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春秋說》的銘文是壹本怎樣的書?

《春秋說》的銘文是壹本怎樣的書?

它是壹本“緯書”(“緯書”是相對於“經典書”而言)。至於什麽是緯書,請參考以下內容:

漢代舒威中的天人合壹

的政治概念

舒威將漢代流行的“天人合壹”理論發展到了極致。它融合了上帝、自然和人:上帝被自然化和人化;自然神化和人性化;人被神化,被自然化。緯書充斥著“天人關系”、“天人感應”、“天人合壹”的內容,將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相比較,為統治者創造神話,因此成為封建君主制度的理論基礎。

舒威以政治為中心,把天理想化,把社會功能化。天既象征人事,又積極回應人事,從而表達了作者平等無為的政治理想、政治調適觀和政治價值觀,反映了中國古代民眾壹種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態。

舒威在漢代思想文化領域有著突出的地位,從朝廷到民間,以及知識界和官僚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它發展於西漢末年、辛莽和東漢初。總的來說,舒威的雜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天人合壹、天文歷法、地理、風俗、歷史、職業、計算等。,但其核心是討論社會和政治問題。正因為如此,引起了朝野的廣泛關註。它既是壹種俗文化,也是壹種雅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時被政府刪除,長期納入官方學校。

緯,預言,畫面,命運不同而融合。“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儒家有六經七經,相應有六緯七緯。早在西漢他當皇帝,為皇帝哀悼的時候就流行了。李訓註意到“五經六緯表示對魔術師的尊重”。有學者把董仲舒的《春秋故事》等作為緯書。

“讖”是指預言吉兇的隱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流行。後來又與“復明”合二為壹。《福明》主要講的是對天道和吉祥現象的研究。“圖”“書”指“河圖”“洛書”。預言可以特指河圖、洛書,也可以作為上述物品的統稱,最初是由陰陽方士發明的。

經儒、陰陽專家、方士的組合,緯度、預言、賜命、圖書合而為壹,俗稱“避諱”或“避諱書”。還有書,地圖和緯度,地圖和預言,預言和預言。占蔔屬於儒家的壹個流派,與現代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的文學家往往都有占蔔術,比如劉欣、賈逵。當時很多儒生也精通占蔔。

陳偉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但精神過於強大,與王權沖突頻繁。三國誌沒落,屢禁不止,隋朝以後成書的很少。這個版本包括明朝孫谷的蜀和?《韓學堂》系列共有55種占蔔,馬國漢《於漢·方善·姬叔》有40種緯書,趙在漢編有7種緯書。其中最完整的是日本安珠香山和中村丈八的《緯書集成》。

壹、上帝、自然和人的壹體化:壹元權威主義的理論基礎

天人合壹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總觀念。如何天人合壹,各個學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論述。緯書的特點是各種流派混雜,沒有統壹的中心,沒有邏輯起點。總結起來就是神、自然、人的混合融合。上帝的自然化和人化;自然神化和人性化;人被神化,被自然化。這裏的人不是普通的個體,而只是聖人和特殊的帝王將相。

天人合壹論,如:“中宮帝尊北極星,含漆瑗,液生壹。”“皇帝之帝,北辰之星,包括元、土廣,居紫宮,治四方,冠中五品。”“鬥士是上天的舌頭。”"房間的中心是天地之廳.""仙池說這裏有五個黃,五帝住在東方.""南方的星星叫做天庫."群星勾連,形成君臣關系。"太白的本質是掌管懲罰的風伯之神."“地為山川,山川之精為星,各以其邦,分則國,亦為精神象征。”在這些著作中,所有的聖王和孔子都是神。具體來說,他們有的是為黑帝、白蒂、赤帝、黃帝、臧棣而生,有的是為龍種而生,有的是為天的感覺而生,有的是為人的夢想而生,有的是為天的異象而生,有的是為地而生,甚至還有蕭何為人間而生。

整合上帝、自然和人的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第壹,產生關系。宇宙萬物都是生成關系,只是元素不壹致。

天生成萬物,主宰萬物:“天如其言。居高臨下,是經緯之人,故字大鎮,此日之名也。天為體,地蓋於其中,日月星辰皆屬之。”“楊那組也行,也太b了,分了不同的名字,所以是大日子。”天帝是太乙之神,又稱天帝。“帝皇之帝,北辰之星,還含元、、屠光,居紫,控四方。”“皇帝加冕五色,著青衣,著墨,持日月,上有太陽,下有月亮,黃方住晝,謂之五色。”

元氣孕育萬物:“元氣是天。”“元,端也,氣春。”“元氣之陽為天之精,精為天,散而分布為陳達。”"袁青之氣是天空,混沌而不可見."

