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鄭成功的事跡

鄭成功的事跡

鄭成功(1624-1662)

明清時期的民族英雄。漢族。他的真名是森,也叫宋富,他的名字是嚴明和號。達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出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他的父親叫鄭誌龍,母親叫田。祖籍河南固始縣王鵬鄉鄧大廟村。還是學生的時候,隆帝給了朱這個姓氏,還賜了他忠孝,所以俗稱“國姓”。當清兵進入福建時,他的父親鄭誌龍迎接他。他又哭又諫,起來反清。與張煌言北伐後,震動了東南。康熙元年(1662),率領數萬將士,從廈門出發,在臺灣省和寮港登陸,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鄭成功在1662年底患病去世,活了38歲。

編輯這壹段忠於君主,反抗滿清。

南明隆帝曾向獻殷勤,賜姓朱,為明朝國姓,並賜忠孝稱號,故俗稱國姓葉。22歲擔任南明乾隆皇帝禦營總司令。清順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二年),清軍攻克福建,唐隆武皇帝被殺。在清代大學者洪承疇的鼓動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已經完了,不顧鄭成功的反對,只身北上向清廷投降。此時,清軍對鄭家進行掠奪,的母親田為免清軍羞辱而自刎。隆武二年(1647 65438+10月),鄭成功在列嶼(小金門)組建軍隊,旗幟上的標題是“忠孝伯招將軍刑部尚書朱成功”。李詠三年(1649),改名南明李詠,李詠封他為延平郡王,所以有人稱他為鄭燕平。從1651到1652,取得閩南小營嶺、海城(今龍海)三大勝利,殲滅駐守閩清的陸軍主力。之後北取浙江舟山,南取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清廷定遠將軍杜畿率約三萬兵進入福建,與駐閩部隊壹起攻打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擅長水上作戰的弱點,引誘清軍出海作戰。次年4月,他的海軍在廈門圍頭附近海域全軍覆沒。起義後的16年期間,鄭成功全面控制了小金門、廈門壹帶小島(當時是小島,與大陸不相連)的海權,為了與洋人做生意,籌集資金,準備軍事力量,在內地設立商業據點,搜集大量清軍和朝廷的情報。他曾經數次出兵,也和清廷談判,爭取時間恢復實力。清代,鄭之龍應清廷要求,多次給鄭成功寫信。清朝皇帝還寫了壹封信,冊封鄭成功為靜海將軍,但鄭成功拒絕接受。順治十四年(1657),鄭之龍和鄭成功的私信被清廷截獲,移民到鄭之龍寧古塔通敵。

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率水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奪鎮江,圍南京。後來由於中國清軍緩兵之計,在廈門大敗而歸。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清軍大將大蘇率領的水師四萬余人全軍覆沒,軍權復興。

鄭成功最重要的盟友——王進李定國

如果說鄭成功壹生最大的遺憾是與西南反清運動領袖李定國的關系。

鄭成功的名字家喻戶曉,知名度遠在李定國之上。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國是他壹生中最尊敬的人,是他最親密的戰略盟友,也是他最親的人,壹個“老親戚”。壹個是南明西寧王(後晉王),壹個是南明延平王(後朝王),地位和影響力仍在定國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給了定國的長子。後來清軍大舉進攻雲貴,南明戰敗,隨夫陣亡。)

鄭成功壹生最光榮的功績不是收復臺灣省,而是與清兵作戰。壹個與李定國在廣西、雲南,壹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清兵致命壹擊,支撐南明政權20年,是巍峨的柱石;迫使清廷讓步,為後來的“康熙統治”埋下伏筆。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僅僅是因為他制服了臺灣省,還因為他頑強抵抗清兵入侵,為南洋華僑提供保護,創辦“天地會”留下反清火種,延續數百年後。

史學界關於李定國與鄭成功關系的文章很多,大多是從兩人都堅持反清的事實出發,他們的戰績與其他反清武裝相差甚遠。而且他們互通書信,締結姻緣,於是贊美之詞充斥史書,仿佛他們都是忠於復明事業,共赴國難的傑出人物。

但就史實而言,與廣東聯手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1653、1654年(順治十年、十壹年),他所夢想的是與鄭成功自東向西夾擊,邁出收復兩廣、重整山河的第壹步。然而,這只是該國的壹廂情願,鄭成功也不想這樣做。究其原因,不是他看不到聯粵是南明復興的關鍵,而是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的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對鄭成功從軍後的全部經歷的研究表明,他是壹個非常有抱負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家分裂的情況下,他在政治影響力上還不足以與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員和士紳)。所以他的策略是,誰能讓他明清獨斷專行,或者為自己割地,誰就為他服務。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理想是做“鳳凰”,不做陷阱裏的“虎豹”。所以他會說這樣的話:“如果清朝能相信消息,那就是阿清王朝;如果妳不相信妳兒子的話,妳只是阿明的大臣罷了”簡而言之,只能是“遠侍”,不能“受制於人”。這是他和後來的鄭經壹直提出的“比韓”的思想根源。

