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唐代長安城與北宋東京城的異同

唐代長安城與北宋東京城的異同

唐長安城

唐朝的長安城,也就是隋朝的大興城,是隋唐的都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該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面積83平方公裏。全市各行業欣欣向榮,人口最多時近50萬。唐末遷都洛陽後,被拆毀。其遺址分布在陜西省Xi市的市區、東郊、南郊(大部分)、西郊(壹小部分)。1996,隋代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的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最大的國際城市。唐太宗開弘文學館,書香滿堂,雲會京師。弘文館藏書20多萬冊,是中國最大的圖書館。唐太宗還設立了國子監,設有七個學堂(郭子、國子監、文光、四門、法、書、算),1200間房屋,招收中外學生8000余人。外國貴族的孩子來這裏學習。此外,長安還是中國佛教的中心,也是東西方的交通樞紐。從西漢開始,就有壹條“絲綢之路”西起長安,東至日本海路,南至天竺(印度)海路。

由於唐朝的政治統壹和長安城的繁榮,大量的外族和西域少數民族居住或遷居長安,包括官員、貴族、僧侶、學者、商人、藝術家、醫生和工匠。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如、胡舞、博馬球的盛行。

歷史

隋文帝建立隋朝後,都城原為長安。但當時的長安破舊狹窄,水汙染嚴重,於是決定在東南的龍首院南坡再建壹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壹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三年(583),隋朝遷都新都。因隋文帝早年名大興公,遂以大興為城名。(見西京紀引自中國古代文獻《太平玉蘭》卷壹五六)。楊迪繼位後,開鑿了壹條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用65438+萬余人,在宮城和皇城之外修建外郭城,城市整體格局基本形成。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在此建都,改名長安。此後又進壹步修建完善,唐太宗、唐玄宗年間相繼修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非常迅速。唐朝鼎盛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壹,人口約50萬(有資料顯示,長安人口超過654.38+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入侵長安,城池損毀嚴重。天佑元年(904),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拆毀宮殿,帶走房屋和木材。後來,韓健認為城內地廣人稀,不利於防禦,於是重修城池,降為“新城”,即五代、兩宋、金元時期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唐長安城宣告廢棄。

總體布局

唐代長安城面積83.1平方公裏,按中軸線對稱布置,由外郭城、宮城、皇城組成。市內街道縱橫交錯,分為110方莉。此外還有東市、西城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整體規劃布局整齊,堪稱中國古都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裏。城墻寬約12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板砌築,城門處的城墻段也用磚墻砌築。目前,城墻及其外側的護城河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宣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殘留壹些殘跡。

長安城(郭城外)有十二座城門,明德門在南正中,棲霞門和安化門分別在東、西。春明門在東中部,雁行門和通化門分別在北和南。西面中央是金光門,南北分別是延平門和開元門。北的中、東段分別與恭城北墻、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為景耀門,東西為芳林門、廣華門。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其他門都是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遺址東西寬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洞寬5米。特別是明德門南北向的朱雀街,寬達150m至155m。其他不經過城門的街道,寬度壹般在35米到65米之間,順城街是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的樓閣式門樓,在唐末被朱全忠燒毀。

