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川地理——陜甘脊:渭河大峽谷之謎

山川地理——陜甘脊:渭河大峽谷之謎

陜甘交界處的大秦嶺,寶雞人習慣上稱之為“大秦嶺”。因為,這裏就是著名的關隘——大三關。大三關位於清江上,古稱聖水谷。從這裏向南可以越過秦嶺主梁,即進入嘉陵江上遊,沿嘉陵江而下,就可以直達巴蜀,也就是陳倉古道。大三關的名字“三”不是“三”。這裏山勢險峻,多山,大有“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大三關是“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三關大戰就有70多次。“築壹條明路,藏壹片黑暗”是指劉邦聽從張良之計,突然襲擊,突破了大三關的防守,占領了關中全境。宋代陸遊曾多次寫及三關大捷:“夜船上雪,秋風大。”“我怕等我好了,再恨他壹年。”大三關是“關中四關”中的西關,北有小關,南有武關,東有函谷關(後遷至潼關)。從關中人,尤其是寶雞人的角度來看,陜甘交界的大秦嶺是“大秦嶺”。

這壹段大秦嶺位於寶雞以東,天水以西。以“煙雨麥積,崖佛國”著稱的麥積山景區,是天水人的驕傲,他們習慣把大秦嶺的這壹段叫“麥積山”。許多人會認為麥基只是壹座孤峰。其實,麥積山這個景點並不只是壹座孤峰。麥基風景區不僅有麥基石窟,還有任賢懸崖、石門山和曲溪景觀。仙人崖位於麥基東北部,距麥基15公裏。有仙人崖石窟,更有“山美、水美、崖美、林密”的景觀。往南是秦嶺主梁,即秦人始祖“放馬灘”附近,也就是現在著名的石門山景區,城墻高聳,懸崖峭壁。壹條連接南北山峰的小路叫“石門”。石門山的無限美景,讓天水人把它稱為“小黃山”。從“小黃山”往南,就是瞿溪風景區。林箐山幽,霧波光粼粼,曲徑通幽。從天水人的角度來看,陜甘交界的大秦嶺是放大的麥基山。

也有人把大秦嶺的這壹段叫“小隴山”。大秦嶺這壹段森林生態系統良好,森林植被茂密。1962經國家計委批準,這裏成立了頗具特色的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幾乎沒有人能解釋清楚當年為什麽叫“小隴山”。壹種說法是這個區域比龍山小。只要打開衛星影像圖,就會發現和龍山比,只有大或小。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的森林面積主要集中在這壹邊界,森林面積超過654.38+00萬畝。天水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也主要集中在這壹帶。這裏不僅有名為小隴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名為麥草溝、黑河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著原始獨特的森林生態環境、古老珍稀的物種和典型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有以小隴山、麥積山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以雲平三峽、李梓源命名的省級森林公園。在這個地區,陜西建立了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這裏,南坡平緩延伸、蜿蜒成景觀的大秦嶺,是嘉陵江上遊右岸的入流區。北坡陡而矮,流水流入渭河大峽谷。

無論是“大山嶺”、“麥積山”還是“小隴山”來表達大秦嶺的這壹段,似乎都有壹定的道理,但似乎也不盡然。這壹段大秦嶺位於陜甘交界處。把這兩個省命名為“陜甘嶺”可能是最恰當的。這壹段大秦嶺,西有天水,東有寶雞,如果從每個城市取壹個詞,稱之為“天寶嶺”,是壹個合理的選擇。

從地理上看,這壹段大秦嶺與其他段大秦嶺最大的不同是,離開“天水缺口”後,北部山腳下的渭河進入峽谷區,海拔從天水1100米下降到寶雞590米。於是,秦嶺北側的山麓顯得越來越挺拔。更引人註目的是,越來越挺拔的秦嶺北麓並沒有直接暴露在人們的視覺範圍之內,而是深藏在渭河大峽谷之中。渭河大峽谷南側是秦嶺北麓,北側是龍山南坡。渭河夾在大秦嶺和大龍山之間。若選秦、龍二字,可稱為“秦隴大峽谷”。渭河大峽谷發源於天水市(博陽鎮),止於寶雞市(寶雞峽水庫大壩)。如果選擇天、寶兩個字,可以稱之為天寶大峽谷。

