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我是重慶高三的文科生。從理科轉文科,識字基礎差,英語數學強,語文中上。但是文科差,超級無敵。

我是重慶高三的文科生。從理科轉文科,識字基礎差,英語數學強,語文中上。但是文科差,超級無敵。

名師通過回答高考政治主觀題教妳“妙招”

對於文科生來說,高考政治主觀題是壹個重點,也是壹個評分難點。如何答好主觀題?有什麽辦法可以拿高分?吉大附中政治老師王偉總結了自己多年的高考教學經驗,為高三文科生提供了兩個“妙招”。

妙招壹:答題基本路徑——循序漸進

第壹步:先復習問題,再復習材料。首先要通過提問明確命題的局限性:知識的局限性(經濟常識或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文化生活或具體知識);問題角度的界定(是回答“什麽”還是“為什麽”、“怎樣”、“怎麽做”);材料定義(是否結合材料,結合哪些材料);對象定義(我們需要分析什麽);主體限制(從黨、國家、政府、企業、個人,或者經營者、勞動者、消費者的角度)。其次,復習材料時要結合問題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再圍繞核心找出相關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就要對表格的標題、表頭、數據、尾註進行綜合解讀,而且要詳細、全面。

第二步:回憶聯想所學過的與問題和材料相關的概念、觀點、原理等基礎知識,力求全面。

第三步:梳理答題思路,做壹個簡要的提綱,根據試題分值猜測可能有多少個重點,決定是用演繹法(從原理入手,結合材料描述)還是歸納法(從材料分析到壹般原理)答題方式。

第四步:書寫工整,邏輯清晰。使用學科術語,標註清楚序號,做到規範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

妙招二:主觀題分類整理——類比

“是什麽”類型。通常包括現象問題和體現問題:現象問題是指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麽經濟、文化或政治現象。首先,對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整體把握;其次,找出書面材料中包含的所有經濟、政治或文化問題;最後把圖表和數據轉換成文字直接總結,不需要引入觀點和分析。材料體現了原則(原理)、觀點、道理等。

首先要註意,壹份材料體現了多重原理,要從多個角度來回答;其次,多種材料體現壹個原理,找到同壹點;最後,註意答案的格式,以及原理加材料中的做法(即如何體現)。

“為什麽”型。通常包括原因、重要性、必要性、意義:原因是為什麽要做,為什麽會發生,說明原因。首先,答案要點必須與提問對象有因果關系;其次,答案格式是客觀必然性加意義(重要性)。意義的題目是分析××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其中,經濟意義包括:根據不同主體(來自國家、企業、居民/消費者等)確定要點。);根據經濟活動的性質和不同環節,重點是:根本性質: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政治意義:對黨、政府、公民、社會熱點、國際社會;文化意義: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類型。怎麽做,采取什麽措施,有什麽啟示。啟蒙題就是上面的材料給了我們什麽:第壹,我們可以從材料中理解,問題的關鍵詞,材料呈現的措施;其次,只答方法,開悟就是方法(怎麽做)。

措施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做的。請提出合理建議。首先從材料中找方法,材料呈現負面現象,其逆向才是正確的方法(如環境汙染等。,而它的反面是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如果材料中呈現的是正確的做法,那麽只需要對這種做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即可。其次,從課本知識中找方法;再次,從現行政策(黨代會和兩會提出的重大措施)中找辦法。

“觀、知、評”的類型。談談對xx的看法或者對以上材料(現象)的理解。首先聯系材料,分解問題。從什麽、為什麽、怎樣、怎樣四個角度思考問題。根據具體要求選擇好角度回答。

總之,回答問題是有方法的,但沒有固定的方法。關鍵是方法要對。具體分析,謹防固定模式。

高中歷史通用答題模式+技巧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1)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體制+制度+政策+階級+國籍+外交+軍事+...

(3)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強調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的發起,參與者內部的經濟、政治、思想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部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的偶然因素(導火索、借口等。)導致事件發生。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客觀因素。

⑶根源: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他們之間既有層級差異,又有聯系滲透。例如,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的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的壯大、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

高三歷史第壹輪復習提綱。

嘉賓:趙李健,北京四中歷史高級教師,北京四中網校名師。

在文科的學習中,有些同學對歷史很頭疼,總覺得知識點瑣碎,記不住。高三學生現在面臨著緊張的復習階段。邀請北京四中歷史高級教師、北京四中歷史名師趙給高三學生講壹些第壹輪歷史復習的要點。就歷史而言,高考前壹般需要兩三輪知識復習,其中第壹輪復習所占比重最大,時間最長。在這壹輪復習中,學生應該采取什麽方法達到什麽復習效果,試著談談我的拙見。

