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幕末改革時代的歷史

日本幕末改革時代的歷史

壹、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德川時代(1603-1867)的日本是壹個封建國家。在德川時代早期,日本還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開始,日本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並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德川時代,日本農業的發展雖然非常緩慢,但成就相當顯著。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礎上,商品農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尤其是壹些靠近大城市的地區(大阪、京都等城市),在19世紀上半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超過了水稻。農村手工業也發展迅速,逐漸脫離農業。隨著全國商品農業和農村手工業的廣泛發展,商品交換關系日益頻繁,以大阪為中心的全國市場初步形成。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出現。以商人為代表的商業資本直接控制生產,是日本資本主義因素產生的重要途徑。以大阪附近的棉花產業中心河內為例。19世紀中期,經營“木棉寄宿屋”的包買者很多。他們購買農村手工業者的產品,轉賣給大阪的棉花批發銀行。商業資本以“棉花交換”和“機器交貨”的形式進壹步控制生產。“棉花交換”是指商人供應皮棉,由農村工匠紡成紗或織成布。商家按成品數量支付現金,或發放部分產品作為工資。“出機”是商人供應棉紗和織布機,由工匠在家中織成布,商人按成品數量支付工資。後來“出格”的資本家自己辦起了直營的手工業作坊,從貧苦農民中招收“織女”,即從事生產的女工。在幕末,包買者直接控制生產和資本家家庭勞動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資本主義手工業作坊還出現在制絲、絲織、棉紡織、陶瓷、釀酒、造紙等生產部門。在壹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生產部門,如侯煒和泉州的棉紡織部門,工場手工業已經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總的來說,由於封建制度的種種限制,幕末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並不高。資產階級還處於形成的初級階段。雖然他們還沒有能力領導革命,但他們對現存的舊制度不滿。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了新的地主階級的產生。農村的壹些富農、商人、高利貸者和手工業作坊地主,以抵押或典當的方式非法占有農民的土地,使他們變成地主。他們或雇人自行耕種,或把土地租給佃戶收取封建地租,他們與木凡封建領主之間也有不少矛盾。這些被稱為“豪農豪商”的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後來成為維新運動的社會基礎。木凡領主封建統治下的農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動力。德川時代,日本發生了2809次農民暴動,幕末農民暴動更加頻繁。只有1801-1867爆發了165438,在推翻德川時代的鬥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19世紀中期成功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另壹個重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制度極其僵化,缺乏自我調節機制,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由此分化出壹股主張變革的力量——資產階級少年戰士,取代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者。

德川時期,木範領主的土地所有權占主導地位。幕府禁止買賣土地,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無法得到法律承認。所以領主階級不僅不能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列,反而把他們推向反對派的懷抱。就國家的政治體制而言,日本是壹個封建諸侯國,既有幕府作為中央政府,又有領主——大明統治的200多個諸侯國。壹些諸侯國的領主,主要是外姓,不滿幕府的統治。這不僅會導致領主的公開分裂,還會為反幕府勢力進行反幕府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在幕府制度下,日本除了實際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將軍之外,還有正式的國家君主——天皇。雖然他被剝奪了統治權力,但歷史傳統使他仍然具有強大的精神影響力,可以成為維新派反對德川時代的強大政治工具。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在選拔任用官員時采用了世襲制。幕府和諸侯的各種官職都是按照武士的等級和地位來分配的。“權力之門勇士”擔任重要的政府職位,而壹些有才華、軍銜較低的下層勇士卻被剝奪了更高的職位,他們對上層勇士有著強烈的不滿。所以幕府制度和武士等級制度存在種種矛盾,壹方面使幕府的統治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另壹方面也便於舊統治陣營中壹股主張變革的力量分化。