水萬物:“水是天地之口,五行之始,萬物之源,元氣之液。”

太易亂生萬物:“夫生於無形,幹坤生於平安?”因此,有太容易,太早,太早,和太素。太容易,沒氣;過早,氣之始也;開始是形式的開始;太素是質量的開始。氣之形不離,故謂之亂。亂者,說萬物相混,不相分,只是看不見,聽不見,跟不上,所以容易。"

八卦生萬物:“八卦之序若立,五氣必變形。所以人生應該是八卦之體,五臟才會正常,仁、禮、智、信也是如此。萬物始於地震,震動東方之蔔,陽生,被形之道也,故東方之仁。”

上面說的宇宙萬物的“元”是不同的,是互相混合的,不能完全分開。

第二,天人合壹,天人合壹,天制約人。

“天人同度,教義互收。蒼天垂下,像壹個人教他所做的事。老師有效,話也有效。”“天有四表以正魂,地有四瀆以出書。”“天文地理各有主,北鬥七星,田字七府。”既定的爵位、三公爵位、九品貴族爵位、官職都與天象相對應。刑罰也應來自天道:“大君屬二百日之刑。”人體器官也對應天地。“頭是圓的。”“以適當的方式。”“五臟五行。”“四點鐘四肢法。”“九州九秘。”“眼睛就是太陽和月亮。”“人有十八象,皆是佛法之日。”“人的七孔有五臟,外有五行,氣的程度也差不多。”就連十二生肖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此二十象以天為基,度以地為度,推及萬物,如平凡之方,畫天地,乃人取天地之象也。”

第三,宇宙是數字化的。這個概念在《易傳》中已經成型。董仲舒進壹步提出了“人之副天”,把數的形象推到了極致,宇宙萬物都是由數聯系在壹起的。“陽數為三,故非三月,陽數極高為九,故三月為壹比九十。”“陰陽之性在壹起,人在天庭,所以有子。”“三月二十七,七月陽氣盛,所以老虎很容易活在七月。楊身高七,所以它的尾巴有七英尺長。滿口之言者,陰陽相混。”

這些討論數不勝數。作為哲學的高度概括,《幹壹尺牘》中說:“大燕之事,崇天下者數十。”“五十”是指太陽上的十天,早晨的十二天和星星上的二十八個夜晚,整個事物及其數字結構都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第四,宇宙、思想、道德的結合。“三綱的意思,日為王,月為臣,星為民。太陽為陽明,月亮為陰,晝夜而行,星宿為善,星宿分布明亮舒適。太陽為陽之精,耀目明亮,故觀之。”“元氣大亂,孝在其中。”“君臣之義生於金,父子之仁生於木,兄弟之敘生於火,夫妻之別生於水,朋友之托生於土。”“當王有老有少,各有千秋,則家心有好星。”

雖然舒威關於天人合壹的理論非常復雜,不成體系,但有壹個基本精神是壹致的,那就是宇宙的統壹性和泛必然性的觀念。所有的個體都在壹個統壹的體系中,都是必然的聯系或依附。這恰恰成為了帝制大壹統和專制的理論基礎。

第二,君主專制精神

政治觀念是舒威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必然的。壹方面,舒威是儒家經典的詮釋和發展,儒家經典是政治教科書和法典,這就決定了舒威也必須以政治為中心;另壹方面,漢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思潮,關註的不是自然科學,而是論證當時社會的合理性,以及如何調整社會關系以避免不幸。舒威徹底發展了這種思潮,直到它變得庸俗和粗糙。

由於其強烈的政治性,舒威引起了統治者的極大興趣,他們不僅將其視為官方之學,還將其視為"內部之學",而儒家經典則陷入了"外來之學"的困境。明帝命王滄正將五經中的章節、句子以預言為準;張帝命曹豹寫《禮記》,是五經中的雜文。因此,統治者非常重視舒威,除了直接利用它為自己創造預言性的神話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充滿了君主專制的精神。

