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七七事變的意義——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歷史價值

七七事變的意義——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歷史價值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演習中,壹名日軍士兵“失蹤”,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求在宛平古城搜查,但遭到拒絕。20分鐘後,士兵們已經回到了自己的隊伍中,但日軍大隊長仍然下令進攻宛平古城。第二天早上4點50分。

這就是“盧溝橋事變”的開始,後來演變成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76年後,當我們回頭看這段歷史,它的價值何在?

長期以來,壹般史學理論的重點是研究為什麽這壹“偶然事件”演變為中日之間的全面、長期的戰爭。以“事件”的原因探究戰爭的果實,事件的“事實”越清晰,其在歷史進程中的意義就越模糊。盧溝橋事件不是壹系列前因的結果,而是作為壹個轉折點,導致了壹系列後果。這是正確的歷史觀。所以,今天,當我們有條件在相對豐富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重新審視這壹事件在中國自身現代化進程與全球格局互動關系中的價值時,我們的結論當然是不同的。

領導了以北伐戰爭為標誌的國民革命的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需要解決兩大結構性矛盾:對內求民族團結,對外求民族平等。這其實是中國在辛亥革命後面臨的壹個民族問題。北伐成功後,蔣介石的選擇是繼續在國內消滅對面,在外面忍壹段時間。也就是說“先入定,再鬧。”關於這條道路,歷史學家郭廷以評論說:“步驟不言自明,但形勢不允許。”

所謂“形勢不允許”,從中日關系的角度來說,就是“九壹八事變”後的不抵抗導致了東北三省的淪陷。根據“後知後覺”的研究者的歷史,日本的執政當局也有別於平民團體和軍事團體。當時的國民政府雖然沒有能力全面對抗日本,但根本沒有抵抗,而是反作用於日本當局,從而使軍事集團日益囂張。結果軍政府壹路走到“盧溝橋事變”,完全控制了日本政局。它以擴張為中心的侵略之旅沒有國內制衡。內外之間,稍有差錯或失衡,後果就難以收拾。

“九壹八事變”和東北三省的淪陷,再次顯示了中國現代化轉型的艱難。如果說晚清中國經歷了三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化,即傳統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國家,其特殊性在於,按照歷史學家金沖及的說法,近代中國所有社會矛盾中,最重要的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在現代化轉型之際,中國與現代化第壹大國中國的矛盾,是我們認識晚清、民國乃至當代中國的核心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之壹。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到甲午戰爭,都是在傳統中國的“不堪”下被動而倉促的挑戰。幾乎無壹例外,每壹次對外侵略的對抗都伴隨著國內政治結構的動蕩。第二次鴉片戰爭,甚至內外戰爭,導致國內政治格局。甲午戰爭,結果顯示:“李賀飛反壹國。”中國內部的侵蝕使壹個國家無力應對外來的侵略。這當然是可悲的,但這是事實,是傳統中國結構性矛盾的必然結果。

面對外來侵略,沒有動員和組織壹個國家的能力,不出意外。1911年,單位為t。

隨著北伐戰爭的成功,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正式完成了國家的統壹。民國十年,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略有現代化。這就是最近被廣泛關註的所謂“中華民國模式”。但如果仔細觀察當時中國的整體格局,心情就完全相反了。1928,甘肅穆斯林城市馬家軍反叛馮玉祥,雙方大屠殺,死傷漢族、回族20萬人。1930年,馮玉祥抗擊蔣介石失敗,撤出西北。甘肅、寧夏、青海成了穆斯林士兵的天下。1934年,善變的孫殿英三萬大軍從察哈爾經綏遠進攻寧夏。他回到部隊,在大西北被拒絕了,不得安寧。在東南沿海,1932年發生了陳與廣東艦隊之戰,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舉與膠東司令員劉震年之戰。西南地區有軍閥割據的四川、劉、劉向、鄧錫侯、田等480多名有才華的督察。

中國的統壹是表面的。事實上,貧窮的國家。1931年,從事江西紅軍第三次圍剿,處理兩廣軍務的蔣介石遭遇“九壹八事變”。外敵入侵不是因為內亂而來的。“要想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智娜。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洲。”歷史學家徐中約指出,“在日本人於1912、1916和1928三次試圖煽動滿蒙自治運動並失敗後,這種想法愈發強烈。”

  • 上一篇:多彩柴達木(6)格爾木
  • 下一篇:朱自清散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