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十年山水:求心性與修行?

十年山水:求心性與修行?

1,十年山水宏觀背景

相關公開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GDP增加了約12萬億,城市化人口增加了近10%,相當於10個大洋洲的人口,城市建設用地增加了280萬公頃,相當於5個上海。同時,耕地減少250萬公頃,相當於浙江省1.4耕地;10年間,我們看到了高速公路在中國大地上的鋪展。截至2007年底,高速公路總裏程達到41000公裏,位居世界第二。在中國的駕車者享受四通八達的便利的同時,我們看到了廣袤的土地被打破,當地社區被割裂,自然過程和原材料被切割。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最後壹倉混凝土澆築完成,這標誌著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工程完工。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大壩,中國還有25000多座大壩(美國有8700座),中國的地表水系統發生了毀滅性的變化,大量河流死亡;1998年,中國經歷了20世紀最大的洪水(長江的洪水位最高,雖然總洪量不是最大的),“嚴防死守”成為婦孺皆知的口號。所以,在隨後的10年裏,我們看到的是牢牢鎖住長江、黃河、珠江和漫長海岸線的百年壹遇、百年壹遇的防洪大堤。然後,我們看到長江的白暨豚消失了,太湖的藍藻泛濫了,洞庭湖的魚死了。10年,全球變暖的陰影籠罩了整個世界,越來越令人毛骨悚然。如果海平面上升、荒漠化離我們很遠,讓我們無動於衷,那麽當我們看到日益幹涸的河流、大規模消失的濕地、不斷下降的地下水時,我們的危機感就不再是危言聳聽了。作為對幹旱和缺水的回應,我們看到南水北調工程正在延伸,不久它將成為橫跨中國南北的又壹道“亮麗風景”。從1999昆明世博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即將到來的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城市的美化運動可謂此起彼伏。我們可以看到,超規模的公共建築和市政建設,主幹道和大廣場,造就了這個時代的中國城市景觀;2006年初,《國務院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作為中央壹號文件公布。於是,景觀變化的洪流從水和路網、城市蔓延到廣大的鄉村和大地;此時,四川汶川地震毀容山河,毀城斷路,可怕的景觀掩埋了八萬條生命。這壹切都發生在過去的10年裏,五千年間中國的版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景觀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是社會價值觀、審美觀和整體意識形態在地球上的烙印。從這些景觀格局和過程的巨大變化中,也可以看出我們壹直在學習,在覺醒,在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意義,在理解存在的真諦。1998洪水後,1998年10月20日,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災後重建、河湖整治和水利建設的若幹意見》。隨後,從1999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改善生態環境的實施方案。2004年2月16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明確提出暫停城市寬馬路、大廣場建設。雖然城市化妝運動沒有停止,但城市景觀成為國家高層關註的話題。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思想,2007年黨的十七大寫入新黨章。同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這是執政黨第壹次將這壹思想納入黨的行動綱領,中國的面貌必將翻開新的壹頁。

中國景觀設計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是在上述社會經濟大變革及其在地球上的投影的生動背景下進行的。在有限的篇幅裏,顯然很難完全展現這壹史詩般的宏大場面。我只能從我的親身經歷來回顧我是如何踩著時代的節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類似於大戲裏的群眾演員。

2、十年親身經歷。

土地的生態安全和人地和諧是中國的頭等大事。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擴張嚴重破壞了地球生命體的結構和功能,使地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全面下降,包括水旱災害頻發、地球生命系統自凈能力下降、物種消失、城市特色破壞等。10多年來,針對中國嚴峻的人地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城市化問題,我和我的團隊壹直在進行不斷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試圖在生態科學與景觀、城市與區域規劃實踐之間搭建壹座橋梁,讓對生命土地的科學認識在景觀界面上以物質空間的結構語言體現出來,最終使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的規劃更加科學和智慧。

首先在國際上系統地提出了景觀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然後提出了“反規劃”理論和基於生態基礎設施的規劃方法論,並綜合應用於國土規劃、城鄉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在多個部委和城市的規劃建設決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完成了壹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示範工程。

