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對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幾點認識

對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幾點認識

1.資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方式影響生產力發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

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總體生產力水平不高,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造成這壹突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壹是資源配置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壹項重要任務是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

第二,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妥善處理好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關系。

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不統壹。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地區等。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義務不同,對這種關系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行動。需要在理論上鏟除根源,在實踐上統壹步伐。

——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發展和保障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第壹要務是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壹心壹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務是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確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壹,使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度開發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不可能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總的來說,發展沒有保障。

——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促進了經濟增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開發自然資源是壹種反自然的活動,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頻發,自然災害驟增,生態環境惡化,物種逐年減少,人類的家園面臨資源環境的挑戰。自然發展史和人類文明史是教科書。人類進化300多萬年,人類文明5000年,工業化200年,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結論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掠奪”發展(人類掠奪自然,人類相互掠奪)已經到了極限。人類在處理國家關系的同時,已經開始研究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話題。在我國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面對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生態惡化,應著力研究制定資源配置中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建立發展與補償雙向機制,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措施,實現補償、循環、和諧、和諧。

——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需要確定不同類型和用途的自然資源在生產力發展的壹定階段上的發展限度,協調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物質生產都包括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但是,人們很容易忽視甚至否定自然物質的生產,往往以破壞自然物質生產的方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造成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的尖銳矛盾。但是,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物質生產為基礎的。既要承認社會物質生產,也要承認自然物質生產。我們不應該以破壞自然物質生產的方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必須把人類的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允許的範圍內。因此,在生產力發展的壹定階段,自然資源的開發應該是有限度的,應該確定不同類型和用途的自然資源的限度。同時,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每壹個過程中,社會都必須投入資金進行補償,以維持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平衡,防止生態潛力的根本喪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資源是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克服“暫時發展,長期停滯”和“局部發展,整體後退”的短視行為,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論。在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相關理論對資源配置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由於歷史局限性,沒有完全反映客觀規律,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反思和總結。地理環境決定論影響很大,人定勝天論在實踐中也有很大作用,但兩者都是片面的。我們不完全贊同地理環境決定論,也不完全贊同人定勝天論。我們提倡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論。

實踐壹再證明,違背自然規律,過度開采資源,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報復;人類不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有的自然平衡,這是壹種自然主義的價值觀,也是不可取的,自然生態系統對人來說也不壹定是最理想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壹,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出發點和歸宿。遵循自然規律,有限開發利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改變自然的舊平衡,構建螺旋式自然的動態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壹,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

三、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人與自然、中央與地方、經濟與社會、區域、國內與國外、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目前,從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角度來看,有幾個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第壹,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追求GDP)導致以下結果:壹方面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社會發展滯後;另壹方面,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公益事業發展緩慢,影響民生、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二是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當前,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我國幅員遼闊,資源分布不均,地區發展不平衡,需要實行差別化政策。三是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中,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也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四,完善法律法規,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加強監管,確保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

——實施資源配置、開源節流、集約節約的戰略。目前土地資源主要是土地整理復墾,節流主要是用途管理和提高利用率;礦產資源開源主要是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加強地質勘查,以限量開采為主減少支出,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實施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差別化政策。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分別確定不同的資源開發和補償保護指標體系。

——實施經濟政策調整,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和完善資源配置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協調中央、地方和企業的利益。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協調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與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關系,界定集中統壹管理和分類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地方人民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上,堅持城鄉土地單壹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征地和經營性征地,解決好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合理分配問題。

——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化進程。界定政府的角色,壹方面強化其作為公仆和市場監管者的職能,另壹方面弱化、淡化甚至取消政府作為直接資源經營者和交易者的角色。改變政府既是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市場管理者,又是市場利益相關者的現狀。

——逐步實行土地礦產資源、資產、資本三位壹體管理。目前土地資源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是集體土地產權,礦產資源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是完善礦業權管理。

——建立環境產權制度,形成生態補償和環境支付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資源型企業合理承擔資源開發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成本,形成資源的“全成本價”。

——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資源,發現新用途,提高資源利用率,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是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任務。要加強約束和激勵,提高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標準,健全完善幹部評價體系和標準,形成新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和幹部從政行為的價值導向。

五、把完善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強服務,管理方式由堵為主向疏堵結合轉變。行使政府職責的“在服務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務”的運行機制,體現在資源配置的“在保護中保護,在保護中保護”。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區域差別化管理、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等綜合手段,努力使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東西部地區的認識和行動基本壹致,實行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

(原《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8年6月13)

  • 上一篇:李白的劍是什麽?
  • 下一篇:歷史上的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