宮城位於北郭城中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820m,南北寬1492m,周長8.6km。城四周有城墻,南面正中有承天門(隋稱楊光門),東西有顏夕門和安福門,北墻正中有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中心是太極宮(隋朝稱大興宮),稱為“大邑”,東側是東宮,是太子的住所,西側是冶亭宮,是後宮幕僚的住所。如今,Xi安西五臺的塗剛和北城外強子西路北側的鐵路中學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也是長方形,位於宮城南部,東西長宮城那麽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裏。城北與宮城城墻之間有壹橫街,其余三面各有五門:南三門,中間朱雀門,兩邊有燈門;東邊壹個,西邊壹個,分別是景峰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主入口,向南經朱雀街與郭城明德門相連,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形成城市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七條東西向街道和五條南北向街道,道路之間有中央政府辦公樓、祠堂和國家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代長安城內主要有三座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並稱為“三內殿”。其中“大內”是宮城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唐初皇帝的住所和開會的地方。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裏。宮殿從南到北分為三個區域:前朝、後朝寢宮和後花園。前朝的正殿是太極殿(隋朝稱大興殿),周圍是回廊環繞的巨大宮殿,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臥室的主廳是梁毅廳,周圍有萬春廳、錢球廳、甘露廳、神龍廳、安仁廳等廳堂。花園位於宮殿的最後部分,有亭臺樓閣和池塘,北面的宮墻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這裏。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比較簡單。唐高宗登基後,覺得這裏潮濕,就搬到了大明宮。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高原高地,是壹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這座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是唐高宗皇帝居住和處理國家事務的地方,被稱為“東內”。宮城有對稱的中軸線格局。宮城的前部由丹鳳門、漢元殿、鄭玄殿、陳子殿組成,後部由以以太池為中心的內院組成,有林德殿、三清殿、大富殿、清思殿等幾十個殿堂和亭臺。整個大明宮東西寬1.5km,南北長2.5km,占地面積約3.2km 2,為“三大宮”之最。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東,原為唐玄宗早年為臨淄王時的官邸。開元二年(714),改名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擴建,合並了周圍的府邸和寺廟。完成於十六年(728年),稱“南內”。天寶十三年(754),修建宮墻和塔樓,形成壹座小城堡。同時還附加了外郭墻,在北起大明宮,南至芙蓉園之間築城,方便宮中人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曾長期居住於此。盛唐以後,地位降低,成為皇太後和皇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裏,面積約1.35平方公裏,是“三大”中最小的。宮墻四面都有門,正門興慶門在西墻北面。宮殿以園林為主,不是按中軸線對稱布置的,所以有出宮的性質。南部以龍池為主,周圍有精進樓、萼香會樓、沈香閣等樓閣。北面有興慶殿、南潯殿、長慶殿、大同殿等壹批宮殿。唐朝末年,興慶宮毀於戰亂,1958舊址改建為公園,並建有阿部中馬路碑。

外郭

郭城南北街道8條,東西街道14條。街道兩側設置排水溝,種植榆樹、槐樹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連接東、西六門的6條主要街道為主幹道,大部分寬度超過100米。朱雀街最寬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此為界,城東屬萬年縣,城西屬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割成110個方格(隋朝稱“裏”)。每個廣場都有不同的面積,南北長500-838米,東西寬550-1125米。每個廣場周圍都有圍墻。壹般大廣場有四個門,裏面有十字街,小廣場有東西兩個門,有十字街,都是15米左右寬。根據考古發掘,十字街把壹個廣場分成四個區域,每個區域有壹個小十字巷,把整個廣場分成十六個小塊,有房屋、官邸、寺廟、道觀。所有作坊都是封閉式管理,門口都有警衛把守,晚上會實行宵禁。

長安城內佛寺道觀眾多,宗智寺、莊妍寺、興山寺、杜宣寺等都占據了整個廣場。其他著名的Jionji(大雁塔)、建福寺(小雁塔)和Seiryuji也擁有大片土地。在考古過程中,該市還發現了許多隋唐窯藏品,其中何家村(杏花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建國以來出土的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唐代金銀器。

郭城外有兩個市場,東市(隋稱大都市)和西市(隋稱裏仁市),各占兩個廣場。兩座城市大小幾乎相同,南北長1025米,東西寬927米。市場有壹堵有八個門的墻,沿著墻有井字形的街道和街道,把城市分成9個區。每個區都被街道環繞,沿街都是商店、餐館、珠寶店和手工藝作坊。長安的大部分商業都集中在這兩個市場,其他車間也有壹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明龍首、清明、永安、草渠四條溝渠,分別從東南和西面將渭河支流引入城內,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條運河開鑿於隋朝初年黃凱三年(583年),草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特性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呈軸對稱,設計時參考了漢魏洛陽的鄴城、洛陽城布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附加《易經六卦》的說法,根據龍首高原分為六個山坡的特點,布置不同功能的建築。另外,在城市邊緣規劃壹個園林區,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成為人們遊覽的地方,這在中國古代城市史上是壹大創舉。

