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緬甸為什麽走上軍政府的道路?結合近代史來說吧。

緬甸為什麽走上軍政府的道路?結合近代史來說吧。

緬甸軍政府的產生、運作及走向

關鍵詞:緬甸軍政府運行趨勢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背靠中國西南,是中南半島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約5300萬(2004年),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有4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為優勢民族,占總人口的70%以上。現在的首都是內比都(2006年從仰光遷來),有7個省,7個邦,2個直轄市。緬甸資源豐富,但卻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壹,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緬甸仍然是軍人統治的國家。自1962年3月以來,軍人在緬甸執政超過45年,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1

軍事政權是壹種政治統治形式,軍隊控制著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力。這是發展中國家常見的政治現象。軍事政權是傳統政權和現代政權之間的過渡政權。軍事集團通過血腥或不流血的軍事政變,使用或威脅使用軍事力量推翻君主政體,或通過議會文官政府等形式取得政權,依靠軍事力量維持專制制度。

首先,緬甸軍事政權的出現

軍政權的出現主要有兩種情況,壹種是革命的軍政權,壹種是保守的軍政權,緬甸軍政權是後壹種形式。議會民主在緬甸推行初期壹直面臨很大困難:西式政治制度吸收的政治參與程度與社會參與的實際水平相沖突;文人政府軟弱無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官僚集團營私舞弊,統治集團爭鬥不斷,腐敗橫行,社會貧富分化嚴重。這壹系列問題讓剛剛成立的新政府幾乎形同虛設。

緬甸獨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受外國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模仿性和搖擺性,這與緬甸民族資產階級的畸形發展是分不開的。深層原因是緬甸獨立初期民族資本的貧困及其對國際資本和市場的依賴。此外,緬甸獨立初期各種政治力量的發展極不平衡,也為緬甸未來的政治不穩定埋下了種子,尤其是在壹個民族勢力嚴重對立、武裝沖突不斷的國家,軍事政權的強人統治應運而生。

在日軍的幫助下,緬甸國父昂山將軍於1941年在泰國建立了“緬甸獨立軍”,並於1942年初與日軍壹起入侵緬甸。之後,日軍沒有兌現讓緬甸獨立的承諾,而是準備成立壹個忠於日軍的傀儡政權。因此,昂山將軍組織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來對抗日軍。1945年收復緬甸,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9月重新占領緬甸。昂山於1947年遇刺身亡,緬甸人民在繼任者德欽努的領導下繼續獨立運動。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聯邦,從此緬甸以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自獨立以來,緬甸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幾次變革。從1948到1962,基本實現了以吳努為首的資本主義多黨議會制。1962年,內萬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權,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社會主義綱領黨”,內文任黨主席,國號“緬甸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期間,由於經濟惡化,全國各地爆發示威遊行。黨主席內文和主席吳善友辭職,吳盛倫當選為主席和主席。三

緬甸曾經實行西方議會民主制。65438年6月+0948年10月65438年,緬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脫離英聯邦,但在政治制度上,還是選擇了英國的議會民主制。獨立前夕頒布的《緬甸聯邦憲法》規定,緬甸實行“三權分立”,聯邦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聯邦政府是最高行政機關;最高法院是聯邦最高司法機構。

然而,緬甸的議會民主自建立以來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的內鬥讓總理吳努頭疼不已。1958年9月,吳努不得不將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將軍。1960年2月吳努再次上臺後,緬甸局勢繼續惡化。1962年3月2日,吳奈溫發動政變推翻了吳努政府,結束了緬甸的議會民主制。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建立軍人統治的國家,命名為“國家治安恢復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關。23日,“緬甸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緬甸聯邦”。由於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經濟蕭條,國內反政府活動不斷。1992年,丹瑞大將接替蘇貌,1997年,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改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

第二,緬甸軍事政權的運作

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軍政權,從1962年3月開始,在緬甸執政超過45年,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政權。緬甸軍人的統治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即從1962到1974的直接統治,從1974到1988的間接統治,從1988到現在的軍人與政黨競爭制。

在政治統治方面,1962政變成功後,軍人直接掌控國家政權,由17高級軍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奈溫最初的考慮不是由軍方直接執政,而是建立群眾政黨制度。但由於當時的政黨不願與軍方合作,奈溫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徹底改變了原有的政治體制,規定國家權力全部歸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主席奈溫長期擔任軍隊最高領導人,同時履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理)的職權,擁有完全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為加強政權建設,吳奈溫於1962年7月4日成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革命委員會全體成員自動成為該黨第壹批正式黨員。從65438年到0964年,該黨成為緬甸唯壹合法政黨。四

