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天氣 - 關於陶然亭中的名人軼事有哪些?

關於陶然亭中的名人軼事有哪些?

陶然亭建成後,江藻常邀請壹些文人墨客、同僚好友到陶然亭上飲宴、賦詩,這裏變成了文人墨客“紅塵中清凈世界也”,故陶然亭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因此留下的詩文很多。

其中清代禮部主事龔自珍在陶然亭上留下過很多詩文。文昌閣位於陶然亭不遠處,文昌帝是主管教育和考試的神仙,因此成了清代學子聚集之處。

在清代,每3年舉行壹次由皇帝主持的科舉考試,全國的舉子雲集京城,大多住在南城壹帶的會館中,有人在考試前來這裏禱告上蒼,向文昌帝頂禮膜拜,以求成全他們獲取功名的願望,考試後,還要來這裏聚會。

考上了,開懷暢飲,以示慶賀;沒考上的,內心郁悶,也不免在陶然亭上追悔嘆息。

據說,清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龔自珍在27歲時,進京趕考,殿試落第,於仲秋的暮靄中登上陶然亭。他憑欄遠眺昏暗落日籠罩的京城,耳聽四面荒野中過往行人的匆匆腳步,內心的壓抑和蒼茫的景色令他百感交集,遂揮筆賦詩於陶然亭壁上,詩寫道:

樓閣參差未上燈,菇蘆深處有人行,

憑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靄生。

這首詩也表現出當時龔自珍失落的心情。

在陶然亭還有壹幅絕對,受到諸多文人墨客的贊嘆,是清代政治家張之洞在陶然亭與朋友聚會的時候,無意中出現的對聯,寫道:

陶然亭

張之洞

當時張之洞做京官,有壹次,他在陶然亭請幾位朋友吃飯。席間,張之洞忽然問道:“陶然亭3個字,該用什麽來對?”

過了壹會兒,就見客人們交頭接耳,在下邊偷偷地笑,還不斷地往他臉上看。

張之洞莫名其妙,又問道:“諸位到底對的是什麽?”

其中有壹位站起來說道:“恐怕只有您的大名才對得好。”

張之洞聽了,也大笑起來。原來這是壹副無情對,“陶然亭”對“張之洞”。

從字面上講,陶張為姓,然之為虛詞,亭洞為景物名詞,對得極為工整。而意義上壹為地名,壹為人名,相差很遠,上下聯之間是“無情”,即無關聯的。

這個對聯便在陶然亭廣為流傳,為陶然亭增色不少。在清代,來到陶然亭遊歷的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他在陶然亭寫下了壹副非常有名的對聯:

似聞陶令開三徑;

來與彌陀***壹龕。

此聯為流水對上下文意壹貫。

上聯:“陶令”,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三徑”,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這裏指隱居。

下聯:“彌陀”,梵語“阿彌陀佛”的簡稱,此處泛指佛像。“龕”,供奉神像的石室或櫃子,這裏指佛門。

聯語用陶令之典兼指陶然亭之陶,並以陶淵明淡泊的田園生活,來形容陶然亭的幽靜,表示其心與古人相通,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聯語也可看做是作者心聲的流露。

並且,清代著名的大學士翁方綱也曾來到陶然亭並題寫了對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聯語描繪寺之“靜”。煙籠,指煙霧籠罩。上聯寫白天的清靜,古寺被煙霧籠罩,無人到此;下聯敘述夜晚的安謐,深堂處於樹林之中,只有明月照映進來。

以“無人”與“有月”的對比描寫,顯現了庵堂幽深絕世的風貌,含蘊著超凡脫俗的韻味。

作者是當時的達官顯宦,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對世俗的塵囂,也感膩味,發現城內竟有這“無人”“有月”的古寺,真像進入世外桃源。聯語表達了他向往隱居生活的心情。

還有清末大學士江峰青也曾在陶然亭留下佳作,寫道:

果然城市有山林,除卻故鄉無此好;

難得酒杯澆塊壘,釀成危局待誰支。

此聯看似隨意寫來但卻是匠心獨運,誠屬陶然亭對聯中之佳作。上聯快人快語,概述了陶然亭幽深的園林特色,點明其在都市中的脫俗之處。

“果然”兩字,語氣十分肯定,說明此亭久負盛名,名副其實。作者為安徽婺源人,故鄉即指此。

下聯寫人,也即作者在亭中的活動。把酒賞景,本為悅心愜意之美事,但作者卻在用酒澆愁。

“塊壘”,喻胸中郁結不平之氣。“難得”,說明作者公務之繁冗。結句表面寫酒後的醉態,其實壹語雙關,寓意明顯。

“危局”,酒醉不能自持之貌,故要人扶持。“支”,猶扶持。此聯也表現了作者想報效國家、有所作為的壹片苦心。

另外,清末文學家秋瑾在前往日本留學前,曾在陶然亭與家人話別。

1902年,秋瑾之夫王廷鈞赴京就任戶部主事,秋隨夫而行。王廷鈞的近鄰為戶部郎中廉泉宅。廉泉宅思想維新,在京開設文明書局,並與日人合辦東文學社,頗有影響。

廉泉宅妻吳芝瑛系桐城派文學大家吳汝綸侄女,工詩文,善書法。秋瑾與吳芝瑛壹見如故,結為義姐妹。秋瑾在吳家閱讀了許多新學書刊,吳芝瑛還引薦秋瑾參加“上層婦女談話會”,使性格伉爽若須眉的秋瑾眼界大開,膽識俱增。

後來,吳又積極贊助秋瑾前往日本留學。離國之日,吳芝瑛邀約眾女友在陶然亭為秋瑾餞行。席間,吳芝瑛揮毫作聯,以誌別緒,寫道:

駒隙光陰,聚無壹載;

風流雲散,天各壹方。

這首詩不但表現出了眾人的離愁別緒,也陶然亭增添了壹抹淡淡的憂傷,使得這個古代名亭更加具有韻味了。

[旁註]

龔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壹流”。著有《定庵文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315首。

科舉即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也是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壹種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至1905年清代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298年。1905年9月2日,清代朝廷廢除科舉制度。

  • 上一篇:臥冰求鯉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 下一篇: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多久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有幾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