貫穿緯書的壹個基本內容就是造神,“每壹個天子都是五帝之寶”,神化古代帝王和劉邦,可謂緯書作者的新創造、新發明。在《舒威》作者的杜撰中,孔子這位大聖人,幾乎是漢家的先驅,為漢家而生,為漢家創造了壹個大道理:“秋蘭史記,引古圖,推演天象之變,是漢之法,陳旭目錄。”"命令皇帝毛(劉的簡稱)下臺."劉邦不僅在赤帝之後,而且還預定為孔子坐天下。在壹派神話中,漢家成了歷史的必然。當然,舒威對漢家的話也不是沒有異議,但主導地位是為漢家創造神話。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神話是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最佳展示,反過來,創造神話又為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社會心理認同的基礎。

皇權的神化是舒威君主專制精神的最好體現。皇帝祖籍太素,連接天地,建立“五始”,修德成化,統壹陰陽,連接神人,體現歷史。總之,天人合壹,帝王為樞紐。

太素是宇宙的本原,所以“反是道之本”。“帝得其根,王得其榮,士得其枝。”與太素的根相融不僅是帝王成就的條件,也是帝王的功能。

天地萬物生,天子連天地:“天子尊,靈連天地,血脈連日月。”它包含了五帝和天子的精華。“天子之靈血,乃天地自身之體現,天地之功能,可與天子之功能融為壹體:”五帝修名立功,修德成化統壹陰陽,招班造神,故稱帝,帝之言:也。”“帝承天理,立五宅(五帝廟),尊天重象。"

皇帝的作用有時被神化為最原始的創造者:“黃帝受命有五始(亦稱“立”)。元,齊之始;春天是四點鐘的開始;國王,秩序的開始;正月是政教之始。”“元,端是也,氣泉無形,分有形之分。妳看不見,卻聽不見。”黃帝雖然是古代皇帝,但其功能和“元氣”是壹體的,比元氣更豐富、更全能。

基於以上原因,帝王自然成為人類秩序的起點和準則:“諸侯除非服從君王的統治,否則不能在其位,正因為他不能為正。”

皇帝是與萬物的“元”、“神”、“德”融為壹體的。“子曰:帝如元,逍遙無言,德也。”它的意思是《恭城八年·春秋公羊傳》說:“賢而和者,謂之帝。”“德和天稱帝;”河》和《羅》都受到好評。可釋仁義,得為王,傅銳為天,天下歸德。”《春秋文要狗》雲:“王以德,神願以德,人樂以歸。”皇帝既然與“元”、“神”、“德”融為壹體,自然成為人間的絕對權威。

等級制度是君主專制的基礎。舒威從不同方面論述了等級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人受制於天,天本身就是壹個等級體系。人是天的副手,世間萬物必然是壹個等級體系。人本身就分為“聖人”和“愚人”。“人與天地三才。天見象,地顯效,人做事,與天地相連,立為三。本質清者為聖人,最濁者為愚人。而那些頭腳相同的,和平常不壹樣的,都是動物。”聖愚先驗理論是等級制度的重要理論基礎之壹。六爻的排列在《幹壹尺牘》中被視為社會等級的象征和表征:“最後,第壹位是元秀才,第二位是博士,第三位是三公利益,第四位是諸侯,第五位是皇帝,最後壹位是祠堂(鄭玄註:祠堂是人性的終結)。凡此六事,陰陽進退,君臣興亡,萬人皆象。”分級的原則無處不在,甚至樂器的音色也與分級制度相匹配。《嶽家》曰:“八卦以幹為本,八音以駢為本,故駢為器,其聲為石,其卦為幹。位置西北,天彎,所以也有區分(不要)。故有西有北,有時有冬秋,物有金石,有貴賤,有上下之位,親昵關懷之禮,皆在此區分。”這些現象的搭配和排列確實無關緊要,但卻能在天人合壹的氛圍中讓人信服,其本質就是等級原則的普遍性和絕對性。鄭對人的層次、生活方式的層次和所用物品的層次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祭品和器物的等級制度由來已久,《舒威》的新意義在於進壹步論證了天人合壹。

