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考前如何復習高中歷史

考前如何復習高中歷史

轉載以下文章,供大家參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復習策略

福鼎壹中陳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適應新高考?三輪復習是高三歷史復習的好模式。要用新的歷史觀念指導復習內容,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關鍵詞:新高考三輪復習方法更新觀念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心在,夢就在,壹切都會重新開始。在新課程背景下,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結合廣東、江蘇、山東等省的經驗,我們提出以下粗淺看法。

首先,構建三輪復習模式

三輪復習法是經過長期討論形成的科學有效的復習策略,符合當年高考和教材的實際。我們應該面對新課標的現實,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建立與新課標相匹配的新的三輪復習模式和運行程序。眾所周知壹輪基礎訓練,兩輪綜合訓練,三輪重訓。但是如何操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們主要介紹兩種方法。

1,“以課本為基礎,以大綱為依據”的復習方法

(1)復習內容和總體進度。

驗收方法命題範圍復習內容依次時間

第壹個暑假,要進行為期壹個月的必修壹單元測試。

9月初至6月中旬,10,必考兩門,必考壹門,必考壹門。

回合65438+10月中旬到65438+2月初,必修三必修壹二三單元測試。

65438年2月初至2009年10月初的重大改革回顧性單元測試。

65438+2009年10月上旬至2月中旬歷史人物高考內容模擬測試(壹)

2009年2月底到古代史單元考。

2009年5月中旬現代史高考內容保存(壹)

現代史高考省考(二)

選修模塊單元測試

順序

2009年5月中旬後返回考試中心

聚焦高考模擬考試熱點話題(三)

模擬訓練的模擬測試(4)

(2)具體操作

第壹輪復習還是單元復習,它的要求是按照教材的順序壹步步復習。堅持“全面、系統、紮實、靈活、規範”的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把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征,科學合理建立單元知識結構,合理有序培養通用知識,從而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綜合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本輪復習的重點是抓基礎,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完整,不留死角;掌握基礎知識,循序漸進,做到位。

第二輪復習是根據考試大綱的規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根據大綱要求,必修內容按時間順序分為三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同時,根據教學大綱,每部斷代史的內容分為政治、經濟、思想等專題。本輪復習,既要註重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個時期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建立合理的、可及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第三輪復習要緊扣教材,查漏補缺。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針對高考的熱點和難點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聯系和復習。以考促練,以練促考。增加材料綜合題的閱讀和訓練。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並且註意調整學生考前心理。

⑶特點

這種復習方式的特點是:壹是相對穩定,尤其是第壹輪復習是按照課本順序進行的,即必修壹、必修二、必修三、選修模塊,學生可以很快進入復習狀態。第二,打基礎很重要,圍繞考試內容通過各種途徑溫故而知新,對於歷史基礎知識差的學生更有好處。

使用這種復習方法,要特別註意壹個難題,就是如何讓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特別是要處理好第壹輪和前面歷史教學的關系,第二輪和第壹輪的關系。有些人把普通的學習比作在顯微鏡下觀察壹些東西,而復習則比作在望遠鏡下觀察整個事情。所以在復習的時候,要對教材進行重組,進行深化和完善,促進消化吸收。

2、“依據教學大綱,重組教材”的復習方法

(1)復習內容和總體進度。

驗收方法命題範圍復習內容依次時間

2008年夏季中國歷史(古代-現代-現代中國古代史階段測試。

從第壹個節日到世界歷史(古代-現代-現代)——中國近代史上半期研究

5438年6月+2009年10月中國近代史階段考試。

二月底,我選了壹個和四個古代世界歷史模塊。

學習世界歷史

必修壹、二、三,考壹門或者考四門期末考試。

2009年2月中國歷史(古代-現代-現代)模擬試題(壹)

下半年到世界史(古代-現代-現代)高考內容省了(1)

2009年5月選修模塊省級檢查(二)

期中模擬考試(2)

2009年5月回到考點。

關註3月中旬以後的熱點話題(三)。

壹輪模擬訓練模擬考試(4)

(2)具體操作

第壹輪復習,建立了以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為基礎的整體移動通史復習框架。也就是說,按照教學大綱內容的時間序列體系,將按照課程標準設定的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個復習體系中,不做大的改動,保證原教材的完整性,但又能使學生有壹定的通史感。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專題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題2“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4“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第壹輪復習,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指導學生全面、紮實、逐題、逐課復習;知識求表層和廣度,暫時不求深度;求基礎,而不是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線索大,暫時不詳細;同時註重學生記憶、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

