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孩子應該培養哪些文明行為?

孩子應該培養哪些文明行為?

1,堅持榜樣示範的原則。

孩子們善於模仿,並向他人學習。父母和老師的良好言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艾麗琳老師在文章中寫道:“每天壹進幼兒園大門,我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壹種習慣。當我發現地上有垃圾時,我會把它撿起來,送到垃圾桶裏。有壹天,我發現了壹個負責班級的寶寶。她媽媽背著她去幼兒園,進班門的時候,她突然蹲了下來。原來她發現了壹張廢紙。當我看到她撿起廢紙,跑到垃圾桶去扔的時候,我看著她。所以老師壹定要註意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孩子的榜樣。故事、兒歌、歌曲、電影等作品的藝術形象具有很強的榜樣力量和感染力,孩子們也喜歡模仿。這些例子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通過對壹首《我不摘花》的學習,效果會比平淡地說壹句《不要摘花種樹》更好。通過學習壹首“禮貌歌”,許多孩子在進出公園時會主動和老師打招呼。

2、壹致性原則。

我們經常發現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經常意見不壹。父母往往扮演著“紅臉”和“白臉”的角色。在壹些家庭中,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則縱容,很難形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壹次家訪,和父母聊天得知,我和父親吃飯的時候,地板幹凈整潔,但是和母親吃飯的時候,食物撒了壹地。同樣壹個人,為什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原因也很簡單。兩者對幼兒的要求不同,壹個是嚴格,壹個是放棄原則。可想而知,嚴格要求可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是壹樣的,老師也要有壹樣的要求,家庭和班主任也要有壹樣的要求,各方要密切配合教育孩子,這是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最聽老師的話,按老師說的做,非常崇拜老師。所以家長遇到什麽問題及時向老師反映,老師配合家長進行個別教育,往往效果不錯。比如有的孩子家裏什麽事都需要父母幫著做,對長輩不禮貌,但是幼兒園值班的學生認真負責,對老師有禮貌。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但在家裏不行。家長可以及時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不良行為,老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從而改變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慣。另壹方面,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應該是壹致的。只有家庭、幼兒園、老師相互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3.堅持教育壹致性原則。

壹旦提出合理的要求,就必須堅持。想不起來,就放下吧。老師和家長壹定要有強烈的意願,定下規則後要求孩子遵守。經過日復壹日的堅持,孩子們將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方面是父母最難的。因為自己工作忙,或者孩子身體不適,哭鬧,就會很容易放棄自己的原則,這會破壞或者讓孩子很難堅持新形成的好習慣。另壹方面,有些老師沒有毅力。他們認為孩子不可能壹遍又壹遍地做壹件小事,整天彈同壹個曲子。但要知道,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認識和行為往往不壹致。即使他們知道並記住了各種規範和要求,壹些不良行為和習慣還是會挑動起來,浪費老師的心血。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堅持教育的壹致性,隨時抓住苗頭,加強訓練。否則,好習慣被破壞後就很難培養了。

4、堅持實用性原則

實踐活動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孩子要學會如何吃飯、睡覺、如廁,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培養良好的習慣,獲得“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的體驗和理解,並在反復的實踐中得到強化,逐漸養成習慣。家長和老師要多給孩子提供練習的機會,不要以“等妳自己動手”來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孩子只有通過反復訓練才能習慣自然。比如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會跟老師說“我們家寶寶不會吃東西,不會脫衣服,不會大小便,或者……”,但是當孩子真正離開父母的時候,經過壹段時間,妳會發現他們都有了進步。他們不僅能自己上廁所,還能學會吃飯。我們堅持對他進行強化訓練,幾個月後,當他的父母發現孩子可以這樣處理時,他們感到驚訝和驚嘆。其實最根本的還是堅持讓孩子自己練,不要代替。

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六種方法

1,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教育環境是指直接影響兒童心理的物質和精神環境。給孩子創造豐富和諧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激發孩子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

首先,我們給孩子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環境。比如我們在班級的陽臺上設立了壹個圖書角,這是壹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在圖書角旁邊還設立了壹個修復角,目的是培養孩子安靜閱讀和發展動手能力,培養孩子愛護書籍的好習慣。針對現在各種飲料瓶隨處可見的情況,我們發動孩子們收集、整理、清洗、裝飾各種瓶子,然後壹起裝飾、美化活動室的環境,既增強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相互協作意識,又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在獲得成功喜悅的同時發現美、展示美。

其次,我們為孩子創造壹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我們堅持每天和孩子交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接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如果有壹天,丹尼被發現在拔小蔬菜。老師沒有馬上批評她,而是問她為什麽。通過了解,我們知道她是想探索青菜下面是什麽,於是我們老師肯定了她的探究行為,請了壹位會種菜的老爺爺來講種菜的過程,並帶了圖片來引導孩子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然後把小青菜放在瓶子裏進行水培,讓孩子觀察根部的生長情況。即使孩子的行為有缺點和錯誤,也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給他們信息和探索的機會,這也有助於習慣的培養。

我們樹立現代兒童教育理念,構建平等、合作、和諧的師幼關系,以信任、尊重、理解兒童為前提,以鼓勵、保護、促進為手段,註重與兒童溝通的藝術,同時充分發掘、合理組織物質環境中有利於培養兒童習慣的教育因素,包括幼兒園活動室內外環境、區活動材料等。,努力讓孩子在民主、和諧、自主、自動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

2、利用“壹日活動”,利用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兒童的日常生活包括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是兒童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效利用和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實現知行合壹。

