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報紙印刷行業稅率

報紙印刷行業稅率

1.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貨物,稅率為17%,但本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下列貨物,稅率為13%:

1.谷物和食用植物油;

2 .自來水、暖氣、空調、熱水、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沼氣和居民用煤制品;

3.書籍、報紙和雜誌;

4.飼料、化肥、農藥、農機、塑料薄膜;

5.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貨物。

(3)納稅人零稅率出口貨物;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納稅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下簡稱應稅勞務),稅率為17%。報紙的印刷質量不僅與生產技術、設備、管理和操作有關,還與原材料質量和印刷適性密切相關。諸如

如何檢測和評價壹份報紙的質量,新頒布的國家標準是如何規定的?這些問題介紹如下。

主要介紹了生產過程中各工序的質量控制,主要原材料的質量和適用性對報紙印刷質量的影響,還介紹了標準化、數字化、規範化管理與彩色報紙質量的關系。首先說壹下照排流程。這個過程除了排版的壹般精度外,重點在兩個方面:壹是圖片掃描;二是輸出。以彩色圖片為例,大部分報紙使用方正或華光彩色照排系統,圖片處理由Photoshop軟件完成。正確設置Photoshop系統的參數與打印質量密切相關。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印刷油墨設置。

這是描述Photoshop生成的CMYK顏色的參數。註意哪種油墨用於CMYK值,然後查看顯示器設置參數以計算如何顯示這些因素。在設置印刷油墨時,首先要設置油墨的顏色,然後向Photoshop提供計劃好的油墨外觀模型。通常選擇其中壹種SWOP(卷筒紙膠印規範)設置,然後選擇與所選印刷材料相匹配的全套油墨;其次,設置網點擴大的補償值,這是壹個相對量。例如,內置值為20%,這意味著中間網點擴大可以減少10%,即只能補償10%的網點擴大。

②分色設置。

分色設置不僅控制印刷機上的油墨量,還控制分色曲線。因此,正確設置該參數對於獲得合格的印刷顏色非常重要。其中要註意墨水總量的設定、灰分替代和背景色去除、黑色墨水極限和背景色增益。這裏就不贅述了。

(3)設置掛網數量。

新聞紙的印刷適性決定了彩色報紙圖片的網線數不能太高,取決於所用新聞紙的質量。平滑度和白度較高的可以設置稍高,新聞紙粗糙的要設置較低。壹般輸出控制在85 ~ 120 lpi之間。另外,屏幕角度的設置也很重要。通常使用無軸點時,主色盤選擇45;青色、品紅色、黑色版材的加網角度應相差30°,黃色版材與其他色板的加網角度相差15°。

④掃描分辨率的設置。

壹般來說,報紙印刷的掃描分辨率應為1.5 ~ 2.0倍網線數,即不應高於240lpi。將掃描分辨率設置得低會減少圖片的細節和層次;設置過高只會增加文件大小,不利於畫質的提升。在圖片掃描的過程中,也要註意色彩的校正和適當的銳化。另外,根據新聞紙的適配性,建議紙路最多不超過5卷,這樣更經濟合理。

報紙印刷2)主要原材料的印刷適性要求

報紙印刷的主要原料是指新聞紙和油墨。隨著彩色報紙的日益普及,對新聞紙和彩色油墨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根據《新聞紙用冷固油墨膠印》(GB/T 17934.3-2003)的規定,介紹其印刷適性,商業和半商業印刷在此不再介紹。

①新聞紙新聞紙是報紙生產中最重要的原料。GB/T 17934.3-2003中規定了新聞紙的顏色和光澤。詳見國標。此外,根據GB1910-89,新聞紙的主要技術要求包括基重、紙幅縱向斷裂長度、橫向撕裂度、平滑度、白度、不透明度和塵埃度等。詳見本標準。

(2)報紙印刷使用的油墨應滿足快速凝固和顏色鮮艷的要求。油墨的質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顏色、著色力、粒度、流動性、透明度、粘度、光澤、幹燥、固色。在新頒布的國家標準GB/T 17934.3-2003中,對油墨的顏色做了專門的規定。請參考。鉛活字印刷是用鉛活字排列成完整版面進行印刷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有。不同的是,從西方傳入的現代鉛活字印刷術,是用鉛、銻、錫按比例制成,用機器印刷。它是壹種比中國傳統鉛活字印刷技術更先進的印刷技術。其傳入時間壹般從1807莫裏森在廣州雇人刻中文字體開始。

