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圖書館 - 成吉思汗與佛教的關系

成吉思汗與佛教的關系

元代藏傳佛教傳入蒙古,不僅對蒙古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加強了與蒙古王室的聯系。探討元代蒙古王室與藏傳佛教的關系,有助於了解藏傳佛教在蒙古的傳播歷史。

從藏傳佛教最早傳入蒙古來看,蒙古進入中原及其宗教政策具有決定性意義。早在成吉思汗西征和南征時,為了取得對外族的控制,消除反抗,就對各宗教采取了普遍接納的政策。當時大乘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即中世紀盛行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等在中國西北和中亞各國流傳。成吉思汗對所有宗教壹視同仁,不分彼此。正如誌費尼在他的《世界征服者史》中所寫的,成吉思汗“沒有偏見,因為他不信宗教,不信教義,所以他不放棄壹個而選擇另壹個,也不尊重壹個而抑制另壹個...他以禮待穆斯林,同時也尊重基督徒和偶像崇拜者(據:佛教徒)。他的許多後代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了壹種宗教:有的皈依了伊斯蘭教,有的皈依了基督教,有的崇拜偶像,有的仍然固守父輩祖先的舊律,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們雖然選擇了壹種宗教,但大多沒有表現出任何宗教狂熱,也沒有違反成吉思汗的劄薩,也就是說,他們對所有的宗教都壹視同仁,不分彼此。”(註:《世界征服者史》(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第29頁。《多散蒙古史》中也記載,成吉思汗“命其子孫不可偏重任何宗教,應平等對待各教之人”,“各教派之教師、教士、貧醫等士,免服勞役。”(註:《多散蒙古史》(漢),第壹卷,第十章,馮譯,商務印書館版。樊保良先生認為,“成吉思汗的這些訓令和習慣法,為後來的繼承者制定了規則,奠定了政策基礎,也賦予了各種宗教長期生存和向蒙古人傳教的合法權利。”(註:樊保良《蒙藏關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73頁。之後成吉思汗的後代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皈依了自己的宗教信仰。闊端和忽必烈汗皈依了藏傳佛教,並把它介紹給蒙古王室。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蒙古人對藏傳佛教的接受始於窩闊臺汗之子闊端諾彥與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薩迦派潘迪塔的會面。事實上,藏傳佛教是在成吉思汗時期傳入蒙古的。第壹,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上吞並了眾多政敵之後,回鶻的覆滅,西遼的滅亡,金朝的進攻和花剌子模的西征,西夏的滅亡,都發生在曾經被吐蕃統治的甘肅和青海。在蒙古鐵騎所向披靡的形勢下,完全有可能是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族各部,甚至西藏的僧侶、海關等封建首領,出於對權力的恐懼和自我保護,向蒙古軍隊派遣使節“交錢侍臣”。此外,與幹青乃至西藏的接觸為成吉思汗了解藏傳佛教提供了條件和便利。第二,成吉思汗時期,被征服的回紇、西遼、西夏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家。特別是西夏王室,曾經聘請藏傳佛教高僧為國師或大師。在西夏,很多藏傳佛教高僧都去過蒙古。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有西夏僧人告訴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令免除僧人稅役。(註:陳慶英《八思巴》,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第24頁。西藏各教派有可能通過西夏僧侶了解到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安多政教史》說,曾在薩迦派學習多年的西納伽西,在成吉思汗駐都時前去拜會,被汗王留下。(註:安多政教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2版,第166頁。這說明當時薩迦派有人去蒙古探察情況,應該是藏傳佛教在蒙古傳播的開始。