清廷的多次示好(方正稱之為“和平談判”)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了他很高的薪水,從來沒有答應他相對獨立。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是壹個“陳明”。同樣的道理,他的“常懷智慧”,並不代表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廷的命令,遵守大臣節。在東南沿海,隆武帝死後“壹直侍奉唐朝”(在張煌言),對呂建國以禮相待,盡力使屬於呂建國的士兵服從自己。壹方面,他希望原本在李詠新月的大西、大順軍等反清勢力能夠守住、拖住大部分清兵,以減輕他們的壓力。另壹方面,他很有政治頭腦,預見到如果應國家要求,部署主力和東西共同進攻,毫無疑問他會取得勝利,閩粵兵戎相見,壹體成型的局面將會改變。

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極大限制,軍政大事必須托付給朝廷,否則將難逃僭越之議。更重要的是,他在實力、爵位、威望上略遜於李定國,而李定國與李詠朝廷的關系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預見之中。因此,無論李定國的戰略多麽正確,無論他為了實現南興而怎麽煞費苦心地說服國家,鄭成功始終像壹根彈性鋼棒插在福建海域。外力的大小只能導致他左右搖擺,最後我會在南天壹柱站著不動。明清最優秀的軍事家李定國的悲劇,在於他在離滇時,對反清前期的孫可望心生嫉妒,在湖廣(今兩湖)和江西戰場上無法施展才華;從中期來看,我對鄭成功加入粵閩和北方的力量寄予厚望。他得到的回報是壹個虛假的故事。新會戰敗,失去老師,南興中興無望。他所能做的就是效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成功歷來十分重視潮汕,潮汕是鄭氏家族軍糧的主要來源。這就是鄭鴻逵和鄭成功多次入侵潮洲的原因。但他的意圖是把潮汕、徽州作為自己的糧食和兵員補給地,而且最好在鄭軍和朝廷之間留壹個明確的區域,鄭氏集團破壞這個防火墻也不好。於是,在李定國焦慮的情況下,他盲目地采取了拖延、壹拖再拖的策略。如前所述,李定國部署第二次進穗戰役,早在半年前就已將預定的會師日期通知廣東伊勢,不可能不通知期望在全局戰略中起關鍵作用的鄭成功。

四月,高州丁國所派使者抵廈後,即與清方進行“和談”,並將使者軟禁。八月才派李靖為定國軍使臣。定國答“子部谷已駐興義”(廣東新興縣)。據治定國的陳順記載,他於八月十六日隨定國營赴廣州、肇州(新興屬肇慶府),可以證明這封信寫於八月十六日之後。信中說“從5月份開始,我受到了妳們貴族相應的待遇”就是說他。定國的回復,除了明確表示不滿,還是很有希望聯手的。“註意不要大起大落,那樣會耽誤亭子。要知道十月以後,怕是對機器沒什麽幫助了。”真的很認真。

據先王記載,李靖和定國使臣帶著書信返回廈門的時間不遲於九月初三。“我必須派軍隊去南方為國王服務。”為了使魯在春天,使窮人留在金門”①。但他堅持把劃分期限拖到丁鑫規定的10月(15天前)之前,直到10月19日才“發兵南下與晉王會師(當時李定國尚未封晉王)。佐為君輔佐明侯林查為水陸總督,在軍中籌得壹切機會;任命右軍,民安侯為水師司令,率領數萬大軍,百艘戰船“征討南方”,同時派官員林雲瓊去拜見晉王等人(安西建國時的國王),書中說,“紀秋興接榮,師從貴人教誨,修矛修戟,大有作為,是夙願。.....我們繼承了偉大的教義,寧願忍受停滯而崩潰?乃尊大使來我營時,南風繁盛,有利於北伐,不利於南伐。.....即欲派我師南下,與妳部取舞陽。然而,命運的風不是真的,所以我沒有發送我的司。.....這壹年的孟東,北風吹起來,就算福明侯林查、民安侯周銳等人當政,也會揚帆東去(?)的意思是雖然不是順昌的旗幟,但卻是援手。水師三面出擊,陸師全力壹網打盡,不戰而獲廣東土司。" ①

