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呂氏春秋》中的治國之道是什麽?

《呂氏春秋》中的治國之道是什麽?

魯的《春秋》講的是治國之道。當然還有八卦、五行、樂理、養生,但不妨礙它成為體現呂不韋治國方略和人文思想的書籍。這本書描述了根據呂不韋思想建立的秦國。

《呂氏春秋》的內容包括治國思想和歷史事例,其中有些堪稱治國良訓。可惜秦始皇不買呂不韋的賬,壹心以法家治國,焚書坑儒。雖然我想把自己的秦朝壹代壹代傳下去,但也只持續了短短的十幾年。我不知道這是秦始皇的悲哀還是呂不韋和呂春秋的悲哀。難怪郭沫若在他的十部批評著作《呂不韋與秦王政批評》中寫道:“秦始皇的成功,壹半以上是時代的結果。自春秋以來,中國由十二諸侯組成七國,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思想上,都走統壹路線。然而,始皇帝從六世繼承了魏昱,處於居高臨下的戰略地位,受益於六國諸侯的腐敗,所以他收到了自然的貢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方法是正確的。相反,如果按照的路線走,秦國還是要統壹中國的,統壹後也不會在短短的15就迅速徹底崩潰。”

讓我們看看《呂春秋》中表達的壹些觀點,讓我們把它作為呂不韋治理國家的基礎。

呂不韋反對獨裁。而這也正是秦對最不滿意的地方。呂不韋反對獨裁,主張君主世界體系,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世界不是壹個人主宰的,也是世界主宰的”。這句話對現在的我們來說當然不足為奇。當時退位制被世襲制取代,天下由壹姓統治。尤其是在秦始皇這樣壹個非常專制的皇帝眼裏,妳敢寫書,那就不是壹個人的天下了。這不就是讓我秦王與天下分國的原因嗎?顯然,對於這樣壹個專制的人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實上,這只是呂不韋蠱惑人心的壹個方面。原來儒家也主張“民為重,君為輕,國為次”。說到底也不是壹人壹姓的世界。那些尊重儒家的人有沒有讓壹個外國人接管國家,讓世界成為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的主人?只是把這些當成胭脂來粉飾世界,愚弄人民。即使呂不韋真的當了皇帝,他也只能說壹套做壹套。

盡管如此,這也不能否認呂不韋思想的先進性。至少他看到了壹個王朝要想長久,就不能太獨裁,必須給人民找點精神慰藉。就算天下是妳的,但是妳要宣布天下是秦國全體人民的,這樣人民自然不會造反。應該說,秦始皇和他的兒子秦二世嘗到了苦果。秦朝以前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正是在秦朝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把秦江山改姓劉。估計如果秦始皇知道了,可能會重新啟用,信任呂不韋,同時更加重視呂春秋。

此外,呂不韋實際上是贊成廣納賢才的,這不僅體現在《呂春秋》中,也體現在呂不韋當宰相的時候。比如將來秦國的宰相李斯,他的客人中有甘洛、張湯、司空瑪,都是從外地來到秦國的名人。呂不韋知道壹個道理,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春秋戰國的亂世。壹個人甚至可以改變壹個時代。於是招賢納士,才得了呂《春秋》。事實上,從秦國的發展來看,掌權的基本上都是外來人才,如、呂不韋之前的秦國宰相等等。

呂不韋似乎有意想把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思想收集在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這只是按他個人意思處理),但有了這個想法,他就會選擇諸子思想。雖然他把儒家思想作為書中的主要思想之壹,如尊師重道、順從民意、培養太平之政等,但如果壹部《呂春秋》只有這些,恐怕不能稱之為“聖人”。呂不韋也主張君主的無為。無為思想屬於道家思想,無為而治是道家追求的壹種境界。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讓秦始皇惱羞成怒的話,呂不韋在書中的悼詞確實讓秦始皇難以忍受。當然,當時是否提出退位制度尚無定論。畢竟夏朝以後,世襲君主制取代了退位制已經成為壹種制度。這個時候,不僅統治階級會反對,就連老百姓也會嘲笑其幼稚。退位制度,從理想的角度來說,當然比世襲制度先進很多,但在當時階級差異的情況下,無疑是鏡中花,水中月。戰國中期,晏上演了壹場禪讓鬧劇,成為當時士人抨擊禪讓、維護世襲君主制的笑柄。這件事的重演,自然會引起包括秦始皇在內的所有文人階層的壹致反對。

《呂氏春秋》中有許多主張,如儒家主張尊師重教等。,也就是在壹個逐漸統壹的時代引入儒學。儒家崇尚“仁”和“愛”,以綏靖之心對待老百姓,以言傳身教讓老百姓忘記階級差異。呂不韋看到,壹個長期紛爭的時代即將結束,是時候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安撫,實現思想上的統壹了。正如壹些學者所提出的,《呂春秋》的出現是那個時代大壹統的結果或產物。

事實上,秦始皇采取的壹些措施幾乎與呂春秋的觀點是直接對立的。西漢建立之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與秦始皇直接對立的,說呂春秋的觀點與西漢初期實行的政策相似應該是有道理的。

需要註意的是,呂不韋的壹些軟措施,如重視農業、恢復生產、君主制度等,更適合長期統治,而漢朝之所以統治這麽久,就是吸取了秦朝的經驗。西漢初年的政權,隱隱約約有《呂氏春秋》中秦的影子。(劉光輝)

  • 上一篇:巨野歷史名人
  • 下一篇:哈爾濱必遊四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