藏傳佛教在窩闊臺汗時期正式傳入蒙古社會。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金死後,窩闊臺將原來的西夏轄區和吐蕃領地(即今天的甘青部分藏區)劃入。為了加強蒙古軍隊在西夏本土的統治,保證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寧城時側翼的安全,把西藏統壹在蒙古元的控制之下,1240年(並且有記載是1239年),闊端派出了和那壹波壹樣多的軍隊進攻西藏腹地。不僅打開了蒙古王室與西藏地方勢力和談的大門,也開啟了蒙藏關系史上的新篇章。西藏談判代表是薩迦派領袖貢嘎堅贊,他於1247年應闊端的邀請來到涼州參加會議。會談不僅是政治談判,而且主要內容是西藏歸順蒙古漢庭和闊端支持薩迦派代表西藏事務。同時也是壹次將藏傳佛教引入蒙古王室的宗教談判。從闊端對薩班的邀請和會談後的發展情況來看,闊端對西藏的歷史、政局、宗教勢力的影響及其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時,從闊端對西藏的策略中也可以看出,闊端接受了西夏人(尤其是西夏僧侶)的佛教思想的影響。關於這壹點,他在給薩班的邀請信中說得很清楚。雖然這份聖旨中仍有“永生、力量”等薩滿教詞語,但大致內容是基於佛教思想的需要。比如聖旨第壹句就提出:“為了報答父母和天地之恩,我需要壹個能指點我選擇之路的上師,我選擇了妳。”顯然,闊端選擇薩迦不是根據僧伽的數量、力量的大小和感情的粗細,而是根據對教法的熟練程度。(註:托塔納波給闊端的推薦信中說:“在偏遠藏區,僧伽教派最大,大隆法王最善解人意,貢京俄的力量最大。薩迦派潘地塔是最精通教法的。請理解為誰歡迎的指示。”闊端的邀請包含兩層含義:壹種是請壹個精通佛法的和尚做他的上師;二是通過久負盛名的上喇嘛降服西藏。會談後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兩點。會談結束後,闊端把薩班留在了他的身邊,並給予了他極其優厚的待遇。薩迦·潘迪塔衷心感謝他。(註:見《薩迦派潘地塔致範仁書》,引自陳慶應《巴斯巴傳》,第38-42頁。)

我們應該註意的是,薩班是西藏的談判者,而不是人質。那麽,在雙方談判順利結束並達成協議後,薩班為什麽不返回西藏呢?他從西藏出發時,帶了兩個小侄子到涼州。他的意圖是什麽?對此我們不能不深思。考慮到時間,薩班有足夠的時間在談判結束後返回薩迦。從談判者的角度來看,薩班不需要帶兩個小孩,但應該帶壹個僧侶或政治人物。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闊端與薩班使者接觸的內幕和具體內容,但從他們的行為和具體結果可以判斷,薩班去涼州是帶著雙重使命(即政治談判和傳播佛教)。當薩班從拉薩出發時,薩班已經代表西藏各教派和世俗政治力量決定加入蒙古汗國。同時,薩班也知道闊端已經皈依了佛教。這樣薩迦派就可以和強大的蒙古王室保持長期的密切關系。同時考慮到他年事已高,在以薩滿教為主的蒙古人中傳播佛教並不容易,在他有限的歲月裏也不可能實現。因此,他帶著兒時的侄子巴斯巴和查娜多吉,準備繼承他的事業。果然,後來的情況也充分驗證了這位高瞻遠矚的老法師的判斷。闊端在給薩班的信中實現了他的承諾。這實際上是讓薩班成為他的導師。闊端已經皈依了佛教,他也是佛教聖地之主。按照祖制來尊稱“上師”是合理的。闊端視薩班為自己的宗教導師,這是蒙古皇室首次將這位佛教僧侶尊稱為“上師”。也為蒙古社會輸入藏傳佛教打開了合法便捷的大門。當時,只是因為闊端的地位和身份,他不能被公開稱為“佛教徒”或“上師”。

闊端在宗教問題上的熱情和積極態度並不是由於他的宗教狂熱。許多跡象表明,盡管闊端信仰佛教,尊重佛教徒和僧侶,但他並不是壹個狂熱的信徒。他的行為是成吉思汗宗教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他統治西藏的政治目的服務。只是闊端的做法更高明,更適合當時西藏世俗社會和宗教勢力的現實和時代要求。

繼闊端與薩迦派的潘迪塔建立政教關系後,蒙古和忽必烈完全繼承並執行了闊端制定的對吐蕃的宗教政策,進壹步加強了對吐蕃的管理,將蒙藏關系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

