,在普陀山南部得名“南普陀寺”,是閩南佛教勝地之壹。寺內最有價值的是血書《妙法華蓮經》和何朝宗著名的白瓷觀音。

主廠房

天王殿

民國十四年(1925),慧泉法師在南普陀方丈居住時重修,站在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歇息在壹座重檐飛檐的山上。為單層磚石木結構建築,山頂重檐尖角。它有五個房間寬,前面有壹扇紅色的大門,後面沒有墻。

天王堂供奉彌勒菩薩、韋陀和四大天王。兩只威武的大石獅子立在玄關的東西兩側,進門進入大廳。兩邊四天王怒目而視。在彌勒佛的腹部和胸部中間,韋陀的菩薩站在寺廟後面,她的手掌壓在杵上,這是可怕的和不尋常的。

大悲殿

大悲堂建於明代,最初為木結構。民國十九年(1930)太虛大師重修,為八角形三層亭,有飛檐有角。1962主體改為鋼筋混凝土,保留木桶拱作裝飾。該廟高20米,立於壹座八角形三層飛檐的石臺上。寺內供奉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余三面為四十八臂觀音。寺內穹頂形沈箱全為木質,無壹釘,獨特美觀,是國內同類建築之精華。

大悲堂是寺廟的另壹個主要大廳,提供數千手觀音。清初,施瑯創立,大悲亭改名為南普陀。大殿矗立在大雄寶殿後的多邊形石臺上,兩級石階相隔近三十步。正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沈箱由鬥拱組成,造型巧妙,結構嚴密,俗稱蛛網。閩南信眾供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

佛經存放處

藏經閣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是兩層小樓,樓下是法堂,樓上是玉佛堂。藏經閣位於中軸線主體建築的最高處,為雙層亭閣,重檐。上藏經,下法堂。閣樓上下兩層三面有遊廊保護,四周有白色石柱。

館內有大量佛教經典和文物字畫,如明版《大藏經》、宋代《沙藏經》影印本、明崇禎年間(1628 ~ 1644)用鮮血寫成的《妙法華蓮經》、弘毅大師《阿彌陀佛經》手稿,以及唐代銅佛、宋代銅鐘等。

釋迦牟尼殿

大雄寶殿建於民國15年(1926年)。是歇山山頂的單層磚石木結構建築,重檐帶角。寬八間,青瓦柱雕梁畫棟,體現了閩南古建築的傳統工藝。廟前的兩座報恩塔是由苗湛大師監管的。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要中心,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大殿前石亭平闊,正中寶鼎香爐挺立,兩側白色石塔高聳,盡顯大殿莊嚴。正殿兩側,羅漢堂拱衛正殿。大雄寶殿的中央供奉著高大的第三尊佛像。寺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菩薩)。正殿是僧人早晚誦經的寺院,法會朝拜參與。這裏也是佛教的中心,鐘聲齊鳴,法燈永不熄滅。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壹幅對聯,“溯唐開元,普光由下道增強至吳泰。”這幅對聯清楚地表明了這座寺廟的建立時間和地點,這意味著這座寺廟在唐代就存在了。

其他建築

南普陀寺正殿兩側回廊內外,曾有鐘鼓樓、客堂、五觀堂(齋堂)、部堂(倉庫)、僧舍、書院等供僧人修行生活的建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多數舊庭院都得到了翻新,並建造了許多新建築。如東側的海輝大廈、趙普大廈;西側有兩座接待樓:住持樓、書院教學樓、僧舍樓、太虛圖書館、佛教協會辦公樓和西側外的上客堂。1992年,在般若池畔的西邊建了壹個大禪堂。大殿高三層樓,八角重檐,飛檐走壁,上覆黃瓦冠頂,四周白色石柱,造型新穎,結構精巧,顯其雄偉而不失莊重。寺前新建兩座石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模仿自泰緬佛塔,僅見於閩南。

  • 上一篇:合作出版圖書稿件要不要保密協議模板?
  • 下一篇:六年級數學鴿子籠原理公開課的教學設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