第壹,根據通史體系,盡快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框架。傳統上,歷史的第壹輪復習應該按照通史體系進行。其基本目標是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和方法,建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將復雜的歷史現象放入相應的知識框架中,形成立體的知識網絡。

時間是歷史中最重要的因素。過去,教科書壹般是按照先中國史後世界史、先古代史後近現代的通史體例編寫的。而現行高中歷史教材采用的是壹種不同的模塊化(或主題化)敘事模式,即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某壹類問題(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進行概括和濃縮,打破了以往的通史體例,客觀上給學生復習造成不便。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碎片化,無法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和掌握具體的歷史現象,甚至容易混淆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因此,高三歷史學科第壹輪復習應以通史體例為基礎,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根據通史體例建立規範的學科知識結構,這是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基礎。

第二,要註意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歷史是由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組成的。全面準確地把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起源,是歷史學習的重中之重。學生在歷史學科中需要的各種能力和方法,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所以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是高考的應有之義。所以掌握基礎知識應該成為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

歷史基礎知識大致可以分為:

1.歷史事件。對於這類知識,要遵循背景(原因和條件);過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影響等因素來掌握。例如,臺灣海峽兩岸都收集了元代富春山居圖的殘跡。2010年初,兩岸均有意向聯合展出此作品。以下作品與富春山居圖(2010高考京卷第14號)屬於同壹朝代。

A.顧愷之《洛神》b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C.王鎮的農書d .李贄的焚書

答案:c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選項中所列的四部作品出自哪個歷史時期,即考察“時間”這壹要素。

2.歷史觀念。由於現行高中教材采用模塊化主題敘事的模式,提高了歷史學科的專業性,大大增加了相應的歷史概念。以中國古代政治為例,即:退位制度;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度;權威主義中央集權制;皇帝制度;三種公制;郡縣制;三重系統;省制;三省六部;檢察系統;中間做了九個產品;科舉制度...以中國古代經濟為例,有: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的萌芽;櫥櫃車間;飛錢;嬌子;商幫;草市場;絲綢之路;井場系統;平等場系統;租金調制;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海上禁令;與外界隔絕...

需要註意的是,高考基本沒有解讀壹個概念本身的題目,而是著重考察學生對該概念相關史實的把握,以及對該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比如: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理論是先秦法家奠定的,漢代儒生發展的。

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2010高考北京卷第13題)。

A.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 .韓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在於對“君主專制”概念的透徹理解,以及基於相關歷史人物的觀點和意見做出的判斷。

因此,把握歷史概念的關鍵應該是它的內涵、外延和相關史實。

3.歷史人物。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見物不見人”會使歷史幹癟蒼白,缺乏學科應有的特色和魅力。為了彌補這壹缺陷,現行教材體系的選修書中有“中外歷史人物評論”模塊,高考中出現了相應的題目,如:

英國學者羅素在討論壹位古希臘哲學家時說,他的重要思想之壹是烏托邦,“它是壹長串烏托邦中最早的壹個”。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另壹個重要思想是(高考北京卷2010第20題)。

A.人是衡量壹切的標準。理想主義

C.邏輯三段論d .美德即知識

答案:b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根據“古希臘哲學家”和“他的重要思想之壹是烏托邦”的條件判斷這個人應該是柏拉圖,然後選擇“唯心主義”就順理成章了。

可見,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應該著眼於其最重要的活動、觀點和貢獻。

第三,註意提高對教材的熟悉程度。

如前所述,由於現行教材體例與通史體系的矛盾,以及部分地區不同教材版本的差異(如北京人教版和嶽麓版),許多教研機構和把關人普遍按照通史體系為學生重新編寫復習資料。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減輕學生的復習負擔。缺點是學生在復習中容易忽略課本的使用,導致學生對課本的熟悉程度下降。當試題中有考查原教材(尤其是插圖、註釋、表格、文本框等教材中的邊緣知識)的題型時。),丟分的現象會更嚴重。比如: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國的壹項重要政治制度。全國五個民族自治區中,最早最晚的是(2010高考北京卷第19題)。

A.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B.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

C.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

D.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答:答

人教版教材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的成立日期均出現在註釋中。可見,熟悉課本是歷史復習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以上是對高三歷史第壹輪知識復習的壹些建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趙:北京四中高級歷史教師,北京四中網校著名講師。

  • 上一篇:普洱茶介紹
  • 下一篇:壹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