2.1 landscapes security pattern在研究中,我認識到,中國人地關系緊張和矛盾的解決,不僅僅在數量的關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空間格局的關系上。因此,早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時,我就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景觀安全格局的概念,試圖通過建立關鍵的景觀格局來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受中國圍棋空間戰略的啟發,我提出了通過控制空間中的關鍵模式,即SecurityPatterns,來高效保證某種自然和人類過程的健康和安全的思想,發表在國內外的期刊上。景觀安全格局研究的特點是將水平景觀過程視為壹系列控制過程。這些水平過程需要克服空間阻力,以實現景觀覆蓋和控制。要實現最有效的景觀覆蓋和控制機會,就必須占據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要素、部位、空間位置和聯系。在中國土地極其有限的背景下,景觀安全格局在如何高效利用土地,特別是協調保護與土地開發的矛盾中具有實際應用價值。1998後,先後主持兩項自然科學基金,持續研究景觀安全格局,並投入大量規劃實踐。這壹基本的方法論探索,為今後的土地、區域、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和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然,許多技術問題還有待克服。

2.2生態基礎設施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中國土地生態安全問題的主要根源在於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管理和以單壹功能為目標的“小決策”,表現為土地上各種生態過程和景觀格局的破碎化和片斷化。因此,在將景觀安全格局的理論研究與大量城市和區域景觀的規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和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團隊系統地提出並完善了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的概念,用於整合生態系統的各種服務,將各個單壹過程的景觀安全格局整合為地球上壹個完整的景觀安全網絡,並提出了建立城市、區域和國家EI的空間策略。

EI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運動、娛樂、安全住所、美學和教育等。它不僅包括習慣上的城市綠地系統概念,還包括所有能夠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和農業系統以及自然保護區系統,並可以進壹步延伸到以自然為背景的文化遺產網絡。正如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前瞻性的市政基礎設施(道路系統、給排水系統等。),城市生態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前瞻性的EI。生態基礎設施這個詞本身並不是我第壹次提出來。國際上有人使用過EI這個術語,但它只是作為壹個描述性的詞出現在生物防護領域。而我的貢獻在於系統而清晰地將EI定義為整合了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和遺產保護功能的景觀格局,進而發展成為引導和定義城市空間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現在:

(1)將EI與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結合,強調基礎景觀結構的綜合服務功能,包括雨洪管理、生物保護、遺產保護和休閑等。使EI具有科學的功能測度指標,提高國土規劃、城市和區域規劃,特別是國土生態安全規劃的科學性。

(2)以景觀安全格局作為判斷和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的基本技術手段,並與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分析技術相結合。

(3) EI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基礎結構,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與現行國土和建設規劃相銜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基礎設施。

最近,環境保護部委托的“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研究”和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委托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生態安全格局研究”研究項目,使我們得以檢驗建立從土地到區域和地方不同尺度的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的系統方法。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推廣到全國各地的土地和城市規劃。

2.3“反規劃”

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導致中國系統性城市生態環境危機的主要根源之壹是現行的規劃方法論和制度,因此必須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人口-規模-自然”為導向的物質空間規劃方法論進行全面反思。現有的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劃方法(即“人口-自然-布局”模式)無法使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生態基礎設施得到落實,生態和諧的理想在舊的發展規劃模式下難以實現。為此,我們提出了“反規劃”的方法,從“逆向”的規劃方法和“負面”的規劃結果入手,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引導和界定快速城市化。這種方法強調:

(1)壹種“逆向”的規劃程序——首先以生活用地的健康安全為名,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為名,而不是從開發商的切身利益和發展的需要出發,進行城市和區域的土地規劃。

(2)“消極”的規劃結果——城市建設與非建設區域的關系是顛倒的,體現了壹種強制性的未開發區域及其類型和控制強度,形成了城市的限制性和引導性的格局,而把開發區域作為壹張多變的“地圖”留給市場去改善。這種限制性格局也界定了建設用地的空間,是支撐城市空間形態的框架。它不是簡單的“留白”或只是沒有建築面積,而是壹個完整而關鍵的生活用地結構。