鉛活字印刷術簡介

英國倫敦傳教士協會新教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來華傳教,於1807年9月8日抵達廣州。這是西方殖民國家第壹次向中國派遣新教傳教士。在中國傳道,急需中文聖經,宜通曉中文。於是,馬禮遜繼續潛心學習中文(馬禮遜是當時歐美精通中文的三人之壹),模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翻譯成中文名字“馬禮遜”,並開始秘密雇人在廣州雕刻中文字體,制作中文鉛字活字。馬禮遜的行為不僅是對舊基督教的嫉妒,也是為清政府所禁止的。後來政府得知刻字工人怕帶來災難,為了消失,就把刻字模具點著了。這給馬禮遜的職業生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挫折。幸運的是,馬沒有被開除,因為他也是東印度公司的翻譯。馬此舉是中國用西方鉛活字印刷術制作中國字體、鑄造中國鉛活字的開端,因此被史學界視為近代西方印刷術傳入中國的開端。

1814(清嘉慶十九年),馬禮遜重操舊業,繼續用西方方法制作中文活字和鉛字。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又派助手威廉·米憐博士和新招募的中國基督徒蔡高(易雲蔡高和梁發)到馬六甲創辦東方印刷廠,於1819(清嘉慶二十四年)印刷了第壹本《新舊約》中文聖經。這是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在中文排版中的早期應用。與此同時,英國人馬斯克曼博士在印度學習中文,並於1815年(嘉慶二十年)與張樹棟、張耀昆在檳城撰寫了《中國印刷簡史》,1991年由百家出版社出版。翻譯和印刷《新舊約全書》,P.P. Tnoms在澳門鑄了壹個刻字模,鑄了中國活字。這是在中國用西方方法制造中國鉛字活字的又壹次嘗試。此後,西方國家紛紛效仿,研究制作了中國鉛字活字。幾十年來,英、美、法、德等國家都致力於研發,但成果並不大。直到英國人戴爾(或譯作臺灣喬爾)用鑄鋼模,用鋼模沖壓出銅模,再用銅模制成活字,中國活字的發展才有了突破。可以說,中國活字的制作技術是在蔣百裏發明電鍍(鑄造)法的時候就已經成熟了。當西方的鉛活字印刷術傳入中國,在中國印刷中國的書刊時,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成千上萬的中國鉛活字的生產。1807年,馬禮遜在廣州雇人刻中文字體,1815年,馬士曼托的湯姆家在澳門雇人刻中文字體。此後,西方國家紛紛效仿。總體情況總結如下:

1827年8月,英國牧師戴爾來到檳城,開始研制中國鉛活字。1828抵達馬六甲,從事印刷中文書籍。

1833年(道光十三年),中國庫發表了馬禮遜致中國庫編輯的壹封信,信中談到如何經濟地鑄造中國活字,並發表了戴爾關於金屬活字的長文。戴爾的論述分為五個部分:壹、中國活字的特點;二、中國金屬活字的必要性;第三,過去試制中國金屬活字的弊端;第四,改進金屬活字的建議;第五,建議雕刻鋼模。戴爾建議雕刻鋼模,因為他先弄了壹套雕刻板,用來鑄鉛版,然後鋸成單式;因為木質偏軟,鑄型俗,只能用五六年,還要重鑄,成本高。

同年,德國人卡爾·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吉茨拉夫(cnar les Gutzlaff 1803-1851)雕刻了4000個反向雕刻的中國字體,用於鑄造活字。

1834年(道光十四年),美國教會出於在華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得到壹幅中國木刻,送到波士頓,用鉛板鑄造成中國鉛活字,然後回國印刷中國教會書籍和報紙。

1836年(道光十六年),由於漢字數量龐大,雕刻漢字字體、鑄造漢字活字工程浩大,法人格蘭達主張使用漢字“疊字”。即漢字被分割、雕刻,然後組合成壹個完整的文字。比如萬、碗、妒、和、秋等字,分別刻上蟲、石、女、禾等部首,萬、戶、口、火等字,再根據需要分別拼成字。美國長老會對此頗感興趣,以5000多元訂購了3000種字體,送到澳大利亞長老會印刷廠印刷教會書刊。但是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減少字體和鉛字的數量,但是排版復雜,字符大小長短不壹,既不工整也不美觀,所以不能長久。

1838年(道光十八年),法國皇家印刷局(設在巴黎)在中國買了壹副木刻漢字,用來鑄鉛板,鋸成單式,寄回中國印刷教會書籍和報紙。據說用起來還挺方便的。

同年,新加坡倫敦教會的戴爾牧師在英美友人的支持下,研制出鋼鑄人物,於2000年展出,制作精美。鴉片戰爭後,他搬到香港,開始印刷。他死於1843。他生前刻了1845個大字和幾個小字。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美國長老會在澳門成立了花花聖經學習會,由壹位名叫理查德·科爾的美國人主持。據說,壹個在美國學習印刷的中國少年和古力壹起回到了中國。起初,從美國運來了少量的字體,包括壹臺排字機和兩臺打印機。後來我用的是戴爾做的那種。為了印刷中文書刊,古力繼承了戴爾的業務,繼續雕刻字體,並制作小字體和數字字體,廣泛印刷。古力制造的鉛字和鉛字不僅是印刷書籍和報紙所需要的,還出售給其他出版商,甚至出口到泰國曼谷。1845年,花花查經社遷至寧波,更名為美國長老會傳教出版社。1846年,從美國運來了新型鑄造爐和其他材料。1847年,古力辭職,美國長老教會出版社由他人主持。