唐代長安城的形制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典範,尤其是都城建設,歷代許多學者都有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的《新兩都誌》、宋的《長安誌》、程大昌的《雍誌》、的《雲註》、李浩文的《元長安誌》、許嵩的《唐兩都考》都對唐代長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方還雕刻了唐代長安城的布局,為的是讓它歷久彌新。這張圖雖然只有壹部分,但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朝的長安也影響了當時周邊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訪京龍泉府就是長安策劃的壹個例子。日本的平城井、平安井、藤元井、南波井、長崗井,不僅在形制布局上模仿長安,還模仿了壹些宮殿、城門、街道的相應名稱。

北宋東京城

北宋東京城遺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定都開封,定都東京。歷時167年,鼎盛時期人口達到1.5萬,是中國最大的城市。

後周鹹德七年(960年),周顛前的趙匡胤在開封以北20多公裏的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加黃袍,建立北宋,定都開封,揭開了中國開封古都發展史上嶄新的壹頁。之後在168年被北宋九帝大力修建?最終成為11世紀至12世紀初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在中國古都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東京外城建於周朝末年賢德三年(公元956年),周長50裏,臺階165級。城墻高4英尺,寬5英尺,有12個城門。內城(又稱闕城)建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周長20裏,155級臺階。* *有10個閘門和2個水閘。皇城東京的大內建於宋三年(公元962年),周長2.5公裏,有6個門。城墻原為土造,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為磚造。鄭和三年(1113),在城門南北修建了包括7個廳堂和15個閣樓在內的壹組園林式建築。

北宋滅亡後,東京城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元世祖為了防止漢人造反,將開封內外城全部摧毀。此外,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泥沙淤積,逐漸淹沒在地下。80年代經過7年的勘探和試掘,初步發現北宋東京東西部略短,南北部略長。從裏到外依次是皇城、內城、外城。外城的輪廓、形狀和範圍,以及壹些城門的位置,與同床人記載的大致壹致。內城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寫字樓、寺廟、商業都集中在這裏。其城墻寬8至15米,南墻位於現存明清城南墻以北300米處,北墻位於龍亭以北500米處。皇城淤於盤陽湖,周長近2500米,與“大內位於闕城西北,周回五裏”的歷史記載基本相符。在皇城前半段的中軸線上,發現宋宮正殿大清殿的建築橋臺,東西寬約80米,南北深約60米,殘存約6米。其位置、規模、深度和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壹致。故宮遺址位於龍亭之下,與內城朱雀門、外城南潯門為壹條南北直線,即當時的禦街,基本對應今天貫穿開封城的中軸線中山路。

北宋東京的繁榮,既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也得益於中國水路交通的便利。當時京畿道壹帶,舟船無數。穿過東京的河流包括采河、汴河、張武河和金水河,這些河流上有32座橋梁。特別是與黃河相通的汴河,“距、淮、湖、浙數百萬米(石),產於東南者不計其數。失京師粟,震河北之爭,內外還之,也是西山之薪。”這些河流相繼淤塞了黃河。經發掘發現,汴河遺址位於開封內後河街地下,禦街穿過汴河州橋,橋面地下4.3米。

北宋東京城在中國城市建築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城址的確定,為研究中世紀中國都城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研究古代黃河洪水、橋梁建築和開封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據。

北宋都城開封,經歷了壹場激烈的爭論。最終選擇開封,拋開其他因素,與汴河等河流便捷的水運和黃河帶來的豐富水資源密不可分。北宋時期,汴河、蔡河河、金水河、張武河等河流橫貫東京城,將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地區的物資帶到京都,從而使開封處於“天下樞紐”、“萬國鹹通”的有利地位。所以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汴河就沒有東京的繁華,沒有黃河就沒有汴河的暢流。