由於軍事機關和純軍事方式不適合管理國家,奈萬決定采用相對正常的國家政治和行政體制,開始了從1971的完全軍事統治向立憲軍事統治的過渡。1973 65438+2月,全民公決高票通過新憲法草案,6月30日1974 65438+10月3日,革命委員會正式頒布新憲法,規定緬甸政體為人民議會壹院制。在人民會議閉會期間,國務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其主席為國家總統。1974年3月,已退出現役的吳奈溫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即國家主席),尤山當選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文生被任命為總理。革命委員會宣布解散,正式將權力移交給人民議會——“還政於民”。但實際上,吳奈溫政府仍然是軍政權,因為政府的大部分高層官員都曾在軍隊中任職,軍人在1974之後仍然全方位參與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

雖然新的軍事政權壹直強調不會長期執政,並在時隔30年後於5月1990舉行了新壹輪大選,但拒絕將權力移交給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的全國民主聯盟,並多次軟禁其領導人昂山素季。因此,緬甸新的軍事政權長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軍政府最近的政治動作是響應“路線圖”計劃,緩解政治壓力。東盟的路線圖分為三個階段:(l)迅速釋放昂山素季;(2)軍政當局與全國民主聯盟和少數民族代表進行對話,建立互信關系,促進“民族和解”;(3)通過東盟、美國、中國、歐盟等對緬甸表示關切的第三勢力給予緬方支持,實現民主化,包括確保全國民主聯盟的政治自由和制定新憲法。最終的時間計劃是在2006年,屆時緬甸將擔任東盟主席。

2003年8月30日上午,緬甸總理欽紐在會見各部門負責人、軍區司令和非政府社會經濟協會代表時,發表了關於緬甸未來發展政策的講話,並對緬甸民主化作出了具體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第壹步,重啟1996暫時中止的國民議會;第二步,召集國民議會,逐步啟動各項工作程序,建立真正的、秩序井然的民主制度;第三步,根據國會制定的基本原則起草新憲法;第四步,舉行全民公決,通過憲法草案;第五步,舉行大選,組建議會;第六步,根據新憲法召集議會;第七步,由議會選出的國家領導人和議會組成的內閣及權力機構領導國家走向現代化、發達的新民主主義國家。這可以看作是路線圖計劃中重要環節的具體化。

然而,欽紐只是前臺的壹個務實的人。國家的軍政大權仍掌握在丹瑞將軍手中。丹瑞交出總理職位,但保留國防部長、三軍統帥、國家最高決策機構“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欽紐被推到前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性格溫和,總是給人溫和派的印象,在國內外都能起到緩沖作用。但緬甸未來的政治洪流,不太可能讓他長期騎墻。如果他的和解使命失敗,欽紐的政治生涯可能會結束。欽紐將軍不再擔任“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任何職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很可能會步吳奈溫的後塵,屆時他將脫下軍裝參加選舉。

在經濟領域,奈溫執政26年期間,緬甸從東南亞自然資源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成為落後國家之壹,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也有對緬甸軍政權不滿的聲音。從1961到1971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生前堅決反對軍政權。1988年3月以來,緬甸爆發大規模反吳奈溫政府示威遊行,吳奈溫被迫辭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職務。

現在,新的軍事政權放棄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 12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壹。1989 3月31日,政府頒布了《國有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允許農民自由經營農產品,允許私人從事進出口貿易。目前民營經濟占主導地位,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從65438年到0992-95年,緬甸經濟發展迅速,年均增長7.5%。1995,緬甸政府制定了從1996/1997到2000/2001的五年經濟發展計劃,試圖優先發展農業,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在五年發展計劃期間,緬甸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4%。2001年,政府制定了2001/2002-2004/2005年四年經濟發展計劃,制定了年均經濟增長10%的目標。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通貨膨脹,使經濟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以及自身經濟結構的封閉性和脆弱性,緬甸經濟仍未脫離困境。。

