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洛陽塔歷史故事簡介

洛陽塔歷史故事簡介

北魏武帝滅佛,沈重打擊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但是因為佛教有自己的土壤,所以很快就恢復了。孝文帝遷都後,洛陽以都城的身份擁有了全國最高的佛寺塔。幾經戰亂,損毀嚴重。楊誌戰後重遊洛陽,感慨萬千,痛苦不堪,但他寫下了《洛陽伽藍記》,為後人留下了壹部珍貴的著作。

4世紀末,鮮卑的壹個分支拓跋族逐漸在中國北方崛起。拓跋天興元年(公元388年),道武帝以魏為國號,遷都平城,開始修建宮殿和祠堂,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由於佛教的興盛,中國也修建了佛教寺廟。《舒威·釋老誌》載有拓跋聖旨,認為佛教的興盛遙遙無期。經濟效益的優劣是看不見的,是存在的。奇跡依然存在,信是可以信賴的。它有壹個公司在首都建壹個裝飾,翻修官邸,讓信眾有地方住。與此同時,他還派使者帶著20塊素面包、50塊白氈和2個銀碗去見太山郎和尚。可見他對佛教的推崇和崇尚。此後,佛教在北魏逐漸興盛。

太祖拓跋珪繼位後,關中發生了蓋武起義。拓跋燾率領大軍親自遠征,發現了長安寺弓損等違法之事的矛盾,於是給長安的薩滿寫了壹封信,燒了佛像。後來在太平真君第七年,他寫了壹封信:給州坑裏的薩滿們寫了壹封信,把佛像給毀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吳泰滅佛。佛教受到了重創。拓跋珪死後,他的孫立被封為文成帝。鑒於佛教對統治階級的好處,文成帝在興安元年恢復了佛教敕令。聖旨上說佛教助王禁法,益仁智之善。從那時起,在西武縣的首都,已經開放了五個洞穴,建造了壹座佛像。這就是大同著名的雲岡石窟造像的開始。

他死後,他的兒子李鴻,也就是鄧文迪。拓跋弘很快就傳到了太子弘,也就是北魏孝文帝。為了加強與漢族地主的聯盟,促進鮮卑族的進壹步漢化,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劉詩宮和武文都遷到洛陽。第二年,改姓元氏縣。從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先後經過袁珂、孝明皇帝、孝莊皇帝袁子祐、前被廢黜的廣陵皇帝王、後被廢黜的安定帝王元郎、平陽皇帝,遷都至葉,共計北魏40年。

這壹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宗教狂熱的時期。從皇帝、皇後到普通百姓,大多崇尚佛教。許多王公大臣也捐出自己的房子作為佛寺。歷史上的孝文帝擅長講老莊,尤其擅長講解。每次和大名鼎鼎的薩滿對話,都是來來回回。他的兒子宣武帝·袁科也擅長佛教。他每年經常從禁地講經,收集著名僧人,標註意思,將薩摩亞文記為筆記。上流社會的我推崇,下層社會的我尊重。到延長中學(公元512年515年)時,全世界各郡各縣的僧尼(寺廟)有13727人,弟子也更多了。在鄭光(公元520年)之後,佛教寺廟的數量增加到了3萬多座,有200萬僧尼。當時中國首都洛陽內外共有1367座佛寺,豪華宏偉,世所罕見。對舊記錄的解釋得出結論,世界充滿了麻煩,尤其是國王的服務。所以在我工作的地方,打定民心入道,假裝仰慕薩滿,實際上卻回避轉役,極其離譜。自從中國有了佛教,就什麽都沒有了!然而,自孝景帝遷都曹真以來,洛陽城屢遭戰亂,千余座寺廟毀於大火。

《洛陽伽藍傳》講述的是北魏時期京都洛陽佛寺的興衰,記述了當時的政治、人物、風俗、地理和軼事。作者楊傑之,其家世世爵李及生卒年月不甚詳。他曾經是司馬和馮超請來的伏軍。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作者戰後重遊洛陽,回憶起昔日洛陽金碧輝煌的寺塔和雄偉的佛像,王公貴族棄象如馬,普通百姓的財富如同遺物。所以,巍峨的寶塔,爭的是天上的姿態,山中的影子。金殿高於靈臺,廣殿* * *阿芳強如他人。如今洛陽殘破,寺廟只有421座。

