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求經濟學原理以及相關案例

求經濟學原理以及相關案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課程案例分析集

同濟大學文法學院理論經濟學系經濟學教研室

案例壹

材料1.提供氣象信息商品的勞動創造價值嗎?

2002年7月4日夜,2002年第5號熱帶風暴“威馬遜”肆虐東海,近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2級(50米/秒)以上,東海海面巨浪洶湧。

“威馬遜”到來的前6天,坐落在北緯29度、東經125度東海海面的平湖油氣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氣象臺傳來的“警報”:“未來5~6天,臺風‘威馬遜’將影響妳平臺,建議作好撤出的準備。”平臺上的所有工作人員在直升飛機的協助下迅速撤離,避免了壹場災難的發生。

“臺風對平臺的影響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業的人員面對臺風的心理壓力極大,如果不及時撤離,有可能發生壹些極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氣象臺副臺長楊禮敏說。

平湖油氣田是上海市中心氣象臺的長期企業客戶之壹。氣象臺每隔3~6小時左右向該平臺提供海上、空中和陸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圖文傳送,還提供氣象專業網站。上海市中心氣象臺現已擁有120家左右的長期客戶和100多家“散戶”,。“根據企業各自的需求,我們為其量身定制氣象信息,並在物價局制定標準偽基礎上協商信息使用的費用,所以,每家的費用都不同。”最高的達到每年20萬元;而最低的也就幾百塊錢。”楊禮敏說:“但我們也要承擔很大風險和壓力:預報畢竟是有誤差的,像這次的臺風,企業撤離和重返平臺的成本都是上千萬元,所以,如果我們的信息不準,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據楊禮敏介紹,上海市中心氣象臺向企業提供專業有償氣象服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為英國的BP公司在南黃海的石油鉆探作“氣象護航”。現在,氣象臺的客戶除了海上作業、碼頭、航運等壹貫靠天吃飯的企業外,還有了壹些新的變化。

材料2.電子貨幣——中外銀行卡的產生及作用

信用卡作為電子貨幣的主要形式,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它最早是由商家發行的。商家們為了推銷商品的需要,刺激購買,有選擇地向壹些講信譽的客戶發放了壹種信用籌碼,客戶可以憑借這種籌碼,先賒購商品,然後再用現金或是銀行存款轉帳等來支付款項。後來這種籌碼被演變成為了小小的塑料卡片,也就有了現代信用卡的雛形。由此看來,信用卡不過是壹種賒購商品的許可證,最後完成交易,還是需要用支付現金或是銀行存款轉賬等實質付款形式。

1950年,美國商人弗蘭·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資1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萊俱樂部”,這家俱樂部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大萊信用卡公司。俱樂部向會員們發放了壹種能夠證明身份的特殊卡片,會員可以憑卡片記賬,壹定時期後再統壹結賬。這時的信用卡就已廣受社會關註。l952年,美國加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進入發行行列,率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隨後,許多銀行都跟之而來,信用卡迅速在美國乃至在世界流行開來。1985年,中國銀行珠江分行發行了第壹張“中行卡”,開創了中國信用卡發行的先河。

商家實際上收到錢,並不是從信用卡裏收到的,而是從銀行收到的。這就告訴我們,妳使用信用卡消費,在沒有最後結算之前,妳其實沒有真正地花錢,但卻真正地享受了商品。妳完全可以享受而最後不付錢。那麽,銀行為什麽會發卡給妳呢?這就是妳的信用了。信用卡的最根本之處,也就在這裏。銀行根據妳的信用向妳發卡,信用越好,妳就能夠得到級別越高的信用卡,如所謂的“金卡”等,妳可以在沒有付錢之前,消費到很大數額的錢。如果妳有壹次賴賬不付,以後妳就會有不良記錄,就再也別想得到信用卡了。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銀行尤其是大銀行的信譽通常是很高的。它所發行的信用卡是商家們所放心來“刷”的,因為銀行不會賴賬。這樣,妳持有那種信譽很好的大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就可以走遍天下。

問題:

結合商品經濟基本原理並根據上述材料,請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1.妳如何理解創造價值的“勞動”?

2.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什麽變化?

3.在信用卡出現以後,貨幣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妳認為在未來的電子時代紙幣會消失嗎?