德川時期,所有武士的平均年收入是35石,初級武士的收入自然遠低於這個數字。從18世紀中葉開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將軍和名門“都感到國家被利用不足”,他們往往采用降低甚至停發下層武士俸祿的手段來解決自己的經濟困難。對門閥制度不滿已久的低級武士,因經濟地位急劇惡化而“恨主如仇”。這進壹步激化了武士階層內部的矛盾。大量的初級戰士被生活所迫,從事手工業生產謀生。他們的實際階級地位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他們逐漸轉變為反對同壹制度的小商品生產者。此外,還有許多經營企業或組織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下層武士;還有壹些人通過接受富商家庭的養子,或者嫁給富商,甚至收養他們做養子,來挽救自己的經濟困難,從而出賣自己的武士身份。這使他們與資產階級關系密切,經濟利益逐漸趨於壹致。此外,壹些初級武士轉行當了教師和醫生,補充了知識分子的隊伍。他們中的壹部分人留學藍雪,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深受藍雪樸素民主思想和強兵富國主張的影響,有著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朦朧願望。正是通過上述渠道,壹些下層戰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世界觀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成為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言人。這使日本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都不成熟的條件下,成功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

就國際環境而言,明治維新是在日本成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下爆發的,催化了這場革命的提前發生。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將軍佩裏率領艦隊到達日本江鹿灣浦和港,要求日本放棄鎖國政策,與美國友好相處,締結通商條約。在武力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國國書,並承諾在1年內給予答復。1854年2月,佩裏再次率領船隊到達蒲河港。3月,幕府被迫與佩裏在神奈川舉行會談,簽署了《日美和解條約》。這是日本與外國簽訂的第壹個不平等條約。隨後,英國、俄羅斯、荷蘭等國也與日本簽訂了類似的“和解條約”。1856年8月,美國委派的駐日總領事來到下田與幕府交涉。他利用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恐嚇,最終迫使幕府在1857年6月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同年,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也與日本締結了貿易條約。因為這些條約都是在安正五年簽訂的,所以俗稱“安正五國條約”。西方國家通過這壹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迫使幕府同意開放通商口岸,還獲得了以下特權:領事裁判權、壹邊倒的最惠國待遇、關稅權的確定、居住權的確立等。,破壞了日本的國家主權。1859年7月起,日本在香港正式開埠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強行建國的結果進壹步加劇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對革命的爆發起到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被迫立國是因為屈服於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脅,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軟弱。建國帶來的嚴重民族災難和社會災難,使幕府成為眾矢之的,統治階級內部被孤立甚至嚴重分裂。這使得幕府無法照常統治。其次,開埠通商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反封建的鬥爭空前高漲。1863-1868共發生農民起義和民間暴動370起,其中僅141就發生在1866。受到建國打擊的商人和少壯派戰士也積極行動起來。尊王排外派和幕後派是在其社會基礎上形成的。最後,嚴重的民族危機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識的加深,使得壹部分來自下層武士的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日本“采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必要性,因此必須首先用武力推翻幕府的反動統治。他們從愛國的立場出發,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道路。正是他們成功地領導了改革運動。

二、倒幕運動

幕府在建國問題上的屈辱無能,引發了長期不滿幕府專制統治的強大諸侯的反幕活動,主要是西南地區的勢力。他們借機擡出天皇,圍繞貿易條約的締結和將軍家族引發的繼承人問題向幕府施壓,企圖改革幕政府,參與中央。結果,在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出現了公開的反對。壹些主張改革的仁人誌士和浪人,也標榜“尊王抗洋”,積極配合強大的諸侯名,進行反幕活動。但幕府竭力維護其專制統治,拒絕做出任何讓步。1858年7月,主持幕府的井上信義壹意孤行,未經天皇批準,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同意開港通商。同時也決定由最親的後人德川慶夫(上任後改名為嘉茂)繼任。接著,1859,10年6月(農歷),發動了“安正監獄”,逮捕了100多名從事反幕活動的仁人誌士,處決了反幕改革運動的先驅吉田松陰。壹些提倡幕政改革的官員和名人也受到了懲罰。1860年(農歷)3月24日,米托和薩摩氏族的18義勇軍在江戶櫻田門外將直樹刺死,給幕府的專制統治以強烈的沖擊。“安正大獄”和“櫻田門之變”是幕府專制勢力與反幕勢力公開沖突的開端,此後鬥爭愈演愈烈。