1858年(鹹豐八年),美國長老會派威廉·甘布爾來華,負責美國長老會傳教新聞事務。蔣北理早年在美國費城學習印刷術。來到中國後,針對漢字字體復雜、字多、字體小、雕刻難的特點,於1859在寧波創作了電鍍字體。方法是以黃楊木為字體空白,刻上反面正楷,再鍍上銅版負楷,再將銅版正楷鋸成字,放入黃銅殼中。這種方法不僅大大減少了雕刻時間,而且質量好,即使很小也能雕刻出來。之後,姜又根據西方活字的規格,將漢字制成大小不壹的七種漢字活字,分別命名為1號“顯”、2號“明”、3號“中”、4號“行”。由於這七類漢字與七類西文大小相等(體高23.546mm,0.927寸),解決了中西文字混排的問題。

從使用西方的雕版和壓鑄,到美國長老會傳教會蔣別裏在美國發明的電鍍法,可謂成就卓著。1859年(鹹豐九年),美國長老會出版社遷至上海四川北路橫濱橋以北,繼續用此法制作鉛活字。為了方便稱呼,後來人們把它們按照數字壹到七的順序排列。這種活字的規格和名稱見表13-1。此表摘自何步雲《中國活字印刷簡史》,共76頁,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版。

表13-1姜創作的七種活字規格名稱壹覽表

原名稱改為與美國活字相同的號碼,名稱相當於當時的美國舊號碼。註意

雙Pica(雙Pica) 24舊的美國點比現在的大。

子明2號小雙人Pica(小雙人Pica) 22

漢字3號字雙線Brevier(雙線Brevier) 16

三線鉆石(三線達蒙特)13.5,還有壹部分是參照英國活字英利的英文規格。

鞋子5號小皮卡(小派卡)11

註6字布勒維爾(Brevier) 8

貞子7號小紅寶石(羅曉裴)5.5

美國長老教會出版社蔣百裏創制的七種活字,制作速度快,質量好,用途廣。上海申報博物館、土山灣印刷廠和文同博物館印刷部都使用過。

1869年(同治八年),蔣百裏離職回美國時,途經日本長崎,將自己的電鍍造型技術傳授給當時的日本鉛印工作室木本昌造。鑒於這些活字不美觀、不工整,日本人對其進行了重新開發,改變了姜創造的七種活字的尺寸和高度規格,制作出了中日兩國長期使用的七種中國活字。中國傳統活字印刷中,用元代王鎮發明的輪式排字架、清代武英殿的字櫃等設施進行選字排版。到了近代,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蔣百裏發明電鍍中文字體後,致力於改進中文排版框架。首先,他用《新舊約全書》等美國長老會出版的28本書中的漢字來檢測漢字出現的頻率,根據得到的統計數據(28本書中,4166頁,165438+百萬字,1 3字重復次數超過10000次。再看。將漢字按使用頻率分為15類,然後將這15類匯總,分為常用字、備用字、生僻字三類,從而制作木質漢元寶。元寶活字架,又稱三腳架、吊桶架,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正面中央有24個圓盤,這24個圓盤分為上、中、下三層,8個圓盤包含常用字符,8個圓盤裝備字符。兩邊(左右部分)有64個盤子用來裝生僻字。所有類型的鉛字都是按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標引法”排列的。排版時,取字員站在中間取字相當方便,大大提高了活字的排版速度。這是蔣百裏對中國近代鉛活字印刷術發展的又壹重要貢獻。

19世紀初,鉛活字制作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刻活字,鑄鉛活字,原是中國古法。此後,銅模制作日新月異,鉛活字鑄造也有所改進,從手工操作發展到機械化。起初,鉛字是用手工鑄造爐鑄造的,每小時只能鑄造十個字。後來使用了腳踏式鑄造爐和手搖式鑄造爐,速度提高到每小時700或800件。民國初年,湯姆遜自動式鑄造爐被引進商務印書館。不僅每天鑄造了15000多種類型的字符,而且鑄造的類型可以不經處理直接使用。至此,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成熟。

平版印刷和紙印刷術的介紹和發展

  • 上一篇:《春秋說》的銘文是壹本怎樣的書?
  • 下一篇:大學裏什麽樣的行為讓妳和舍友無法忍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