第二輪復習,以大綱為基礎,重新整理教材,建立真正的“通史”,註重史實的分類和整合,註重階段性特征。第二輪復習在第壹輪復習的基礎上,要求進壹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同壹朝代或同壹時期的必修教材中零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相關內容進行縱橫貫通,形成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具體操作:設置14通史單元,比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單元1“先秦”,單元2“秦漢”,單元3“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單元4“宋元”,單元5“明清(1840以前)”。每個單元由以下內容組成:建立時序、階段特征、知識結構、同步訓練。第二輪復習要求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將所學內容簡化、規律化、系統化。學習是由薄到厚的過程,復習是由厚到薄的過程。通過第二輪復習,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組合、刪減、抽象等思維過程,獲得更核心、更簡單的規律性知識框架,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習者的知識。

第三輪復習,主要任務是回到考點,鞏固考點,進行模擬訓練。在復習的最後階段,根據大綱,我們必須回到考點,根據考點的深度和難度與考點進行對話和交談,在對話中進壹步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在訓練的最後階段,要註重試題質量,強調時間到了就平等訓練,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答題意識,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答題的最佳方式。

⑶特點

這種復習方式的特點是:壹是更加靈活。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重新整合教材,使得每壹輪學習和復習都有明顯的區別,技術上避免了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二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對於歷史基礎好的學生。教材重組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提高。

運用這種復習方法,要特別註意壹個難題,就是如何對教材進行重組。特別是在第二輪復習中,要進壹步銜接必修模塊,對散落在必修教材中的同壹朝代或同壹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相關內容進行縱橫鏈接,形成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每個單元由以下內容組成:建立時序、階段特征、知識結構、同步訓練。這無疑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備課量,也對教師的歷史專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我們改變落後的觀念。只有改變舊的觀念,才能經得起新高考的考驗。

1,用新的歷史觀念指導復習內容。

縱觀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可以發現它體現了三個歷史觀——唯物史觀、文明史和全球史。把握好這三個歷史觀,既是我們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新課程高考的基礎。”[1]

(1)歷史唯物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按照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建立了中學歷史教學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唯物史觀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以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歷史觀備受矚目。特別要註意現代歷史觀的以下觀點。

①現代化的定義:18世紀下半葉西方工業革命後的壹個世界性的全球發展階段過程。從廣義上講,我們可以把現代化理解為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進而引發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等領域的深刻變革。狹義上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中心,但同壹性質、同壹水平的生產力卻可能適應幾種不同的生產關系。按照現代歷史觀,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到目前為止只經歷了三次大的飛躍——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農業生產力和工業生產力,同樣的生產力可能導致不同的生產關系。例如,工業生產力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既包括社會主義因素又包括資本主義因素的生產關系。

③非經濟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過去,我們對非經濟因素的評價僅限於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負面作用,但現代歷史觀認為,事情絕非如此簡單。親屬關系、宗教觀念、政治權力等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時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觀

姚和兩位教授是研究中國文明史的著名學者。下面簡單總結壹下文明史概念對新課程教學的影響。

文明史觀認為,歷史研究中能獨立說明問題的基本範疇或單位是文明。在舊的課程中,我們的教學體系是以五種社會形態的變遷為基礎的,而文明史的概念有更多樣的分類方法。比如按照文明的形態,可以分為采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按地域特征可分為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按宗教特征可分為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和中世紀中國儒家文明。

②文明史概念強調長期的歷史變遷。當以文明為研究單位時,不可能壹壹照顧到國家、民族變遷的具體線索,而必須在壹定程度上把握超越特定時間和地域的歷史發展的宏觀特征,即以更廣闊的視野突破民族史和王朝史的界限,從而更好地探索事物的本質特征。比如我們把“歐洲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和發展”作為壹個專題,其立足點就是把它看作是現代人類政治文明的壹個進步。說到這個制度文明,就涉及到英、美、法、德等很多國家。正是這些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才顯示出代議制的特點。

文明史觀點認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等重要。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雖然都屬於不同的文明板塊,但又相對獨立,不存在誰說了算的教條問題。比如,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極其強硬的外交政策成為新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無法解釋的。這需要從毛澤東的個人性格和中國1840以來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文明史的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在歷史中尋找今天仍然起作用的東西。中學歷史課程存在的原因是幫助學生了解現實社會,而不是進行歷史教育。比如我們不需要學生掌握古希臘羅馬的全部內容,只強調民主和法律精神,因為這是古代文明留下的精神遺產,這些精神產品至今強烈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社會。