總體布局

基本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傳統,但又不同於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它不是在完全的規劃設計下建造的,而是在壹個老城區的基礎上重建的。再加上城市人口眾多,商業經濟空前繁榮,這些都對東京的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東京被三重城墻包圍,皇城在中間,內城在外,外城在外。外城是商業區和居住區;內城位於外城中心,也是商住區。內城和外城之間有緩沖帶,保證住在內城的皇城安全。皇城在內城中心略偏西北,內城不僅是東京的核心,也是北宋的中心。

開封地處華北平原南端,四周馬平川環繞,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因此,北宋非常重視東京的軍事防禦功能。除了修築三重城墻,常年派重兵防守之外,還完善了城墻本身的軍事防禦設施。如宗熙寧年間“四面築敵塔,掘護城河”,元豐七年(1084)“買木修植四禦門及北京各甕門,築敵馬面”。甕城墻和馬面最初僅用於邊防城堡,甕城在東京被全面采用,體現了北宋統治者對防禦的重視。

東京的主要街道是通往所有城門的街道:從宣德門到南潯門;東起宣德門至土什字,再向北經封丘門至永泰門,從譙周向東經麗景門至陽門;從州橋向西經義丘門到順天門。這四條街被稱為“禦道”,是皇帝們使用的。東京的街道寬度不同。宣德前的禦街寬200多步,約為今天的300米。其實就是法院前面的壹個廣場。“舊城人買賣期間,官府與朝廷之間禁止打官司,各地設黑漆叉,道路兩旁用紅漆叉。在中央大街,不準人走,行人在廊下朱全子外。”其他街道寬25到50步。北宋中後期以後,由於“街侵”現象日益嚴重,街道也不如以前寬闊。

就城市發展而言,東京最重要的變化是方時體系的崩潰。北宋初年,東京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制度,以坊為居住區,東西市場為商業區。但隨著東京商業貿易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商業活動不再局限於東西方,三顧之前的夜市已經合法。城市不僅突破了地域限制,也突破了時間限制,市場體系開始崩潰。後來到了第五年(980年),東京的主要街道景陽門大街出現了“街侵”現象,廣場系統開始崩潰。

東京,北宋時又稱汴京、汴梁,是北宋的都城。由於歷史上黃河頻繁泛濫,城址淤塞,埋於地下7米,給城址考古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近年來,經過多次考古發掘,汴京古都的城市布局得到初步揭示。首都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

外城平面近方形,南北長7.5公裏,東西長7公裏,有13個城門,7個水閘。城外有壹條著名的“呼龍河”海溝,寬30多米。

內城又稱“內城”,內城有宮城,又稱“皇城”。據史書記載,皇城周長五裏,塔、堂、亭,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曲樓彩柱,蔚為壯觀,氣勢雄偉。城門都用金釘和紅漆粉刷,墻上裝飾著鐵、龍、鳳和飛雲。皇城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南邊的樞密院,發布詔令和歷書的中書省、丞相堂和明堂,西邊的尚書省,內置房屋3000多間;中心區是皇帝在宮廷中統治政府的地方。重要的建築有大清殿、吹宮殿、崇政殿、皇儀殿、龍圖閣、天丈閣和嬴稷殿。北境是後宮,北宋名臣王安石曾有詩曰:“嬌雲大漠遮軒,嫩水潑不盡。”禁撚萬枚金,宮花新轉。“經過考古勘探,發現宮城前半段中軸線上有壹座大型夯土臺基礎,直接在內城和外城的南門,貫穿南北中軸線。這種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城組成的都城布局,為元、明、清三代都城所模仿,對後世的城市建築影響很大。

  • 上一篇:有什麽可以止汗和聞汗味的推薦嗎?
  • 下一篇:每日嬰兒幹燥副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