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妳們都知道中國十大水鄉是哪幾個嗎?

妳們都知道中國十大水鄉是哪幾個嗎?

江蘇同裏同裏隸屬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濱,古運河以東,八湖(同裏、九裏、胡成、穆莊、白巖、冶澤、南星、龐山湖)環抱,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裏,南接365、438+08國道,西接蘇嘉高速,北接蘇州65438。2001,10同裏鎮與屯村鎮合並後的同裏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33.15平方公裏,總人口5.5萬人,轄29個行政村,1水產養殖場,1居民。同裏,原名“富土”,因名字過於奢靡,初唐時改為“同裏”。到了宋代,舊名“富土”重疊,中間交叉,字隔為“同裏”,沿用至今。同裏古鎮風景秀麗,四面環水,古鎮鑲嵌在同裏、九裏、冶澤、南星、龐山湖中。該鄉被四川15條河流分割成七個小島,49座古橋將小島連成壹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有“小橋流水”之稱。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太湖十三景之壹。同裏,壹個美麗古樸的小鎮,稻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同裏的特點是明清建築多,水鄉橋梁多,仁人誌士多。鎮上有明清園林和民居38處,寺廟和神社47處,還有數百處士紳富家和名人故居。古鎮有前八景、後八景、後四景等20多處自然景觀。時至今日,仍有“東溪望月”、“南城煙”、“北山望春”、“水鄉漁笛”、“長山藍菜”等諸多景觀。同裏人世世代代刻苦讀書,有知識,有教養,人文底蘊深厚。從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裏先後產生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進士93人。古代著名的黎族人物有葉隱、、莫丹、、、何園、、王充、朱、沈桂芬、盧連福、、、顧、黃增康、黃增祿、余人等。近代著名的黎族人士有、金松岑、嚴、、王紹松、蘭、馮欣德、楊天濟、費壹浮、劉汝渺、範延橋、金、沈善炯、馮等。倪瓚、、韓毅、姚、董其昌、張丹生、等也曾在同裏居住。就是這樣的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目前,同裏鎮的靜修園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鎮同裏也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熟悉。中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的報紙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裏,影視劇組也頻繁拍攝同裏。獲得的自然工作室享譽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這裏成立了“中國同裏影視協會”。浙江烏鎮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它是江南著名的古鎮之壹。歷史上,這座小鎮出過64位文人墨客,茅盾等名人更是為小鎮增添了幾分顯赫。烏鎮在古代被稱為吳敦。春秋時期,是吳江過境,吳增在此用兵阻止其過境,故又稱吳圩。唐朝鹹通年間叫烏鎮。南宋嘉靖年間(1208-1224),車溪(今浉河)分為兩鎮,河西烏鎮為湖州府,河東清鎮為秀洲府。直到解放(1950)時,浉河以西的烏鎮才由吳興縣劃歸桐鄉縣,直到現在才稱之為烏鎮。鐘靈,烏鎮,是壹個美麗的地方,自古人才輩出。歷代名人有主編《昭明文選》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主編毛坤、哲學家張養元、文學家茅盾等。據《吳琴鎮誌》記載,宋代烏鎮共有進士17人,舉人21人。清代有37名進士,119舉人在此。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氣溫16攝氏度,壹月氣溫3攝氏度,七月氣溫30攝氏度以下。年降水量1200 mm,以春雨和梅雨為主,夏秋季臺風來襲。今天,烏鎮仍然保留著許多獨特的河港、橋梁、河邊建築、街道、商店等等。如果妳在早上或晚上沿著東西向的河走,妳會不願意回來。