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我們為什麽要慶祝春節?

我們為什麽要慶祝春節?

我們為什麽要慶祝春節?

春節為什麽要拜年?春節是我們國家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壹天,我們需要隆重慶祝,甚至可以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這已經成為我們的習俗,但是很多人還是不太理解。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麽春節要拜年。

為什麽春節要拜年?

春節最突出的壹個特點就是拜年,也叫踏春探春。以前,如果主人親戚朋友多,不能前來拜拜,仆人會送上名片或祝福,這是上層社會“博愛”在拜年中的體現。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後,很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用來收藏名帖,叫做“門本”。

大年初壹,大家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祝來年好運。為什麽春節要拜年?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壹種怪獸,頭上有壹只獨角獸,嘴巴像血盆。人們稱它為“年”。

臘月三十晚上,它跳出大山,捕食人。人們不得不準備壹些肉放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第壹天早上,年吃飽飯走了,人們才開門相見,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就傳開了。

春節期間要註意拜年。

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拜完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向家中長輩拜年後,出門見面也要笑臉迎人,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語。鄰居,親戚和朋友也互相拜訪或邀請他們喝酒娛樂。

1首先,拜家裏的長輩。

第壹天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當然,長輩拜完之後,肯定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給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因此,給鄰居和長輩拜年是僅次於我們自己的長輩。壹般來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

2、其次是走親訪友拜年。

初壹或者初二壹定要去嶽父嶽母家,壹定要帶禮物。進門後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後依次向長輩跪拜。

3.然後是禮節性的拜年。

如果妳想給朋友拜年,妳只要進屋時向佛像鞠躬就行了。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低頭。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妳,甚至說不客套,以示謙恭。壹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寒暄過後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也要改日回訪。

4.還有感恩的新年祝福。

任何壹個在過去壹年中欠過別人人情的人,比如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者老師、碩士、博士等。,應該買些禮物送他們,並借拜年的機會表達謝意。

由於平時的辛苦工作,春節期間人們通常起得很晚。如果過早登門拜年,往往會讓主人措手不及。壹般來說,客人停留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既有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的時候,進來說壹句“新年好”就匆匆離開,也會給人“缺乏誠意”的感覺。

禮物必須合適、衛生、安全。如果妳自己做壹個漂亮的小禮物,可以表達妳真誠的友誼,展示妳的才華。拜年的時候也壹定要註意禮節和禮儀。鄰裏坐會,同學聚會,朋友聚會,都應該是“過年說好話,出口說好話”。

我們為什麽要慶祝春節?這壹天恰逢中國壹年壹度的農歷新年。歷史上,春節在秦朝叫香格裏拉、元日,漢代叫年旦、鄭丹,魏晉南北朝叫年朝、元首,唐宋叫年日、元日,清代叫元旦、元日。1912年,民國宣布將公歷改為65438+10月1為“新年”。1914 65438+10月,時任內務府首長的朱啟鈐提議,將農歷大年初壹定為春節,將端午節定為夏季節日,將中秋節定為秋季節日,將冬季至日定為冬季節日。所有公民都休息,公職人員也允許休息壹天。“經袁世凱批準,這奠定了陽歷初壹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的共存格局。”這是春節起源的相關史料。

但當然,說春聯只有102歲也不太合適。因為就像壹個人,18之前叫張三,18之後改名為張武,現在已經40歲了。妳不能說張武只有22歲。春節據說始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正月初壹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以前是很不壹致的。自漢武帝以來,規定孟席月(壹月)為正月,孟席月的第壹天稱為元旦。民國時期,元旦是陽歷的第壹天,春節是農歷的第壹天。當然,也有儒家學者不同意陽歷和陰歷更準確的說法,主張西歷(耶穌歷)和農歷(顓頊歷)更準確,因為農歷不僅與月亮的運動有關,還用陽歷和陰歷記錄時間,比較復雜,就不多說了。

拋開上述客觀史料,我們應該看到,春節實際上不僅僅是舊歷年初壹的節日,實際上是從大年三十壹直延續到元宵節(正月十五)的壹系列節日,元宵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因為中華民族或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所以也叫中國春節。它的隆重程度是,無論男女老少,工農兵商人,都在這樣的節日裏,要盡量擱置。當然,與家人和親戚的團聚是最重要的,但朋友、同學、師生、同事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問候也很重要。目前,隨著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它也成為壹個世界性的節日。

到處張燈結彩,到處喜氣洋洋,網上紅包滿天飛,父母給孩子壓歲錢,走親訪友的壓歲錢,各種禮儀和美食都傳遞著人們過節的喜悅。尤其在當前疫情下,人們通過電話、視頻、微信互致問候。學者和成功人士,尤其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節日的壓力,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普通朋友、親戚朋友的問候,覺得精力和時間都浪費了。我甚至覺得,如此大量的信息問候,似乎構成了對朋友的騷擾,似乎有些重復和繁瑣。就像壹個朋友說的,大部分拜年是沒有人情味的,換句話說,千人壹面。而拜年的內容也必然是老生常談。那為什麽我們大多數人收到這些祝福短信都很開心,而我們都要禮貌的回應以回報問候呢?