案例二

材料1.從虧損到盈利

某企業是壹個專業從事手表生產與銷售的企業。該企業下設壹個手表專營公司負責手表的銷售,專營公司的副經理叫劉帆。該企業主要生產銷售機械表。 1987年左右,市場發生了變化,電子表暢銷,機械表銷售下降。該企業的產品積壓嚴重,僅專營公司就積壓了100多萬只機械表。 當時劉帆給廠裏打報告,請示處理積壓產品,當時市價為120元壹只的機械表,劉帆準備以25元壹只處理掉,然後利用收回資金生產銷售電子表。廠裏沒有批準劉帆的報告。劉帆又給主管局打報告,主管局也沒有批示。在這種情況下,劉帆自作主張,以25元/只的價格處理積壓產品。經過二、三個月的努力,積壓產品全部售出,收回資金2500萬元。劉帆用這些資金引進香港表盤、機芯,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多花色的產品去爭取市場,到1989年,專營公司盈利900多萬元。但是由於該手表廠也是個老大難企業,先後換了10多名廠長,劉帆的行為讓企業領導感到難堪,遂在1990年將專營公司撤銷。1992年手表廠面臨破產,累計虧損4000多萬元,銀行存款只有4萬元,固定資產達8000萬元,並且有幾百臺進口設備。在這種情況下,1992年4月劉帆被任命為該廠廠長。8個月後,該企業減虧747萬元,1993年全面扭虧,實現利稅574萬元。1992年到1996年還清了近1億元債務。

材料2.美國經濟的短期衰退

1992 年以來,美國經濟進入新壹輪商業周期的擴張期,經歷了二戰之後長達107 個月的經濟擴張,形成了經濟大繁榮。1992~2000年期間,美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3.8%,通貨膨脹率大體保持在2~3% ,失業率大幅度下降,就業增長率相對比較高, 公司利潤有較大增長 。但是,美國很快轉入經濟衰退。2000 年年初經濟開始下滑,並於2001 年3 月份進入經濟衰退期。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認為2001年3月,美國經濟就已步入衰退。根據美國商務部於2002年7月31日公布的新的修正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第壹季度GDP增長率為負0.6%,第二季度GDP增長率是負1.6%,第三季度GDP增長率為負0.3%,第四季度GDP增長率則為2.7%,可見2001年美國GDP出現了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其經濟已陷入衰退。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3%,遠低於早先預測的1.3%,與2000年超過4%的經濟增長相比,更是出現了明顯的落差。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導因是發生了高新技術危機和經濟周期危機以及發生了人們沒有預料到的“9·11”事件,使美國民眾和投資者產生了“安全危機”,進壹步打擊了消費和投資欲望,使美國經濟“軟著陸”希望徹底破滅,並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但此次美國經濟衰退與二戰後所發生的歷次經濟危機相比,其特點是經濟衰退與生產率增長並存;失業率增加與雇員實際工資上升並存;清理商品庫存積壓速度加快;經濟復蘇與股市下跌相伴隨。美國經濟研究局2002年2月發表的報告也認為,由於勞動生產率持續增長,因此,此次經濟衰退比較溫和。

問題: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資本運行的壹般原理,思考以下問題:

1.處理滯銷產品對企業順利實現資本循環有什麽作用?

2.企業維持正常經營的關鍵是什麽?

3.加速資本循環與周轉對企業的發展有什麽意義?

4.為什麽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湧,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爆發仍然不可避免?

5.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再生產周期有什麽新特點?

案例三

材料:

微軟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對美國新經濟有重要貢獻的成功企業。但微軟仍遭遇壟斷案。對於新興產業和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的企業政府並不放松反壟斷行為。1994年7月,美國政府與微軟達成壹項協議,即不再要求計算機制造商將其視窗操作系統作為必備原件安裝。但在1995年11月因與對手網景公司劃分瀏覽器市場遭到拒絕,微軟便要求安裝視窗操作系統必須同時安裝其“探索者”瀏覽器。1997年10月,微軟實施將瀏覽器與視窗操作系統捆綁出售。捆綁銷售使微軟市場份額大增,從原有的3%~4%的市場份額上升至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為此,美國反托拉斯部門與微軟公司開始漫長訴訟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決微軟公司分解為兩個獨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軟行為在於保護市場競爭。微軟不服又提出上訴。其結果微軟雖未被拆分,但上訴法院確認微軟的市場壟斷事實,違反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法。

問題:

1、微軟壟斷案反映了壟斷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妳認為壟斷與競爭並存的原因是什麽?

2、通過微軟壟斷案,妳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哪些經濟學原理?