大秦嶺和大龍山都是具有重要地理標誌的山脈。大秦嶺,中國的中央山脈,把中國壹分為二,把中國分為南北兩部分。大隴山是西北黃土高原的中央山脈,將西北黃土高原分為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陜北高原)兩部分。隴西高原海拔1500-2000米,隴東高原海拔800-1200米(關中平原500米左右),是隴東隴西諸多差異的重要來源。不僅如此,大龍山還將渭河分為隴西高原、秦隴大峽谷和關中平原三部分。渭河發源於大秦嶺支脈鳥鼠山後,伴隨著大秦嶺向東奔流。流經隴西黃土高原約285公裏,蜿蜒約154公裏進入秦隴大峽谷,離開寶雞峽,流入關中平原約379公裏,在潼關口岸匯入黃河,全長約818公裏。關中-天水是壹個文化圈,也是壹個經濟帶。這個文化圈和經濟帶以龍山為分界線,以渭河為軸心。

大隴山是黃土高原的中部山脈,也是渭河的重要水源地。大龍山南部叫關山、龍山,北部叫六盤山。大龍山南起渭河大峽谷,北止西華山。大龍山南北長約240公裏,在渭河大峽谷處最寬,接近100公裏,北部狹窄部分不到10公裏。從北到南,在大龍山西側,發源於兩條重要的河流:葫蘆河和牛頭河。葫蘆河古稱瓦亭水、龍水。因河床狹窄曲折,形似“葫蘆”,故名葫蘆河。葫蘆河的源頭在月亮山,月亮山毗鄰大龍山北部的西華山。主航道由北向南,在三陽川進入渭河。這條河的長度大約是296公裏。葫蘆河左岸的支流都接受了大龍山西麓的水。牛頭河,古稱西江,水清橋水,源頭是蘆子潭。從衛星圖片上看,牛頭河主航道呈斜牛頭狀,由東北向西北、西北向西南,然後轉向正南,在社塘鎮匯入渭河,全長約85公裏。在大龍山東側,涇河、何謙河和金陵河發源於此。三條河都是西北和東南走向,都流入關中平原的渭河河道。其中,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經固原大灣鎮、北苑、靖遠縣老龍潭、南苑,匯入平涼八裏橋,東流平涼、涇川,在楊家坪進入陜西,經長武、賓縣、涇陽,在高陵縣陳家灘進入渭河(“長安八河”之壹),全長約455公裏。千條河流,古稱渭河。因流於千山腳下而得名。源頭由5條小支流組成,經南莊(即渭河源頭)流入隴縣唐家河,經隴縣、千陽、鳳翔,在陳倉區何謙鎮流入渭河,全長152.6公裏。金陵河源頭出武山,在寶雞市金臺區進入渭河,全長55公裏。大龍山南側,潼關河、瀟水河、柳川河自西向東發源,南側的水全部流入渭河大峽谷。

在葫蘆河左岸支流清水河南岸二、三級階地交匯的平緩山坡上,有壹處著名遺址——大地灣遺址(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1958年,首次發現大地灣遺址。在1978-1984連續7年進行考古發掘,在1995進行補充發掘,發掘面積14752平方米。根據14世紀的碳年代測定,大地灣的文化遺存可追溯到7800-4800年前,時間跨度約3000年。第壹期:前仰韶文化(7800-7300年前)。隴西先民創造彩陶,種植五谷雜糧——小米。迄今為止,大地灣是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第二階段: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曝光壹個比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裏面彩陶琳瑯滿目,有很多藝術珍品。第三期: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彩陶藝術繁盛,線條活潑,圖案多樣,造型與繪畫結合完美;第四期: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農業取得重大進步,人口急劇增加,聚落擴展到整個廢墟地區。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中獨壹無二的同時期大型聚落;第五期: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過渡時期(距今約5000-4800年)。