在民族問題上,緬甸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復雜,民族問題普遍,民族因素在國際政治中影響廣泛。民族成分復雜,民族壓迫更加嚴重,民族之間的互不信任、歧視、仇恨和沖突十分嚴重,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新的軍政權改變了以往的政治強制和軍事圍剿的策略,改為政治綏靖和經濟輸血,從而使大部分少數民族叛軍與政府達成政治和解。

在政黨和社會組織方面,9月1988、18日,以蘇貌為首的緬甸國防軍再次發動政變,推翻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政府,建立了新的軍事政權。在政治領域,新軍政權設立國家公安建設委員會(1997 11 6月更名為“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主要政府官員和法律由該委員會制定和頒布。這個機構的主席也擔任政府總理,直到2003年8月,另壹名高級官員才被任命為政府總理。新的軍事政權宣布實行多黨制。緬甸的政黨數量在3月份達到233個的峰值,1989,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到5月大選時,1990,只剩下93個政黨。目前有九個合法政黨,其中七個是少數民族政黨。

緬甸有第二大黨民族團結黨,最大的民主黨全國民主聯盟,以及少數政黨撣邦民主聯盟。最大的群眾組織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工協)是軍政府扶植的半官方組織。這個組織的目的是爭取盡可能多的群眾來反對NLD。六

在處理與最大反對派的關系上,軍政府采取了鐵腕手段。65438年至0988年,緬甸爆發了反對軍政府、要求民主的全國性運動。昂山素季積極參與了這場民主浪潮。9月27日,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成立,昂山素季出任總書記。擔任這壹職務後,她變得更加活躍,到處發表演講和宣傳,為即將到來的全國大選做準備。NLD也迅速壯大,成為緬甸最大的反對黨。這壹切引起了緬甸軍政府的警惕,最終在1989年7月20日,素姬被以煽動暴亂的罪名軟禁。

昂山素季在緬甸的影響力並沒有因為軟禁而消失。1990年5月,全緬大選,NLD大獲全勝,贏得議會495個席位中的392席。然而,軍政府拒絕承認這壹點。這樣,NLD爭取緬甸民主的努力越來越體現在兩點:要求軍政府釋放昂山素季;承認1990大選結果,將政權歸還NLD。西方國家也利用這兩個問題指責緬甸政府侵犯人權,對其進行制裁,施加更大壓力。

軍政府在1990舉行大選,昂山素季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獲得絕對優勢。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為國家總理,但選舉結果被判無效,軍政府拒絕交權。在國際上反響很大,她在7月1995被釋放。她多次被阻止會見其政黨的支持者,並於2000年9月再次被軟禁。2002年5月6日,在聯合國主持的基於相互信任的秘密協商後,她被釋放。然而,她於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經過壹段時間的拘留和9月份的壹次手術後,她壹直被軟禁在仰光,直到現在。2004年3月2日,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伊斯梅爾拜訪了緬甸民主派領導人昂山素季,並與緬甸總理欽紐舉行了會談,再次試圖推動雙方開始會談。昂山素季已經成為緬甸軍政府中最麻煩的人物。

第三,對緬甸軍事政權未來走向的預測

軍人政權是發展中國家社會政治發展不成熟的體現,緬甸軍人政權也不例外。它是壹種有利弊的政治形式,利弊互見。從政治發展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它有壓制民主、加劇對抗和專制的弊端,同時又有強調秩序、凈化社會、集權和發展經濟的特定優勢。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來看,軍事政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其對政治參與的限制、對政黨以外的動員的嘗試、對階級合作的倡導以及對行政效率和政府誠信的倡導,在壹定程度上抑制或推遲了許多社會政治問題的爆發,為發展經濟、穩定社會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雖然軍政權有壹定的積極作用,但軍政府集權政權的長期存在和延續導致權力過度集中,必然導致權力失衡。它的專制本質是與社會進步和政治民主的歷史潮流相違背的,民主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面對國內外的壓力和挑戰,外國的緬甸軍政府可能何去何從?我的預測是,緬甸軍政府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自己的“新政”。

首先,緬甸軍政府將加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此贏得更大的民意,繼續鞏固統治。經濟發展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是國際和平和國內政治穩定。政治穩定與政治變革、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緬甸當前最重要的是為經濟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經濟發展對政治穩定的反作用。幾十年的國際實踐證明,只有持續、平衡的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政局。經濟發展對維持政局起著積極的作用。八