(3)綜合解決:“反規劃”方式試圖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這壹確保自然和人類過程安全健康的景觀安全格局,全面綜合地解決國家生態安全、城市生態、特色和形態等問題。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已經形成了壹套操作方法和大量案例。“反規劃”是中國版的景觀都市主義,也是中國當前生態規劃的可操作方式。“反規劃”

壹經發表,在城市與國土規劃、文物保護、環境保護等領域引起強烈反響。兩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引起了規劃界壹些“權威”的強烈抵制和封鎖。另壹方面,我們看到“反規劃”受到了很多地方和部門的普遍歡迎。我們看到,北京的總體規劃是從“反規劃”開始的,深圳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規劃”,臺州、東營、菏澤的領導都通過“反規劃”找到了走出傳統規劃死胡同的出路。在國家發改委主持的中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我們也看到了“反規劃”的作用。近年來,建設部從城市規劃辦法的修訂到城市規劃法的修訂,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反規劃”思想的影響。最近國土部門的用地規劃也在認真吸收壹些“反規劃”的思路和方法。“反規劃”宣稱,將決定城市發展形態和特色的是景觀,而不是建築;應該並將最終決定城市空間發展和布局的是生態過程和格局,而不是人口和社會經濟的預測和假設。

2.4生存的藝術與對傳統園林的批判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不斷地與自然競爭與和解,以獲得生存的權利,這是景觀設計的核心,也是壹種生存的藝術。然而,這種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存藝術”早已被上層文化中所謂的造園術所掩蓋和閹割。雖然造園藝術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關系,但這是片面的,甚至是虛假的。因此,要把景觀設計確立為壹門生存藝術,就必須撥雲見日,就必須從批判和揭露封建文人的傳統園林入手。所以從1997回國開始,我寫了壹系列關於園林所謂“國粹”的批判文章,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十年來對城市園林綠化的誤解。這種曝光體現在對圓明園防滲工程的批評上。傳統園林的美學和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城市環境建設、城市化妝運動等各種誤解的重要根源,是新文化思想運動必須掃除卻無法掃除的封建殘余。這些批評是壹些把中國古典園林視為國粹的年輕人所不能容忍的。他們甚至以風景園林學會的名義發布紅頭文件,在我2006年國際IFLA會議和ASLA年會的主題演講上潑臟水。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誤讀和歪曲了我的立場和觀點。我的立場是:傳統園林是珍貴的遺產,我們不應該以繼承和發揚祖國優良傳統的名義,賦予遺產解決當代中國必須面對的環境問題的重要使命。中國需要新的園林,甚至需要壹門新的學科,那就是景觀設計。它來源於中國的另壹個傳統,即關於人地關系生存的科學和藝術,而不是皇帝和學者的消遣藝術。這種生存藝術的傳統,才是中國詩情畫意大地的真正根基,也是壹個肥沃、安全、美麗、健康的“桃花源”的根基。

在當代中國,人與自然的平衡再次被打破,農業時代的“桃花源”將消失,中華民族的生存將再次面臨危機,包括環境和生態危機、文化認同的喪失和精神家園的喪失。這對於景觀設計來說是壹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景觀設計應該恢復作為“生存的藝術”的本來面目,在創造新的“桃花源”的過程中肩負起重要的責任。為了勝任這壹角色,景觀設計必須徹底拋棄造園藝術的虛偽和空虛,回歸協調人地關系的真正的“生存藝術”;它必須在真實的人地關系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定位和發展自己,而不能迷失在虛幻的“花園”中;在空間上,它必須通過“反規劃”建設生態基礎設施,引導城市發展,保護生態和文化遺產,重建天地、人與神的和諧。正如古代的“風水”模式維持著地球上自然過程的健康和安全壹樣,當代中華民族的生存依賴並建立在壹個能夠維持生態過程安全和健康的生態基礎設施之上,因此這將是當代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