而且,城墻倒塌,宮殿傾覆,廟宇成灰,廟宇寶塔成廢墟,墻上長滿艾葉,小巷布滿荊棘。獸穴在荒步,山巢在庭樹。徘徊在九魁;農民犁地,兩者都很熟練。兩相比較,筆者感慨萬千。於是,他拾起舊聞,追溯往事,成了五卷本的《洛陽伽藍記》。這本書雖然從字面上記錄了洛陽佛寺的興衰,但卻表現了作者對國家成敗的感情和對佛教危害的不滿。書中揭露北魏諸侯建數百座廟塔,侵漁而不體恤普羅大眾,認為佛教無謂,白白浪費。和尚利用特權損人利己。他們靠剝削為生,貪得無厭,偷稅漏稅,不愛國。而出家為僧,不孝父母。尊皇,不尊君。是壹群不擅長家但是在家的人。在這裏,作者的反佛態度是很明顯的。他不僅為當時的統治者服務,還怕沒有後代。所以,他寫這本書是為了警示後人。

雖然作者自謙不寫,有很多疏漏,但其實是壹部精心描寫的系統完整的作品。他說:寺廟最多,寫不完。今天記錄的東西去了伽藍,他們中最年輕的帶走了世界的細節,所以他們出來了。先從城內開始,再到城外,列出各門名稱,距離為五條。

根據作者的記述,我們可以畫出壹幅北魏京都洛陽的地圖,根據城門的方向和城內外巷的距離,填寫書中記載的許多寺廟、宮殿、衙門、名勝古跡的位置。這與作者敘述的有序性和系統性有很大關系。

《伽藍洛陽伽藍記》成書後,前人對它的評論很少,大多很簡略。除了劉知幾的《史通》以評論史書體例為主外,大部分都是文史兼而有之。如《四庫全書》總內容的總結中,說其文風清麗飄逸,可配以李道元《水經註》。還敘述了爾朱榮的意外,詳實而充滿史實。其他古跡,文藝,異國風情,豐富多彩,足以廣聞。吳若準在《洛陽伽藍集序》中說:楊傑對故都的向往是悲哀的,他在假扮佛寺,誌在帝都。普通家庭動亂的結局,宗藩廢宗的原因,文藝的風俗,園中橋的位置,以及人的陌生,異國的風土人情,都寫得非常詳細,故事的結局也相當可觀,足以彌補魏壽(北魏歷史學家,著有《魏書》)沒有準備的東西,是壹部獨特的拓跋史,也是學士學者可以研究的特別奇聞。《洛陽伽藍傳》壹書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洛陽伽藍》壹書主要描述了北魏都城洛陽近40年來佛塔的興衰。然而,作者並沒有孤立地記錄這種興衰。也反映了當時洛陽在經濟、文化上由盛轉衰的情況,以及這四十年間北魏重要的政治、軍事事件。我們知道很多史實,比如宣武帝之後朝廷的混亂,君王的廢除,權臣的跋扈,宦官的恣意妄為,與南朝的關系,文人的事跡,四面八方的往來,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外國薩滿的活動。其中有些可以與舒威和北方歷史相比較,以彌補歷史的不足。如第五卷所載《宋雲、惠僧出使西域》,與晉代《法顯行傳》、大唐唐玄奘《西域記》等,都是研究古代中亞地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史料。此外,《宋·賈雲傳》、《惠生遊記》、《道榮傳》今已失傳,此書保存了這壹珍貴史料的輪廓。

其次,在記錄這些事實時,作者的態度非常嚴謹。例如,在卷2,明徐安妮寺註意到,陽曲石橋說,橋有四個支柱。《道南》中,明雲曰:漢陽家將四年大匠馬顯藻。後來來到北魏孝昌三年。大雨沖走了橋,柱子被埋了。但道北的兩大支柱今天依然存在。當時的《古今山川誌》和戴的《西征記》都記載該橋建於金太康元年。楊潔認為這是不對的。他說,承誌等人出生在江表(江南,指北針),但並沒有前往中土(指北魏),所以因為征兵臨時來過。至於舊事,他們沒有親眼見到,聽說了道路,就打了個洞,錯過了我,後來才知道。太陽和月亮已經很晚了!搭建橋梁是小事,但他認為賭博失誤後不要過會,不要學,可見他的認真態度。

用當時隱士趙翼的話來說,同卷《建陽董力隋李敏條》說:自永嘉以來,二百余年,建國自稱十有六王...建國後,簡陽隋條的史書都不是真實的記載,都是推己及人,博采眾長。傅盛(前奏王,被傅堅殺死)勇猛嗜酒,但也是善良不邪惡(壹起殺人),所以對待他並不殘忍。且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焉。苻堅為智主,賊君(指殺苻生)取位,書生為惡。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是同類。在這裏,永嘉以來200多年的史家和史書被曝光。誠然,歷史學家要做到真實直白,但要真正記錄下來卻很難。《洛陽伽藍》的作者楊傑的嚴肅態度使這本書更具歷史意義。作者曾任秘書監,熟悉政府檔案,關註當代藝術和文學,重視民間口碑和歷史遺跡,所以本書史料豐富,條理清晰。

