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高中語文必修壹《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高中語文必修壹《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第二段講解:燭之武出場? 壹波三折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許之。

 燭之武出場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華。

 2.鄭伯誠懇的態度。為人臣,當為國效力。

 3.自己以後在鄭國安身立命的考慮。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佚之狐言於?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壹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壹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壹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壹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範,然後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於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壹面。

 (3)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4)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

 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後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5)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後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體會燭之武的遊說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5.人物形象分析。

 壹、課文賞析

 第3段

 第三段講解:智退秦師(說退秦師)(重點講解)

 講解要點:

 1.夜縋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備之道

 2.說辭藝術:

 A.人物分析;秦君?唯利是圖,對兩者的稱謂不同,抓住秦伯 的性格特點,連用八個?君?字,而對晉只是稱作?晉?、?鄰?。

 B.兩國的歷史關系

 C.軍隊的位置

 說秦過程

 ①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亡鄭無益於秦

 ③存鄭無害於秦

 ④亡鄭有害於秦

 ①②③層層深入,論證嚴密;秦、晉、鄭三者均涉及其中

 (1)壹生範讀本段。

 (2)生借助註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遊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投影)

 第壹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壹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詞類活用: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 ***: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異義:

 以為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型: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後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還原後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遊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4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壹個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後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為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誌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 伯:(1)善於納諫。

 (2)勇於自責。

 (3)善於言辯。

 3.秦 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不驚。

 (3)詳略得當。

 四、生小組討論後談學習本課後的啟發

 1.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談。

 教學反思

 壹位偉人曾說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是壹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壹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並且也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備初步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也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文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所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而這是高中的第壹篇文言文,所以更加註重學生文言文閱讀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設計過程中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為了讓學生與課文達到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落腳點。進壹步達到學有所獲,變?老師強迫我學?為?我想去學?、?我要去學?。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松地討論氛圍中收獲不小,並且第壹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

 這幾堂課上下來,筆者覺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讓學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還是有壹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後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後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了解學生的情況,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 上一篇:怎樣理解科學發展觀?
  • 下一篇:震旦ad166以前自動識別,現在紙盒1怎麽只有16K,我打印A4的打不出來 說是打印機模式不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