鄭成功這次退出軍隊值得註意。首先,鄭成功自上任以來親自指揮了每壹場重大戰役。廣東這壹仗,無論對南明還是對清軍都意義重大。安西王李定國是西線主帥。他在信中多次強調與廣東聯手的戰略意義,如說“廣東與閩、浙、浙相合,直鬥蔓延。”那麽,他為什麽不親自統壹西線的軍隊呢?唯壹的解釋是他準備推卸責任。第二,鄭成功在眾多將領中選擇林察為水陸司的首席提督,可謂高瞻遠矚。就是這個林查,在李詠朝廷剛建立的時候,建立了邵武政權,打了壹場內戰。這個時候,讓他聯合自己的軍隊在某種意義上迎接李詠朝廷的主力,確實是“最佳人選”。第三,鄭成功是壹支長期軍隊的統帥。他在給哥哥石忠的信中,也說自己“與兵同老”。而且鄭軍在對抗清軍的時候,因為救援不及時,損失了幾個師。他當然明白“勝負之時,不可發”的道理。緊接著,他在9月初收到了國家的來信,說要在10月15日把鄭軍送到指定位置。第四,鄭成功從去年開始就知道了李定國由東向西進攻,壹舉收復兩廣的計劃,期間郭頂多次派使節催促他領兵迎敵。

在航海時代,海上航行受季風影響很大,這無疑是事實。但是,在這麽長的時間裏,鄭成功沒有出兵壹定不能用“風不正”來解釋。否則,和李的使者如何來往於海上?更有甚者,去年(1653)六月至八月,鄭成功率舟師南下潮汕揭陽;第二年(1655)八月,鄭成功派船員南下廣東,九月占領揭陽、普寧、澄海三縣,證明秋南進軍並非不可能。退壹步說,李定國在順治10年(1653)第二年計劃進攻廣東時,有豐富海上經驗的鄭成功也應該通知李定國海上作戰的最佳時間,以便國家確定東西會師的月份和日期。明眼人不難看出鄭成功的態度模棱兩可。第五,最引人註目的是鄭成功派出的援師速度極慢,有大吵大鬧之狀,無實戰之心。

據清代檔案記載,十月初壹,鄭成功發詔,調兵遣將,部署南征;第四日到銅山(今東山縣)視察兵、船工,“授福明查為正提督,侯(周瑞)為副提督,下轄百船,遣往廣東迎擊西賊兵”。10月22日,清廣東水師副司令徐龍報告:“上遊集結船只數百艘,民安侯周銳、福明侯林查有帶兵南下之勢。蓋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出發,說要去碣石、廣東。11月19日,林察布在南澳紮營“議軍務”。銅山離南澳只有壹百裏。鄭成功在信中說“此蒙東起北風”,恰逢順風,壹日可達。鄭成功於十月四日進軍銅山,歷時壹個半月停在南澳議軍務。又過了壹個星期,即11月25日至27日,林察等人率領300余艘船只進入廣東海豐縣下寨村(緊臨海豐縣南海岸俯瞰下寨)。十二月初五,林察率四百余船,士卒三萬余人,至平海所(今惠東縣平海)。同月14日,林察派白船到大鵬所(大亞灣平海對面)收村裏的糧食和大米。在這裏,他遇到了廣東沿海的義師李萬榮、陳啟策團隊。據清方偵察,李婉容曾用豬和酒招待過鄭軍。15日,林查等部駕船300余艘,至佛寺外(虎門以南200余裏,距廣州400余裏)。

如前所述,李定國在新會戰敗的日期是12月14日,也就是林永派出的部分船只前往大鵬所迎接李婉容、陳繼策義師的日子。當時李婉容等人只知道新會戰事激烈,不可能知道定國戰敗。幾乎可以肯定,正是由於他們的極力勸說,林察才在壹天之內從平海進入了佛堂。大約幾天後,他們壹定從廣東伊勢得到消息,定國軍隊被擊敗,迅速向西撤退。他們在海上等待了很長時間(包括派人向鄭成功請示),於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返廈。

明清兩代留下的檔案記載表明,鄭成功雖然出兵,但無意參戰。清代福建、廣東兩省高官對鄭鈞的動向十分關註,向朝廷詳細報告了林察等人南下的日期和活動情況,但對戰事卻只字未提。也就是說,林查和周瑞絕非清軍所阻,無法盡快到達定國指定位置。10月4日至12月14日,歷時兩個月零十天到達平海,並派部分戰船到大鵬村收糧。但據記載,林逖、周瑞出兵時,他與伯壹家分糧十個月,可見並非缺糧所致。剩下的唯壹解釋是,當鄭成功被命令這麽做時,他親自給了機會:不要假裝去做。這壹判斷不僅可以從上述鄭鈞處處延宕的時間中看出,也可以從清代檔案和方正的記載中看出。看來,鄭成功組織了壹次大規模的南海之旅,而組織這次戰役以改變明清戰爭局面的李定國采取了詐降的手段,後果非常嚴重。

