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武陟:古城記憶

武陟:古城記憶

我的家鄉,老城區,原是武陟的縣城,是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38年日軍入侵後,縣城逐漸被毀,縣城中心逐漸轉移到木鸞店,就在沁河東岸壹江之隔。我的家鄉後來叫老城,大概就是老縣城的意思。

武陟,地處中原腹地,北依太行山,南依黃河。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生活。秦代設懷縣,隋開帝三年設懷州,十六年設武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炎黃爭霸中原、大禹治水、武王伐紂、隋文帝沁水之戰、毛澤東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等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

沁河自西向東再向南流入黃河。老城就在眼前,地勢較低,靠近沁河,但從未被淹過。群眾說老城是船城,桅桿在原縣政府門前。當然,這只是傳說。老城區只有三門,因為沁河大堤往北不遠,所以老城區沒有北門,只在正北的墻上建了壹座廟。群眾叫小北丁,其他三個城市都有群眾居住,分別是東莞、西關、南關。解放前,我們看到的老城區是壹片破舊衰敗的景象。城墻裏只剩下壹人多高的土墻,外面的磚已經不存在了。三座城樓早已被拆,只有南門和甕的土墻還在,城門還在,兩邊都是又大又厚的門和鐵皮。

解放後分為四個旅,西半部是東關旅、西關旅、老城旅,東半部是南關旅。我們四個村都是貧困村,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第壹,磚多。日軍入侵後,城墻、縣衙、道臺、文廟全部被毀,許多居民房屋不復存在。所以百姓居住的東家和西家,到處都是破墻,很多房子都是用碎磚蓋的。許多人通過造房子和賣磚來補貼家用。周邊村子的人都蓋起了房子,很多人都來老城磚。

第二,水坑多。以前我們老城區是壹片汪洋,到處都是水。人住的地方沒有水面大,城墻以南壹裏多的地方全是水。城外有方坑,城西南角有洗衣坑,城西北角有柳園坑,東北角有衙門坑,城四周有護城河。可以說是屋前屋後都是水。因為水多,自然有很多魚,烏龜,黃鱔,馬龜等。那時候,我們不吃甲魚和黃鱔。人們抓住黃鱔,把它們的頭都砍下來,讓血滴在紙上,晾幹止血。因為水坑旁邊有很多碎磚,很多黃鱔藏在磚縫裏,人們不需要魚竿就能釣到黃鱔。人們蹲在水邊,手裏拿著魚食的繩子。有壹次我在想的時候,壹條鰻魚像蛇壹樣有兩尺多長,嚇了我壹跳。我丟下鰻魚跑掉了。所以幾十年來我都沒有吃過壹口鰻魚,想起當時的情景總是讓人不寒而栗。

第三,鹽度多。因為水多,地面濕,墻壁堿,地面堿,所以刮鹽土、煮鹽的人多。那時候我們不吃海鹽,都是吃自己的小鹽。

人們壹提到老城,自然會想到那是壹個磚頭多、水坑多、鹽堿多的窮村。另外,我們住在城裏,田地大多在幾裏之外。現在我們住的地方以前是南關大隊二生產隊的菜地,最近離家兩裏地。俗話說,不富則遠。那時候我們的工作日只有兩毛左右。1981年我們搬家後,我們的生活逐漸改善。

(董紹武編劇,司馬哲錄音)

  • 上一篇:800篇侵華戰爭論文
  • 下一篇:柘榮旅遊景點介紹完整圖片柘榮縣景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