蒙哥可汗在位後,派人到西藏查戶口,劃定土地邊界,實行分封制。同時還頒布詔書,免除僧侶稅、兵、勞,保護僧侶利益。詔書還承認了薩迦派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的主導地位。芒戈汗與薩迦派保持正式關系,但也與其他教派有關系。蒙韓歌在西藏的封地是停貢派的勢力範圍,他也與噶瑪噶舉派關系密切。該教派首領噶瑪巴希於1256年投奔蒙日可汗。蒙日可汗不僅給了他金印和銀子,還有壹頂金邊的黑帽,噶瑪巴希黑帽活佛的轉世由此開始。由此可見,在蒙古汗統治時期,對藏傳佛教各教派都采取了壹視同仁、兼容並蓄的保護政策,這也是按照蒙古汗國的制度統治西藏的壹種可行方式。從此以後,要想迫使西藏各教派取得優於其他教派的地位,就必須註意加強與他們的資助者——蒙古王室成員,甚至中央王朝的密切聯系,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總之,蒙古汗時期對西藏的管理,無論是派兵鎮守、查戶口,還是以各種方式聚集藏傳佛教各教派上層,都是為了將西藏統壹為蒙古汗國。

藏傳佛教通過忽必烈和八思巴的有效合作,進入蒙古宮廷,成為主導宗教。作為薩迦派法師的繼承者,八思巴完全繼承了他叔叔的衣缽,使佛教在蒙古統治階級得以發揚光大。作為忽必烈,接受藏傳佛教顯然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即八思巴的作用和忽必烈自身的需要。八思巴11歲來到蒙古,在蒙古王室長大。他不僅學會並掌握了蒙古語,而且了解蒙古王室內部政治勢力的爭鬥。再加上叔父薩班的精心栽培和聰明才智,他學到了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培養了敏銳的政治眼光。在蒙古王室內部復雜的政治鬥爭漩渦中,八思巴始終正確把握方向,全心全意投靠忽必烈這位“胸懷大誌,天下大有可為”的政治人物。首先,他在政治上給了忽必烈壹種信任感。政治優勢為他傳教式的聲明鋪平了道路。同時,他憑借謙遜平和的性格、勤奮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贏得了忽必烈及其家人的愛戴和尊敬,使忽必烈接受了藏傳佛教。

忽必烈在“隱府”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中國的文人,熟悉了中原和漢族地區的情況,接受了中原漢族的文化。在他的宮殿裏,大量漢族知識分子被招募為幕僚,他們受到高度重視。壹般來說,諸如吏治、用兵、理財、開荒,甚至奪汗、“國之規模”等等事務,大多出自這些人的謀略。他們還向忽必烈講解了漢族的文化典籍,如《大閆學易》、《孝經》、《尚書》、《易經》和儒家的政治學、歷史學等。在這些幕僚中,對忽必烈影響最深的是漢代高僧劉。因為他學識淵博,善於出謀劃策,很受忽必烈的器重。他的保國、治國、治吏、用兵思想,對忽必烈采納“中國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1251年,蒙韓歌登基後,忽必烈受命掌管漠南漢族的軍事,從此與漢族的政治、文化更加緊密地結合在壹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中國的佛教文化無疑會對忽必烈的思想和信仰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即便如此,忽必烈等國王貴族最終還是選擇了藏傳佛教。

就佛教而言,它具有內向、保守、封閉的基本特征。但是藏傳佛教在蒙古正式登上了宗教舞臺,這對於依靠刀光劍影為自己開路的蒙古統治階級來說是很有意思的。本文特別探討了忽必烈這位付出巨大努力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政治人物接受藏傳佛教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不僅與他的實用主義心理有關,也與藏傳佛教對這種實用主義心理的滿足密切相關。

忽必烈對藏傳佛教的實用主義心理主要是出於政治需要。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提倡宗教,似乎有其直接的政治原因。但忽必烈提倡藏傳佛教,不僅是為了利用,更是為了在佛教中尋求治國安邦的理論和方法。《元史釋老傳》記載:“自元朝以來,壹直崇尚佛教。是西部地區。祖上因地大而遠,百姓因俗而好鬥,自以為柔。是郡縣之地,由皇帝領導。”從這段記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忽必烈推崇藏傳佛教,重用八思巴,目的是“以俗制民”,有效統治西藏。重用壹個八思巴,不如用千軍萬馬去征服“幅員遼闊,險象環生,人民野蠻好鬥”的西藏。這是根據西藏特殊的宗教制度而采取的策略。西藏雖然教派眾多,但上輩子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即通過確立薩迦派的領導地位,帶來了整個西藏的臣服。如此巨大的政治利益,作為壹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不能不模仿前人的做法。然而,這種“軟化”策略在韓身上是行不通的。漢代、東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利用和扶持佛教,而且當時很多著名的高僧都受到貴族皇室的推崇,被稱為“家師”、“大師”、“國師”。唐朝遼金時期,佛教高僧有壹定的政治權力。但沒有壹個朝代的宗教勢力像藏傳佛教那樣介入政治領域。特別是到了宋代,隨著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佛教被完全控制在世俗政權的統治之下。在中央政府的限制下,佛教逐漸流行、普及,失去了其獨特的價值。高僧作為佛教的精英,脫離了大眾化的需要,逐漸與佛教融為壹體。佛教在宋代已呈衰落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不禁意識到,漢朝的佛教很難成為加強自己統治的武器。