緬甸“袈裟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油價大幅上漲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長期軍人統治造成的社會壓力需要釋放,軍政府忽視民生問題。因此,雖然目前緬甸局勢基本穩定,但動亂的根源並未消除。另壹方面,緬甸所謂的“袈裟革命”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媒體炒作,緬甸局勢並沒有惡化到失控的地步。最多的時候,只有緬甸僧侶總數的1/20參加遊行,遊行只發生在仰光、曼德勒、實兌、帕科口等少數大中城市。而且,緬甸歷次反軍人統治運動的主力軍之壹的大學生並沒有加入其中,緬甸三大政治力量之壹的少數民族也沒有呼應反政府運動。軍人、警察、公務員以及軍政府支持的最大社團——緬甸聯邦。此外,目前緬甸大部分民眾厭倦了政治鬥爭,把精力放在了經濟領域。只要軍政府在未來壹段時期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軍政府統治的危機就不會像西方媒體渲染的那麽嚴重。

其次,緬甸軍政府可能會在政治改革方面主動與各大政治勢力盡快達成妥協或諒解,從而在未來國內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緬甸新軍事政權壹直在按照自己的步驟推進2003年8月制定的“七步民主路線圖”。“路線圖”主要包括:重新召集自1996以來壹直處於休會狀態的國民議會;議會和其他中央機關選出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將領導人民把緬甸建設成為壹個現代化、發達和民主的國家。9月3日,抗議示威活動開始,緬甸政府宣布,歷時14年的制憲國民大會已圓滿結束,將組織壹個小組,根據大會制定的新憲法原則起草憲法全文。根據新憲法的原則,軍隊在各級議會中必須有25%的非選舉產生的議會代表。三軍總司令是緬甸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可以在國家出現危機時接管國家政權。這些原則得到了出席國民議會的少數民族和其他階層代表的認可,這說明暫時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軍隊來管理這個國家。

第三,緬甸軍政府可能會在國際壓力下對最大的反對派民主聯盟做出壹些低調的讓步。由於“袈裟革命”的爆發使國際社會更加關註緬甸的民主和人權問題,緬甸軍政權很有可能在2008年就新憲法舉行公投,並在2009年舉行新的大選,同時與反對派NLD領導人昂山素季進行對話。但無論如何,軍方不會退出政治戰線,仍將長期主導緬甸政局發展。

2006 54 38+0 9月底,91歲的乃文病重。軍政府最高領導層加快談判進程,是為了防止奈溫死後局勢失控、談判夭折、軍隊分裂。這是5月6日昂山素季獲釋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在總結了過去鬥爭的經驗教訓後,NLD也意識到有必要在現實政治的基礎上做出必要的妥協,以漸進的方式在緬甸實現民主。因此,在談判過程中,NLD和昂山素季在壹些重大問題上也做出了讓步:NLD同意放棄要求軍政府承認1990大選結果的壹貫原則立場,同意與軍政府組建為期3至5年的聯合過渡政府,並根據在此期間通過的新憲法舉行大選。壹旦NLD贏得大選,保證軍政府不會被法律起訴,昂山素季本人也不會在新政府中任職。

NLD同意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武裝部隊可以在議會中占有25%的席位,三軍總司令有權任命繼任者和指定軍隊代表參加議會,總統和三軍總司令級別相等,三軍總司令在總統授權下直接領導國家安全事務。為了使談判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軍政府於2001年5月開始與其他合法政黨會談,並成立了包括奈溫在內的54人政治協商委員會。九

軍政府原計劃在2002年3月結束與NLD的談判,然後成立過渡政府,並在新憲法制定後舉行新的大選。換句話說,緬甸軍政府正在考慮在2005-2007年完成向民選政府的過渡。如果這壹計劃能夠逐步實現,為民主奮鬥多年的緬甸將最終走上民主政治的軌道。

最後,緬甸軍政府內部在處理壹些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尤其是NLD問題。所以未來軍政府也要處理好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防止內鬥給反對派可乘之機。已故的吳奈溫將軍在438年6月5日至2000年10月期間盡力促成軍政府與NLD的談判,但後來雙方的談判似乎陷入僵局,NLD與軍政府之間對彼此的不滿再次上升。但當時隨著奈文年齡的增長,軍隊內部的分化開始顯現痕跡。幸運的是,在奈萬死後,軍政府內部沒有出現大的震動。

  • 上一篇:柞水歷史名人事跡
  • 下一篇:坎兒井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