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畫中的竹名人有哪些?

中國畫中的竹名人有哪些?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竹子畫家。竹畫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發展到隋唐,出現了王維、吳道子等名家。宋代興盛,明清達到高潮。

敦煌壁畫中發現了西魏北周時期的竹畫,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竹畫。其實早在晉代就已經有了以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這些健談者,依托竹林,應該也有很多關於竹子的畫,可惜現在看不到了。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挖掘唐代張淮王子墓時,意外地在壹幅侍女和竹子的壁畫中發現了幾筆和竹子,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李隆基、畫家王維、唐玄宗吳道子都喜歡畫竹子。據說在五代時,李夫人還創造了墨家的竹法。據說她晚上經常坐在床上,看到窗紙上映出的竹影,是窗紙臨摹的。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往畫家的雙鉤設色法,用墨汁畫枝葉,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在元明清時期,有許多著名的竹畫家。只要是山水或者花鳥畫家,很少有不畫竹子的,開始強調竹子的整體氣勢。然而,在眾多畫家中,鄭板橋的竹畫也是壹絕。下面簡單介紹幾位著名的竹畫家:

文同(1018-1079),本名瀟瀟先生,晉江道士,人稱師師先生。子洲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帝保佑進士,知道海洋大陸。宋元豐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任先死,但人亦稱文湖州。擅長詩詞書畫。六十二歲時,他寫了《丹元記》。先生擅長畫墨竹,但初不貴。懂得守海洋大陸,在月谷上建亭,早晚是旅遊的地方,所以在朱墨工作越來越難。摯友蘇東坡亦擅墨竹,嘗作詩曰:“漢川植竹賤如彭,斧鉞不赦龍。料窮太守,渭濱胸中有千畝。”俗話說,文畫竹“深思熟慮”。然先生卻認為“我才是那個沒有學道的人,身體不舒服,所以沒有送走,就從出發,生病了。我現在能怎麽辦?”但其竹畫仍以文人為主,被稱為“湖州派”。到了元代,畫墨竹成為壹種時尚,如李理、趙孟頫等名家,都是湖州派的傳人,對後世影響很大。米芾紙繪竹雲:“以墨深為面,以淡墨為背,可以由此出發。”墨竹在北宋仍然是壹門新興的繪畫藝術,仍然與當時時尚寫實的時代有關。因此,不存在“中介”或“爪”撇葉,也不存在竹節間的書法連筆。整個畫法介於“畫”與“寫”之間,不同於元代及以後文人的竹畫。

高(1248—1310),北京市房山區鹽井路1號。他擅長畫墨竹和山水,師從文同、米芾父子,集董源、巨然、李成之長。傳世的竹畫只有高壹幅。筆鋒溫和從容,條理清晰。竹子與腳下的石頭相呼應,可謂“竹石有情”。

趙孟頫(1254-1322),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太祖之孫,繼趙之後,秦王。在花鳥畫方面,他融合了“徐錫業壹、黃家福貴”兩個人物,以文筆為工,不在巧,而在樸素雅。

趙孟頫之妻關道生,浙江吳興人。他擅長畫梅、蘭、竹。傳世墨跡稀少。關道生的竹畫在元代頗有名氣。其特點是:用墨無變化,竹葉無層次,壹筆完成,用筆以居中為主,偶爾兩側。最上面的竹葉是“燕子式”的,用藏鋒筆法挑出來,極其傳神。

李李(1245—1320),本名,生於(京)。善畫枯木竹石,尤擅雙鉤彩竹墨竹。李傕曾走遍東南山川,使使者跨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態。竹畫的題材多以修剪竹子和樹木、石頭為主,夾雜蘭花、雜草,共同構築了這幅畫優雅活潑的意境。

倪瓚(1301—1374),常州人,生於江南,生活十分富足。元末變賣家產,浪跡江湖。我壹生好學,詩書書畫都很努力。他的水墨山水、居東園、學景、觀,作品多以環太湖風光為題材,意境質樸。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影響很大,與王蒙、黃、真武並列為“元四大家”。書的風格樸實無華,種類繁多,有《簡室詩》、《自寫詩》等,流傳於世。他的畫挺立,瘦高,溪流涓涓,筆法寬廣,氣度十足。

真武(1280—1354),本名,號梅花道長、刀妹道長、梅花祖師等。嘉興人,家境貧寒,獨門隱居,性格孤僻,不滿元朝統治,從不以畫媚天下。除了山水畫,真武還擅長觸摸竹石。喜歡用禿筆重墨,氣勢豪邁。

柯(1290—1343),本名,字丹秋生,別號烏雲閣李,臺州人。他以畫竹子聞名,也擅長制作水墨花卉。墨竹是個有文化的老師,但能創造新的思想。他常以書法寫竹石,書畫結合,運用自如。

王弼(1362-1416),本名孟端,是的朋友,初生於九龍山,又名九龍山人。無錫人。洪因其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才能被推薦到翰林院。風景園林師王蒙畫的長江遠山,怪石嶙峋,都很精致。在永樂,墨子竹聞名天下,當時排名第壹。有錢買它的尺子。易也是博學多才,善作詩。有人這樣評價他的竹畫:“妳的力量可以是迷人的,隨處可見。”畫面方寸之間,可見瀟灑秀麗,妙景幽深。他的作品流傳至今,如《山亭文化會圖》、《馮圖》、《竹石圖》等。他是《老友記·石頭山居集》的作者。他作品中的竹子別致簡潔,姿態如飛,非常適合文人畫。王寶的竹畫雖繼承了前代文人文同、真武的畫的遺風,但其筆墨神韻更具文人氣息,在當時被稱為“全國第壹手”。這幅畫是元代以後的新風格。

夏暢(1388—1470),本名趙衷,江蘇昆山人。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繪畫史上最優秀的竹畫畫家,他註重法度,結構嚴謹。他用楷書起筆收筆,幾乎再也不畫竹子了。他有壹幅傑作,表現了河坡和石灘之間的竹林。筆法蒼勁,構圖疏密,整個畫面非常優雅高貴。

鄭燮(1693-1765),江蘇板橋人,科舉康熙狀元,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山東範縣、魏縣的官員,有壹種政治聲音,“請為二十歲饑民求援,賜顧幫襯大官,然後乞病。”做官前後都在揚州生活,以書畫為生。他擅長畫蘭花、竹子、石頭、松樹、菊花等。,但他畫蘭花畫了50多年,取得了最傑出的成果。他的畫取材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但他有自己的風格,身材纖細,風格剛健。工筆書法,將中國八分混入草書,自稱“六書半”,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他主張繼承“從十點學七樣,棄三樣”的傳統,“不拘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先畫後畫,不設格,畫後不留格”,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歌真摯有趣,深受人民喜愛。還能治印度,“近聞鶴”。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的印本等。

對於畫竹子,鄭板橋曾寫下自己的體會:“江中亭秋色清,晨見竹,煙光影露,皆浮於疏枝密葉之間。我滿腦子都是畫。其實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所以磨墨鋪紙,落筆是變相的,手中的竹不是胸中的竹。簡而言之,意為先寫,規為也;如果妳有興趣置身於法律之外,這臺機器也是可用的。獨自畫雲!”因此,我們可以從竹子的各種自然景物中獲得靈感,激發情感,經過“目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用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多次流傳至今,廣為流傳。自清代以來,它們受到了世界各地專家的推崇,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

  • 上一篇:久明大全
  • 下一篇:慣性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