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的故事

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長,左鳳儀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龍門附近。所以司馬遷自稱“遷龍門”和《太史公序》,龍門山,很有名。傳說大禹曾經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就在黃河和龍門之間。有許多當地的名勝古跡。司馬遷從小就喜歡山水名勝,但也有機會聽到很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第五年(公元前145年),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於公元前87年,享年48歲。現司馬遷墓廟位於黃河西岸梁山東麓,韓城市南10公裏芝川鎮南門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代文獻傳記。20歲從京城長安南下漫遊,走遍江淮流域和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考察風土人情,收集傳說。元三年(108),司馬遷繼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官,從此司馬遷開始寫史書。後來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被定罪入獄。出獄後擔任中科院書記,繼續憤然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們稱他的書為《太史公書》。它是中國第壹部傳記通史,對後世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還寫了壹本書《報任安》,描述了他的牢獄之災和著書立說的雄心壯誌,為歷代所稱道。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司馬遷寫了八首詩,但大多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唐等人編的《藝文類聚》卷三十中有壹首《苦命人不相逢》。

補充1:司馬遷生年之爭

前者14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正義,根據唐代張守節在《正義》中的註釋:“太初元年,遷四十二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推高了42年,是景帝中原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人說的。前者13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索隱,據晉代張華《博物誌》稱“大夫司馬遷,二十八歲,顧易軍毛,”。也就是說,漢武帝第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28歲被提升為太史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該是司馬遷的出生年。郭沫若等人這樣說。壹般來說,采用前壹種理論。

持“建元六年”論者竭力證明博物學是對的,卻認為張守節的《正義錄》是錯的。主要原因如下:第壹,博物學上的這篇文章記載了《漢書》,書中記載了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階、拜官年限、俸祿等。如此詳細真實,出自漢代文獻記載,其真實性毋庸置疑。這是壹種原始資料,其價值遠超壹般史書。其次,司馬遷的《報任安》中有壹句話:“可惜,我家下人早失二親。”比如,按天理,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其父司馬談死於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時,司馬遷應該是36歲。按照常理,36歲就去世的父母,不能說“早喪雙親”。比如,根據博物學,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也就是他的父親26歲就去世了,這樣說他早就失去了父母是有道理的。三、司馬遷《致任安書》成書於鄭和二年(公元前91)。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原五年,今年應該是55歲。他20歲左右成為壹名醫生,並被邀請到全國各地旅行。那麽,他應該說已經等了三十多年的罪了。顯然,司馬遷連自己做過的事都不會忘記。到了10年後,也就是梁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他的理論。

除了張守節的“正義”之外,持“景帝中原五年論”者還提出了以下問題或論點。首先,王國維認為“二八”之年應為“三八”之誤,因為後人引用了博物學。《正義論》指出,司馬遷的“四十二年”是正確的。二、據史料記載?《遊俠傳》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全國各地的富人都遷到茂陵。郭傑沒什麽財產,被迫搬家。司馬遷也見過郭節。他說:“我覺得郭傑長得不如壹個中國人,還缺字。”如果司馬遷出生在六年前的建元,那時他才九歲,絕不會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十九歲,似乎更合適。三、據《漢書》?《儒林外史》,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但據史書記載?孔府與資治為鏡,孔安國是元朔二年大夫,司馬遷是元朔二年九歲。壹個九歲的孩子不可能去國子監和壹個經學大師請教討論。如果妳出生在景帝在位第五年,今年是十九年,這似乎是有道理的。

  • 上一篇:Xi琴的歷史發展
  • 下一篇:Rs5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