洛陽伽藍不僅具有壹定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作者以佛塔為重點,重點突出,用註釋和描摹的手法代替遊記。所以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當做壹個完整的遊記來讀。因為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有些寺廟還有相關的神話或奇聞異事,所以每個部分都可以獨立觀看。甚至可以用1來說,這本書是由很多小故事組成的。作為魏晉以來壹系列小說的延續,《搜姬神》、《只怪》、《世說新語》繼承了此類小說的特點。同時也是這類小說與唐宋傳奇小說的中間環節。

不讀《洛陽行》的伽藍,很難理解中國小說史為什麽會從魏晉的神魔小說發展到唐宋的傳奇。比如這本書有兩篇關於崇真寺的文章,還有壹篇是關於慧寧死後復活的:崇真寺的和尚慧寧死後17日復活,被燕王念了,又以壹個錯誤的名字再次釋放。慧寧敘述了自己的死訊後,顏同時咨詢了五位僧人。在寶明寺有壹個和尚,他是壹位智者。他在冥想中是個苦行僧,然後升天了。壹個和尚是般若寺的道士,念了四個涅槃升天,另壹個和尚說自己是榮覺寺最坦莫的,講了“冷覺華嚴”,引得幾千人圍觀。燕王曰:傳道者顧己,自傲自大。他是僧中第壹僧,現在只嘗試坐禪念經。墨炎說得最多的是:我生來貧窮,只擅長講經,並不真的擅長背經。顏命人送去公司辦理,立刻派十個穿青衣的人去探漠西北門,房屋全是黑的,看來是個不好的地方。

有壹個和尚叫曾仁吉·邱虹,他自稱教育了四代譚躍人,創造了所有經典,人們就像十個司機。燕王曰:沙門之身,須正念道,旨在禪定,無為,無為。他雖然做了壹個形象,但是他想得到人和財產。當妳有了別的東西,妳就會變得貪婪。貪得無厭,三毒不除,煩惱夠多。公司也是我出錢,我和塔莫進了同壹個黑門。壹個和尚說靈覺寺是明朝的寶物,聲稱出家前曾試圖做隴西知府,修建靈覺寺,即棄官從道。雖然沒有禪定,但也不乏崇拜。燕王聽了這話,說:妳當太守的時候,曲解法律,搶奪百姓的錢財,假裝這不是妳的權力。何必說這個呢?也付給了公司,青衣被送進了黑門。太後聽說後,立即按照慧寧所說的,派黃門侍郎徐揚前往寶明寺。城東有寶明寺,城西有般若寺,城西有榮覺、禪林、靈覺三寺。問及智聖、道品、檀墨醉、道弘、寶明,都是真人。慧寧後來進入白鹿山隱居。從此京都的和尚都在念經,再也沒有講經的意思了。

這是壹部關於佛教神話的小說,反映了北朝佛教比較重視禪宗和禁欲主義,而不善於解釋經文和講道理。本書《博代紀》中有三篇關於崔翰的文章:西域胡人建立的博代紀,在木裏。薩滿(這裏指的是和尚)為了拿磚,做了很多埋,壹個人要進去。當王太後和明帝在華林時,他們認為這很罕見。黃門侍郎許歌說:自古以來,這種事經常發生嗎?霍光的女婿範在魏國下葬時是奴才,說漢朝廢了編制,與史書相符。這不是區別。後來問他名字,他死了多少年了還在吃?死者說:我姓崔,名韓,字為我。我是安平人,博嶺人。父親姓常,母親姓魏,家住城西福彩。他死時十五歲,現在二十七歲。他已經入土十幾二十年了,經常好像喝醉了,沒有飯吃。遊行和吃飯很難區分,就像做夢壹樣。

隨後,又派為刺史,帶著蔡禮去見韓的父母。於是,崔昌,他的妻子魏氏,就這樣誕生了。和妳壹起問常:妳兒子死了嗎?常嶽:他十五歲就死了。秀燮說:是人做的。今天,蘇活在華林花園。我的主人派我來問問題。常文大吃壹驚,道:沒有這回事,對人是謬論。帶著真正的陳文回來。

之後,我和韓壹起被送回家。我聞訊,門前火起(門前生火,持刀,魏氏放桃枝(桃枝,據說能辟邪。),說:‘妳不用來,我不是妳爸爸,妳也不是我兒子。我急著快點到,好在京城遊壹遊,在廟門口住壹宿。汝南王賜黃衣。含蓄的怕太陽,不敢看。我怕火,怕水,怕兵。永遠走在奎路上,走累了就停下來,不要走得太慢。人還是叫鬼。.....以上兩個案例都是超自然性質的小說。作者寫的有證據,好像是真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相信巫術。自秦漢以來,神仙學說盛行,漢末巫術興盛,鬼道愈演愈烈。

