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咨詢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咨詢的發展。

壹,認知心理學的開端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如火如荼。然而,在這壹時期,認知革命的思想正在醞釀,奈瑟爾於1967年出版的《認知心理學》標誌著這壹新思潮的形成。然而,在此之前,很難確定其出發點。更多的心理學家認為1956在認知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因為在這壹年,“美國心理學家發表了壹系列基於信息加工觀點的心理學學術研究成果”(梁寧堅,2003,p.13)。首先是喬治·米勒(1920-)的研究。1956發表了壹篇名為《神奇的7 2:我們處理信息的容量極限》(米勒,1956)的文章。本文將記憶研究帶回心理學,並展示了如何將信息論的概念應用於人類信息處理的表達。其次,傑羅姆·布魯納(1915-)主張研究“知覺中的新面貌運動”。布魯納和他的同事認為,感知者在感知中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不是被動的感知數據的記錄者,並且感知者的個性和社會背景對他所看到和聽到的有很大的影響。第三,S.S.Stevens在1956發表的關於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表明了人對刺激的感知與物理刺激強度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在1956期間,對認知心理學發生最有影響的研究有三個方面:利昂·費斯汀格(1919 ~ 1989)、H.A .西蒙和a .紐維爾的認知失調理論

諾姆·喬姆斯基(1928-)在1956年開始發表他系統的語言學研究成果《語言描述的三種模式》(喬姆斯基,1956)。喬姆斯基提出的短語結構語法可以產生所有圖靈機可以識別的語言,而圖靈機可以識別的語言就是可以阻止圖靈機的字符串。隨後喬姆斯基在1957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句法結構》,這標誌著“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轉換生成語法不僅描述人類的語言行為,而且研究人類大腦中體現的認知系統和普遍語法,強調對人類語言能力的解釋。喬姆斯基本人從壹開始就看到了轉換生成語法對認知科學的意義,主張將語言學的研究與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研究結合起來,為探索人類大腦的奧秘做出貢獻。

這些研究把關註的焦點轉向了人腦內部,但是人腦內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圖靈明確提出了“圖靈機”模型,1956年西蒙和紐厄爾的“邏輯理論機”(簡稱LTM)的成功,為後來被稱為信息處理心理學準備了語言和框架。西蒙和紐維爾認為,“邏輯理論機器”不僅是計算機智能的有力證明,也是人類認知本質的證明。其系統的關鍵特征是將復雜的任務分解成子目標,信息處理被表征為壹系列程序指令,啟發式方法也被用於輔助決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奈瑟爾出版了《認知心理學》壹書,這不僅是第壹本名為《認知心理學》的教科書,而且確立了壹門新學科的內容範圍。它在信息加工理論的框架下,對前人在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其突出貢獻是發展了利用反應時揭示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等間接測量方法。他的作品在奈瑟爾出版後,《認知心理學》雜誌和《認知科學》雜誌分別從1970和1977開始出版。無論是否可以說1956是認知心理學的起點,心理學家都承認,奈瑟爾從1967開始的認知心理學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形成的標誌。

二、認知心理學的哲學淵源

認知心理學的哲學起源是壹個復雜的問題,因為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思想相互鬥爭,相互交融。但在更壹般的意義上,認知心理學的哲學淵源是經驗主義、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行為主義。當然,理性主義對於糾正和否定行為主義的機制和還原論也起著關鍵作用。

自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來,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將研究重點從外顯行為轉移到內部認知過程,探索內部認知機制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受理性主義傳統的影響,這些心理學家認為認知機制在知識的獲取、儲存和使用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的任務是發現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認知機制”,探索認知機制的特點和規律。但是認知心理學仍然是經驗主義的。作為社會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之壹,英國心理學家Hare (R)指出:“這種新認知主義的背景是行為主義的消亡——但作為壹種方法論,行為主義在作為壹種普遍理論消亡後仍長期存在。”(哈裏,1999).它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行為主義,“經驗模型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Kevin,1997)。按照經驗取向進行研究的認知心理學,主要是“經驗主義”。

第三,現代心理學自身的發展和矛盾運動

認知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發展和矛盾運動的自然結果。具體來說,它與早期的實驗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和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有著密切的聯系。

(壹)與早期實驗心理學的聯系

自馮特創立實驗心理學以來,認知研究已經從哲學視角轉向心理學視角。馮特從心理化學的觀點出發,用元素分解的方法研究認知和其他心理現象。同時,他站在建構主義的立場上,探索各種心理要素形成各種心理復合體的方式和規律,並用統覺的概念加以概括。“現代認知心理學繼承和發展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研究傳統。比如反應時的實驗,就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壹。”(葉浩生,1998,第498頁)因此,可以說現代認知心理學是實驗心理學在推翻了行為主義之後向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回歸。

早期實驗心理學以被試的直接經驗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提倡實驗加內省的方法。認知心理學在批判和改革的基礎上,繼承了馮特的內省方法,提出了“口頭報告分析法”或“大聲思考法”(葉浩生,1998,第498-499頁)。

(二)接觸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初。它是壹種反對要素分析,強調組織整體的心理體系。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思維等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強調格式塔組織和結構的原則,思維是對整個問題情境的‘重組’或‘頓悟’”。