2.5批判都市化妝運動,提倡第壹步文化和野草之美。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中國城之所以如此貪洋,景觀如此低俗,是小農意識、暴發戶意識、封建極權意識的積澱。如果不去除這個尺度,就不會形成高品位的城市景觀,節約型的生態城市就會錯過中國,廣大農村的鄉土人文景觀和鄉土自然景觀得不到保護,中國人地關系的危機就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城市、建築、山水,就像胡適批評的文言文壹樣,充斥著“變態山水”或者文言文所謂山水。他們什麽也不說,無病呻吟;遠離生活、人群和城市的基本功能需求;他們不僅模仿古人,而且更好地模仿古代洋人和現代帝國洋人。看看那些遠離土地與生活的假虛古色古香的園林,所謂的“詩情畫意”,與西方巴洛克的頹廢基因交配,加上古羅馬和圓明園廢墟的亡靈,再塗上各種俗麗的化妝能力,再生出中國當代城市景觀的怪胎。為了掃除封建汙垢,創造當代中國的山水和城市,我們必須把新文化思想運動進行到底,徹底批判兩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專業批判帝王和封建文人的傳統造園思想,倡導文化的第壹步之美和野草,回歸土地,回歸常態,回歸人地關系的真實,創造新中國的新農村。這個新農村起源於中國大地,符合當代中國人的需求,可以用當代的技術和材料有效解決當代中國面臨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能源和資源問題,也是中國人可持續生存和生活的新景觀。

2.6鄉土文化景觀和工業遺產也是基於對鄉土景觀和鄉土景觀的理解。我們對當地的文化景觀進行了研究,並從中學習。20年前通過對“風水”的研究,開始發現當地景觀的魅力。“風水”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地方性的景觀,不同於文人和皇室的建築和景觀,其深層含義是其生存的藝術。因此,我從人類系統發展過程中的生存經驗和民族發展的文化生態經驗兩個方面揭示了“風水”模式的深層含義,提出理想的“風水”模式是中國人生物和文化基因的壹種圖式。1998之後,對鄉村景觀的研究擴展到了更廣泛的鄉村和聚落,並更多地與規劃設計實踐相結合。從雲南紅河鄉土文化景觀的研究,到川西平原鄉土文化景觀的研究與設計實踐,再到藏區文化景觀的研究與設計實踐,再到最近新農村建設可能帶來的對鄉土景觀的破壞,再到廣東順德馬崗村的規劃案例研究,都體現了我對鄉土景觀的迷戀。這種文化景觀的核心部分是田園,是壹種生存的藝術,是真善美的和諧統壹,是人類千百年來適應自然過程和格局的智慧結晶。它承載著特定區域人們生存和生活的歷史,同時也為當代人應對生態環境和能源危機帶來了新的希望。

面對新農村建設的高潮,我預感到鄉村景觀的大規模破壞即將到來,所以在2006年中央壹號文件出臺時,我向國務院領導提出了兩個關於保護和諧社會基礎的建議,即盡快構建土地生態安全格局和鄉村遺產的景觀網絡的建議和建設大運河國家遺產和生態廊道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采納,積極推動了國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關註了地方文化遺產。還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研究和大運河申遺工作,推動環保部開展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研究。

