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生態文明與地球哲學

生態文明與地球哲學

余某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我們的時代是生態文明的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並將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這讓中國站在了時代的高度。生態文明是通過全面的社會變革來實現的。地球科學發展人文轉型,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地球和諧發展的地球科學精神,引導和制約地球科學技術發展,引導和制約人類地球科學活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地學哲學的新使命。

生態文明,地球科學哲學,中國地球科學的美好發展

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什麽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的中國是美麗中國。胡錦濤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他說:“建設生態文明是壹項長期計劃,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未來。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裏,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指發展戰略的高度,更是將我國國家戰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壹體”提升到生態文明建設“五位壹體”,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這樣,中國的發展戰略就站在了時代的高度和前沿。

第壹,我們的時代是生態文明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的新時代。

20世紀中葉,世界工業文明達到最高成就:工業經濟和人口增長率達到人類歷史最高峰。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問題表現為全球性危機:以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為表現的生態危機成為全球性問題;第壹次出現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和資源危機現象;當人類第壹次變老時,人口老齡化開始出現;21世紀,全球信用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此起彼伏。全球性的“危機”對人類的可持續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談到人類歷史的變革時,馬克思說:“變革的高潮是全面的危機。”“危機”意味著轉折點,全球生態危機意味著時代轉折點的到來。這是世界歷史的壹個根本性轉折點。人類從工業文明社會發展到生態文明社會,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以20世紀中期世界環保運動的蓬勃興起為標誌。

這是我們生活的時代的主要特征。

第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人類文明經歷了史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現在正進入第四個階段——生態文明時代。

人類文明發展的四個階段及其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表1)。

表1人類文明發展的四個階段及其主要特征概述

繼續的

人類文明具有延續性和傳承性。在不同文明的發展中,後壹階段包含了前壹階段的內容。比如人文文化的發展包括自然文化;科學文化的發展包括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生態文化的發展包括前三種文化,但它們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變化。在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心產業。它並不否定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只是拋棄了它們的不完善,采用新技術(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3.現在我們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社會的過渡時期。

現在我們面臨著非常尖銳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這是工業文明社會積累的社會矛盾,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矛盾,還是全球性的信用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也正是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矛盾、全球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問題,世界範圍內的矛盾、糾紛和沖突正在深化和尖銳化。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但至今沒有解決的希望,因為主要按照工業文明的思維,在工業文明模式的範圍內,很難解決。這些問題雖然還沒有解決,但已經提出並試圖解決,所以可以理解為處於“過渡期”。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壹下。

例1,環保,這是個新問題。

工業文明社會沒有提出“環保”,因為環境汙染只是個別和局部現象。隨著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大量廢棄物排入環境,汙染環境,逐漸積累成危害人類健康、危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20世紀中期,在反對“公害”的人民社會運動中,首次提出了“環境保護”問題。

1972年,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首屆人類環境保護國際會議發表了《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鑒於環境汙染的嚴重性,宣布“保護和改善今世後代的環境是人類的莊嚴責任”,開啟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在過去的40年裏,盡管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最新的科技和巨大的經濟力量,但並沒有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或者說“局部環境改善,整體環境繼續惡化。”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環保”是生態文明的事業。但目前主要是按照工業文明的思維,用現代工業生產方式來對待。現代工業生產,如果用模式來表達,就是“原材料——產品——廢棄物”。這是壹個線性非循環模型,其特點是大量廢物的排放。廢物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已經成為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原有的模式上增加了壹個環節——廢料凈化,生產模式改為“原料——產品——廢料——廢料凈化”。因此發展了壹個新的產業——環保產業,生產垃圾凈化設備,被認為是新的朝陽產業。

問題是,垃圾凈化設備的生產、安裝和運行費用非常昂貴,壹般占企業投資的20%甚至50%。而且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達到凈化的目的,但是在社會物質生產的條件下,由於廢棄物的量大質雜,很難達到凈化的目的。問題的本質是,這裏凈化的“廢物”是有價值的,可以用於生產。在生產中花費如此大的成本去“凈化”它是非常不經濟的。

這就是現在的環保之路。它是按照工業文明的模式設計的。達不到環保的目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從工業文明生產方式到生態文明生產方式的發展。其模式是:“原材料-產品-廢料-產品……”這是壹種非線性的循環生產方式,其特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或回收原材料。

例2,資源保護的問題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們認為地球的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的“資源保護”。世界工業化的發展消耗了太多的資源,20世紀中期第壹次出現了資源全面短缺。1972年,第壹屆國際人類環境保護大會發表了《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首次提出了“資源危機”的問題,要求人們“必須防範未來耗盡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的危險,必須確保全人類都能分享這種利用所獲得的利益。”65438-0992年,第二屆國際人類環境保護大會發表了《裏約熱內盧人類環境宣言》,並基於資源危機等問題提出了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40年來,人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在科技、資金和人力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甚至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資源“耗盡的危險”不在未來,而在現在。

這裏的主要問題是,目前的生產模式仍然主要遵循“原料-產品-廢棄物”的非循環線性生產模式。在這樣的生產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節約的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只能取得局部的效果,或者延緩資源全面枯竭時間的到來,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