在渭河大峽谷腹地,北岸的壹片黃土臺地上,還有壹處“觀桃園”遺址(陳倉區駝市鎮的壹個小村莊)。1982年,官桃園遺址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因寶蘭鐵路第二雙線施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寶雞市考古隊聯合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獲得了大量珍貴文物,如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遺物的時間跨越了仰韶、仰韶、兩周、宋元明之前的多個時期,尤其是仰韶之前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不僅涵蓋了大地灣遺址壹期和北首嶺。骨、骨鏟、骨刀、石斧、石矛、石刀、刮刀等生產工具。特別是20多塊距今約8000年的骨頭,已經在館陶園遺址出土,成為該地區農業起源的重要標誌。

在寶雞市金臺區金陵河西岸的平臺上,有壹處“北守陵”遺址。1957年,陜西省政府將北首嶺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寶雞市政府成立北首嶺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為寶雞北首嶺遺址展覽館。1958-1978期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7次發掘,在遺址中發現了早於半坡型的北首嶺型文化遺存。

詳細列舉以上三處遺址,試圖說明隴西龍洞和渭河大峽谷最初都是原始部落居住的地方。至今,僅寶雞就有740多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天水就多達500處。大秦嶺與大龍山、陜甘交界、秦甘交界的地區,原本就是中華文明破曉、中華民族孕育的“嬰兒地帶”。寶寶的秦龍區閃耀著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智慧之火。這壹切與伏羲、顏地和黃帝的傳說完全吻合。從“龍的傳人”的角度來看,大龍山就是“大龍山”和“龍首山”。伏羲女媧是大地灣文化的開創者,其發源地是古代季承,即今天葫蘆河流域的秦安壹帶。三陽川有壹座瓜臺山,相傳是伏羲畫卦的山。天水風俗、風光、景色多與伏羲女媧有關。天水市有伏羲廟,江澤民題詞“黃羲故裏”。當代人推定伏羲為盤古,“盤”傳統上稱為“盤”,意為“盤旋”,與“伏羲鱗身女媧蛇身”的意思不謀而合,也是中國文化的原始“龍”。“古”字的本義是代代相傳的久遠。換句話說,伏羲本來就是中國文化中劃時代的人物。伏羲“拜太陽”,壹直由西向東遷徙,故名“太昊”。向東走必然要越過龍山,首先來到寶雞(古陳倉),寶雞被稱為“杜晨”。“普通話?於今說:“炎帝用姜水做的。“姜水就是今天的清江,在陜甘山脈以北,大龍山以東。炎帝是古羌人的代表,陜甘嶺和大龍山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國語·於今》雲:“黃帝乃汲水之作”。吉水,今淇水河。古漆水是周人的起源。周姓姬,自以為炎黃子孫。”《水鏡渭水筆記》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源城東七十裏軒轅谷”。牛頭河上遊有“黃三谷”森林公園,那裏有水叫“軒轅谷”,據說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因此,伏羲、顏地、黃帝和中華文明的祖先都起源於“嬰兒隆慶帶”。他們的族群或翻越大龍山,進入關中平原,順渭河而下,進入黃河中下遊,或翻越大秦嶺,順嘉陵江而下,南下巴蜀,或順漢江而下荊楚。於是,大地灣文明之火向四面八方蔓延。

很多人認為隴西的生態環境惡劣到可以承載早期文明的火種。其實過去不是現在,所以大地灣之所以能成為華夏文明的原始港灣,是因為原生態的大地灣具有明顯的生態優勢。考古學家可以給我們還原壹個原生態的陸地海灣。葫蘆河流域原本是壹個水生植物豐富,氣候溫暖濕潤,環境優美,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遺骸經過鑒定,認為在8000年前,大地灣河谷中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草原。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分析鑒定,有冷杉、水曲柳、榛子、鐵木等10余種,其中鐵木、橡樹屬於亞熱帶喬木。依托原始森林,大地灣動物種類繁多,組合豐富,稀世珍寶。大地灣已出土17000多具動物骨骼。據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脊椎動物古生物鑒定,哺乳動物只有7目15科28屬28種,其中蘇門犀和蘇門羚是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但過去卻奇跡般地生活在大地灣。此外,還有獼猴、熊、老虎、豹子、大象等動物種群。大地灣燦爛的史前文化得益於這個世外桃源的總體生態環境。在觀桃園遺址中,除了與大地灣相似的動植物外,甚至還發現了金絲猴、黑熊、麝、麅子、巖羊、雕等,證明了觀桃園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完備。在已發現的20種野生動物中,金絲猴、蘇門犀、水牛、水鹿、赤麂、麅子、中華竹鼠、四象鹿、豬獾等9種,在本區已不復存在。這種古今生態環境的巨變,值得深思和高度警惕!