為了緩和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敬壹的繼任者久石廣司和安藤新司計劃將天皇的妹妹嫁給將軍毛家族,實現了以幕府為中心的“軍民結合”。範強大明也接過了以薩摩亞領主之父島津久光為首的“軍民結合”的口號,積極推進自己的軍民融合運動。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權威,迫使幕府進行改革,建立以將軍為首的男女諸侯聯合政權,團結整個木範領主階層,共同克服面臨的內外危機。然而,由於堅決維護幕府專制制度的反動勢力的阻撓,以諸侯之名為首的公武結合運動,迫使幕府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作出了壹些讓步,但最終還是破產了。

與此同時,“軍民結合”兩大對立運動交錯展開,以西南各強諸侯下屬武士為主體,以“豪農豪商”為支撐的尊王拒洋運動也迅速興起。對於領導這場運動的資產階級傾向的先進分子來說,尊王是以“復古”的名義改革幕府專制制度的現實;抗擊外國人不再是盲目的排外運動,而是反對列強的殖民侵略政策,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壹方面,他們通過尊奉、派遣三江三月等官員或官員拉攏小明皇帝,利用職權迫使將軍同意在5月1863(農歷)開始練蠻夷;另壹方面,他鼓勵皇帝“親征外族”,企圖發動政變,出兵要求謝幕。10年5月晚,常州藩尊派率先抗擊洋人,炮擊壹艘經過馬關海峽的美國商船,隨後又炮擊法國和荷蘭軍艦。但常州藩很快遭到美法軍艦的報復。1864年9月,英、美、法、荷組成聯合艦隊,再次炮擊常州藩下關(史稱“下關之戰”),慘敗後宣布投降。

與此同時,崇敬派的反屏活動也受挫。孝明皇帝雖然是狂熱的排外主義者,但並不想破壞封建秩序,將排外派的政變計劃偷偷告訴了幕府。於是幕府聯合軍方發了個名,在1863,18(農歷)八月,幕府先發制人,將以常州諸侯武士為主力的尊者派強行驅逐出京都,史稱“八·壹八政變”。早在同年7月,常州番尊布巴的著名頭目高杉信作就被番府政府用來鎮守下關,以防西方列強報復。他建立了壹支武裝隊伍——突擊隊,由下層戰士、農民和市民組成。到1864,發展到4000多人,經濟上得到好農好商的大力支持。此外,常州三藩還出現了許多各種名稱的武裝隊伍,壹般稱為“諸隊”。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常州藩的尊派產生了急躁和冒險的情緒。為了報復“八·壹八政變”,他們不顧高杉信作的反對,於1864年(農歷)七月向京都發起進攻,在宮門外與幕府展開激戰,結果慘敗,史稱“禁門之變”。幕府立即聯合薩摩藩的公、軍兩派,發動了第壹次攻克常州藩的戰爭,企圖壹舉消滅尊崇派的勢力。常州保守派趁機奪回藩鎮政府實權,向幕府投降。幕府在與備受尊崇的派系的鬥爭中贏得了暫時的勝利。

馬關戰爭中的失敗,“八·壹八政變”和“禁門之變”讓常州族意識到,在與外國勢力懸殊的情況下與外族作戰是輕率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動統治,實行“立國進步”的方針,日本才能真正富強起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因此,必須“團結造反的人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並進壹步組織全國範圍的戰線,以武力推翻幕布。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倒幕府將取代洋人,成為尊熙派的首要戰略目標,尊熙派開始向倒幕府轉型。

1864年至12年(農歷),高杉信作等人以藩內最大的商業城市下關為據點,在富農、富商、富民的支持下發動武裝起義,奪取藩政府的實權。隨後,他們在“富強兵”、“農興”、“開埠通商”的現代化方針指導下,大力推進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努力把常州藩建設成為割據政權倒臺的根據地。此時,薩摩亞的實力派人物西鄉隆盛、久保俊壹等人,也在島津久光的公私結合路線中失敗,轉而成為追隨者的小集團。這使得三藩市和昌藩市開始接近。因此,當幕府打算再次發動攻克常州的戰爭時,薩摩不僅拒絕參加“私戰”,還通過土佐阪本龍馬斡旋,於1866、1(農歷)與常州藩結成軍事同盟。薩斯喀徹溫聯盟的建立改變了幕府與反幕派的力量對比,反幕派開始占據優勢。