木雕——烏鎮的民居相對集中在觀音橋以東,多為清代。這些房屋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精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家亭堂和朱家亭堂。許家亭堂的木雕是烏鎮壹絕,樓堂的木結構幾乎都是雕刻的,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它的正殿是三開間,四根大柱子上的橫梁都是鏤空雕花筐,令人嘆為觀止。水格——和許多江南水鄉古鎮壹樣,烏鎮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沿著小溪和河流建造的,但有壹樣東西是其他水鄉古鎮所沒有的,那就是烏鎮人的水格。所謂水格,就是居民樓的壹部分延伸到河邊,用木樁或柱子擊打河床,架子上有橫梁,架子上有木板。水格是真正的“枕河”,三面都有窗戶,從這裏可以看到城市河流的景色,午夜夢回,水在妳的枕頭下汩汩流淌,別有壹番風味。茅盾曾在《大地山川》中這樣描述他家鄉的水格:“啊.....這條河在人們的後門外。站在後門(那是水格的門),可以用水桶打水,半夜醒來,可以聽到遊泳的聲音,飄過去……”茶館——水鄉人依水而居,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水。在古鎮裏,茶館是人們最常去的地方,烏鎮的茶館也很多,最多時多達60多家。每天早上,是茶館最熱鬧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茶館擠滿了人,茶客如蟻。江南水鄉的魅力在裊裊水煙中慢慢展開。烏鎮最著名的茶館是遊覽的盧閣,據說是以茶聖的陸羽拜訪了茶館老板陸通而命名的。遊覽Luge背靠車溪河,面向鐘石街,俯瞰東石河,環境非常好。遊客們厭倦了觀光。當他們參觀Luge時,他們想要壹壺碧螺春。他們壹邊靜靜的品茶,壹邊欣賞車溪的風景,愜意而快樂。浙江南潯位於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120' 14,30'-30' 53。現在小鎮東西寬約1.2km,南北長2.2km。全鎮總面積34.27平方公裏,其中鎮域面積2平方公裏。海拔3.5米,東與江蘇省吳江市震澤鎮接壤,西距湖州市30.3公裏,距上海120公裏,距嘉興市96公裏,距杭州市124公裏,距蘇州市97公裏,距太湖9公裏。南潯鎮已有745年歷史,經濟繁榮在明萬歷年間至清中葉達到頂峰。南潯歷史文化悠久,從宋朝到清朝有465,438+0個讀書人。南潯自古以來文化繁榮,人才輩出,藏書無數。明代有“九裏三亭舊,十裏二臣”的諺語。僅宋明清,南潯就出了465,438+0個進士。南潯名勝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融為壹體,充滿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富有江南水鄉古鎮的詩情畫意。著名的名勝古跡有葉嘉圖書館、孝廉莊、柳永莊園、張靜江故居、張世明故居、白家樓和宋代古石橋。葉嘉圖書館是江南四大圖書館之壹,由清代學者劉承幹於1920至1924年修建。在巔峰時期,藏書達到60萬冊。現為浙江省圖書館古籍書庫。園中的荷塘、假山、涼亭,處處透露著江南園林的小巧別致。它的主體建築是壹座西式的回廊式圖書館。內蒙古十委內蒙古十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主要由十圩蒙古族發祥地區和恩赫俄羅斯民族村區組成,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北的鄉(鎮)之壹。石圍俄羅斯族鄉是蒙古族的發祥地,這裏誕生了壹代天驕成吉思汗1162。現有大小城市遺址10余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蒙古族尋根、祭祀、觀光、考察的底蘊。同時也是中國唯壹的俄羅斯民族鄉,是以俄羅斯人和中俄後裔為主體的聚集地。大部分還保留著相對完整的俄羅斯文化和生活習俗,不出國門就能領略異國風情。鎮上的建築大多是獨立的“木刻”,庭院被白樺樹環繞,前院和後院排列著整齊的樺木混搭。據說鎮上住著1800多人,其中63%是中俄後裔。雖然這個城鎮很小,但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隋唐時期,蒙古史維部落就在這裏過著遊牧生活,以遊牧漁獵為主。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石圍設立吉拉林管理局,管理所轄行政事務。民國9年(1920年),在此設立石圍縣。