大秦嶺以北,大龍山以西,渭河及其支流葫蘆河、牛頭河流域曾經是壹個美麗迷人的地方。這就是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伊甸園”——中國的伊甸園。與舊約創世紀不同的是,在中國的伊甸園裏,亞當是伏羲,夏娃是女媧。中國的伏羲和女媧不是萬能的上帝指示的。他們原本是中國伊甸園裏的“神”。中華民族要寫自己的創世紀,就要講中國伊甸園伏羲女媧的故事。關於伏羲女媧的文獻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西漢時,漢武帝把伏羲的出生地季承定在葫蘆河流域的秦安縣。由此,天水“西麗瓦鄉”成立。可見秦漢時期,葫蘆河流域還是壹個生態優美的地方,在國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第壹文明是森林,第二文明是沙漠。”是預言嗎?秦漢以後的幾百年裏,人們把中華伊甸園踐踏得面目全非,以至於大龍山成了人們傷心難過的地方。大隆以東八百裏秦川流淌的水,是關中成為“天府之國”的重要活水之源,也是故鄉的文學意象。隴西山流入葫蘆河的水,也成了壹個蒼涼、沈郁、苦澀的文學形象。《太平毓蘭》引《周圖》:“東人往西報效,惟為此慮,皆為此悲。他們的歌是這樣的:龍頭春水,西遷,思吾役,飄於曠野,登高望遠,泣而落。就是這座山。”說到過龍山西,只剩下壹個“愁”字。“過去,羅毅已不見,白楊已寒頭。”“塵沙暗,風月寒。”“驅馬登筏,不敢望秦川。”“過了關,我就回頭看秦川。”“聽說在想家鄉的事,半夜坐著哭了好幾行。”"龍山鸚鵡會說話,能為多少報國的人送書."

大秦嶺是中國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山脈,渭河是中國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河流。河流是地理的血液,河流水質是生態質量的標誌。在龍山以西,渭河創造了先秦時期的“中國伊甸園”。在龍山以東,渭河在秦漢時期創造了“天府之國”。就字的結構而言,“胃”字的三個點指的是河流,而“胃”是人體內的壹個器官——胃囊。把壹條河叫做“衛”,似乎意味著它是最能滿足人們“胃口”需求的壹條河。的確,渭河流域相隔千裏,“中央秦自古以來就是帝制國家”。千百年來,無論是隴右還是關中,渭河流域壹直是天下富庶之地。渭河為了滿足中華兒女的胃口,無所不用其極。然而,渭河流域曾經茂密的森林植被卻不斷被砍伐和尋找,直到通山滿山。首先,曾經清澈的渭河水越來越渾濁,直至渾濁。之後,涇河的水越來越渾濁,最後變得渾濁不堪。如今,不再是“涇渭分明”,而是“同汙染”。渭河的“脈象”極不健康。難怪有人開玩笑說,渭河的水就像胃裏的食物壹樣亂。“中國伊甸園”已經暗淡無光,原本的“天府之國”也黯然失色。祖先轉世的話,肯定要丟人的。渭河是母親河,胃袋,米袋,命門,生命根。治理渭河是壹項百年工程。