意圖foxing的幕府於1866(農歷)六月悍然發動了第二次征兵戰爭。但由於薩摩藩拒絕參戰,幕府直屬的幕府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常州藩全體軍民奮勇抵抗,幕府戰敗。戰爭期間,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慶喜繼任將軍。1867年初,他接受法國公使的建議,進行軍事和財政改革,以重振幕府的權威。與此同時,薩斯喀徹溫省的兩位部長也在積極準備謝幕戰爭。看到反抗力量日益壯大,英國決定支持他們,並積極向他們出售武器。不久,安以範加入了降幕聯盟,土佐範也同意響應,進壹步擴大了降幕陣營。此時,人民反封建鬥爭席卷幕府轄區包括京都、大阪、橫濱、江戶等大城市;幕府大本營關東地區農民起義不斷,德川時代勢力薄弱的偏遠地區鬥爭更加激烈。這壹切從根本上動搖了德川時代。在這種形勢下,德川慶喜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於1867年(農歷)6月24日向朝廷遞交了辭呈,並將“大政方針”還給了皇帝(1866年底孝明帝駕崩,15歲的太子牧仁即位。

但兩大諸侯的反幕派並沒有動搖。他們在京都集結兵力,於1867年2月9日發動宮廷政變,以天皇的名義發布“復古為王”的大敕,正式成立新的帝國政府,官職有總統、談判、參議三個。新政府當晚召開會議,決定讓德川慶喜“辭職收地”,即交出“軍權”、領土和人民。不甘失敗的德川慶喜立即前往大阪,集結幕府軍隊,向京都進發。1868+65438(農歷)6月3-4日,在京都附近與以撒昌為主力的政府軍發生激戰。幕府軍戰敗後,德川節從海上逃到江戶。四月(農歷),政府軍抵達江戶城下,德川慶喜被迫在開城投降。占領江戶後,政府軍繼續征服東北的叛軍諸侯,並於5438年6月+10月初平定了這壹地區。次年3月,出兵北海道,於18年(農歷)5月,攻占幕府殘余勢力把持的軍事要塞五邊。歷時壹年半的內戰以政府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統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最終被徹底推翻,因為戰爭發生在農歷新年那壹年,史稱“陳武戰爭”。

第三,明治政府的資產階級改革

1867、65438+二月,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建立以天皇為首的“三柱”政府(1868年9月改名明治)。從1868(農歷)四月起,改為“官制”,由內閣制取代,直至1885。明治政府初期,所有顯赫的職位都由王子、大臣和諸侯擔任,但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實際負責處理政務的領導人主要來自下層武士。在中央政府的不斷改組中,他們逐漸淘汰了占據顯要職位的官員和領主。1871年以後,除了大臣三見、右大臣是元老院和各省大臣(相當於大臣)的實權人物外,幾乎都是薩、常、屠、費四大氏族的首領。

早在1868年3月(農歷),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就公布了其政治綱領——“五條誓約”,雖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影響,甚至還帶有壹些軍國主義色彩,但卻表明了新政府改革舊封建制度、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所以,這是壹個把日本引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資產階級改革綱領。但是具體采取什麽步驟還很模糊。所以我決定去西部看看。1871年11月(農歷),明治政府派出以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城戶隆吉、久保俊壹、伊藤博文為副使節的龐大外交使團,前往歐美。考察團通過考察加深了對西方社會的了解,進壹步認識到為了日本的獨立和富強必須進行全面改革,找到了在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可行途徑。大久保等人回國後,於1873+00年掌握了政府的實權,建立了所謂的“大久保制度”,進壹步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

明治政府實施的資產階級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還版書”與“棄藩鎮縣”

1869年(農歷)六月,新政府利用吳陳戰爭取得全面勝利的有利形勢,誘使諸侯領主自動向朝廷“還官”,轉為諸侯諸侯(地方官)。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權利。1871年(農歷)七月,以武力為後盾,宣布“廢藩設郡”,所有藩屬總督都被撤職,遷往東京。廢除封建制度,全國分為3府72縣,中央政府任免督撫。這壹舉奪得了地方政權,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了集中統壹的國家,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成為維新運動中壹場深刻的革命變革。

