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美國家庭教育值得效仿嗎?

美國家庭教育值得效仿嗎?

目前,關於什麽是好父母的主流觀念和社會規範已經開始轉向,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斯波克的“自由放任教育”越來越被拋棄。再說說美國的家庭教育。值得效仿嗎?

新壹代父母開始轉向“精準教育”的新模式,部分原因是大腦發育的新科學知識。通過育兒手冊、家庭雜誌和出現在電視節目中的專家,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影響了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

但是,就像之前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壹樣,新氣象首先被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所接受,並落實到他們的育兒實踐中。

壹位來自本德鎮的上流社會的父親告訴我們,“幾乎所有那些關於育兒的書,我們這壹代人都讀過。至於比我們年輕的新壹代父母,他們甚至會為此做更多的準備。孩子的事都是大事。”

在美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往往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掘他們的潛力。於是,“模範父母”就成了壹個需要父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的項目。

尤其是對於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來說,壹個“好媽媽”壹定要為孩子花很多錢,而壹個“好爸爸”不能只是工作能手,還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家庭生活上,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

如今,美國各行各業的家長都青睞精準教育,但正如我們下面所看到的,對於文化水平低、經濟困難較多的家長來說,要將這些新理念付諸實踐,難度更大。

安妮特·洛羅是研究家族編年史的權威學者。她在自己的研究中,明確了當今美國社會的兩種父母教育模式,並命名為“精心培養”和“自然成長”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模式是由父母的階級地位決定的。

所謂精心培養的教育,主要是指中產階級父母的教養方式。這樣的父母從壹開始就高瞻遠矚地投資孩子的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化素養。最終,他們的孩子可以在未來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學校。

自然放養教育讓孩子自由發展,讓他們更多的依靠自己的天賦和運氣。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家長沒有計劃,也不幹涉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這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依靠硬性的規定和棍棒,很少關註孩子的表現,對孩子缺乏鼓勵,更談不上講道理和平等協商。

時至今日,這種父母教育方式在貧困家庭中還是比較常見的。當然,即使在下層階級中,自然儲備的教育也逐漸被拋棄。在大多數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父母身份的規範已經表現出壹般的階級差異:

高知的父母致力於培養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下壹代,讓孩子自尊,有能力做出積極的選擇;

相反,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往往把註意力轉向管教和服從,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圖3-1說明了階級之間的兩極分化。

最左邊壹欄代表的是文化程度最低的父母,也就是高中都沒畢業的父母。這些父母強調順從而不是自立。其中,多達65%的家長將教育目標設定為孩子的順從,只有18%的家長更註重孩子的自立。

最右邊壹欄代表獲得研究生學位的父母。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知識分子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偏好恰恰相反。多達70%的家長認為教育的目標在於孩子的獨立,只有19%的家長更註重孩子對家規的遵守。

換句話說,上流社會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更加平等,更願意與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出於內心的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為;

相反,下層階級的父母更容易用體罰來達到管教的目的,而且總是壹巴掌拍不響。

父母教育方式的階級差異也體現在父母與孩子的語言交流上。有學者對父母和孩子的日常語言交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如圖3-2所示。如果算上獲得高級專業學位的高知父母,他們每年會對孩子說166000句鼓勵的話,而消極的表達只有26000句讓他們泄氣。

相比之下,工薪階層的父母每年分別表達這兩類詞語62000次和36000次,而依靠社會保障生活的父母則較少受到鼓勵,更多受到批評,同比數字分別為26000次和57000次。

在育兒方式上出現了上述基於階級的兩極分化,不妨稱之為“是給壹個擁抱還是壹個巴掌”。我們需要問的是:為什麽這種階級分化如此兩極分化,同時又無處不在?

以往的學者傾向於將這種階級差異歸結為壹種難以準確定義的“工人階級文化”。但最近腦科學的研究證明,父母越窮,受教育程度越低,在社會上越孤立,越容易成為棍棒教育的信徒,對孩子越嚴格苛刻,容易體罰。

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父母自身承受著生活強加的習慣性高壓。

在談到暴虐的母親時,接受采訪的伊利亞說:“我母親每次下班回家,都看到賬單堆在桌子上,沒有人洗碗。我兒子的房間像個狗窩,家裏亂七八糟。生氣是正常的。我媽經常生我的氣,我也不怪她。”

用大棒嚴厲管教孩子,甚至隨意訴諸體罰,並不是“工人階級文化”獨有的選項,也不僅僅是父母生活壓力的結果。

上層階級的家庭和下層階級的家庭生活在非常不同的世界裏。很多時候,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對階級劃分的合理反應。

富有的父親自然可以采取社會學家弗蘭克·弗斯滕伯格(Frank Furstenberg)及其合作者所說的“推動”策略:在舒適的環境中開發孩子的才能。這種家庭可以提供充足的機會,同時規避大部分風險。

相反,貧窮的父親只能采取“防禦性”策略,在貧民窟撫養孩子。當務之急是保護自己孩子的安全:“在這樣壹個適者生存的地方,妳要堅強!”