19世紀末,俄羅斯貴族和資本家紛紛湧入中國開礦經商。俄羅斯農民也越過邊境放牧割草,逐漸定居下來。山東、河南、河北的貧苦農民也來到這裏采金、砍樹、打獵。許多中俄青年男女結婚生子,逐漸形成“中俄後裔”。鎮上的居民勤勞樂觀。他們擅長種植小麥、放牧、打獵和捕魚。這裏有壹個國營農場,大多數居民都成了農場工人。他們自發發展家庭經濟,養牛種菜。樂吧、野果醬、酸黃瓜、思密丹都是他們自制的小吃。每次下班後,他們都喜歡聚在壹起,手風琴和森林潮,男男女女跳著歡快的俄羅斯民間舞蹈。中俄後裔家庭有傳統的清潔衛生習慣,庭院和臥室幹凈明亮,墻壁潔白光滑。他們喜歡洗蒸汽浴,在鍋裏放幾塊石頭,燃燒後倒水產生蒸汽,然後用樺木棍抽打身體。這個城鎮的風景獨特而迷人。古老的驛道從遠處延伸,埃爾貢河從城鎮的邊緣向北流淌。很多人在河邊釣魚,釣到壹條藍色的河。河對岸是俄羅斯小鎮Alacs,在這裏可以欣賞到對岸的異域風光。小鎮的郊區鮮花繁茂,涼風習習,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張壁城堡張壁城堡位於介休市東南方10公裏的龍鳳鄉張壁村,背靠綿山,面朝綠野,海拔1040米,蕓香屬1300米,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整個城堡沿著高原而建,南高北低。從堡北往下看,左、中、右各有壹條向下延伸的深溝。堡南有三條向外的通道,堡西是窯彎溝,峭壁陡峭,深達數十尺。堡東居高臨下,溝渠阻隔,可謂“易守難攻,有退路。”堡壁用土夯築,高度約10米。堡壘有南北大門,中間有壹條300米長的街道。街東有3條小巷,街西有4條小巷,從街中間向上延伸。北堡門有骨灰盒,南堡門有石門,堡門有門樓。街道兩旁有雅致的商店和古色古香的房子;幾座廟宇覆蓋著琉璃屋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城堡中;還有楊柳古塔和罕見的玻璃片。到處都是名勝古跡,古色古香。張壁城堡建於公元619年,是隋末劉武周為抗擊李世民而建。並在城堡下修建了壹條攻防兼備的隧道,可駐紮數千兵力,歷史超過1380年。張壁古城堡呈長方形,東西長374米,南北長244米,周長1.1km。城堡城墻由板材砌成,並夯實,高度約5~7米。城堡墻的東北角是唐朝的遺跡。南堡門西側的堡墻是明清時期的堡墻。門上有壹根燈桿,是“點亮城墻,駐足見光”的信號燈,是古代軍事烽火臺的縮影。張壁城堡的南門是從空心出來的“龍頭”,門口有壹個龍頭的石雕。大門下向南鋪設九條垂直的紅石板路象征龍須,向北的主路是“龍身”:為了使“龍”的造型更加逼真,清代特意將水平鋪設的青石板擡出來,改成三條垂直的紅石板路象征龍的脊背。主幹道兩側有城北的池塘(原)、懷劉寶、象征“龍”的兩個腎和陳摶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張壁有禦敵的小“甕城”,有壹對小鐘樓和鼓樓,有完整的城市形態。這是區別於山西省其他地區常見的保存完好的“村堡”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不是壹般意義上的“村莊城堡”,而是“城市”。在城市街巷組織上,張壁城堡主次分明,南北主幹道、東三巷、西四巷形成“D”型結構。堡內七巷為西場巷、賈家巷、王稼祥巷、小東巷、西四巷,街巷格局有序。在民居形式上,張壁古堡至今還保留著隋唐時期留下的“李芳”,這裏是中國大部分古城已經消失的地方。小巷的門和警衛室都有適當的裝備。如果門是關著鎖著的,可以說城堡裏有城堡。堡內有30多個保存完好的院落。房屋彼此相鄰,井然有序,房屋與堡墻保持壹定距離。房子的門和巷子都是階梯式的高度,寬敞,陽光充足。西四巷多為張、王、賈、金等民族的富家子弟,門楣、磚瓦、木雕、石雕精美,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民俗內容,如滾繡球、攀梅、回春鶴鹿等。宗教建築方面,壹個只有0.1平方公裏的小鎮,卻有七座以上的寺廟,實屬罕見:關帝廟、道教真武廟、二郎廟;有五個佛教宗教建築,即空王佛殿和興隆寺,以及地藏王菩薩殿和呂祖亭遺址。宗教建築比較古老,大多是明朝以前的。更為難得的是,真武廟和孔王廟碑為國內所僅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古堡北堡門的空王殿,建於明朝。佛像是第三尊,也是明代塑的。壁畫展示了佛陀(智超)成佛的故事。明萬歷年間這三個小廳屋頂上的三彩琉璃尾、亭臺樓閣、獅瓶、仙獸,都極為精美。尤為難得的是大殿和走廊兩側的兩塊釉面石碑(明萬歷四十壹年燒制),極為罕見,在我國釉陶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寧福建泰寧,有五千年歷史,2000年開化。