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三峽歷史

三峽歷史

三峽舊稱三角湧,因地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條河流交匯處,故名三角湧。日據時期(1920),臺灣整個行政區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教永改為日語發音相近的三峽,建立了臺北州海山縣三峽村。後來由於居民增多,逐漸繁榮起來,升級為三峽街。戰後改名為臺北縣三峽鎮。

臺灣省開始有文獻記載只有400年左右,在此之前稱為史前。到目前為止,這個地區有十個遺址,比如谷瑋山。經判斷,三峽屬於元山文化。這壹帶最早文獻的舊稱其實是三交,後來演變成三角湧,乃至今天的三峽。三峽地區的河流和山麓,在漢人到來之前就有雷郎人居住,高山上有泰雅族。相傳明朝初年,鄭(說的是)從南方走到基隆(臺灣省基隆市別稱),曾路過淡水河上遊,看到圓山、石頭山等奇形怪狀的山形。當時的三峽還是未開發的原始地帶,只有少數人居住在河岸附近。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泉州安溪人陳瑜被授海山山莊填海照。早期的填海路線,從南京厝開始,慢慢發展到三角湧。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以後,有南京厝到龍恩浦的移民,三角湧逐漸成為墾荒中心。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都有移民,其中泉州人最多,尤其是安溪縣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安溪人和六厝鋪客家人開墾柑橘園,引起福建人和客家人的爭鬥。客家人失守,遷居中壢、楊梅、三角湧、鸚哥石,成為泉州人的村落。從此,泉州人與客家人、漳州人鬥了近百年。

1895年4月,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省和澎湖給日本。日軍於當年5月29日登陸澳大利亞,6月11進入臺北。6月下旬,日軍在向桃園、新竹推進的過程中,遭到以胡家友、吳堂興、蔣紹祖、徐翔為首的客家人的伏擊,部隊稍受挫折。13年7月淩晨5時許,日軍近衛師團特務曹率領的運糧船共35艘,在三角湧龍恩浦附近,遭到、蘇軍、林九淵、陳小柴率領的三角湧誌願軍的襲擊。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幾乎全軍覆沒,只有4人逃脫(電影《1895 B》情節當日早上7時許,方城的張軍少佐率領的894名日軍,欲沿土坑谷前往大溪鎮(今桃源縣大溪鎮)時,在分水侖附近遭到伏擊。經過血腥的兩天兩夜,四個日本兵偽裝成乞丐逃跑求救。7月16日,支隊少將山本新生帶隊增援。日軍在此戰役中傷亡數百人,而起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侖之戰。因為這些叛亂,日軍在7月下旬開始在桃園、中裏甚至大漢溪流域燒村殺客。

1920年,臺灣行政區劃大改,建立臺北州海山縣三峽村。後來由於居民增多,逐漸繁榮起來,升級為三峽街。

1946,戰後建立臺北縣三峽鎮。

2010 12.25,改制為新北市三峽區。

  • 上一篇:關於蒙古人的傳說
  • 下一篇:湖南家鄉特色美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