大量的證據壹再表明,如果我們觀察富裕而有知識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關鍵詞是培養、善良、溫暖和積極的關心,最終是合理的管教——簡而言之,擁抱比耳光多——上層社會父母的育兒方式更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

伊利亞已經直觀地認識到:“如果妳總是責罵妳的孩子,抱怨他們壹事無成,妳最終只會成為壹個卑微的混蛋,那麽他將來也只會成為壹個卑微的混蛋。”

不同階層的家長教育方式不同,這是鐵壹般的事實,後果顯然是深刻的。我們已經看到,貧困與兒童智商和情商的發展有著普遍的相關性。

但如何解釋這種相關性,很大程度上源於窮父母和富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既包括認知能力的激發(比如給孩子讀書的頻率),也包括參與社會的能力培養(比如鼓勵孩子參加那些課外活動)。

比如父母只要為孩子學習,無論孩子的文化程度、語言能力、投資多少,都可以促進孩子的發展。

育兒專家簡·瓦爾德沃格爾(Jane Waldvogel)和伊麗莎白·沃什布魯克(Elizabeth Washbrook)發現,如果以4歲時的語文、數學和語言考試成績來衡量,富裕孩子和貧窮孩子在學校的主動性存在明顯差異。

至於如何解釋這種差異,兩位專家發現,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是最重要的解釋因素,包括家裏是否有書,帶孩子去圖書館的次數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和日常照顧。

近年來父母教育方式的階級差異是否拉大了?對此,我們目前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第壹個問題是,我們能否找到與所有意見壹致的可量化指標。下壹個更大的挑戰是需要多年可重復且高度壹致的觀測結果。

但是,有壹個例外,那就是家庭聚餐。觀察美國家庭餐桌上的變化,可以講述壹個完整的美國故事。

Waldvogel在他的研究中已經證明,在控制了其他變量之後,家庭晚餐仍然是壹個重要的指標,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測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人生軌跡。

“每周至少與父母共進五次晚餐的青少年,”瓦爾德沃格爾教授指出,“在許多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吸煙、飲酒和吸食大麻的比例較少,打架和婚前性行為很少...他們被休學的可能性更小,他們的GPA和上大學的概率更高。”

從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家庭聚餐在美國各行各業越來越少,因為父母都要外出工作,協調全家人的時間特別困難。

但在90年代中期,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中,家庭對話機會的下降趨勢戛然而止,但在只有高中學歷的家庭中,下降趨勢沒有停止也沒有反彈。

當然,單親家庭很難做到全家人壹起吃飯,但這並不是造成這種不斷擴大的階層差距的主要因素,因為實際上還是以雙親家庭為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在這本書裏不斷遇到的剪刀差圖——揭示了富孩子和窮孩子之間的童年經歷已經漸行漸遠。

家庭聚餐不是壹切,不要把孩子成長的問題完全歸結於聚餐的有無。但是,家庭聚餐確實是壹個指標,從中可以看出父母是否對孩子進行了那種無形但意義重大的投資。

那麽,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什麽?僅在純數據的基礎上,我們很難說出壹個不言自明的故事,但我們可以提出壹個合理的解釋:

因為新的教育觀念認識到親子互動對孩子發展的意義,所以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更容易受到新觀念的影響,所以他們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相比之下,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在接受新思想方面總是比較落後,或者被生活的艱辛所逼,家庭聚餐對他們來說即使是意料之中也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美國父母比上壹代父母在撫養孩子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這種趨勢不分社會階層都很普遍。

新壹代父母增加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上,尤其是對學齡前兒童的關愛。然而,與窮爸爸相比,富爸爸在金錢和時間上增加教育投入的速度更快——家庭聚餐只是冰山壹角。

增加對兒童教育的投資往往意味著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節省開支,如個人護理、家庭清潔或其他商品消費。

各個階層的家長都在削減其他開支,把資源集中在孩子身上,但別忘了,那些經濟收入較高、學歷較高的家庭,不僅錢多,時間也多(因為夫妻可以分擔撫養孩子的任務)。當然,他們也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對孩子的投入。

相比之下,往往只有單親媽媽的貧困父母卻無能為力。長此以往,對下壹代教育投資的階層差距會越拉越大,成為鴻溝。

  • 上一篇:北京有哪些文化遺址?
  • 下一篇:趣味瓶蓋,幼兒園小班遊戲優秀教案,內含反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