認知心理學強調研究的整體性和內在心理機制,強調信息的破譯、編碼和整合,強調內在心理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強調通過模擬的手段進行綜合研究,與格式塔心理學壹脈相承。另外,認知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比較接近。格式塔心理學側重於感知、思維和學習領域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學主要研究信息的接收、編碼和儲存過程,涉及表征、註意、記憶、問題解決和創造性思維等認知過程。而格式塔心理學的組織原理主要局限於知覺領域,無法解決人們復雜的意向活動和認知活動。而且格式塔心理學壹方面強調內在格式塔的整體性,另壹方面又強調直接觀察經驗,很難深入分析直接經驗與內在心理結構之間的機制。

(3)接觸行為心理學

從經驗心理學的角度來看,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占主導地位,20世紀下半葉認知心理學占主導地位。而前半部分行為主義內部的中介概念,早就動搖了行為主義的理論,為認知心理學做好了準備,認知心理學是在與行為主義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與行為主義的聯系最為密切。

行為主義的研究為認知心理學提供了有效的實驗方法論體系。在方法論上,認知心理學深化了行為主義。信息加工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壹樣,為了體現客觀性,盡可能保持對心理過程的討論具有可操作性。信息加工心理學在刺激-中間變量-反應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類似計算機操作的輸入-內部信息加工-輸出研究模型。

理論上,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倡導的目的-對象手段的整體行為觀,以及具有綜合認知特征的目的行為主義,對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興起產生了壹定的影響。認知心理學家諾曼提出了以調節系統為核心的信息加工系統,強調行為和認知的整合。

(四)聯系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屬於兩種不同的認知心理學模式,但都關註人類認知的內部結構或機制,是“認知革命”的盟友。

受康德的影響,皮亞傑提出了“先天圖式”的概念,解釋了兒童通過同化和適應不斷發展認知結構的機制。戰後的信息處理心理學也充分體現了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思想。認為人類的信息加工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而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對信息進行選擇、接受、編碼、加工、儲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信息加工心理學都表現出行為主義方法論的改進,表現出完全相似的兼容性。皮亞傑用了交互s?r公式取代簡單的STR單向活動模式,並進壹步提出STATTR公式,認為刺激被納入同化結構引起反應。信息加工心理學提出了輸入T內部信息加工T輸出的模式。可以看出,這兩個學派在許多理論問題上有相似之處。但皮亞傑更多受生物功能主義的影響,信息加工心理學更多受計算機功能類比的啟發。它們是認知心理學的兩種不同發展模式。

總之,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誕生首先發生在行為主義統治下的美國心理學中,但也受到了許多來自美國以外的心理學理論的影響。

第四,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社會需求的影響

20世紀上半葉的科學技術成就為更深更復雜的認知研究提供了技術可能性,而相關學科和理論研究也為認知研究提供了思路或隱喻,甚至表達了語言,主要包括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此外,當時的社會需求,特別是與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相關的人的因素研究的需要,極大地推動了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發生和發展。

(壹)心理語言學的影響

斯金納在《言語行為》壹書中,用行為主義的觀點完整地解釋了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斯金納,1957)。然而,斯金納的觀點不能被語言學家所接受。喬姆斯基發表了壹篇詳細的、措辭嚴厲的批判性評論,對斯金納的觀點(喬姆斯基,1959)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喬姆斯基認為,人類的語言包含著許多創造性的成分,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學習獲得語言的全部內容,其中許多內容是他自己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的(喬姆斯基,1959)。喬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此外,他還認為人的語言能力主要是與生俱來的,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能在語言的關鍵時期使母語的聽說能力得到快速發展(葉浩生,502,p.502)。喬姆斯基的理論和批評充分暴露了行為主義的弱點,對信息加工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人為因素的影響及相關理論研究

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面臨信息膨脹的局面,戰爭的需要推動了信息論、控制論、信號檢測等理論的發展。如何提高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壹種迫切的社會需求。

信息論的研究始於英國科學家C.E .香農(C.E.Shannon),他將通信視為信息在噪聲信道中傳遞的過程,他發展了壹套關於通信的數學理論,稱為信息論。根據這壹理論,不僅雷達等電子設備可以看作是發送、轉換和接收信息的裝置,人也可以看作是信息處理器。在這壹理論的影響下,布魯伍德·本特開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處理人的知覺、註意和信息通道等心理學問題。顯然,這項研究屬於認知心理學的範疇。他的研究為信息論在心理學中的應用開創了先例。

(C)計算機科學或人工智能研究的影響

計算機科學不僅為信息處理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技術工具和描述性語言,還提供了相關計算理論的基礎。可以說,計算機科學對信息處理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圖靈的工作對人們如何分析和研究智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工智能研究的實現有壹個最起碼的條件,那就是盡可能了解人類智能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在開發人工智能程序的過程中,他們對人如何解決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用“口頭報告分析法”記錄和分析象棋大師、簡單幾何解題者和密碼算術解題者的口頭報告材料,提出了產生式解題理論,並開發和使用了信息處理語言。隨著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將人腦與計算機相比較,計算機科學中的大量術語進入了心理學研究領域。人們可以用存儲、緩沖、信息存儲、信息提取等概念來描述人的認知,人們開始借鑒機器智能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智能。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發展的主流。

  • 上一篇:有哪些關於牛的典故?
  • 下一篇:離合器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