小班的孩子因為年齡小,剛離開父母來到壹個陌生的環境,依賴性很強。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註意采取隨機、滲透、情境等教育形式,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首先在家裏了解孩子的喜好,然後在活動中創設壹些場景。老師從入園、吃飯、上廁所、午睡等開始。,並教孩子最膚淺的自理技巧,用兒歌兒歌的方式教他們扣扣子和脫衣服的方法。在活動區,我們放壹些小衣服,設置成“娃娃穿衣”場景,讓孩子練習穿衣、扣扣的技巧,在其中取得壹定的進步。

中大班的孩子有壹定的自理能力和技能,但缺乏合作、分享和動手能力。我們開展了“今天我值日”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合作,分發碗筷,整理玩具,幫助護士疊被子和清理桌子等。,去服務每壹個人,讓每壹個孩子都能在運動的同時體驗到為每壹個人服務的樂趣和自豪。

壹日生活是培養孩子習慣的好機會。我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壹個環節,采取多種教育形式,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玩各種遊戲,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遊戲最受孩子們的歡迎,因為遊戲是孩子們自願的活動,伴隨著愉快的情緒,孩子們處於興奮和完全投入的狀態,因此很容易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

目前獨生子是家裏的“小太陽”,父母很愛他,所有的玩具和物品都是他自己的。所以在幼兒園的時候,往往是因為玩具不夠或者他喜歡玩同類玩具的時候,因為不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談判,經常會發生同齡人爭搶玩具的情況。面對矛盾沖突,我們采用情境訓練。比如在體育活動中,孩子們爭搶球的時候,我們設置了壹個“小球哭”的場景,讓孩子們討論:小球為什麽哭?我該怎麽辦?在討論中讓孩子知道如何壹起玩。當孩子有矛盾的時候,我們也通過故事、童謠、模擬場景、情景表演,讓他們學會考慮他人的需求。開展“去玩具王國旅行”、“送玩具回家”、“哭訴壞玩具”等活動,讓孩子在趣味遊戲中反思自己,改掉壹些壞習慣。

遊戲是兒童社會生活的壹種表征,是面向群體的。孩子通過自己或同齡人的活動反映最有趣的事情,並從中學習。所以遊戲是培養習慣的最好活動。

4.抓住節日活動的機會,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習慣。

節日承載著壹定的文化傳統,節日帶給孩子的節日氣氛往往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機會。孩子們喜歡節日的氣氛,容易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中接受傳統文化和愛的教育。我們結合節日紀念活動,培養孩子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孩子的生日在生活中不會被遺忘,但父母和老人的生日卻往往被忽略。我們老師專門在重陽節邀請小朋友的奶奶們來園裏,聽她們講小時候的生活,工作上的辛苦,如何照顧兒孫的故事。相比之下,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給予的愛,奶奶樸實的話語感動了天真的孩子們,他們都表示要為奶奶表演節目,讓奶奶開心。在老師的幫助下,幾個有能力的孩子制作了“水果娃娃”,用各種紙花做成的花鏈送給老人。他們捶背,我敲腿,妳唱歌,我跳舞,送重陽餅,表達愛意。

5、關註典型,關註個體差異,糾正不良習慣。

很多壞習慣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養成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分析、引導和糾正,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堅持不懈的反復強化,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在仔細觀察不同的孩子後,根據他們的特點實施不同的訓練措施。

由於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對食物非常挑剔,不吃青菜,不吃肉類食物,自己拒絕進食,等待餵食,遇到不想吃的菜就玩勺子,甚至嘔吐。於是我們先用故事、童謠等形式,讓他知道各種菜肴的營養,知道不能挑食的道理,然後鼓勵他自己吃,從少吃多嘗開始。另外,為了改善孩子挑食,壹方面我們聯系家長,讓孩子參與到買、挑、洗、切、做、放等過程中。,讓孩子在參加勞動的同時,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另壹方面,我們和食堂工作人員商量,改變顏色和色彩的品種,從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方面努力,喚起孩子中樞神經的興奮,糾正他們挑食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了。我們還組織了自助晚餐,由孩子們介紹菜名、烹飪方法、營養價值,以及每個家庭對“美味菜肴”的選擇,引導孩子們品嘗各種菜肴,有效糾正了孩子們偏食、挑食的現象。

6、家庭合作,* * *配合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和家庭是兩個不同的環境。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的表現不壹致,有的甚至反差很大。所以,家與家的配合直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家長的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壹些誤區。有些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孩子的選擇。有些父母太愛孩子,導致孩子過分依戀,任性,過度。壹天早上,壹個小孩躺在地上哭,但是他的祖母拒絕起床。我們了解到他媽媽骨折了,在家休息,但是她說了也沒用。奶奶只能把他拖到花園裏。於是我們和他促膝談心,幫他分析媽媽起不來的原因,讓孩子說說自己該怎麽做,發起了“我為媽媽做……”的活動,激發了愛媽媽的感情,鼓勵孩子為媽媽做壹些小事,減輕媽媽的痛苦。過了幾天,他奶奶高興地跟我們說,孩子懂事了,知道關心媽媽,給媽媽帶水吃藥,不影響媽媽休息。還向她展示了自己學到的技能。為了強化這種行為,我們特意在全班小朋友面前獎勵了他壹顆大大的五角星。

家園的密切配合,有效地培養了孩子講禮貌、愛父母、尊重長輩、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語言、動手和溝通能力。

  • 上一篇:什麽是法律文學?
  • 下一篇:母系社會的文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