臺灣省外吉的林查、周瑞回到廈門後報告,得知李定國戰敗,梧州失守,不敢進犯,回到廈門。鄭成功玩弄政治,指責林查、周瑞等人“勤王入援,王命不趕,故走回頭看。代碼在哪裏?”妳害怕回避,妳要盡力而為。”當即命令周瑞“削職奪銜,明白其兵之柄,不可用之”;林查等人被貶得很慘。他在給李定國的信中寫道:“我去年遠道而來,與我的仇人和袍澤訂立了壹個協議,非常真誠。事在人為,事在人為,船在人為,事在人為,事在人為,事在人為,但我們的成員李景福到了臺指揮使,又多念了四遍,知道殿下為令尊和令尊擔憂,正受仇恨之苦;我不恨自己不能悠哉遊哉,直掃珠江,與故鄉共迎大地。希望船夫還沒到,師傅已經復工好幾天了。貴部部分官兵從廣東趕來投票,詳聽原因,被驕兵必敗。對軍事家的成敗深感憂慮是不夠的。但是,我們的船在遊蕩,既不能提前會師,也不能爭取後援。真相和罪惡感是什麽?水陸將軍已審其功,可知不違前者。民安侯,又被捆綁,革職,過著閑散的日子,但念及功德,不然早就受罰了。……"①

鄭成功對南方將領的處理和對李定國信的回復很有講究。1654能否實現東西對抗,贏得兩廣勝利,直接關系到李詠朝廷的前途,這是壹項意義重大的戰略行動。作為壹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鄭成功永遠不會看不到這壹點。他在信中輕描淡寫地說“光擔心壹個軍事家的輸贏是不夠的”,把關鍵戰略意圖的未能實現等同於壹場壹般戰役的勝敗,可以說是官樣文章。信中先是批評李定國的傲慢與挫敗,接著又談到他的船師“戲弄”與“不服從”,旨在將戰役的失敗歸咎於對方。我們不能說李定國沒有犯驕傲自大、輕敵的錯誤,但新會戰役的失敗,在定國問題上絕對不能用“驕傲自大、灰心喪氣”來形容。

在人事處理方面,鄭成功對軍隊的嚴格管理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但只有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南明之戰中未能留下來的將領受到了溫和的懲罰。林逋是南征的統帥,卻把“不服從”的罪責推到了民安副都督侯的頭上,因為林逋是鄭嫡系的直系大將,而周瑞元是魯建國的大將,親疏之分明顯。順便說壹句,鄭成功盛氣淩人的自決在信中也充分表現出來了。按照明清制度,皇帝在征招將軍時授予的最大權力,僅限於以下違反節制、無需征得同意即可被上刀斬首的副將。周瑞位列侯爵,成功信中寫著“念功德,不然有佛法”,完全是壹國之主的口氣。總之,毫無疑問,鄭成功回國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

綜上所述,1653-1654年李定國策劃的廣東之戰,是南明復興的最後壹次機會。國家計劃的重點是聯系鄭成功,與廣東各地的義師合作,先消滅廣東清軍,再發展他們的宏圖。在這三支反清力量中,李定國軍和廣東伊勢全力以赴,唯獨鄭成功不在,最終功虧壹簣。廣東伊勢對實現救國戰略意圖的熱情頗為稱道。定國新會戰役失敗後,負責聯絡廣東伊勢的兩廣總督連仍在為這壹事物的合流戰略吶喊。他於1655年六月上書朝廷:“願西師長進,福建之帆再掀,臣與侍郎郭再鼓,乘敵之疲,用我之力,粵東不得平。”(1)次年(1656,順治十三年,十年)七月,連在疏中說,他接觸的粵中義師“在海邊站穩了腳跟,...等待王師回來,與福建教師會面,並收到這份貢獻”②。由於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損失了很多裝備,他急於去安然迎接李詠皇帝入滇,所以顧不上粵東戰場。大好機會被浪費了,真是大嘆。

