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有多少人死於三次鼠疫大流行?

歷史上有多少人死於三次鼠疫大流行?

三場瘟疫奪走了壹億多人的生命。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傳染病。

主要臨床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和肺部特殊炎癥。

歷史上第壹次瘟疫疫情發生在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其流行中心在近東的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經過埃及南部的塞得港,沿著陸海貿易路線傳播到北非和歐洲,幾乎影響了當時所有著名的國家。

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每天都有壹萬人死亡,極端疫情時期總共有近壹億人死亡。

這個疫情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疫情發生在公元14世紀,關於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這種流行病持續了近300年,遍布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其是歐洲。

歐洲死了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壹;意大利和英國占了他們人口的壹半。

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都是腐爛發臭的死貓狗,人們把它們當成傳播瘟疫的罪魁禍首而捕殺。

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卻越來越猖獗。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2000人,壹個月後死亡8000人。

直到幾個月後,壹場大火(歷史上稱為“倫敦大火”)摧毀了倫敦大部分建築,老鼠不見了,鼠疫疫情才平息。

這場瘟疫在歷史上被疫情稱為“黑死病”。

第三次疫情開始於19 (1894)年底。

它突然爆發,並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頂峰。它蔓延到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造成1000多萬人死亡。

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波及範圍之廣,遠超前兩次大流行。

這次疫情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附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也在家畜中流行。

擴展數據

原因

鼠疫桿菌是壹種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蟲,新分離的菌株用亞甲藍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染色較重,有包膜(或被膜)。

病竈標本和原代培養物呈橢圓形。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強,在寒冷潮濕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和5-10℃仍能存活。

但它對常用消毒劑和殺菌劑的抵抗力不強。

對鏈黴素、卡那黴素和四環素敏感。

傳播方式

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領導的關於剩余野生動物鼠疫來源的現代研究證實,大多數鼠疫疫情是由突然嚴重的氣候變化引起的。

降雨過多是鼠疫傳播的最大原因,如果是幹旱後降雨過多,更容易爆發。

當降雨量過多時,植被生長會增加,因此食草動物和昆蟲會獲得更多的食物。

嚙齒類動物也會大量繁殖(包括帶有鼠疫桿菌但對該細菌免疫的老鼠),遠遠超過它們的捕食者所能控制的數量。

在爆炸性的大量繁殖之後,為了尋找覓食地,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不得不進壹步擴大。

所以再過幾個月,這些帶有鼠疫桿菌的野生動物就會像波浪壹樣散開。

不久,這些動物將與其他沒有鼠疫桿菌的嚙齒動物接觸,並通過跳蚤這壹吸血媒介進壹步跨物種傳播。

吸血蚤的跨物種傳播

跳蚤雖然鼠疫是壹種人與動物之間的傳染病,但主要的病原媒介不是老鼠本身,而是不起眼的跳蚤。

嚙齒動物大多對鼠疫免疫,但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

跳蚤會死於瘟疫。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鼠疫的傳播過程實際上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

跳蚤吸了帶有鼠疫桿菌的嚙齒動物的血後,它們的消化道會被繁殖細菌混入血塊的東西堵塞。

生病的跳蚤開始饑腸轆轆,以至於任何會動的生物,不管是不是正常宿主,幾乎都會跳起來吸血。

但由於腸道堵塞,無法消化,患病的跳蚤不僅無法停止饑餓,還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從而將鼠疫桿菌傳播給正在吸血的宿主。

最後,患病的跳蚤會迅速從壹個宿主跳到另壹個宿主,殺死壹切,在完成壹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進壹步傳播瘟疫。

所有鼠疫,包括淋巴結不明顯的病例,都可以引起膿毒性鼠疫,它可以通過血液感染身體的所有部位。如果細菌侵入肺部引起肺炎,甚至會引起繼發性肺鼠疫。

感染者會傳播富含病菌的痰液和飛沫,進壹步擴大鼠疫病情,引發局部疫情或毀滅性大流行。

1894年,中國華南地區爆發鼠疫,並波及香港。

兩位細菌學家,法國人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人Kitasato Shibasaburo,從香港病人身上分離出了引發鼠疫的細菌。

由於北裏柴三郎的發現後來被發現是錯誤的,壹般認為葉和森是第壹個發現鼠疫桿菌的科學家。

1967年,為紀念葉和森,鼠疫耶爾森菌學名改為。

1898年,法國科學家保羅·路易斯·西蒙德在印度孟買首次證明老鼠和跳蚤是鼠疫的傳播者。

  • 上一篇:尋找西方時裝發展史的信息
  • 下一篇:日本尺八與宋尺八的淵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