案例四

材料:

200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下發了《進壹步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制度的指導意見》,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制度,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壹次重大突破。《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關於國有企業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若幹政策性意見。強調放開員工持股的比例和行業限制。對經政府部門批準的國有資本退出的企業,取消原來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員工購股的資金來源,除個人現金出資外,還可以采取向公司股東借款、銀行貸款、公益金劃轉購股等方式。員工持股的公司中,國有股可采取優先股的辦法,在保證國有股份的前提下,不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生產經營,以充分調動員工的經營積極性。另外,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政策壟斷性企業的工資分配加強調控,實施“國家工資控制線”,防止過度增長。對供電、供水、公交等影響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企業,實行“員工平均工資不低於社會平均工資”;對高新技術企業,允許其工資水平高於壹般企業的工資水平。

問題: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制度是什麽?

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正確處理個人收入分配關系時為什麽要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壹?

3、請根據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案例並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收入分配制度。

案例五

材料:

據我國權威部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1994年至今的十年間,我國創造就業崗位超過8000萬亇,1998年至2003年,189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但同時我國面臨的就業壓力仍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

壹、今後兩到三年內,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勞動力多達2400萬,而年度能夠安排就業崗位僅為1000萬左右,1400萬就業缺口如何填補。

二、我國人才總體缺乏,但大學生就業難正日益成為壹個社會問題,數字顯示,去年高校畢業生數量為212萬,初次就業率為百分之五十左右,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280萬,估計就業率水平仍將大致持平。

三、去年以來,在珠三角、閩東南等地區相繼出現較嚴重的民工短缺,深圳等壹些地區缺工近百分之十,月平均工資在700元以下的企業普遍招工困難。

四、我國現有農村富余勞動力1.5億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進城務工規模、速度正在加大。

問題:

1、我國十年所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是如何實現的?

2、請妳談談對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所存在上述四大問題的看法與對策。

案例六

材料:

所有制結構問題的材料:

材料1:

下面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變化的情況:

年 份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集體工業

城鄉個體工業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

1978

77.6

22.4

1980

76.0

23.5

0.5

1990

54.6

35.6

5.4

4.4

1998

28.5

38.3

18.9

19.9

材料2:

《中華人民***和國憲法》中有關所有制結構條文的修改情況:

1982年憲法 第六條:“中華人民***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第十壹條:“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督個體經濟。”

1988年憲法修正案

第十壹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

1999年憲法修正案

第六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壹條修改為:“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

材料3: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2264億元,增長10.1%,其中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1~7月總產值的綜合增長速度同比為16.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當月增速同比也達到14.5%,非國有企業的當月同比增速超過25%。該省省長說:“沒有多種所有制的***同發展,就不能有浙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浙江省的“***同發展”所形成的所有有制結構是:國家、集體、個體私營、“三資”的比重是11.5%、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報》

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① 分析材料1,說明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及其原因。

② 結合材料1與2,說明我國憲法修改的理論依據。

③ 分析材料2,指出我國憲法第六條修改前後所保留的***同內容及其原因。

④ 結合材料回答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會不會動搖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案例七

材料1:

2003年初,國內棉花價格壹路飈升,棉紡織企業開始叫苦。為此,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委發布《緊急通知》,決定對棉花市場流通進行宏觀調控,以平抑棉價。

《緊急通知》,核心內容有兩條:壹是禁止棉花經營企業囤積棉花,經營者必須將棉花直接銷售給紡織企業,不得倒手。二是掐斷倒手企業的銀行資金來源,規定各級農發行不得支持棉花經營企業在交易市場購買棉花;各商業銀行亦因嚴格控制倒棉貸款的發放。

棉花大戰年年打,政府的宏觀調控年年采用堵與禁的老套。剛出臺的《緊急通知》依然禁字當頭,全然不考慮禁的成本和收效是否能成比例,宏觀調控失效是必然的。

材料2:

我國棉花購銷體制的改革進行了3輪,始於2001年7月的第三輪棉改有條大原則,即為“徹底放開棉花收購、加工和銷售環節”。但久禁而放、放因壹時不適應而亂,棉花價格上漲引發了棉市之亂。2004年1至4月份,國內棉價上漲22.6%。

材料3:

到2004年3月上旬,國產原棉價格已經超過國際現貨棉價,而且還在壹路走高。政府可考慮允許國內企業進口國外質量更有保證(絕少摻雜使假的)“低價棉”來平抑棉價。這樣既可解棉紡企業之憂,還能迅速填平國內棉花市場的供應缺口。政府應跳出單壹為調控棉價而調控的思路,繼續保持適度的棉花高價。通過借用價格杠桿實行壓錠減產——淘汰落後棉紡產能之目的。

摘自2004年4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問題:

1、根據材料1,分析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采取的手段及其特點。

2、根據材料2,能否認為棉市之亂是棉花購銷體制改革的結果?