等級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個人統治與支配、占有與占有、專制與專制的關系。舒威多次從天制約人的角度論證君主專制的必然性。“天地皆在,君臣皆生。”“三才,天、地、人。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有六個人練習這三種方法.....天動而施任玥,地靜而理,義為上,義為上,上為專制,下為順從。若形如其人,則道德立,尊則定。”這種類比在科學認識上是不合理的,只是天人合壹的方法論有壹定的合理意義。但是,方法論往往比理性更容易被接受和認可。作者得出的“上級專制,下級服從”“尊卑已定”的結論,就像方法論壹樣成為了壹種自然的理論。《幹壹敕都》從“夷”的變化中肯定了夷姓的革命,但同時又論證了君臣地位不變。“不易,其也。天在上,地在下,君之南,臣之北,父坐子上。這並不容易。”他還說:“君主始,臣永遠是對的。故功之位在海,坤之位在末,故陰陽之位明,君臣之位也定。”對於皇帝來說,臣民要服從君主是不言而喻的:“臣堅定,也清醒、審慎、正直。”各級貴族,男、男、男、男、女,也都要“遵守國王的政教禮儀,治理國家,修身養性”。

緯書中的絕對主義精神還表現在用“壹體化”的方法來論證社會指導思想、上帝、自然和人是相互滲透和體現的。

禮樂是儒家思想的主幹,舒威對禮樂的神化尤為引人註目。《李繼明·鄭》說:“震動之禮也,與天地同。四時合,陰陽為符,日月明,盛衰相和,則物如其命。”“禮樂制度的天意是景行所見”,“王之禮是宇宙吉祥”。禮與氣、日月、陰陽、神鬼融為壹體。

“音樂動感樂器”對音樂與音樂融合的精神做了非常獨特的展示。音樂以“五元”開始(上元——天氣;夏媛-地氣公司;中原——人氣;當生機——受氣於天,廣布於地,出入於當時萬物;風充滿活力——萬物隨風成熟。天有五音,地有六律。五個聲調各代表壹個社會角色:宮-君;商臣;角人;符號事物;羽毛壹樣的東西。五音也代表不同的社會政治情況。每十二個月有壹段旋律,就是十二月節奏。人的五臟兼容五音;五音對應五星,配合四時陰陽五行四方。古代聖王各有各的時代音樂。這些話語接近於胡謅,但其作用極其重大。禮樂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秩序和精神,神化禮樂是神化當時社會的基本制度。

仁義禮智信被儒家視為“五常”,“五常”是天地陰陽五行五方的精神體現。《幹壹尺牘》說:東方是仁,南方是禮,西方是義,北方是信,中央是智。“中央故索四方,智之也。因此,中央政府是明智的。所以道是以仁、禮、義、信、智為基礎的。五者之德分,亦在天人之際。所以聖人知天意,理人倫,有智慧。先賢以陰陽定,以新聞定,立乾坤壹統天地。”《石維》說:“木神仁者,金神義者,火神禮者,水神信者,土神智者。”《孝經》中還有壹個公式:“自然是生命的質量,如果是木,那就是仁,金是義,火是禮,水是智,土是信。”

漢代特別提倡孝道。舒威對孝道的論述與上述方法相同。這裏需要澄清的是,《孝經·左奇》把孝作為混沌元氣的性質之壹,其中“元氣混沌,孝在其中,日月星辰自照,人孝忠信以顯己”。

更有意思和荒謬的是,人體器官也被道德化、神化,變成了天地。《孝經》雲:“肝仁,肺義,腎智,心禮,膽破,脾服,膀胱難,星宿造,月存,腸響。人有十八象,皆是佛法之日。”他還說:“頭圓天成”、“腳自然”、“五臟自然、五行自然”、“四肢自然、四時自然”、“九招自然、日月自然”。更令人費解的是,所有的器官都被道德聯系在壹起,形成不同的功能。“脾仁如此直觀;肺正氣引起鼻部癥狀;心為禮,故耳為弱,腎信之。脾有智,故口為海。”