編輯這壹段向東進入臺灣省。

康熙1661年登基。在此之前,鄭氏家族交出了黃的五大滅賊方略,其中包括長達20年的從山東遷至廣東,切斷的經濟支持。摧毀沿海船只,寸板不準入水;與此同時,成功之父鄭之龍在寧古塔的遷徙地被殺(壹說是在京柴城口,即元朝刑場付雪胡同西口被殺);挖鄭的祖墳;安置投降官兵,開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戰略,鄭成功及其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他們不得不放棄以近海島嶼為據點襲擾東南沿海的軍事戰略,轉而進攻自大航海時代起就被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長期殖民的臺灣省。作為新基地,今年3月2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2.5萬名士兵和數百艘戰艦。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蘭軍隊防守薄弱的赤前城(今臺南市),再圍攻防守堅固的首都臺灣省城(今臺南市安平區)。經過9個月的苦戰,他在早年受其父協助渡海的漢族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擊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八壹簽署投降書,於同年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離開臺灣省。於是他們祭祀山川,頒布定居令,開放東寧王國,建立鄭氏,擁有臺灣省南部和東部部分土地,設立“承天府”,改臺南為“東都”,以示明朝皇帝李詠東來的意圖,爭取明朝遺民大臣的忠誠。另辟蹊徑去海外打工,海外抗清。同年4月,消息傳來,桂王·朱有朗在緬甸去世。雖然臺灣還有其他的明朝皇族,但是成功已經決定不建立新的皇帝,自己做臺灣省的主人。鄭成功在臺灣建立了第壹個漢族政權。然而,由於當時熱帶地區衛生條件差,鄭成功染上了流行病,最後病倒了。同年5月去世,享年39歲。原葬於臺南島太子尾,1699移至南安祖墓。傳說是鄭經殺了他。康熙皇帝寫了壹副挽聯:“四鎮兩心多,兩島駐紮,敢爭東南半壁江山;君王無壹寸土地,抗拒其野心,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他打敗了占領臺灣省38年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我們神聖的領土,寫下了《統壹臺灣》這首詩:“十年光復基業;天恒尚有三千客,難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管理臺灣省,將其東部改為東寧。根據陳永華的提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雖然在國內仍為死去的明朝皇帝李詠服務,但在中國內陸沒有與順治、康熙兩朝統壹,在國外自稱“東寧之國”,這是開國之初,取得了顯著的管理成效。後來施瑯的弟子鄭成功攻打荷蘭,攻克澎湖島,於是他的孫子鄭克雙於1683年倒向清朝。為了避免臺灣省人的反抗,鄭被清朝在臺灣所有的墳墓裏挖出來,葬在中國。1684年4月,臺灣省(當時的臺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由臺灣縣、鳳山縣、竹羅縣組成。總的來說,鄭政權只在臺灣省存在了二十多年。但由於其特殊的背景,不僅受到臺灣省史家的重視,也引起了中日兩國史家的關註,提出了各種有趣的觀點。

編輯此段保護海外華人。

從1647年至65438+10月,鄭成功在出使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族和明人渡海定居臺灣和東南亞。反清時期,鄭成功為準備軍餉,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經常搶劫鄭和華僑商船。多次派水軍襲擊荷蘭船隊,並從1656到1660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搶劫中國商船,否則鄭不與荷蘭通商。此外,鄭成功要求中國商人接受付正令牌和“國興業”的旗幟,以幫助保護中國人在海外做生意的安全。當時確實有不少海外華商采用了這壹法律,能夠安全出海經商。

編輯多次試圖捕捉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菲律賓,菲律賓的名字來源於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名字。1603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第二次屠殺菲律賓華僑和華商,死亡人數達5萬多人。

在了解到菲律賓華僑的情況後,1657年,鄭成功寫信給爪哇巴達維亞的壹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的貿易。鄭成功曾多次表達對菲律賓華僑的關心,並提議帶領軍隊進攻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陷臺灣省後,派使節赴菲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害、掠奪華僑的罪行,並命令其改過自新,俯首稱臣。然而西班牙人居然在馬尼拉第三次屠殺華僑。

鄭成功聽到這個消息後怒不可遏,決定出兵征服華僑,為他們報仇雪恨。壹方面,他向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省的華僑提供養老金和安置。另壹方面,他組織軍隊籌備,派人暗中聯系菲律賓華僑,讓他們可以在家,但他沒有出兵。他得知兒子鄭靜在廈門與奶媽陳通奸,勃然大怒。他命令鄭泰殺死鄭靜。鄭泰不服從命令,因為他無法忍受,患了瘧疾,不久於6月23日去世,1662。

後來在1670和1671,鄭經兩次準備派艦隊攻克馬尼拉,但最終都沒有出兵。

  • 上一篇:歷史英語
  • 下一篇:古代女性化妝的步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