結合材料1-3,妳認為應如何完善宏觀經濟調控。

案例八

材料1:

有人主張,可能賺錢的行業都讓私人去搞,社會主義國家應像西方發達國家壹樣專幹私人不願幹的行業,因此,國有經濟必須退出壹切可能贏利的競爭性行業,而不管該企業現在是否有高贏利和高績效。

材料1:

2004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增收約4000億元,其中壹半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納繳的。

數據顯示:2004年1至8月,國資委監管的186家中央企業總體運營呈穩步發展態勢,累計實現利潤3803億元,同比增長45.6%。國資委預計,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將分別突破5.3萬億元和40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國資委負責人強調,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過多年努力,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競爭力明細增強。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又有新的進展,政企分開邁出了重大步伐,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得到了改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逐步推進,企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分別為4951.2億元和8104.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0.8%和16.7%,均占全國工商企業的“半壁江山”。

問題:

1、妳認為上述言論是否正確?為什麽?

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應當怎樣改革?

案例九

材料:

20世紀初的壹天,列車在綠草如茵的英格蘭大地上飛馳。車上坐著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C·Pigou)。他邊欣賞風光,邊對同伴說:列車在田間經過,機車在田間經過,機車噴出的火花(當時是蒸汽機)飛到麥穗上,給農民造成了損失,但鐵路公司並不用向農民賠償。這正是市場經濟的無能為力之處,稱為“市場失靈”。

將近70年後,1971年,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G·j·Stigler)和阿爾欽(A·A·Alchian)同遊日本。他們在高速列車(這時已是電氣機車)上見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當年的感慨,就問列車員,鐵路附近的農田是否受到列車的損害而減產。列車員說,恰恰相反,飛速馳過的列車把吃稻谷的飛鳥嚇走了,農民反而受益。當然鐵路公司也不能向農民收“趕鳥費”。這同樣是市場經濟無能為力的,也稱為“市場失靈”。

同樣壹件事情在不同的時代與地點結果不同。兩代經濟學家的感慨也不同。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火車通過農田無論結果如何,其實說明了同壹件事:市場經濟中外部性與市場失靈的關系。

問題:

1、什麽是市場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2、請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說明兩代經濟學家的感慨?

案例十

材1:1997年10月份,全國零售物價指數首次出現負增長(-0.4%),以後持續6個月保持這壹趨勢。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到1999年7月,我國物價已經連續22個月下降,物價不振,商品積壓嚴重,而且到2001年初這種現象還沒完全消失,這在建國的歷史中也沒有出現過的。按經濟學的解釋,這是典型的通貨緊縮。

材料2:“八九風暴”(指1989年8、9月份全國各地發生的擠兌、提款、搶購風潮)標誌著通貨膨脹預期在我國的形成。1988年、1989年,我國通貨膨脹從1987年的7%上漲到18%。1991年我國通貨膨脹再次攀升,從2%躍到20%以上。物價上漲了,錢不值錢了。標準粉原來每斤0.18元,現在漲到發1.00元;好大米水從0.23元漲到1.70;瘦豬肉94年年初還是4.50元,到年終變成了7.50元;壹雙皮鞋從10多元、數十元漲到了數百元,所有的物價都成倍地上漲了。

問題:

1、通貨緊縮及其特征是什麽?

2、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妳認為應該如何治理通貨緊縮?

3、什麽是通貨膨脹?

4、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發展會產生什麽影響?

5、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妳認為應該如何抑制通貨膨脹?