2.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權。

在“還版書”時,新政府廢除了官員和王子的頭銜,改為中國人,而壹般武士則改名為士紳和卒(後壹部分並入士紳,另壹部分並入平民)。1872年3月,正式確定了皇族、漢家、士紳、庶民的身份體系,將木凡制度下被壓迫階層的農民、工人、商人、賤民統稱為庶民。隨後,逐漸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各種特權,廢除了對平民的各種封建限制,允許華人、士紳、平民通婚,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舊統治階級——武士的特權主要有:統治權、封建財產特權和軍事崗位壟斷權。明治政府在推翻幕府統治,奪得地方政權後,廢除了普通武士可以“射殺”平民的特權,從而徹底剝奪了武士階層過去的統治權利。在木範制度下,無論是將軍還是大明,作為土地所有者,都享有向其領地內農民收取封建年貢的權利,其武士也通過領取俸祿參與對農民的剝削。這已成為新政府的沈重財政負擔。於是逐漸減少總工資,終於在1876年8月,通過發行“陸金債券”贖回了勇士們享有的封建財產特權。早在1872年,武士壟斷軍職的特權就隨著征兵制的實施而被剝奪。就這樣,武士作為特權等級被淘汰了。其上層因“陸金公債”數額大而轉化為地主資本家;廣大的少年戰士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小商人、自由職業者或無產者。

3.土地改革

在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權的同時,新政府開始確定土地所有權。1868 12(農歷)新政府宣布“各村之地,為農民所占之地”。1872年(農歷)二月,幕府頒布的賣地禁令被明確解除,宣布“即日起,允許四民買賣和擁有”。同年(農歷)七月,進壹步宣布在全國測量土地,給土地的實際所有人頒發土地證,確認其土地所有權。然後在1873年7月頒布了《土地稅改革法》,規定:廢除過去封建貢租按村分配,由實際耕種者繳納的辦法,改為由有土地證的地主繳納;不再以土地收獲量作為征收貢租的標準,而是以土地的法定價格為標準;廢除貢租按四公六人、五公五人等不同稅率征收的規定,新的地方稅率定為地價的3%。此外,政府還以65438+地方稅的0/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壹種附加稅——村費;舊稅法中水田以實物繳納,旱田以貨幣或實物繳納的規定,改為全部以貨幣繳納。上述壹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徹底廢除了木凡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和新地主成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普遍確立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現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實行的田賦制度也屬於現代稅制。雖然田賦數額不亞於封建時代的貢賦和地租,但在明治政府初期卻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4.生殖和發育

通過在歐美的考察,巖倉使團認識到日本迫切需要迅速建立現代化的大工業。久保俊壹回國後,立即成立了內政部,親自擔任內政大臣,大力推行種養業政策。政府動用國家資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立了壹批官辦的“樣板工廠”,以“舉壹反三”,目的是引導民間資本走上發展現代工業的道路。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政府在1880發布了《官辦企業分權令》,將官辦企業轉移給與之密切勾結從而擁有特權的大資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出現了早期工業革命的熱潮。它延伸到幾乎所有主要的工業部門。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發展極為迅速。大約10年後,現代大工業首次在這壹部門占據主導地位。文明壹點

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教育、文化科學和生活方式,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教育改革在文明運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培養建設新資本主義國家所需的政治家、科技人才、產業工人和士兵,新政府廢除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仿西方國家建立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工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現代學校制度,並努力在全國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文明政策的影響下,壹些西方人和思想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在明治六年(1873)成立了研究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並創辦了代理刊物《劉明雜誌》,積極宣傳改革思想,倡導自由主義和歐洲主義,啟蒙日本民眾。明治政府還采取了“改歷”、“更衣”、“剪發”等壹系列具體措施,改革中世紀的風俗習慣,倡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憲法和召集國民議會

雖然明治政府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壹系列資產階級改革,但其執政方式是專制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壹場名為“自由與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的群眾政治運動在日本展開。在人民鬥爭的壓力下,明治政府於1889年頒布了帝國憲法,1890年召開了第壹次帝國議會。雖然人民還享受不到普通的資產階級民主,但畢竟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國家制度,使得統治者在施政時要經過壹定的法律程序,這與“我就是國家”的絕對專制相比,還是很大的進步。

總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通過維新運動基本完成,日本由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 上一篇:吳淞高程系統介紹
  • 下一篇:光學的歷史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