以上所有的論點,在今天的人看來都是謬誤,但在當時都是被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尤其是“整合”的方法論,成為思維的天然前提,其意義不可低估。封建專制主義的精神不僅得到了合理的論證和解釋,而且融進了人們的身體,成為人體器官的壹種本能和功能。人完全成了封建專制主義的工具和部分。只有了解了這壹點,才能理解為什麽占蔔經常攻擊統治者,而統治者卻仍然把它奉為神聖的學問。

如果我們在這種時代精神的背景下看待形而上學的未來精神,我們就能真正體會到形而上學的歷史意義。

第三,平等無為的政治理想與政治調整

天人相應的思維模式中有壹個天然的理念,就是把天理想化,把社會功能化。天道就像招聘人事,積極應對人事。在這種互動討論中,作者們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調整和政治價值觀。

天帝鐵面無私,人間帝王首先要走這條路。“帝,天;國王,叫做。以主之名,天有五帝,人有三王。”“皇上,天也。德配天地,無私公位,謂之帝。天子,循天理,導致政統,各得其所。父母養人,至尊稱號也。”其他書裏的“皇帝”和“天子”差不多。嶽賈曰:“德如天地,義為王。”總之,“公”是天子的第壹德,“無論有無政,都稱之為“帝”。主人必須遵循法治天道,制度:“文王因陰陽而定新聞,為坤之脊梁,治天下。“人要像‘露水滋潤草’和‘慈惠諸民’那樣的‘成人’(按正確),聖人之義者也。成人者,與天地和諧。"

皇帝的職責是帶來和平。“明成祖好太平。”"皇帝受命永遠維護法律和秩序。"通往和平的道路是和平和無為。

平均不是平等或絕對平均,而是基於級差的協調和相對平衡。《樂·謝威·鄭屠》對君平有壹個提綱式的描述,有以下幾點:

第壹,實施雷區。“聖賢授地於民”,每家壹百畝。“用九頃,分成八頃。上層有九個農民,中層有七個,下層有五個,不足為官,貧民無饑之憂。”《樂威》對井田制另有設計:“九井,八* * *治,公地八十畝,外二十畝為八井竈房。”這為各種雷場理論增加了新的設計。

第二,實行“五個平均”這裏所謂的“五平均”,與王莽的“五平均”不同,是指“貪官;強者不侵弱者;聰明人不是傻瓜;城市沒有兩個價格,壹切都壹樣,四點* * *了;不止是公眾,還有世界。”

第三,有不同程度的尊重和自卑。君臣有別,上下有制,禮義明顯,女工差,男工有禮,宮室有度,規矩適當,大小合法,貴族差,上下平穩。

第四,崇拜尚賢。“聖王承天定爵位,封號者不能越權。”“成功的人是高尚的,失敗的人是被懲罰的。”

第五,處罰適當。“聖王承天使刑,刑殺千殺萬,使死者不懼,生者不怨。”

平等是制度,無為主要是政策。制度定了,我們就什麽都不要管了。《春秋·都雲疏》雲:“若以德告人,伏羲、女媧、神農是黃三。”。皇帝就是天,天也不說什麽,四時萬事。黃三掛牌坊,無所作為,但民不違德。”子曰:“政靜而惡。”《韓力文家》說:“王深禮之制,不傷財,不傷民。君、臣、統正。”

平等無為壹方面是針對漢代的社會動蕩和弊端,另壹方面是人們超越朝代的政治理想,在封建時代頗為流行。因此,它超越了政策的範疇和各派的局限,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態。

理想源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現實卻是壹回事,往往表現為人與自然的矛盾。舒威和漢代思想家幾乎壹致認為,人與自然的矛盾是由人造成的。“所有天象的變化都是基於人員的感覺,所以邪星對空互見。”

道德的喪失和政治的混亂會造成天象和自然的變異。這類論述不勝枚舉,僅列舉幾個例子以示其概括性:“帝不道德,政失平衡,則月滿。”“逆天而行,無人情,夏雨雪之時。”“人不擅秀才,必被繡,犬狼吃人,則六畜談。”“丈夫若無禮惹人厭,幹魚螺必成蝗。”“不義之人入獄,十月不下雨。都說王刑不均,民不義,則秀利加米辱罵,天不下雨。”

道德的喪失,政治的混亂和無行會造成社會的動蕩,同時也會造成整個自然界的無序和混亂。這種觀念無疑對主人有著積極的約束和譴責意義,但卻誇大了主人在譴責中的影響力。它的壹個副作用就是強化了對政治權威無限渴望的社會心理,這是很可悲的!

