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和福建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和福建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閩劇是現存唯壹用福州方言演唱和朗誦的戲曲。流行於福建中部、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

它是壹種多聲部戲曲,俗稱“前三交響曲”,雅稱“榮腔”或“閩腔”,是由明末儒劇、清初平江戲和清末(光緒至宣彤年間)江湖戲融合而成。

閩劇的風格典雅、瀟灑,曲風明朗,唱腔優美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等基本程序,力求通過人物的外表表現出優美的身材,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壹。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壹起被稱為“閩浙之聲”,被稱為“古代南戲的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傳於泉州、漳州、廈門、潮州、廣東、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各國的閩南語華僑聚居區。

梨園戲是壹種古老的戲曲,許多南方戲曲和音樂保留至今。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有《李靖故事》的出版,可見當時梨園戲的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歌仔戲也在漳州、廈門等地廣泛流傳,大成戲以新面貌出現。由此,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數量不斷減少,範圍不斷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都改成唱歌仔戲了。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滅絕。

梨園戲有大戲和小戲兩種,大戲又分為《在路上》和《南下》。這三個流派各有自己的“十八帳篷”(保留曲目)和專門的唱腔。

宋代的行省叫路,閩南、漳州的行省叫路。所以“在路上”劇指的是從浙江傳入的劇種。

他的戲比較老,保留了很多南戲的劇本,如蔡伯夷、王魁、王、、劉、、朱文(朱文太平錢),還有《贈繡》、《正經容》、《朱文》等壹些劇本。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是福建泉州的地方傳統戲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高甲戲又稱“葛佳戲”、“九角戲”、“大盤戲”、“土板戲”,發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壹場裝扮梁山好漢、表演武術技藝的盛裝遊行。

高甲戲傳統劇種900余種,演出分為大氣劇(宮廷劇、武俠劇)、繡房劇、醜旦劇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本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加了凈、糊、外、端、北(凈)、雜兩種顏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源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戲、徽劇、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有“木偶調”和民間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和兩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ⅳ-48。

4.福州平話

福州評話是壹種獨特的傳統評書形式,用福建省福州方言講述,由弟子傳唱。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以及臺灣省省和東南亞的福州華僑聚居區。?

2006年5月20日,曲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樊氏

又名“十桓”、“十番”,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在榮成元熙的竹枝上寫了壹首詩:“岷山廟夜人多,岷山廟外月為門。

檳榔牙滿煙袋,小兒田十倍以上。“樂師用笛、管、笙、椰樹、鑼、鈸、鈸、狼、木魚、檀板、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南平等地,還在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巡回演出,深受群眾喜愛。

百度百科-高甲戲

百度百科-梨園戲

百度百科-閩劇

百度百科-福州點評

百度百科——福州福州樊氏

  • 上一篇:史上最搞笑的冷笑話(更長)
  • 下一篇:武當山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