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杜甫 新婚別

杜甫 新婚別

《新婚別》

作者:杜甫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註釋:

1、菟絲:即菟絲子,壹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幹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結發:這裏作結婚解。君妻:壹作妻子。

3、無乃:豈不是。

4、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5、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後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壹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6、姑嫜:婆婆、公公。

7、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8、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9、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10、往死地:指守邊赴河陽。死地:冒死之地。

11、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12、蒼黃:同倉皇,匆促、慌張。這裏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13、事戎行:從軍打仗。戎行:軍隊。

14、婦人兩句:意謂婦女隨軍,會影響士氣。揚:高昂。

15、久致:許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16、不復施:不再穿。

17、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8、雙翔:成雙成對地壹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19、錯迕: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20、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翻譯:

菟絲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麽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妳做了結發夫妻,連床席壹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妳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麽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妳家,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

妳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妳壹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妳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妳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壹心壹意等著妳!

妳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願妳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賞析:

這首詩大致可分為三段,也可以說是三層,但是這三層並不是平列的,而是壹層比壹層深,壹層比壹層高,而且每壹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復雜的。第壹段,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明顯地表現在開頭這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兔絲是壹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裏,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壹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壹種加重的說法,為什麽這位新娘子會傷心到這步田地呢?結發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這個問題。結發二字,不要輕易讀過,它說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系到她今後壹生的命運。然而,誰知道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呢!頭壹天晚上剛結婚,第二天壹早就得走,連妳的床席都沒有睡暖,這哪裏象個結發夫妻呢?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意即豈不是。如果是為了別的什麽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妳又是到河陽去作戰,將來的事且不說,眼面前,我這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怎麽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後,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後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了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爭;同時說明了當時進行的戰爭是壹次守邊戰爭。從詩的結構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壹再遷移,而現在,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自己家門口來了,這豈不可嘆?所以,我們還要把這兩句看作是對統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裏用的是壹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壹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心丈夫的死活,並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壹同去作戰。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自己非常疼愛,把自己當作寶貝兒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我壹輩子,還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雞狗亦得將,將字當跟隨講,就是俗話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是現在,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妳卻要到那九死壹生的戰場去,萬壹有個三長兩短,我還跟誰呢?想到這些,怎能不叫人沈痛得柔腸寸斷?緊接著,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妳前去,死也死在壹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壹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雜。軍隊裏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妳帶著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壹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說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這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杜甫 恨別

《恨別》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壹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註釋:

1、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寫的壹首七言律詩。

2、洛城:洛陽

3、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4、劍外:劍閣以南,這裏指蜀地。

5、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於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翻譯:

我壹別洛城之後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裏之遙,胡騎長驅直入也已經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便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我在江邊漸漸老去。

我思念家鄉,憶念胞第,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晝,臥看行雲,倦極而眠。

令人高興的是聽說近來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於要拿下幽燕。

賞析:

鑒賞此詩,壹要註意煉字的表達效果,二要註意表意的含蓄蘊藉,寓情於形象的描繪和敘述之中。首聯中的的壹別長驅頷聯中的衰老等詞,壹方面表現了叛軍的囂張氣焰,壹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無奈、悲涼、飄零憔悴的遭遇。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

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裏,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

頷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裏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壹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於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於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沈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註》)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隨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雲,倦極而眠。杜甫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杜甫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於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復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杜甫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杜甫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壹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復吟味。

杜甫 無家別

《無家別》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壹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壹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註釋:

1、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沈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麽都沒有,唯有壹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4、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5、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6、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裏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8、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

9、齊:齊同。這兩句更進壹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壹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壹樣。

10、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壹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裏。

11、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12、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翻譯: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裏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裏百余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裏走了很久只見空巷,

日色無光,壹片蕭條淒慘的景象。

只能面對著壹只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貍。

四鄰還剩些什麽人呢?只有壹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

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裏也沒什麽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壹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壹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壹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麽當?

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壹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壹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壹二老寡妻***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壹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壹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壹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余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壹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壹小段概括全貌,後壹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余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壹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淒壹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淒慘心境。但對狐與貍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貍相對。而那些狐與貍竟反客為主,壹見我就脊毛直豎,沖著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只有壹二老寡妻還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壹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麽貧困和孤獨!

最後壹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壹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壹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壹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壹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壹想,家鄉已經蕩然壹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麽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壹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沈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壹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意思是: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壹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貍,概括性更強。蒿藜、狐貍,在這裏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貍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貍,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壹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茍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壹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詩用第壹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裏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壹片蒿藜,走進的是壹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貍,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淒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壹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杜甫 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註釋:

1、復行役:指壹再奔走。

2、近淚句:意謂淚流處土為之不幹。

3、把劍句:春秋時吳季劄聘晉,路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死,遂解劍掛在墳樹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許。

譯文:

我東西漂泊,壹再奔走他鄉異土,

今日歇腳閬州,來悼別妳的孤墳。

淚水沾濕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飄飛的斷雲。

當年與妳對棋,比妳為晉朝謝安,

而今在妳墓前,象季劄拜別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見這林花錯落,

離去時,聽得黃鶯啼聲淒愴難聞。

賞析:

房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乾元元年(758)為肅宗所貶。杜甫曾為其上疏力諫,得罪肅宗,險遭殺害。寶應二年(763),房又進為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兩年後。杜甫路過閬州,特為老友上墳,作此詩。

這是壹首悼亡詩,抒寫感傷情懷。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前四句寫墳前哀憤,後四句寫臨別留連。詩寫得雍容典雅,又壹往情深。寫房句句得體,寫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滲透字裏行間。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杜甫絕句 。

  • 上一篇:2012年421公務員多省聯考考有哪些省
  • 下一篇:屋頂花園設計方案屋頂花園設計效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