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王維:因為情深,所以不忍(壹)

王維:因為情深,所以不忍(壹)

——為家族親人,清雅少年長安求仕

王維生於699年(本文依從畢寶魁先生的考證資料),出身名門望族。父系太原王氏,世代簪纓,從漢代起就是官宦之家;其母系是博陵崔氏,壹樣的家學淵博。得益於家族的流風余韻,自幼年起,王維就接受了貴族化的教育。詩文、書畫、音樂、舞蹈,甚至佛理禪宗,均有涉獵。

盛唐雖有開明包容的風度,但論及門第出身,卻是等級分明。王維出身高貴,父母慈愛,對於他的人生而言,的確是壹個不錯的開端。但安穩寧靜的生活在他九歲那年戛然而止了,時任汾州司馬的父親在回鄉途中突發疾病撒手西歸。幼年失怙,王維和弟妹能夠依靠的只有柔弱的母親了。崔氏變賣家產,遣散家仆,帶著壹眾兒女回到了娘家蒲州。

雖有家族的庇護,但生性要強的崔氏寄人籬下終究不能心安,除了早晚禪修定心之外,那雙曾經只抄經繪畫、從來不沾陽春水的千金玉手,開始煲羹湯、做女紅,操持家務,補貼家用。

什麽是真正的“貴族”?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喪誌,沈浮起落,都不能動搖內心深處最初的堅守。

崔氏就如同急流之中的磐石壹樣,不僅以柔弱之身庇護著兒女們安穩成長,而且在教育上也沒有絲毫的放松,詩書禮樂,諸子百家,王維已無所不通,山川風月,自然萬物,王維也樂於親近。

寒暑六易,王維到了束發之年,昔日被母親呵護的懵懂小兒已經成長為身長七尺的俊逸少年。這些年目睹母親的辛勞堅韌,身為長子的他,心裏離家求仕以便幫扶家人光耀門楣的念頭越發強烈。

於是,在十五歲這壹年,王維帶著沈甸甸的希冀和責任,辭別母親弟妹,開始了離鄉背井謀求功名的求仕之路。初到長安,王維被那繁華浩大的帝都氣勢所震撼,更被那多元浩瀚的文藝氛圍所吸引。他想和那些相逢意氣的遊俠少年們系馬高樓、豪飲酣醉;《少年行》想到那些的林木森然的名寺高院中觀摩壁畫、研習佛理;想在那些星羅棋布的市井酒肆間邂逅飄零智者、欣賞異域歌舞……

盛唐時的長安以其自信開放的姿態,吸引著萬千才子匯聚,就算不是求取功名,也值得為它兼容並包的氣度所折服,王維就是如此。可惜,他肩上尚擔著家族未來的希望,沒有肆意任性的資格。在士子聚集的客舍中,他結識了祖自虛和綦毋潛兩位朋友,都是滿腹才華,他們壹起遊歷暢談、讀書唱和,互相勉勵。到了第二年春,三人參加科舉,均鎩羽落第。

王維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悲嘆,首戰失利,就繼續尋找機會。717年秋,王維到終南山隱居。唐代對隱士的態度較為開明崇敬,壹旦有了名氣,自然會得到州郡舉薦、朝廷征召,此為“終南捷徑”的由來。就算不能如願,也可以結交名流,積累人脈。不善交際的王維也希望能夠在終南山中等來壹個機會。

秋意漸濃,寒風漸急。到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獨在異鄉的遊子遙想華山以東的老家蒲州,兄弟登高祈福,遍插茱萸。而此刻終南山的草廬中,自己舉目無親,求仕無門,念及此,思鄉之情也染上了愧疚的意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18年,王維又追隨著移駕洛陽的玄宗君臣,到東都來繼續尋找機遇,壹面求仕,壹面謀生。在光怪陸離的現實社會中,他經受了很多少年時期從未體會過的辛酸和艱難。目睹小家女子壹朝嫁與豪門夫婿,便身價倍增,交遊貴胄,生活豪奢,歌舞歡宴徹夜不休。而那些同樣美貌卻不遇良人的寒門女子,卻只能身處貧賤、明珠蒙塵。《洛陽女兒行》

原本以為憑借自己的滿腹經綸足以謀取壹官半職,可從母親肩上接過家族的重擔。誰料漂泊三年,依舊是前途渺茫。王維心中滿是沮喪,身心俱疲的他愈加思念母親弟妹,顧不上功名無著,只想暫時卸下這沈重的擔子,回到母親的身邊。

蒲州老家,三年未見的母親雙鬢又添白發,眼角又多細紋,離別時尚不知親疏的弟妹竟然不認得自己了。《別弟妹二首》 雖然因遊子的歸來而舉家歡喜,但王維心中卻難掩自責與傷感。王維謙和清雅的外表之下,藏著壹顆恃才傲物的清高之心,不到山窮水盡的絕境之中,不會輕易彎下自己挺立的身軀。母親漸老,弟妹尚幼,長子的責任和現實的遭遇,磨去了王維最後的少年銳氣。停留數日之後,他決定重返長安,不仕不歸。