從地圖上看,從關中到隴西最直接的路線是經寶雞沿渭河流域進入天水。然而,千百年來,渭河大峽谷壹直是禁區。大致有三個原因。第壹,大秦嶺和大龍山在渭河兩岸對峙。峰巒錯落,河道被壓縮到100米左右,最窄處只有30米左右。再加上渭河兩岸森林茂密,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路人自然嚇壞了。其次,渭河大峽谷密布著60多條蛇形曲線,就像60多個ω字母連接在壹起。這樣就有了大峽谷凹岸和凸岸的區別。如果妳堆在凸岸上,妳還能用腳走路,而如果妳刷在凹岸上,懸崖上就沒地方站了,相當於死路壹條。這大概是渭河大峽谷成為禁區的最重要原因。再次,渭河大峽谷歷史上水量大,河流深,裸露河床大部分被淹沒。此外,水量和水位深淺隨季節變化很大,也增加了通行難度。八年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修建了隴海鐵路寶雞至天水段,從開工到建成通車用了7年時間。距離154公裏,隧道126座,隧道長度占線路總長度的七分之壹,相當於當年中國所有鐵路隧道的總和。直到改革開放前,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在峽谷中壹直沒有連通。由此可見,渭河大峽谷的“修路難”“路難走”絕非壹般。

“百步走不如壹步走。”古人寧爬龍山,不走渭河。過龍山有三條大路。第壹條,也是離渭河大峽谷最近的壹條,穿越路線大致是從石霞到柳川河,再到小水河,再到潼關河,再到鳳閣嶺度過渭河,再經三岔到天水。渭河峽谷附近的陳倉窄路部分路段也發現過古棧道,但規模較小,不規則,屬於“鄉間小路”。因為這條路大部分在古陳倉的邊界,而且大部分是“群眾路線”,所以狹窄、顛簸、狹窄,被稱為“陳倉窄路”。歷史上,南油郡又稱“南油路”,沿這條路經過瀟水河流域的香泉、赤沙而設。二、龍觀路。穿越路線大致追溯到千河源頭到老爺嶺,然後分兩路,壹路奔向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壹路沿著清水河奔向葫蘆河,再到渭河;牛頭河的支流樊河(古清水)流經渭河至天水。這是壹條官路,也是壹條軍民兩用的路。相向而行,軍商和各色人等熙熙攘攘。沿途的古關、榮安關和大鎮關都很有名。第三,小關刀。小關是與秦長城相關的軍事防禦系統。小關在涇河源頭,守衛著涇河到關中的通道。對關中西北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主要是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和吐蕃,北宋時期的西夏黨項。自戰國乃至秦漢以來,蕭關古道就是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消除邊疆隱患的前哨。

八千年前,渭河大峽谷就已經被睿智的祖先開發了。然而,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渭河大峽谷的記載卻很少,人們對渭河大峽谷知之甚少。另外,因為是陜甘兩省交界處,不太容易引起註意。由此,渭河大峽谷留下了壹些未解之謎。

首先是“蛇歌”之謎。渭河在峽谷中跳著華爾茲般的舞步,蜿蜒曲折。渭河大峽谷的蛇樂之美委婉、溫柔、宏大,值得欣賞和玩味。兩種與蛇行曲流毫無關系的自然現象,在渭河大峽谷中完美結合。常識告訴我們,蛇彎往往形成於河流流經的平坦地區,壹般出現在草原濕地,或河流的源頭地區,或河流下遊沖擊平原地區。比如呼倫貝爾草原上,庫倫河的“九曲回腸”,清澈的河水倒映著碧藍的天空,在綠色的大草原上迂回,就像仙女跳舞的藍色調教。比如黃河源頭就形成了令世人驚嘆的蛇形景觀。再比如,嘉陵江下遊廣元到合川直線距離200公裏。嘉陵江灑脫、悠揚、蜿蜒,實際上已經走出了640公裏的河道。渭河上下遊沒有蛇彎,渭河蛇彎只出現在大峽谷,蛇彎密度驚人(黃河晉陜大峽谷也有蛇彎,但密度小),需要科學解答。渭河的曲流出現在“陜甘脊”的北側,在“陜甘脊”的南側,嘉陵江右岸的多條支流也出現了河谷的曲流景觀,尤其是永寧河,曲流密度最高,曲流景觀最美(天水曲溪景區在永寧河支流)。這也是壹個科學話題。

