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綿陽的歷史構成

綿陽的歷史構成

“重建中崛起的新綿陽”

綿陽作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災區,在危機中崛起,以超常的努力求實效,書寫了從悲壯到壯烈的時代篇章——

噩夢很模糊。悲傷地回首仍然令人窒息的2008年“5月12”,淚水和悲傷仍然是我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在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慘重的地震災害中,綿陽9個縣市全部成為重災區,包括北川、安縣、平武,以江油為參照。全市受災人口521.7萬人,占全國受災人口的1/4;因災死亡21963人,失蹤7795人,占全國死亡和失蹤人數的1/3;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543.8+0689億元...

眼淚變成汗水,悲傷變成上漲。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同胞、對口援建省市和兄弟市州的真誠關懷下,540萬綿陽人民超常努力,攻堅克難,不懈奮鬥。繼去年之後,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20.2億元,增長65.438+0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654.38億元,增長26.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654.38億元,增長65.438+025.8%,財政總收入完成88億元,增長26.2%。工業總產值296.77億元,增長465.438+0.8%,工業增加值77.8億元,增長365.438+0.6%。固定資產投資292億元,增長16.4%。就像這些數據壹樣,讓人欣喜的是,到處都是如雨後春筍般的新農民房、學校、醫院,也出現了北川新縣城建設“壹日三日”如火如荼的建設景象。據稱,今年9月底前,這個汶川地震後唯壹異地重建的縣城基本框架將建成。

在重建過程中,壹個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見證災區幹部群眾沿著科學發展道路穩步前進的新綿陽,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崛起。

地震給綿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金融危機讓綿陽雪上加霜。然而,大災難孕育了大變革,大變革孕育了大機遇。2000億的投資,換來了綿陽提前20年的發展。

據統計,在災後重建中,綿陽有7318個項目列入國家重建計劃,預計總投資2266.3億元。這筆巨額投資相當於綿陽20多年總投資的1.5倍(1985-2007: 1490億元)。

面對這場兩萬多同胞骨肉在特大地震中換來生命的重大機遇,綿陽“四支隊”牢記使命,日夜奮戰。在市委全會上,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市長曾萬明用凝重的聲音,語重心長地寄語全市幹部,“災後重建的這兩年,是中央和省領導最集中、社會各界最關心、資源最到位的戰略機遇期。如果這個機會不能把握好,不能虛心利用好,那就對不起死去的兩萬多名父母,對不起關心支持我們的全國人民,對不起這個非常時期的歷史賦予每壹個綿陽幹部的責任、信任和擔當!”

綿陽以“科學重建、務實重建、和諧重建、艱苦重建”為指導,緊緊圍繞災後恢復重建和災後產業發展主題,對國家批準的重建項目資金進行務實、科學、合理的統籌安排。即:城鄉住房建設508.9億元,城鎮體系建設303億元,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654.38+082.56億元,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258.56億元,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286.76億元,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發展、防災減災429.29億元。截至3月31,綿陽累計開工項目6912個,開工率94.45%;竣工項目6042個,竣工率82.56%;累計投資1562.04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68.93%。

立足於當前重建中的“站起來”,又著眼於加快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進程中的“騰飛”,綿陽在重建中全力做好整合、升級、改造“三篇文章”:在“整合文章”方面,確立了全市“壹盤棋”的思路,全面梳理、系統規劃、統籌研究、有效整合重建資源,整合改造單個重建資源要素,2”效果。在“提升篇”上,要充分利用災後重建這個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契機,大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公共服務水平、產業發展水平和生產生活環境水平。在“轉化篇”方面,堅持把災後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重建中生產生活條件的全面改善,以“點”、“線”、“片”相結合,推進和打造壹批城鄉壹體化發展的新村、新城、新產業、新園區,全力把災後重建成果轉化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造血功能”。

如今,在綿陽,從科技城到各類園區,從極重災區到受災鄉鎮,到處可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和動態發展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綿陽計劃投資887億元,到2065、438+02年,形成至少包括兩條快速鐵路、四條高速公路、12條空中航線(30個通航城市)的“鐵路、公交、飛機”綜合立體走廊,全力打造西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其中,去年投資89.24億元完成6318公路災後重建。在產業園區建設上,綿陽科技城建設用地規模將調整為150平方公裏,高新區新增土地約60平方公裏,幾乎相當於重建綿陽城,未來20年可承載萬億資金投入;同時,在變“對口援建”為“對口合作”的過程中,北川、平武、安縣、江油4個對口援建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引進企業58家,協議投資47億元。此外,計劃投資250多億元的科技新城、空氣動力城、航空城“新三城”建設也在加快推進...“2000億重建資金的投入,讓綿陽的發展提前了20年”,據相關人士透露。

在三次產業的統籌和互動中,產業是連接和促進三次產業良性互動的核心樞紐。抓住了工業,也就抓住了整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

近年來,在各地競相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中,原本是我省工業發展第壹區的綿陽,明顯變得有些“低調”。其中,2008年,這個曾經因工業而興的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9%,分別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低3.9個和0.4個百分點。

揭短思長,知恥而後勇!面對這種“不加快發展,就加快落後”的嚴峻形勢,綿陽市委市政府新壹屆領導在科學認清綿陽形勢的基礎上,及時做出了壹系列應對措施,如啟動“工業百億工程”,大力培育“1+5”特色優勢產業。並提出要牢牢把“工業強市”作為全市的主導戰略、核心戰略和根本戰略,聚集全市的人力、物力、財力和領導能量,形成振興綿陽工業輝煌的強大合力。

得到它並不容易!時隔壹年多,最後壹站和綿陽這兩個受地震影響的城市達到2410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受災占96%。此後,當他們在年底發出要約時,壹組來之不易的數據顯示,綿陽工業開始走上“V型”反轉,加速復蘇。去年綿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01.39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工業增加值增長26.5%,首次突破300億大關,比上年提高23.9個百分點,高於全省5.3個百分點。全市新增規模以上企業79家,達到936家。尤其是過去長期“磕磕絆絆”的縣域工業,去年也有了非常可喜的變化:9個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平均超過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額達到654.38+056.25億元,占全市的52%,支撐起了全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在城鄉住房重建中,綿陽提出了“災後重建的首要任務是住房重建,只要壹戶沒完成,災後重建的任務就沒完成”的口號。市委從市縣抽調數千名機關幹部,背著背包,深入受災嚴重的鄉鎮和偏遠鄉村,支援農村住房重建。截至3月20日,全市51.1.6萬戶農房重建工作已全部啟動並完成。與此同時,因災失去土地的19228戶農民的永久性住房重建已全部啟動。到18年3月,已完成16726戶。到5月底,“有房住、有地種、有工作”就可以完全實現。走在北川的青片、白石等偏遠鄉鎮,在壹個個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壹定味道的農村院落門楣上,那些表達對黨的感激、表達對未來的紅色對聯,在明媚的春日下顯得格外溫暖豪邁,如“今日重建新居全靠黨幫扶,今朝興則興,今朝興則慶”,“建新居恢復正常生活,立壯誌創家業固”。

  • 上一篇:西藏Sure網站相關信息
  • 下一篇:為什麽青果巷是常州城的文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