福建歷史上第壹個有記載的王,閩越王,就葬在這裏。八山壹水壹分田的地貌,讓泰寧千百年來遠離了戰爭的喧囂,山區豐富的物產,維持著自給自足、和平安寧的生活。泰寧素有“漢唐古鎮,宋代名城”之稱。理學大師朱、抗金宰相李綱、福建學創始人等都曾在此建帳收徒、著書立說,掀起壹股學習之風。在中國歷史上,500多名狀元中有兩位出自泰寧。“兩狀元過江,壹門四狀元,壹巷九人”的科舉盛況,充滿了文學的聲音和五彩的彩虹。於是,宋哲宗把《孔子闕》中的府名“泰寧”給了這個山水小城,沿用了近千年。泰寧人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智慧。建於宋代的甘露巖寺,是中國巖洞寺的標本建築,是“壹根插在地上的柱子,而不是瓦片”。像這樣建在丫蛋山洞裏的,在林凡還有40多座古廟,至今香火依舊。目前仍有近千名尼安德特人過著“雲在腳下流,人在山腰上走,伸手可及山泉,太陽滿頭頂”的生活;把棺材放在懸崖上的“巖冢”裏,是詩意的歸宿,安息的靈魂和美麗的山川永遠在那裏;泰寧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築有12公頃,明代兵部尚書李的府邸和“尚書第”、“十德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有古井,後有泰寧。沿街的20多口古井,至今仍汩汩流淌著清泉,滋養了泰寧的兒女千百年。泰寧是中國21個中央蘇區縣之壹。這裏曾是中國革命的軍事指揮中心,65438+萬紅軍工農飲馬屯兵。當年的標語和告示都保存得很好。“十個徒弟九個胸,用莫朗方言唱到天上去”,1992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壹團”的美譽,是壹部獨特而罕見的地方劇種梅林戲,是閩越藝術的標本和文化使者。儺舞起源於中原,興盛於泰寧,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這種原始的祭祀舞蹈今天被搬上了舞臺。讓我們壹起感受泰寧儺舞的古樸、神秘、豪放。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泰寧在福建省。科學上泰寧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北京的100倍。泰寧年平均氣溫17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海域面積最大、類型最全、景觀最豐富的丹霞地貌。碧水和丫蛋形成了獨特的水上丹霞景觀,並於今年年初獲得了“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80多條線谷,150多條巷谷,240多條峽谷縱橫交錯,天崩地裂,形成“峽谷大觀園”;奇形怪狀、栩栩如生的丹霞洞是壹個“洞穴博物館”,洞與洞嵌套、堆疊、連接、貫通。雄偉的景色壹望無際,熊峰的巨石拔地而起,數以千計的石蛋散落在群山之間,龍泉瀑布在千尺高空飛舞。廣西興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北緯25018 '至25055 '之間,東經11001 '至110056 '之間。地處“湘桂走廊”的十字路口,古為“粵楚咽喉”,是湘江、漓江的主要發源地。湘江北上,澧水南下,構成了興安獨特的地理環境。天下第壹渠,由秦始皇下令開鑿,縣內素有“靈渠,呼應長城南北,為天下奇觀”之稱。自公元前21年,興安發掘靈渠後,成為南北交通樞紐。秦人築城保護運河,並派官員管理。是廣西最早納入中央統壹建制的縣之壹,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興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旅遊面積500多平方公裏。美麗奇特的自然風光遍布城鄉。19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興安為旅遊壹類開放縣。主要景點有:千古靈渠,也是世界奇觀;有華南第壹峰貓兒山,壹山四季,十裏不同天。有“湘南第壹洞,如東巖;遠大桂林有壹個集山、河、湖為壹體的現代化休閑世界,興安旅遊成為桂林旅遊圈中外遊客向往的地方。靈渠長37公裏,形成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它由抹刀、大小天平、南槽、北槽、排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美。