⑤文明史概念強調歷史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歷史最精彩的不是英雄吞山河的傳奇故事,而是普通人的桌飯和衣服是如何被悄然改造的。比如隋唐時期的均田制,不僅是國策,還直接關系到每個農民要耕種多少田地。哥倫布到達美洲不僅是他個人的偉大成就,也影響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⑥文明史概念的研究方法強調多學科的融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已成為壹種普遍趨勢。例如:“從近幾年討論的題目來看,經濟社會史的範圍涉及經濟發展、農業、工業、貿易和金融的變化、人口、國家社會政策、家庭和社會關系、婦女問題、科學和生態、風俗和信仰等等。”[2]

(3)全球歷史觀

全球史的概念興起於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歷史學家吳予希先生在中國更早地倡導了這壹理論。全球歷史觀對我們教學和命題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球歷史觀的基本理論特征之壹是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強調只有用全球的眼光,才能理解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在決定人類歷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②全球歷史觀的興起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玉佩先生曾指出:“‘全球歷史觀’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科學本身發展的產物,但它首先是時代的產物,即始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並延續至今的全球化進程,是20世紀下半葉這壹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3]

③全球歷史觀以“社會空間”為考察歷史的基本單位。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以生產力為考察歷史的基本單位,以歷史文明為考察歷史的基本單位,那麽全球歷史觀則以“社會空間”為考察歷史的基本單位。所謂“社交空間”,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圈。這種生活圈可大可小,但其內容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每壹個個體。比如,壹種疾病可能存在於壹個人、壹個家庭、壹個家族,也可能在壹個國家、壹個大洲甚至全世界傳播。理論上,任何人都可能被感染。在這種思想下,移民史、疾病傳播史、宗教傳播史、植物傳播史、氣候變遷史、生態進化史、風俗進化史、語言進化史就應運而生了。

④人的主觀行為在社會規律面前並非無能為力。全球歷史觀並不強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它認為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中性的,它不是註定要進步或倒退的。是進步還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做了些什麽。他們做聰明事,這個社會就進步,做傻事,這個社會就倒退。所以個人對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壹些偶然因素也會極大地改變歷史的面貌。例如,18世紀以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並不是必然的,它是由許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其中之壹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和甘薯的全球種植。

⑤全球史觀念重視整體與局部、中心與邊緣的關系。比如我們在講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強調明朝強大,但是全球歷史的學者認為當時的印度洋出現了罕見的海上霸權真空——阿拉伯勢力衰落,土耳其人忙於中東事務,歐洲基督徒尚未稱霸,這就給了鄭和下西洋千載難逢的機會。

2.用新的評審概念貫穿評審過程。

新課程改革向我們傳遞了許多新的理念,如“新課程要註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4】基於高中新課程的高考歷史復習,在概念上也註重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教師為本”到“學生為本”

作為教師,我們習慣從“教”的角度來設計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復習課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和立意為特征的高考改革。我們認為,高三歷史教學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復習備考的主體”的理念。面對新高考,歷史教學必須從關註我在這節課上講了多少,轉變到關註學生在這節課上能提高多少。從關註“我有沒有安排學生做這道題”到“學生能從這道題中學到多少”,讓歷史復習備考從勤奮轉化為高效。

“以學生為本”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重點應該放在閱讀指導、學習指導、實踐指導和評價指導上。“閱讀指導”重在指導學生學會圈點、標註、筆記、摘抄、做讀書筆記、寫閱讀提綱、細化學習要求等。在設計閱讀指導時,可以通過壹些暗示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學法指導”強調教師的解惑,包含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強調教師對訓練題選擇的掌握和監控,要有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不能淪為題海戰術。“引導性評價”側重於對試卷的評價。練了就壹定要改。改了就壹定要評價。評價要到位,發現問題,不斷改進。

⑵從“以此為基礎”到“重組教材”

“以本為本”長期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考。在“壹本教材”下,教、背、考都是死的,這就讓歷史教學死了。目前,高中歷史新教材有四個版本。“考壹本教材”命題成為歷史,課改推動高考命題超越教材命題。超越教材命題,說明沒有任何壹本教材可以成為固定的復習藍圖。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整合意識,重構復習教材。教材的重組要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要以課標為基礎,以人教版和嶽麓版為平臺,努力整合各種資源,剔除與課標相距較遠的知識點,整合兩個版本教材的交叉知識點,讓學生壹看就明白要掌握什麽。到什麽程度?從而搭建壹個適合所有學生進行高效歷史復習的新舞臺。此外,謹慎處理必修和選修的關系——壹般來說,必修內容可以體現在選修部分的命題中,壹定要註意選修模塊和必修模塊的有機聯系。