其次,還有“無官道”的玄機。如今的渭河大峽谷裏,隴海鐵路、客運專線、國道310、G30密集穿梭,宛如壹個盛大的交通聚集地。但在隴海鐵路開通之前,渭河大峽谷千百年來沒有壹條官道。因為沒有“官道”支撐,關中和天水似乎相距甚遠。我們知道,先民們早就在大秦嶺開辟了陳倉路、謝謝路、羅羅路、伍茲路,在大巴山開辟了金牛路、米倉路、荔枝路。密密麻麻的古道網,把大秦嶺南北緊緊聯系在壹起,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大秦嶺、大巴山開辟任何壹條古道都絕非易事。唐朝的李白大喊:“餵,餵,危險!”去天空是困難的!“這麽困難,古人還是開辟了古代的道路運輸系統。不過渭河大峽谷離古都長安不遠。尤其是秦人做“奴婢”“千古帝王”用了八百年,三百年以隴西為中心,五百年以關中為中心。秦人活躍在“天水與寶雞的夾縫”中,奔走於秦嶺南北與龍山東西之間,渭河大峽谷應該是最便捷的“秦人走廊”。但是秦人並沒有在這裏修壹條像樣的“官道”。秦始皇成為“千古第壹帝”後,下大力氣修建了被後人稱道的“秦池路”,卻連渭河大峽谷都沒有。漢唐盛世,古絲綢之路商賈雲集,冠龍集團崛起於世界之巔,卻沒有人能享受到渭河大峽谷的便利。是不能建,還是根本不想建?這是什麽樣的歷史謎團?宋朝的金人在渭河大峽谷周邊征戰多年,沒有留下任何軍事通道。

三是“街亭”之謎。《六出祁山》是三國名著,也是歷史上第壹次真正走出祁山,也是諸葛亮組織的第壹次北伐。諸葛亮本來是想重演“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趙雲、鄧騭為疑兵,顧頡路攻取鄢縣。事實上,他帶領他的軍隊通過岐山路進攻隴西。“諸葛亮痛哭斬馬謖”家喻戶曉。馬謖被砍頭的原因是“失街亭”,第壹次北伐因“街亭之戰”失利而功虧壹簣。否則,中國的古代史將被改寫。先不說“對與錯”,只問“街亭”在哪裏。這是壹個千百年來的謎。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第壹,秦安龍說;第二,麥基街亭說。“秦安論”認為,街亭在漢代是略陽的壹個城市。略陽城在漢末仍占據重要地位,三國建立後神秘消失,最初取而代之的是壹座“街亭”。其依據如下:《後漢書·略克略陽城》和《三國誌·馬謖失街亭》,對地理環境的描述與龍城地理情況壹致。當地有常穎、大營、五營等地名,也可視為戰爭遺跡,出土過青銅箭頭、鐵刀、鎧甲等武器,可視為“物證”。根據麥基的理論,街亭古鎮,俗稱“街子口”,壹直是關龍和巴蜀的要道。街子口位於天水東南七十裏。”街子口”可經白石嶼、平南、小天水、嚴觀南下至旗山炮臺。街子口經黨川、李橋、兩當、豐縣,到達漢中(直到民國初年,壹直有商隊、馬隊沿此路來往於周琴漢中),完全符合曹魏所說的“秦嶺以西有路通祁山,中間有隘口,有地名街亭,是漢中咽喉”。諸葛亮多次告誡馬謖:“街亭雖小,卻大有關系。這裏沒有城墻,也沒有障礙物。“這些都與街亭古鎮的地形相符。現在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姜維張合能否通過渭河大峽谷攻下峽谷口附近的“街亭”?

歷史留下的謎題還有很多。比如唐僧從Xi安去天水是走哪條路?至少有三種說法:壹種是過龍山,走陳倉窄路或龍觀路;二是翻越秦嶺,翻越嘉陵江右岸支流,途經唐藏、李橋、黨川、麥基乃至天水;第三,直接穿越渭河大峽谷。唐代杜甫走哪條路到天水,也有很多不解之處。當然,最難解開的歷史之謎是“秦文公”之謎。公元前762年,率領700名士兵從大秦嶺深處的西陲宮出發,“追殺”寶雞至“將死魏之會”。這壹行動名為“東征”,實際上是為秦人遷都關中做準備的秘密調查。這次行動的具體路線也是壹頭霧水。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總有壹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

作者:黨雙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上一篇: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麽有的君主稱皇帝為王?
  • 下一篇:高考史上的兩位大神,女生750,男生749,現在發展如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