華嘴將湘江之水引向三七,其中三分向南流入漓江,七分向北流入湘江,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在秦以來中原和嶺南的交通樞紐和秦始皇統壹中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石灣石灣素有“南方陶豆”之稱,有“石灣瓦為天下第壹國,接壤海外國”的美譽。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堅實的陶瓷文化基礎。制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年多前,貝丘河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到了唐宋時期,非常發達,明清時期最為繁榮。方圓幾公裏外的壹個鎮上就有107個陶瓷,陶瓷行業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生產的陶瓷分為日用、藝術、園藝、工業、喪葬五大類。石灣娃娃以其獨特的制作和表現手法享譽海內外,作品形神兼備。成為中國工藝的壹朵奇葩,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和欣賞,被眾多國際知名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轄區內的藝術陶瓷廠有限公司已成為工藝陶瓷領域的佼佼者,始終代表著行業的最高水平,並先後接待了多國元首、領導人和大量國際友人的來訪。石灣舉世聞名的琉璃人物瓦脊已成為許多古建築的重要裝飾部分,在佛山祖廟、徐江祖廟、廣州陳嘉廟、香港大嶼山及越南、緬甸、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古建築中均有使用。產品遠銷歐美等國家。石灣千年積澱的陶瓷文化底蘊深厚,陶瓷文化旅遊資源眾多,貝丘、南風古竈、石濤廟、豐寧寺、美術陶瓷廠等五百年來火不斷。“當代陶藝藝術家邁向新世紀千年燒造”、“國際燃木研討會”等大型活動的成功舉辦,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南豐古竈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不僅受到民族文化的特別保護,還作為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景點進行開發利用,成為中國南方青少年學習陶瓷歷史、了解陶瓷文化的教育基地。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培養了7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名中國陶瓷藝術家和壹批陶藝家。悠久的制陶歷史培養了大批陶瓷R&D、生產、銷售人才,使得石灣建築、衛浴、工藝陶瓷始終站在國內同行業的前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陶瓷已經成為石灣的代名詞,成為佛山的知名品牌。利用好、發展好這個品牌,是石灣未來經濟發展的亮點。也是落實省規劃建立以佛山為中心的陶瓷產業經濟圈的具體舉措。為打造佛山陶瓷品牌,擦亮“華南陶都”招牌,在陶瓷發展方面,石灣將打造為建築陶瓷、衛浴陶瓷研發、展示、信息、物流中心三大中心;石灣陶藝(石灣娃娃)生產、物流、技藝傳承、展示中心;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旅遊中心。以中國陶瓷城為中心,聚集了八大大型陶瓷專業市場,為全國乃至世界陶瓷提供了廣闊的展示、銷售、倉儲和信息交流平臺,使石灣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物流中心。隨著中國陶瓷城的建成使用,每年都會舉辦春秋陶博會、進出口博覽會等多項大型國際展覽和論壇,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參展,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銷商和遊客,不僅向世界展示了石灣深厚的陶瓷文化和佛山陶瓷的崛起,也促進了石灣會展經濟的發展,搭建了中國陶瓷出口世界的橋梁。石灣的陶文化特色旅遊和陶瓷產業蓄勢待發,毗鄰發達城市,交通便利等諸多優勢。石灣發展前景廣闊,是投資和商務的最佳選擇。中國十大魅力城鎮
  • 上一篇:讀《愛與教育》三記
  • 下一篇:哪個是最好的博物館陳列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