我們認為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註重以下三種資源的整合:資源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福建省歷史高考大綱》。資源二:人版高中歷史教材要求1-3,可選1、2、4;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要求1-3,可選1,2,4。資源三:2007年和2008年新課程省級高考歷史試卷。

⑶從“註重強度”到“註重效率”

實踐證明,單純靠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加班加點、增加學生學習強度,是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的。取勝之道就是科學備考,註重實效。如何提高效率?首先,要通過對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各種版本教材的學習,發現和提煉核心知識點和骨幹知識。二是要突出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復習課上,我們應該註意強化口語和多練習。“精講”要必要,要清晰,要精彩,“多練”要調用問題帶動學生學習,讓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第三,要加強學生考試技能的訓練,特別要重視非選擇題的規範化訓練。為此,要求學生做到:壹是嚴格按照答題卡的註意事項和要求作答,尤其不能超出答題區域;要對應回答和提問的順序,防止顛倒和錯位。形式應該是基於段落的,連續的,整潔的。“段落”是指要回答的問題要按照答題卡中的序號是壹個段落,這樣段落才清晰連貫。“排序”是用①、②等序號將答題平行點隔開,使點突出,壹目了然。“整潔”是指輥面美觀、整潔、幹凈。字體大小要適中,防止太小或太大。第二,回答要全面、準確、簡潔。“全方面”是指回答問題的角度是完整的;“逐點”是指回答的問題要點完整,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比預測點多1到2個點,避免失分;“言簡意賅”就是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用史實來避免文學語言。

(4)從“浮於表面”到“落實細節”

有些同學平時講歷史好像什麽都懂,但是考試成績卻令人失望。原因是:平時學歷史喜歡說大話、流於表面,學起來不踏實、不實用,歷史基礎知識薄弱,經不起歷史的檢驗。我們都明白壹個道理:類+不實現= 0;賦值+不檢驗= 0;100-1≠99=0;抓不落實的內容+調查不落實的同學=落實。細節決定成敗。

這裏重點講壹下基礎歷史知識的落實。最基本的東西最有生命力,最基本的東西最有行動力。歷史復習中的基礎知識如何落實?壹是通過實施學生自學教材,不僅要理解而且要準確記憶教材中的考點內容;二是通過遷移來實施,借助圖片和文檔來深化,通過不斷更換學習材料,讓學生既新鮮又高效;第三,通過訓練來實施,圍繞考點內容,設計若幹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以檢驗學習效果;四是通過聯系來實施,即幫助學生把分散在歷史教科書各章節中的具有相同類型、性質、特點和聯想的考點內容縱向、橫向聯系起來,讓學生理清思路,減少相互混淆,加深理解和記憶。

⑸從“閉眼”到“聚焦熱點”

以前我們常常以“不變應萬變”、“以此為根本”的態度對待各種熱點問題,仍然能夠不聽窗外事,引導學生參加高考。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態度顯然是錯誤的。熱點問題是歷史命題不可回避的興奮點,熱點問題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的“橋梁”。能充分體現“學以致用”和“以史為鑒”的功能。找熱點的時候要註意把熱點和歷史基礎知識聯系起來,找到熱點和學科知識的連接點(突破點)。具體來說,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研究它可能從哪些角度提問,涉及哪些知識點,如何規範回答,以免過於模糊和抽象。要考熱點問題,設計具體題目,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問題,多是從小的、具體的角度提問,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要註意“講事實”。

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熱點”,熱點問題還應該包括“學科熱點”。關註“社會熱點”要結合當今世界的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關註“學科熱點”要結合學術研究動態、課程改革動態、高考試題研究。要註意“學科熱點”:壹是學術動態要適當聯系歷史教學實際;第二,課程改革的力度要與教育法規相結合;第三,試題的研究要結合新課改省級高考試題的特點。

參考資料:

【1】黃慕航。歷史觀念的變化與高考歷史試題的生命系統[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3)。

[2]侯建新。經濟社會史:開拓歷史研究的新領域[M]//中國歷史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玉佩。全球化與全球歷史觀[J].歷史收藏,2001(2)。

[4]陳衛國。基於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復習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08(1)。

  • 上一篇:地方金融風險的表現
  • 下一篇:壹杯牛奶的故事作文600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