忽必烈推崇藏傳佛教,另壹個重要因素是蒙藏民族與藏傳佛教的默契。蒙古統治者需要通過宗教來征服和管理西藏,西藏僧侶需要通過強大的政治支持來鞏固和加強他們的地位。早在1242年,忽必烈召見海雲大師時就問:“佛教中有沒有保天下的方法?”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忽必烈首先關註的是向佛教尋求治國安邦的理論和方法。海雲大師也從政治的角度給出了答案,闡述了信佛的必要性。正是這種“佛教有保天下之法”,讓野心勃勃的忽必烈萌發了信仰的念頭。如果說忽必烈的思想壹開始是模糊混亂的,那麽在他於1251和1253年與八思巴的兩次會面之後,以及在他與青海、甘肅、四川的藏族社會接觸之後,不斷得到強化和激發。他意識到藏傳佛教僧侶在統治西藏方面的極端重要性。當時西藏的社會狀況正如杜琪所言:“此時教派勢力大增,成為與貴族平起平坐的新生力量,逐漸取代了貴族。寺廟擁有特權,壟斷土地和財富,並不僅僅依靠專門從事戰鬥的武裝僧侶和其他世俗權力來源來獲得人們的尊重。”(註:見杜琪著《中世紀西藏史》,李友益等譯。,第18頁。)而且他們還有那些看不見的更牛逼的武器,就是統治人精神的宗教。所以,對於這樣的地區,只能采取“因俗制人”的策略,這也是壹種最適合藏區政教情況的有效統治方法。對於壹個政治家來說,無論他推崇或信仰哪種宗教,他都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和務實的心理。所以忽必烈接受藏傳佛教而不是漢傳佛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誠然,忽必烈雖然沒有接受漢朝的佛教,但在政治上接受了“中國佛教”,在思想上接受了儒家思想。這也是他有效統治漢朝的政治目標所決定的。

由於藏傳佛教在蒙古汗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八思巴的突出貢獻以及八思巴與忽必烈的密切友好關系,藏傳佛教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藏傳佛教從忽必烈個人信仰轉變為蒙古王室信仰。忽必烈始終忠實地執行祖父的宗教政策,不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蒙古人和其他民族。其他宗教依然並存,信仰自由。這也是藏傳佛教只在蒙古皇室和貴族中被信仰,而不在蒙古下層民眾中被信仰的主要原因。從藏傳佛教的角度來看,薩迦派因其豐厚的政治待遇和豐富的物質享受而滿足於現狀,並不謀求擴大教派勢力。從其他教派來看,由於元朝實行合理的宗教政策,很難激化教派鬥爭。八思巴作為全國佛教的集大成者,對各教派基本采取相互平等、信仰自由的態度。從而形成對其他門派的安全感。同時,薩迦派特別受到朝廷的青睞,限制了其他教派的擴張勢頭。在八思巴和忽必烈之後,元朝皇帝繼續扶持和扶植薩迦派,但同時也與其他教派保持聯系,給予獎勵和人脈,既客觀上鼓勵了各教派為博取好感而與中央政府保持密切關系,也限制了各教派因內部沖突而擴大勢力範圍的局面。

此外,元朝政府還牢牢控制了西藏的宗教勢力和地方政權。作為地方世俗勢力,不能(也不可能)插手宗教事務,緩和了教派間的政治鬥爭,逐漸削弱了教派勢力向外擴張的需求。同時,元朝的皇帝,無論來自哪個教派,都沒有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大到皇族之外。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壹百多年後,主要是在宮中進行宗教活動交流,但蒙古民眾並沒有皈依佛教,仍然信仰原始的薩滿教。隨著元朝的崩潰,蒙古統治者退出中原,回歸塞外草原。藏傳佛教壹度在蒙古社會失傳,過了兩個世紀才重新開始傳播。

  • 上一篇:營養科普知識少
  • 下一篇:柳宗元的文言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