小乘佛教也將進入中土,並逐漸傳播開來。這些都是狂妄的鬼神,歌頌超自然的,所以從晉到隋,關於鬼神的書很多。他的書是學者和信徒寫的。文人的作品雖不像佛道兩大流派,意在自修,但無意為小說。蓋當時認為幽明不同,但人鬼都是真實的,所以他對奇物的敘述不同於對世間俗事的記錄,他把自己看得固若金湯,天真無邪。這段話也可以用來解釋壹個像楊誌這樣對史料認真的人,為什麽會記錄那麽多鬼。此外,作者還描寫了許多關於藝術和文學的風俗和有趣的故事,不僅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而且讀起來也很有趣。例如,第三卷報道了南朝王肅投奔魏後德寺的故事:’

王肅初到北魏時,不吃羊肉、幹酪素等東西。他經常在吃飯時喝鯽魚,渴了就喝茶。洛陽的學者說王肅喝了壹桶,所以稱之為漏。幾年後,王肅和孝文帝吃了很多羊肉芝士粥。孝文帝非常驚訝,對他說:仲卿(指中原,這裏指漢人)味道不錯。羊肉為什麽像魚湯?茶像奶酪是什麽?王肅答道:“羊是陸地上最多產的,魚是水族中最好的。口味不同,都稱之為珍品。就口味而言,它們很好也很壞。”。羊比齊魯大,魚比居小,只有茶(指茶)不對,是奶酪的奴隸。孝文帝笑說,三三橫和二兩豎,誰能說得清?在建議中,李成表說:賣酒、老婆子註酒、宰肉都是壹樣的秤。尚書右丞曰:吳人浮於雲端,妓被棄於虛空。彭城的王元說:我第壹次意識到這個字是壹個四言字。因此,孝文帝給了李彪壹枚金牌。法院是聰明和明智的,陳真很快與他講和。後來,彭城王對王肅說:“卿不關心齊魯,卻愛著莒這個小國?”?王肅回答:鄉村歌曲的美得好。程鵬國王補充道:“妳媽媽明天會照顧我的。我會給妳提供豐富的食物和奶酪奴隸。”。因此,人們也稱茶(指茶葉)為奶酪奴隸。

南北朝時,由於南北分治,南方人稱北方人為胡或,北方人稱南方人為夷或島夷。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的地域或種族偏見。王肅的回答自有諂媚的壹面。癡迷於漢化的孝文帝認為這是壹種習慣,於是專門設置了壹個學習填字遊戲(前車之鑒)作為酒令,讓大臣們自己猜。暗示他們不應該反對漢化。其良苦用心可見壹斑。在另壹卷中,有壹個關於陳元和其他人奢侈生活的部分在王子廣場。陳元寫道:陳元在周琴,但他沒有政治成就。他派遣使節到波斯得到千裏馬追風追紅馬,十余匹馬壹天行程七百裏。都是用銀做槽,金做鎖環。因此,國王們為他們的財富服務。他公開告訴人們:石崇,阿津家族的成員,是壹個普通的姓氏,他仍然可以隱藏他的頭,描繪新的畫面。

況且我是偉大的魏王,不想浪費。他還說:不要恨我看不到石崇,要恨石崇看不到我!當彰武王元看到陳元的富有的風格時,他非常生氣,他生了重病,在家裏躺了三天。故事生動精辟。同卷記載胡太後時,國富民強,國庫滿溢,錢帛積於廊中,不計其數。而太後給百官壹個否定,隨意取之,臣子們都說要走了。魏(元)榮和陳和都曾在任上傷過腳踝。王太後不跟她說話,讓她壹個人空著,她壹說話,人們就笑。嘲笑他們貪得無厭的貪婪。

在法雲寺,擅長演奏軍歌的樂師田僧超與西征將軍崔彥博並肩作戰。每次臨陣退縮,都被稱為“壯士之聲”,穿鎧甲的人熱情高漲。顏博壹個人上陣,沒人看。後來敵人招了好射手,把和尚射得超越死亡,顏博哀痛不已。不久,顏博被劉亞俘虜,死於軍中。結果五萬大軍壹時潰敗。田那超級沙啞的嗓音,能讓戰士們鼓足勇氣,讓主如入無人之境。壹旦朝僧中槍,主必亡,全軍覆滅。盡藝術誇張之能事。

總之,《洛陽》中的伽藍文史並重,既談神論怪,又使敘事委婉,清新優美,充滿小說趣味。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小說從魏晉開始,經過南北朝,到唐宋的歷史演變。

在流行的版本中,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78年出版的《範洛陽紙介》為較好版本。

  • 上一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故事
  • 下一篇:中國四大古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