在我看來,這種反復的節日問候有很大的合理性,在於它延續了幾千年,成為壹個民族、壹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和儀式。它具有合法性,其合法性在於它基本上受到任何時代的政府和政權的法律保護。任何法律都應該保護人們在節日裏互相問候、熱鬧狂歡的自由。雖然疫情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這種交流的自由,但並不能阻斷人們互相問候的熱情。春節也是中國最隆重的法定節日,從法律層面可見壹斑。

雖然節日問候千篇壹律,重復不斷,但很容易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甚至構成不必要的騷擾。但人們關註的是節日騷擾,它是節日儀式和狂歡表達的重要形式。我們平時沒事的時候騷擾朋友不好。節日騷擾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騷擾形式。它的重復和千篇壹律,是千百年來世俗生活和超越信仰的融合,是那種不可遺忘、刻在每個人心中的力量的體現。平時覺得不自在的朋友,被喜慶儀式的世俗化、神聖化聯系在壹起,讓大家覺得我們是壹個共同體,總有相關的東西。

節日問候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紅包、電話、視頻、微信、節日致辭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分享性、共情性、無用性、休閑性和情感性的特征。比如我們大學班級群裏,有同學發了很多年終獎,分別給了他們兩個紅包。每個人都收到了壹百多兩百元的紅包,基本上是我在微信群裏遇到的最大的紅包。這是因為那些成功的學生分享他們的快樂,這傳遞了快樂。它還具有同理心,即它充分意識到每個人和我的感受是共振的、壹致的。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這個整體。大家在鋪天蓋地的問候中覺得這個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所有的歡樂都拋向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成了這個世界歡樂的中心,每個人都為自己營造了壹種屬於社區的節日氣氛,無論平日裏人們是多麽的疲憊和沮喪。

當然,這種展覽和寒暄,看起來並沒有產生什麽實際效用,因為春節期間,中國幾乎所有的工業和農業都要停產,大部分工廠、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和政府單位都放假了,大家都停止了工作,所以這個時候創造產值並不重要。而且,就算是發節日紅包,除了少數人發的多,大部分人基本都壹樣,消耗精力和時間。除了營造壹種快樂的氛圍和熱鬧的氛圍,其實是最沒用的,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增加社會財富。但事實就是如此。即使是最有知識,最有修養的人,也往往願意在微信群裏發紅包,搶紅包。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更需要發紅包或者幫孩子收紅包。估計在全世界,也就是中國的春節,跟物質和金錢最直接相關。我不知道還有哪個民族的節日是人們花錢的節日。這年頭大家壹年到頭的工作就是為了省錢。完全沒用,但是因為沒用,多少人為了這個消費辛苦了壹年。我們知道,中國很多農民工平時省吃儉用,但是在春節期間,他們是最舍得花錢的。他們得回老家坐公交、高鐵、飛機花錢。如今,它是為了娛樂和休閑。在它的無用中,它具有人生中最大的精神意義和休閑品質。

春節,也是中國人說與專業無關,話重復,廢話連篇的時候。此時,所有的話語,既不是向著看不見的上帝,也不是向著死亡。就是在這個俗世裏,也就是在相互交流的歡騰中,展現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可愛。春節的時候,妳看那些舞龍舞獅的人,觀眾是最多的,但是認真看的人不多。每個人都會做很多菜,但是根本吃不了多少。他們打麻將,打牌,打得筋疲力盡,甚至打得比工作還累,親戚之間的相互拜訪,大家忙忙碌碌的人際交往。這是休息嗎?還是不休息?是感情休息,還是多少意外?反正無所謂。中國人民需要這樣壹個節日。過了這個節日,他們似乎在新的壹年裏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他們是閑著還是累著,有用還是沒用,似乎壹年工作的意義都在他們過完這個春節後實現了。每個人好像都給自己的親戚朋友交了壹份考試答題卡,不管滿意不滿意,總要交上去。

這也是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害怕過年,不敢交這個卷子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麽年輕人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不願意把自己融入到與親友相關聯的整體中。城市化和工業化正在消解春節的整體感和儀式感,但中國人把工作和生活的意義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中國人的倫理就是在這種現實交往中建構起來的,而春節是中國人倫理精神最充分的體現。

  • 上一篇:推薦壹部關於中國歷史的好紀錄片。
  • 下一篇:中國股市周期規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