案例十壹

材料:

二戰後直至70年代末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所有制發展的新階段。這壹時期國有資本急劇擴大,國有制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多元所有制結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下列圖表集中反映了這壹變化。

1997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有企業在重要經濟部門中的比重(%)

部門

國別

郵電

無線電廣播通迅

電力

煤氣

石油

煤炭

鐵路運輸

航空

鋼鐵

汽車

造船

英國

100

100

100

100

25

100

100

75

75

50

100

法國

100

100

100

100

-

100

100

75

75

50

-

聯邦德國

100

100

75

50

25

50

100

100

-

25

25

意大利

100

100

75

100

-

-

100

100

75

25

75

比利時

100

100

25

25

-

-

100

100

50

-

-

荷蘭

100

100

75

75

-

-

100

75

25

50

-

奧地利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西班牙

100

50

-

75

-

50

100

100

-

50

75

瑞典

100

100

50

100

-

-

100

50

-

75

75

美國

100

-

25

-

-

-

25

-

-

-

-

日本

100

100

-

-

-

-

75

75

-

-

-

加拿大

100

25

100

-

-

-

75

75

-

-

-

澳大利亞

100

100

100

100

-

-

100

75

-

-

-

資料來源:英國《經濟學家》,1978年12月30日。

問題:

1、為什麽國有經濟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有制結構的組成部分?

2、妳是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性質?

案例十二

材料:

從1997——2000年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看宏觀經濟調控的必要性

1997年末,由於國內壹些因素的變化,再加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催化,我國出現了市場疲軟,經濟增長放慢的病相。從1998年年初開始,更進入了通貨緊縮,即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的狀態。需求不足,產品滯銷,企業利潤下降和緊縮開支等現象,相互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1994年的24。1%(改革開發以來的最高點)驟降至1997年的2。8%,並開始了連續22個月的物價下跌現象,產品嚴重積壓,是建國以來所罕見。對此,中央政府采取了壹系列反衰退的經濟措施,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在這三年內,***發行了3600億的國債,用於進行基礎設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資,再配合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刺激消費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動了增長率的回升。到2000年初,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趨勢得到了遏制,經濟形勢出現了積極的變化,2000年實現了8%的GDP增長率,以後每年都保持在此水平之上。由此可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通過拉動需求,在遏制經濟下滑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當然,宏觀調控也體現在促進供給方面,中***“十五大”以後,在深化國企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社會投資的增加營造了壹個更為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吸引和鼓勵了社會資金增加投入,煥發了供給方面的無比活力。在需求和供給方面雙管齊下的“兩手政策”作用下,我國經濟走勢終於出現了重大的轉機,這充分說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宏觀經濟調控是非常必要的。

問題:

1、妳認為我國經濟走出低谷是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嗎?

2、根據上述材料,妳認為需求政策和供給政策哪個作用更大?

案例十三

材料:

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利率連續下調的作用分析

從1996年5月1日開始,到2002年2月我中央銀行先後8次降低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如壹年期存款利率從降低前的10。98%降為現在的1。98%,下降了近5倍:壹年期貸款利率從12。06%降為4。54%下降了1。5倍左右。如此下降幅度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開始的降息是為了把1995年以前過高的利率降下來恢復到合理水平,後來的降息是針對經濟增長減緩和通貨緊縮的。實踐證明,利率下調對刺激消費市場、股票市場,促進企業利潤增加,成本降低,減輕銀行風險和負擔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問題:

1、利率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內容,,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是否很明顯?為什麽?

2、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情況下,是否還需要降低利率?為什麽?

案例十四

材料:

牛奶為什麽倒入下水道?

2002年3月5日《成都商報》赫然登出壹條醒目新聞:華西乳業把收購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這種情況已經連續壹周了。這壹事件使人們連想起那些接二連三的相關報道:海南牛奶收購價壹跌再跌,有的奶站甚至拒收,求賣無門的奶農只好倒掉牛奶,宰殺奶牛;廣西壹奶牛業民營企業,壹年要倒掉牛奶100噸;蘭州、南京等地也有類似情況發生。對此,痛心者有之,斥責者有之,呼籲者有之,當今中國真的牛奶已經多得喝不完了?

問題:

1、這種現象和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是壹回事嗎?

2、既然市場不是萬能的,那麽政府的宏觀調控應該有何作為?

案例十五

材料:

玻璃行業如何走出虧損困境?

1999年以來,我國新建、在建和籌建的玻璃生產線達39條,新增生產能力相當於2000年度玻璃總生產能力的33%,重復建設過猛,供需失衡導致價格下降,經濟效益整體下滑,近三分之壹的國有及國有控股玻璃生產企業虧損,玻璃行業再次吞咽自釀的苦果。據介紹,此輪玻璃行業投資的興起,利益驅動是根本原因。由於1997年全行業虧損已近10億元,所以,1998年采取壓縮生產、淘汰落後、抵制低價傾銷等措施,使玻璃

  • 上一篇:《哈尔的移动城堡》是一步什麼類新的電影?好不好看?
  • 下一篇:抗美援朝三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