資源危機的嚴重性及其進壹步惡化表明,人類需要從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變。在生態文明時代,需要超越這種線性非循環模式,根據礦產資源有價值的觀點,遵循生態整體思維,創造“礦產-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的非線性循環生產模式,通過“資源再生”實現地球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

例3,浙江安吉——全國首個“生態縣”。

浙江安吉是壹個山區農業縣,曾經是壹個貧困縣。上世紀80年代,為了變窮為富,我們采取了“工業強縣”的措施,遵循現代“工業模式”,連續幾年引進印染、化工、造紙、建材等傳統產業和其他工業企業。雖然GDP上去了,摘掉了“貧困縣”的標簽,但美麗富饒的生態環境卻遭到了嚴重破壞。1989被國務院列為太湖水汙染治理重點區域,被給予“黃牌”警告。在太湖治理的“零點行動”中,我們不得不投入巨資對74家汙染企業進行強制治理,關閉了33家汙染嚴重的企業,為“工業強縣”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痛定思痛,2001,1年6月,安吉縣政府調整了安吉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創建生態縣——生態經濟強縣”的重大決策,開啟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就這樣,安吉人民站在了時代的高度。10年,他們真正改變了面貌,走向了富裕安康之路,實現了政治正確、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社會安康、人人有尊嚴的現代生活,建設了人人稱道的美麗鄉村。

這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這些案例和其他許多案例表明,工業文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積累了大量尖銳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對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現在,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解決,但不能在工業文明模式範圍內解決。只有建設生態文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才能可持續。

第四,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全面轉型。

生態文明作為壹種新的人類文明,是通過人類社會的全面變革來實現的。①人類價值觀的轉變,突破人類中心主義,肯定“自然價值觀”,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2)哲學轉型,從人統治自然的哲學轉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③社會政治轉型,從資本專制主義到人民民主主義;④生產方式的轉變,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⑤生活方式轉變,從高消費向綠色消費轉變;⑥社會文化轉型、倫理生態化、教育生態化、科技發展生態化、文藝生態化;⑦轉變醫學模式,弘揚中醫。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福祉、為人類文明作出新貢獻。

五、地學的轉型,地學的人文轉向

現代地球科學定義為自然科學,主要是對其自然科學的研究。長期以來,由於缺乏人文精神的引導和制約,地球科技的發展助長和幫助了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濫用和浪費,導致了地球資源的破壞,全球礦產枯竭和資源危機的嚴峻形勢顯示了地球科技的局限性。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地球已經是人類學意義上的地球了。地質學家認為,地球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人類世”時代。地球的研究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從其純自然科學研究轉向重視地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並將兩者結合起來。

例子1,地緣政治研究

關於環境的作用,“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基於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地緣政治學”長期以來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反動理論”,至今仍被主流學術界所排斥。但是,我們需要肯定地球環境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需要關註地緣政治,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戰爭,尤其是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因為對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爭奪而引起的。這是壹個地緣政治問題。

歷史上提出的各種地緣政治,作為國家戰略意義重大。比如1890年,美國人馬漢提出了“海權論”,美國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稱霸世界的海軍。迄今為止,馬漢被評價為“壹個有先見之明的天才,他領導美國海軍進入了20世紀”。

例2,地緣經濟研究

在現代工業生產中,采用“礦產—產品—廢棄物”的線性非循環生產模式,過早、過快地開采太多地下礦產資源,導致全球礦產資源枯竭,出現資源危機的局面。與此同時,廢金屬堆積如山。地球上堆積的廢舊物資數萬億噸,每年增加6543.8+億噸以上。發達國家廢金屬累計量超過6543.8+億噸,大部分閑置報廢。

它們被遺棄(閑置)在城市裏,被學術界稱為“城市礦”。根據地緣經濟學,它們是有價值的,可以通過“資源再生”重新利用。

也就是說,通過創造“礦物—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的非線性循環生產模式,采用“資源再生”的方式,可以實現地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是地緣經濟學的壹個重要問題。

例3,地學、文化和地學倫理的研究

地學文化研究創造了新的地學人文精神,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地協調發展的精神指導地學和地學技術的發展,為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地球資源提供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以科學的原則和規範約束或防止地學活動不良後果的發生。

地學倫理研究從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角度構建地學倫理。首先,這是倫理學主體的擴展,從地球科學家到所有人,所有的地球科學活動都必須是道德的,即所有人都承擔著開發、利用和保護地球的道德責任。其次,這是倫理學的對象和範圍的擴展,從人和社會擴展到整個地球生命,擴展到宇宙生命。他們成為道德共同體,得到道德待遇和保護。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地球科學倫理標準、公正平等的倫理原則和規範來指導和約束人類的地球科學活動,以確保人類在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同時保護地球資源和生命。

總之,地學文化研究的使命是創造壹種新的地學人文精神,用人與自然、人與地關系和諧發展的精神指導地學和科技的發展,為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地球資源提供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用科學的原則和規範約束或防止地學活動不良後果的發生,實現共存共榮, 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繁榮和詩意棲居,構建人地和諧關系。 這是地學的生態文明觀,也是地學哲學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余某昌。論生態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余某昌。論生態文明。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余某昌。人類社會的全面變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余某昌。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余某昌。地球科學哲學:地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 上一篇:私家車貼八壹軍徽違法嗎?
  • 下一篇:高考狀元成功的勵誌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