基於對鄉土景觀和鄉土景觀的理解,我們開展了對中國工業遺產的研究和改造利用。中國的工業遺產長期未被納入國家文物保護體系,大量看似普通、銹跡斑斑、“醜陋”的工業遺產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被徹底破壞。就像我們曾經對待古老的城市和街道不文明壹樣,我們正在迅速摧毀工業時代留在中國大地上的遺產。因此,從1999開始,風景園林與本土設計研究生院開始了工業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實踐,包括廣東中山嶽重造船廠(綦江公園)的改造與利用,隨後主持了沈陽冶煉廠舊址設計、蘇州泰和面粉廠改造設計、北京燕山燃氣具廠舊址設計、上海2010世界博覽中心綠地設計的前期研究,最近,我們從無數的成功和失敗中積累了經驗,同時也借鑒了國際工業遺產特別是《保護工業遺產國際憲章》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在此基礎上,2006年4月,我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關於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建議》,主要起草了旨在保護工業遺產的《無錫建議》。2006年4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主持,在無錫召開的首屆中國工業遺產大會上通過了《無錫建議》,這標誌著中國工業遺產保護正式提上日程。隨著對本土文化景觀研究的深入,包括大運河在內的中國豐富的線性文化遺產和遺產廊道的研究日益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其實我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的研究課題都和這方面有關。最近完成的全國範圍的線性遺產網絡研究,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確定了17條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和戰略意義的文化遺產線路,把我們的視野擴大到了全國。

2.7新農村景觀示範認識到示範工程的意義,我主持實施了國內多項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發展示範工程,在國際各大權威專業雜誌上被廣泛介紹、引用和評論,並有幸在國際上獲得多項大獎。這些項目是針對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環境、能源、資源問題的示範項目,是筆者壹直倡導的“新農村景觀”。其中,廣東中山綦江公園體現了第壹步文化和野草之美,倡導尊重當地文化和當地環境的新倫理和美學,化腐朽為神奇,使壹個普通的造船廠遺址成為廣受市民和遊客喜愛的城市新景觀和遊憩場所,喚起國人對工業遺產的關註;沈陽建築大學水田校區倡導節地理念和鄉土景觀,在當代城市的校園中完整生動地再現中國的農業生產過程,將景觀視為生產過程和體驗,讓中國年輕人感受到“耕讀”的意義,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浙江永寧公園,通過建立城市生態防洪體系,整合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倡導與洪水為友的生存藝術,而不是簡單的工程或化妝藝術;樹蔭下的紅絲帶唐河公園,倡導如何在最少的人為幹預下,將當代藝術與生態有機結合,使自然荒地有效“城市化”,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系統及其生態服務的完整性,成為節約型城市綠地的典範;“反規劃”的臺州案例,系統地運用“反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城市空間發展規劃,實現智慧保護與智慧增長的有機結合。

實踐證明,這些示範工程對促進城市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推動節約型城市綠地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2.8教育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生態規劃的思想和成果必須由城市和區域建設的決策者來實現,教育和影響他們不得不成為當代科學研究者的重要職責。為此我和李迪華合作出版了《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的交流》壹書(四年間重印近65438次),給市級以上的市長班和部長們上課。如果說景觀是人類意識和價值觀在地球上的投影,那麽改變決策者的價值觀和環保意識就是創造好景觀最有效的方法。

單壹的科學研究和項目不足以解決中國人地關系的系統性危機,而傳統學科在應對嚴峻的土地生態安全危機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重建人地關系和諧的任務有賴於壹個新的學科體系和壹大批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對土地倫理的清醒認識、系統的科學武裝、健全的人文修養和掌握現代技術。這樣壹門對土地進行系統分析、規劃、保護、管理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就是景觀設計,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土地設計”。為此,我不遺余力地推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同事們壹起創辦了風景園林研究生院,在地理學科下開設了景觀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和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由此,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直接推動了國家有關部門新設立的景觀設計師專業的建立,並將其定義為:協調人與土地關系,使城市、建築、人的壹切活動與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的科學與藝術。

經過10年的努力,我深刻認識到,要解決我國土地生態安全和人地關系的嚴峻危機,必須進行系統的突破和創新,包括觀念、理論、方法、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乃至“科研”本身的理念和機制,並致力於社會實踐。只有這樣,“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再造秀美山川”、“創建生態文明”才不會成為壹句空話。這些是我65,438+00年來壹直在思考和思考的,也是我65,438+00年來壹直在做和做過的。是也不是,我認為善於談論它的人會成功或失敗,我認為其他人會從中吸取教訓。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

  • 上一篇:用簡潔的文字概括《三國演義》各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 下一篇:桂林山水的傳說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