另壹個與上述討論相反但方法相同的想法是,天象的變化表明政治的變化或對壹種政治行為的譴責。這是天譴的概念。這是漢代流行的觀念,就連王充、張衡等反對占蔔的人也相信,只是更為謹慎,所謂“實證”。舒威的特點是過度使用,利用天變來討論政治,傳播誹謗,為政治變革制造輿論等等。政治事件很多,不管這些。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他們的荒謬:“正月月食,潑婦得病,石四千……”“月破屋星,四足蟲死,期未出年。”不言而喻,將其視為現代人是荒謬的。但在當時,這種化天為證據的流行還是相當能夠贏得各界人士的認同和信仰的。壹個預言在某些時候可能勝過十萬大軍!這個問題留給歷史學家。

既然天道變異的根源在人,也在人,那麽還有壹個補救的辦法,就是人要扶正祛邪。“夏真,法治麻煩,徭役急迫,政令數變,故無定法。”補救的辦法是“積德立功,從寬發落,消災不懲”。“君主政治上開明賢惠無疑是好事,但也包含了君主能拯救眾生的觀念。當人們勸君改邪歸正時,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君身上,從而使自己變小,君變大。人們因為這種恨君、望君的心態,無法跳出對君的崇拜,這是壹個悲劇。

在政治調整中,最激烈的是“革命論”。《舒威》的作者從命運和歷史上解釋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沒有永遠的家。"自從黃三以來,命運壹直不好,以至於壹個姓已經不在人世了."“天道恢弘,非帝王之作;壹個國王才華橫溢並不常見。順命者存,逆命者亡。”“天道無常,常與善人。”“天道無錯,是聖人。”在討論“義”的含義時,幹壹赤水曾談到“革命”的必要性。“此恒不能成朝,與天地為敵,其殘忍也。當文王在遇到魯(商)時,兩人不能成親,妲己很會糟蹋尹以破之。大仁享正季七百國,易之。”

“革命”改姓是必然的,甚至是規律。但是革命的發生是有條件的,以下幾點很重要:

第壹,王的暴政像壹個桀驁不馴的人壹樣頑固,造成了“天地反”之勢。整個社會機制腐敗,只有革命才能讓天地之道正常運轉。

第二,革命的承擔者必須有上帝意誌的標誌。前面說過,文王有九尾狐的美譽。正如《春秋表現洞圖》所說:“天帝為五帝之寶,各有敘事。根據第二運氣,從壹開始就必須有神靈的象征,這樣才能建立等級。”緯書中對歷史上“革命”的符號的編造極其復雜離奇,陌生是壹種神聖的符號。

第三,新國王受命改革。“三百王壹法”“五帝不同情”。《嶽薇》談天以“質”為特征,真正的“質”是“文”。長期的品質和文風都有弊端,品質和文風必須改變,相輔相成,所以有體制改革。

“革命”就是改姓,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變革。“革命”論是社會的普遍認識,連皇帝本人也不否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革命”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公開談論,只有在社會危機時期才允許或禁止。如果進行鎮壓,“革命”論就會從宮廷走向社會、民間,甚至暗中傳播。這種情況在西漢、辛莽和東漢初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革命”雖然涉及政權更叠,但只是調整基本制度的手段。基本的封建秩序不變。這也是幹壹赤水的“容易”和“不容易”。總之,雖然是“革命”,但離不開君主制。我在這裏重復壹下我們的壹個基本觀點:古代的“革命論”和民主論不是壹個範疇的問題,不能相提並論。但作為壹次政治調整,可謂兇猛。

天人合壹是漢代的壹種思維方式。舒威將這種思維方式發展到了極致,並將其推向了極致。到了極致,虐是必然的,但在那個年代,人們並沒有虐,反而認為這是壹個深刻的道理。威權政治不僅需要理性的論證,更需要神的裝扮。緯書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原載《文史哲》第1993期第1期)

  • 上一篇:文化科技公司的業務範圍有哪些?
  • 下一篇:報紙印刷行業稅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