719年,時年21歲的王維參加了京兆府試,以壹首《賦得清如玉壺冰》的五言律排拔得頭籌。這又讓王維燃起了憑借實力求仕的希望,因為京兆府貢送的學子十有八九都能在部試中登科,更何況自己還是第壹名。

但現實的冷雨徹底澆滅了他心底殘余的小火苗,王維在次年二月的部試中意外落第。這不多見的解元落第使他意識到,要想順利入仕,只剩下“行卷”這壹條路了。

岐王李範,好音律,善書畫,雅愛文士,不分貴賤。王維聽從好友的建議,帶著詩畫作品去拜謁岐王。談詩論畫,賞樂觀舞,堪稱文藝全才的王維不出所料地俘獲了岐王愛才的心。

? 從此,京城權貴名流的大門終於向王維敞開。“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各種宴遊行獵的邀請紛至沓來,此期間,王維寫了很多唱和和應制的詩文,如《李陵詠》《息夫人》《桃源行》《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等。雖是應制,但往往落筆尋常,境界深遠,或借典表意,或借景抒懷,無數上流名士被王維的清妙才華和清貴氣質所折服。

在歌舞歇人群散的深夜,王維回顧來長安的幾年時光,來不及感慨自嘲自己平交王侯的風光。他必須盡快獲得王權的舉薦,順利通過來年科舉,更何況坊間傳說,新科狀元已經定了玉真公主舉薦的張九臯。王維自信才學不輸,但壹路的遭遇不容他再心存僥幸。

玉真公主是玄宗的同胞妹妹,最受皇帝喜愛,岐王為王維策劃了壹出在公主面前驚艷登場的戲碼,讓他回家作壹首曲調怨切的琵琶曲,再挑選十篇風格清越的詩作,五日後去赴決定命運的宴席。

是日,岐王讓王維換上錦繡華服假扮伶人,在宴席上彈奏新作的《郁輪袍》,聲調哀切幽怨,滿座動容。玉真公主本是嫻熟音律之人,聽到此曲,思及自己離宮修道的個中緣由,不禁感慨良多,幾近潸然。當岐王遞上王維的詩文,公主更是驚嘆不已。這些詩文她早已讀過,原以為是古人所作,想不到竟然是眼前這位俊美公子,立時滿目肅然,請王維換下伶人衣服坐於旁側。壹番言談,又為其學識風度所嘆服。

結果,有了著玉真公主的舉薦,開元九年(721年)王維狀元及第,時年23歲(此為《集異記》所載)。王維隨後順利經過吏部的選試,被授予太樂丞的官職。雖然只是壹個從八品下的無實權的職位,但畢竟合王維的興趣,也有五十石的固定俸祿,終於能夠擔起養家的責任了。

歷史上崇尚貴族的風氣,當屬魏晉南北朝和唐朝兩個時期最為濃烈。東晉的名士戴奎(字安道)好論,善文,工書畫,能鼓琴。當時的太宰公、武陵王司馬晞聽說他善鼓琴,使人召之,戴奎當著使者的面,摔碎了古琴,說:“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名門之後的風骨傲氣可見壹斑。到了唐朝,望族名門依舊高人壹等,為了維護家族的血統,他們甚至拒絕與“五姓七家”(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外的家族通婚。盛唐宰相薛元超生平三大憾事之壹就是無緣迎娶五姓之女為妻。晚唐的文宗皇帝,想和宰相鄭覃通婚,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九品小官崔氏,惹得龍顏不悅:“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連高官、皇族都不放在眼裏的“五姓七家”在當時的地位影響可想而知。

苦讀詩書十余歲,求取功名六七年。出身才學都無可挑剔的王維,最終卻是通過屈膝折節,換了壹張官場的入場券。

? 也許會有人以此詬病王維,指責他有損名門風骨。世人期望他能夠像戴奎壹樣硬氣,寧肯終生不仕,也不自降身份取悅權貴。可是,王維卻不是拘泥於世俗虛名而枉顧家族命運和親人境遇的人。念及小妹未長成,兄弟未有娶,慈母已年邁,他不忍也不會為了維護自己的亮麗羽毛而置親人於困窘之中。

這世上,要論求仕謀功名的初心,無非三五種。或是才華滿腹需要施展,或是抱負遠大想要實現,亦或是悲天憫人只為蒼生謀福。就算只是為了那平步青雲的富貴,也不會忘記給自己披上壹件高尚的外衣。

但還有壹種人,他只默默作出選擇,絕不標榜自己的清高和貴重,也從不鼓吹自己的才華和理想。只是澄澈地明白內心所想:不忍世代簪纓的家族自此晦暗,不舍深愛疼惜的親人辛勞無依。如此而已。

這個初心,也許並不高尚,卻因情深而足以動人。

  • 上一篇:悲憫的近義詞及造句
  • 下一篇:魔獸世界單機版GM命令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